含醚性氧原子的全氟烷基取代嘧啶环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84276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含醚性氧原子的全氟烷基取代了的嘧啶环化合物及该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具有杂环的化合物(以下称为“杂环化合物”)较多发现于天然物、生物体成分中,因此多用作医药品、农药等的药理活性物质。另外,作为液晶材料、有机半导体材料等功能性材料也被广泛使用。特别地,通过杂环的种类、取代的数量或位置、芳香族性的有无等的组合,能够构筑多彩的结构。其中,近年来,利用了氟原子具有的特殊性质的、具有含氟取代基的杂环化合物作为具有优异的药理活性的医药品、农药,许多已经实际使用。

医药品、农药中,杂环化合物所具有的含氟取代基的大多数为氟原子、全氟烷基。近年来,对于具有三氟甲基及七氟-2-丙基作为全氟烷基的农药,报道了4-七氟异丙基-2-(三氟甲基硫代)苯胺、氟虫双酰胺等(专利文献1及非专利文献1)。

杂环化合物中,作为嘧啶衍生物,已知下式(a)所示的2-全氟(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4,6-双三氟甲基-5-氟嘧啶(非专利文献2)、下式(b)所示的2,6-二苯基-4-三氟甲基嘧啶(非专利文献3)、下式(c)所示的4-七氟丙基-2-氧代-1,2-二氢嘧啶-5-羧酸酯(非专利文献4)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6/137395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精细化工(Fine Chemical),第36卷,第8号,58-65页(2007)

非专利文献2:Fluorine Notes(2009)65页

非专利文献3:合成快报(Synlett)、(1999)756-758页

非专利文献4:俄罗斯化学通报国际版(Russian Chemical Bulletin,International Edition),(2009)58(6),1259-1263页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已知一些在嘧啶骨架上键合有具有醚性氧原子的含氟烷基的化合物,但具有醚性氧原子的含氟烷基(本发明中的基团Rf)、氢原子和能够化学转化的特定的取代基(本发明中的基团Q1)键合于嘧啶骨架上特定位置的化合物尚未可知。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嘧啶衍生物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发现在嘧啶环的4个碳原子中的3个碳原子上键合有具有醚性氧原子的含氟烷基和特定的取代基、剩余的1个碳原子上键合有氢原子的化合物作为新化合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下式(A)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Rf、R1及Q1表示以下的含义。

Rf:在碳数(也称为碳原子数)2~19的全氟烷基的碳-碳键间插入有醚性氧原子、并且碳数与氧数(也称为氧原子数)的总和为3~20的基团。

R1:(i)碳数1~6的烷基,(ii)苯基,(iii)包含杂原子的一价的5元环基、(iv)包含杂原子的一价的6元环基、(v)选自前述基团(i)~基团(iv)中的基团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羟基、氨基、羧基及卤原子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或者(vi)选自前述基团(ii)~基团(iv)中的基团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碳数1~6的卤化烷基取代的基团。

Q1:(1)R2C(O)-所示的基团(R2为碳数1~6的烷基、苯基、或碳数1~6的烷基或苯基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氨基、羟基、卤原子、碳数1~6的烷氧基、羧基及三氟甲基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2)R3OC(O)-所示的基团(R3为碳数1~6的烷基、芳烷基、苯基、或苯基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氨基、取代氨基、碳数1~6的烷氧基及卤原子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3)羧基,(4)R4OC(O)NH-所示的基团(R4为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基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被卤原子取代的基团。),(5)氨基,或(6)R5C(O)NH-所示的基团(R5为碳数1~6的烷基、苯基、芳烷基、或碳数1~6的烷基、苯基、或芳烷基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氨基、羟基、卤原子及三氟甲基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前述式(A)中的Rf为(Rf10)(Rf11)(Rf12)C-O-(Rf13)(Rf14)C-(Rf10~Rf14各自独立地为碳数1~12的全氟烷基、在碳-碳原子间及键末端的至少一者具有醚性氧原子的碳数1~12的全氟烷基、或氟原子,并且是碳数与氧数的总和为3~20的基团。)所示的基团。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前述式(A)所示的化合物为下式(A1)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Rf、R1及R2与前述的含义相同。]

〔4〕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前述式(A)所示的化合物为下式(A2)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Rf、R1及R3与前述的含义相同。]

〔5〕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前述式(A)所示的化合物为下式(A3)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Rf及R1表示与前述相同的含义。]

〔6〕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前述式(A)所示的化合物为下式(A5)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Rf、R1表示与前述相同的含义。]

〔7〕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前述式(A)所示的化合物为下式(A6)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Rf、R1及R5表示与前述相同的含义。]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前述R1为苯基、或苯基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羟基、氨基、羧基、及卤原子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

〔9〕下式(A1)所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下式(9)所示的化合物与下式(5)所示的化合物反应。

[式中,Rf、Y、R1及R2表示以下的含义。

Rf:在碳数2~19的全氟烷基的碳-碳键间插入有醚性氧原子、并且碳数与氧数的总和为3~20的基团。

Y:-OR’或-NR”2所示的基团,R’及R”各自独立地为碳数1~3的烷基。

R1:(i)碳数1~6的烷基,(ii)苯基,(iii)包含杂原子的一价的5元环基,(iv)包含杂原子的一价的6元环基,(v)选自前述基团(i)~基团(iv)中的基团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羟基、氨基、羧基及卤原子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或(vi)选自前述基团(ii)~基团(iv)中的基团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碳数1~6的卤化烷基取代的基团。

R2:碳数1~6的烷基、苯基、或碳数1~6的烷基或苯基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氨基、羟基、卤原子、碳数1~6的烷氧基、羧基及三氟甲基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

〔10〕下式(A2)所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下式(10)所示的化合物与下式(5)所示的化合物反应。

[式中,Rf、Y、R1及R3表示以下的含义。

Rf:在碳数2~19的全氟烷基的碳-碳键间插入有醚性氧原子、并且碳数与氧数的总和为3~20的基团。

Y:-OR’或-NR”2所示的基团,R’及R”各自独立地为碳数1~3的烷基。

R1:(i)碳数1~6的烷基、(ii)苯基、(iii)包含杂原子的一价的5元环基、(iv)包含杂原子的一价的6元环基、(v)选自前述基团(i)~基团(iv)中的基团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羟基、氨基、羧基及卤原子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或者(vi)选自前述基团(ii)~基团(iv)中的基团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碳数1~6的卤化烷基取代的基团。

R3:碳数1~6的烷基、芳烷基、苯基、或苯基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氨基、取代氨基、碳数1~6的烷氧基、及卤原子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

〔11〕下式(A6)所示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下式(A2)所示的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下式(A3)所示的化合物后,将式(A3)所示的化合物制成混合酸酐,接着,利用叠氮化金属化合物制成叠氮化酮,进而使其边发生重排反应边与式R4-OH所示的化合物(R4表示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基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被卤原子取代的基团。)反应,得到下式(A4)所示的化合物后,使式(A4)所示的化合物与酸反应,得到下式(A5)所示的化合物后,使式(A5)所示的化合物与R5COX(R5表示碳数1~6的烷基、苯基、芳烷基、或碳数1~6的烷基、苯基或芳烷基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氨基、羟基、卤原子、及三氟甲基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X表示卤原子、从N-羟基琥珀酰亚胺中去除氢原子的基团、碳数1~6的烷氧基、全氟苯氧基、或碳数1~6的氟烷氧基。)所示的化合物反应。

[式中,Rf、R1及R3各自表示以下的含义。R4及R5表示与前述相同的含义。

Rf:在碳数2~19的全氟烷基的碳-碳键间插入有醚性氧原子、并且碳数与氧数的总和为3~20的基团。

R1:(i)碳数1~6的烷基,(ii)苯基,(iii)包含杂原子的一价的5元环基,(iv)包含杂原子的一价的6元环基,(v)选自前述基团(i)~基团(iv)中的基团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羟基、氨基、羧基及卤原子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或(vi)选自前述基团(ii)~基团(iv)中的基团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被碳数1~6的卤化烷基取代的基团。

R3:碳数1~6的烷基、芳烷基、苯基、或苯基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氨基、取代氨基、碳数1~6的烷氧基、及卤原子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

〔12〕一种农药,其包含选自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及前述化合物的药理学上有效的盐中的化合物。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化合物是嘧啶环的4个碳原子中的3个碳原子上分别键合有具有醚性氧原子的含氟烷基和2个特定的取代基、剩余的1个碳原子上键合有氢原子的新的嘧啶衍生物,作为取代基的酯键、酰胺键、或羧基通过它们的转化反应可以衍生化为各种嘧啶环化合物,作为嘧啶环化合物的新的中间体也有用。

另外,本发明的化合物作为新的医药品、农药的原料有用,能够发挥高药理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但并不限定于以下的说明中记载的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有时将通式(n)所示的化合物表示为“化合物(n)”。所谓全氟烷基是指,烷基的氢原子全部被氟原子取代的基团。作为烷基,只要没有特别规定,则表示直链或支链的基团。

本发明的化合物以下式(A)表示。

式(A)中,Rf是在碳数2~19的全氟烷基的碳-碳键间插入有醚性氧原子、并且碳数与氧数的总和为3~20的基团。Rf中的碳数和氧数的总和优选为3~12,特别优选为6~10。Rf的碳数优选为2~10。氧数优选为1或2。Rf可以为直链状也可以为支链状。

化合物(A)是在嘧啶环上的特定位置的碳原子上键合有具有醚性氧原子的全氟烷基(Rf)的嘧啶衍生物。该Rf所示的基团由于具有醚性氧原子,所以是能够弯曲的基团,并且由于具有氟原子,所以具有疏水性,因此用作医药/农药时,能够与活性部位结合,可以显示生理活性。

作为Rf,优选为下式(23)所示的基团。下式(23)中,Rf10~Rf14各自独立地为碳数1~12的全氟烷基、在碳-碳原子间具有醚性氧原子的碳数1~12的全氟烷基、或氟原子,并且碳数和碳数的总和为3~20。

Rf10~Rf14为碳数1~12的全氟烷基时,优选碳数1~8的基团,优选三氟甲基、五氟乙基、七氟正丙基、七氟异丙基、九氟正丁基、九氟异丁基、全氟正己基、全氟正辛基等。

Rf10~Rf14为具有醚性氧原子的碳数1~12的全氟烷基时,优选碳数1~8且醚性氧原子数为1~3的基团,优选全氟(甲氧基甲基)、全氟(乙氧基甲基)、全氟(异丙氧基甲基)、全氟(1-甲氧基乙基)、全氟(1-乙氧基乙基)、全氟((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全氟((2-乙氧基)乙氧基甲基)、全氟(1-丙氧基乙基)、全氟(1-(2-丙氧基-2-甲基乙氧基)乙基)等。

式(23)所示的基团中,Rf10为碳数1~8的全氟烷基或具有醚性氧原子的碳数1~8的全氟烷基,且醚性氧原子数为1~3,Rf11~Rf14优选为碳数1~12的全氟烷基(优选三氟甲基)或氟原子。

作为Rf,特别优选下式所示的基团。

CF3CF2CF2OCF(CF3)-

CF3CF2OCF2CF2OCF2-

CF3CF2OCF2-

R1为选自前述(i)~(vi)所示的基团中的任一种基团。R1为碳数1~6的烷基(基团(i))时,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及己基等。

作为R1为包含杂原子的一价的5元环基(基团(iii))、或者包含杂原子的一价的6元环基(基团(iv))时的例子,可以举出2-硫代苯基、3-硫代苯基、2-吡啶基、3-吡啶基、4-吡啶基等。

R1为选自前述基团(i)~基团(iv)中的基团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羟基、氨基、羧基、及卤原子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基团(v))时,或者为选自前述基团(i)~基团(iv)中的基团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羟基、氨基、羧基、及卤原子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基团(vi))时,作为基团(v)及基团(vi)中的取代基的卤原子可以举出氟原子、氯原子、或碘原子,优选氟原子。作为取代基的碳数1~6的卤化烷基优选碳数1~6的全氟烷基。

作为R1为基团(v)或基团(vi)时的例子,优选被1个以上氟原子取代的苯基、被1个以上碳数1~6的全氟烷基取代的苯基、被1个以上氟原子和1个以上碳数1~6的全氟烷基取代的苯基等。

作为基团(v)或基团(vi)的优选例子,可以举出2-氟苯基、4-氟苯基、2-三氟甲基苯基、4-三氟甲基苯基、2-氟-4-三氟甲基苯基、2,6-二氟-4-三氟甲基苯基、2,4-二氟苯基、或2,4,6-三氟苯基。

作为基团(v)或基团(vi)的其他例子,可以举出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吡啶基、3-三氟甲基-2-吡啶基、4-三氟甲基-2-吡啶基等。

本发明的化合物(A)可以通过以式RfC(O)X所示的化合物作为原料的下述路线得到。但是,化合物(A)的制造路线不限于下述路线。

<路线1:Q1为基团(1)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Q1为基团(1)的化合物(A)是指下述化合物(A1)。化合物(A1)可以如下得到:使式RfCOX所示的化合物(6)与下式(7)所示的碳负离子反应而得到化合物(8)后,使化合物(8)与选自HC(OR’)3、(CH3O)2CHNR”2、及(CH3CH2O)2CHNR”2中的化合物反应,从而得到化合物(9),接着,使化合物(9)与化合物(5)所示的化合物反应,从而得到化合物(A1)。

Rf及R1表示与前述相同的含义。

X表示卤原子、从N-羟基琥珀酰亚胺去除氢原子的基团、碳数1~6的烷氧基、全氟苯氧基、或碳数1~6的氟烷氧基。作为卤原子,优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等。作为碳数1~6的烷氧基,优选甲氧基或乙氧基。作为碳数1~6的氟烷氧基,优选2-三氟乙氧基。

R2为碳数1~6的烷基、苯基、或碳数1~6的烷基或苯基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氨基、羟基、卤原子、碳数1~6的烷氧基、羧基、及三氟甲基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

Y为-OR’或-NR”2表示的基团,R’及R”各自独立地表示碳数1~3的烷基。

作为R2中的碳数1~6的烷基,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己基等。

作为R2中的取代基的碳数1~6的烷氧基,可以举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基氧基、异丙基氧基、正丁基氧基、异丁基氧基、叔丁基氧基等。

作为R2,优选苯基、被氟原子取代的苯基(例如邻氟苯基、间氟苯基、对氟苯基等。)、被三氟甲基取代的苯基(例如邻三氟甲基苯基、间三氟甲基苯基、对三氟甲基苯基等。)、被羟基取代的苯基(例如邻羟基苯基、间羟基苯基、对羟基苯基等。)、被氨基取代的苯基(例如邻氨基苯基、间氨基苯基、对氨基苯基等。)、被羧基取代的苯基(邻羧基苯基、间羧基苯基、对羧基苯基等。)等。

使化合物(6)与碳负离子(7)反应而得到化合物(8)的工序中,碳负离子(7)可以通过在反应溶剂中使能够产生碳负离子(7)的化合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碱金属醇盐、或碱金属氢化物等共存来制备。

作为有机金属化合物,可以举出二异丙基氨基锂、六甲基二硅基氨基锂、六甲基二硅基氨基钠、六甲基二硅基氨基钾等有机碱金属化合物。

作为碱金属醇盐,可以举出乙醇钠、叔丁醇钾等。

作为碱金属氢化物,可以举出氢化钠等。

作为式(7)所示的碳负离子的制备所使用的反应溶剂,可以举出醚系溶剂(例如四氢呋喃、二乙基醚、环戊基甲基醚、1,4-二氧杂环己烷等。)、或烃系溶剂(例如己烷、戊烷、苯、甲苯等。)。反应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

使化合物(6)与化合物(7)反应而得到化合物(8)的工序可以采用类似的反应中已知的、公知的方法及反应条件。

接着,使化合物(8)与HC(OR’)3、(CH3O)2CHNR”2、或(CH3CH2O)2CHNR”2反应而得到化合物(9)。该反应可以无溶剂地进行或在有机溶剂中进行。

作为化合物(8)与HC(OR’)3的反应中可以使用的有机溶剂,可以举出乙酸、乙酸酐等。另外,在反应时可以加入氯化锌、氯化锡等路易斯酸。反应温度优选为室温(25℃)~200℃左右,特别优选100℃~160℃。

作为化合物(8)与(CH3O)2CHNR”2、或(CH3CH2O)2CHNR”2的反应中可以使用的有机溶剂,可以举出苯、甲苯、四氢呋喃、二氧戊环等惰性溶剂。反应温度优选为0~200℃左右,更优选为50~120℃。

接着,使化合物(9)与化合物(5)反应而得到化合物(A1)。反应可以在有机溶剂中进行。作为有机溶剂,可以举出苯、甲苯、二氯甲烷、乙腈、四氢呋喃、二氧戊环、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等惰性溶剂。其中,优选甲苯或乙腈。

相对于化合物(9),优选使用0.5~10倍摩尔的化合物(5),更优选使用0.5~3倍摩尔的化合物(5)。反应温度优选为-10℃~100℃,特别优选为0℃~40℃。反应优选在氮气、氩气等非活性气体的气氛下进行。压力通常优选为大气压或0.11MPa(表压)左右的微加压条件。

<路线2:Q1为基团(2)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Q1为基团(2)的化合物(A)是指下述化合物(A2)。化合物(A2)可以如下得到:使式RfCOX所示的化合物(6)与下式(41)所示的化合物反应而得到下式(10)所示的化合物后,使化合物(10)与下式(5)所示的化合物反应,由此得到。

Rf、R1、X及Y表示与前述相同的含义。

R3为碳数1~6的烷基、芳烷基、苯基、或苯基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氨基、取代氨基、碳数1~6的烷氧基、及卤原子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

RfCOX所示的化合物(6)与化合物(41)的反应可以在有机溶剂中、碱的存在下进行。

作为有机溶剂,优选惰性溶剂,可以举出苯、甲苯、二氯甲烷、乙腈、四氢呋喃、二氧戊环、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等。

相对于化合物(41),优选使用0.5~10倍摩尔的化合物(6),更优选使用0.5~2倍摩尔的化合物(6)。反应温度优选为-10℃~100℃,特别优选为0℃~40℃。

上述反应优选在氮气、氩气等非活性气体的气氛下进行。压力通常为大气压~0.11MPa左右,期望的是优选为大气压~0.105MPa的微加压。

作为碱,优选三乙胺、三丁胺等叔胺、吡啶、2,6-二甲基吡啶等吡啶类,特别优选三乙胺或吡啶。

R3为碳数1~6的烷基时,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己基等。为芳烷基时,可以举出苄基。

前述取代氨基是指氨基的2个氢原子的一者或两者被取代的基团,作为取代基,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苯基、苄基、对甲氧基苄基、氟苄基等,特别优选甲基、苄基。

作为R3,优选碳数1~6的烷基、芳烷基、被取代的芳烷基,特别优选甲基、乙基、苄基、对甲氧基苄基。

作为化合物(41),可以举出β-(二甲基氨基)丙烯酸甲酯、β-(二乙基氨基)丙烯酸乙酯、β-甲氧基丙烯酸乙酯等。

接着,使由化合物(6)与化合物(41)的反应得到的化合物(10)与化合物(5)反应。反应优选在有机溶剂中进行。作为有机溶剂,优选惰性溶剂,可以举出苯、甲苯、二氯甲烷、乙腈、四氢呋喃、二氧戊环、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等。

相对于化合物(10),优选使用0.5~10倍摩尔的化合物(5),更优选使用1~3倍摩尔的化合物(5)。反应温度优选为-10℃~100℃,特别优选为0℃~40℃。反应优选在氮气、氩气等非活性气体的气氛下进行。压力通常为大气压~0.11MPa左右,期望的是优选为大气压~0.105MPa的微加压。

在化合物(10)与化合物(5)的反应中,通过改变化合物(5)的R1,可以得到具有期望的R1的化合物(A1)。

作为化合物(5),R1为(i)碳数1~6的烷基时,可以举出乙脒或其盐酸盐(R1为甲基的化合物)。另外,R1为(ii)苯基时,可以举出苯甲脒或其盐酸盐(R1为苯基的化合物)。进而,R1为(iii)包含杂原子的一价的5元环基时,可以举出2-噻吩甲脒或其盐酸盐(R1为2-噻吩基的化合物)。另外,R1为(iv)包含杂原子的一价的6元环基时,可以举出4-吡啶羧基脒或其盐酸盐(R1为4-吡啶基的化合物)。进而,R1为(vi)包含杂原子的一价的6元环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被卤化烷基取代的基团时,可以举出4-三氟甲基羧基脒或其盐酸盐(R1为(4-三氟甲基)苯基的化合物)。

作为化合物(5),使盐酸盐等盐与化合物(10)反应时,可以使用三乙胺、三异丙胺、三丁胺等有机碱。有机碱的量相对于化合物(5)优选为1~10倍摩尔,优选为1~2倍摩尔。

<路线3:Q1为基团(3)~基团(6)的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Q1为基团(3)~基团(6)的化合物的制造路线可以用下式表示。即,化合物(A)的Q1为基团(3)的化合物(A3)通过将前述化合物(A2)水解而得到。使用混合酸酐化剂将化合物(A3)制成混合酸酐,接着,利用金属叠氮化物制成叠氮化酮,进而使其边发生重排反应边与R4OH所示的醇反应,由此可以转化为化合物(A)的Q1为基团(4)的化合物(A4)。通过使化合物(A4)与酸反应,可以转化为化合物(A)的Q1为基团(5)的化合物(A5)。通过使化合物(A5)与R5C(O)X反应,可以转化为化合物(A)的Q1为基团(6)的化合物(A6)。

其中,R4为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基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被卤原子取代的基团。R5为碳数1~6的烷基、苯基、芳烷基、或碳数1~6的烷基、苯基或芳烷基的与碳原子键合的氢原子的1个以上各自独立地被选自氨基、羟基、卤原子、及三氟甲基中的基团取代的基团。

上述式中的符号表示与前述相同的含义。

通过将化合物(A2)水解而得到化合物(A3)的工序中,水解可以如下实施:在能够溶解化合物(A2)的溶剂(例如醇、水等)中、碱(例如氢氧化钠等)的存在下将化合物(A2)加热回流,接着蒸馏去除溶剂,进而经过提取操作等,从而实施。

接着,使用混合酸酐化剂将化合物(A3)制成混合酸酐,接着,使其与金属叠氮化物(式中Metal-N3表示的化合物。)反应制成叠氮化酮,进而使其边发生重排反应边与式R4OH所示的醇反应,由此得到Q1为基团(4)的化合物(A4)。作为R4,优选碳数1~4的烷基或被氯原子取代的碳数1~4的烷基,优选叔丁基、或2,2,2-三氯乙基。作为混合酸酐化剂,优选氯甲酸乙酯、氯甲酸甲酯等,特别优选氯甲酸乙酯。作为叠氮化金属化合物,优选叠氮化钠等。

接着,通过使化合物(A4)与盐酸、硫酸等酸反应而得到Q1为基团(5)的化合物(A5)。反应优选在反应溶剂中实施,作为反应溶剂,优选二氧杂环己烷、二乙基醚、叔丁基甲基醚、环戊基甲基醚等,特别优选二氧杂环己烷、或环戊基甲基醚。

接着,通过使化合物(A5)与式R5C(O)X(X特别为氯原子)所示的化合物反应,可以合成Q1为基团(6)的化合物(A6)。作为R5,优选苯基、被氟原子取代的苯基、被三氟甲基取代的苯基、或被氟原子及三氟甲基取代的苯基,优选苯基、4-三氟甲基、或2-氟-4-三氟甲基苯基。

作为R5C(O)X所示的化合物,优选苯甲酰氯、2-氟苯甲酰氯、4-三氟甲基苯甲酰氯、2-氟-4-三氟甲基苯甲酰氯等,特别优选苯甲酰氯、或4-三氟甲基苯甲酰氯。

式R5C(O)X(X=Cl)所示的化合物相对于化合物(A5)的量优选为1~10倍摩尔,更优选为1~3倍摩尔。反应优选在下述条件下进行:在二氯甲烷、氯仿、甲苯等惰性溶剂中,将反应温度设为0℃~溶剂回流温度左右、优选0~40℃的温度,在大气压下,以30分钟~48小时、优选30分钟~12小时的反应时间进行。

本发明中的化合物中的基团被羟基、羧基、氨基等官能团取代的情况下,进行这些基团的保护、脱保护时,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基(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P.G.M.Wuts&T.W.Greene,Jhon wiley&Sons,Inc.等中记载的方法)。

另外,反应后的后处理的方法可以采用有机合成中的一般的操作。

分离操作中,根据需要,可以进行活性炭处理、蒸馏、重结晶、晶析、柱色谱等。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化合物(A)中特别优选的化合物。

下式中,Et是指乙基,tBu是指叔丁基。

根据本发明,提供嘧啶环的4个碳原子中的3个碳原子上分别键合具有醚性氧原子的含氟烷基和特定的2个取代基、剩余的1个碳原子上键合氢原子的新的嘧啶衍生物。

化合物中的具有醚性氧原子的全氟烷基是能够弯曲的基团,并且具有疏水性。因此,本发明的化合物用作医药/农药时,由于存在作为Q1示出的取代基中存在的酯键、酰胺键、或羧基,所以例如能够与构成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活性部位结合,进而能够通过由具有疏水性的全氟烷基产生的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疏水性的相互作用从而显示出生理活性,因此作为医药品、农药能够发挥高药理活性。

使用本发明的化合物作为农药时,此处,农药是指植物药,例如除草剂、植物用杀菌剂、杀虫剂等。具体而言,例如对于针对稻、小麦、大麦等的病原菌、特别是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等显示强大的抗菌活性。因此,含有本发明的化合物的制剂作为植物用杀菌剂是有用的。

使用本发明的化合物作为除草剂时,制剂中以通常0.1~99重量%、优选1~60重量%的比率含有至少1种本发明的化合物。使用方法根据使用目的、对象植物、使用期间等而异,一般进行土壤处理或茎叶散布是适当的。使用浓度根据使用目的、对象植物、使用时期等而异,施用的有效成分量一般为每1公亩1~50g左右的范围。

本发明的化合物根据使用场景与各种载体混合,例如制备成颗粒剂、可湿性粉剂、乳剂等来使用即可。此处所言的载体可以为固体、液体的任意种,也可以为它们的组合。例如可以使用粘土、滑石、硅藻土、膨润土等固体载体;水、醇类、丙酮、苯、甲苯、二甲苯、溶剂石脑油、环己烷等液体载体。另外,也可以加入农药的制剂上使用的乳化剂、稳定剂、分散剂、悬浮剂、铺展剂、渗透剂、润湿剂等。

使用本发明的化合物作为植物用杀菌剂时,这些制剂以通常0.1~99重量%、优选1~60重量%的比率含有至少1种本发明所述的化合物。这些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稀释后使用,使用浓度根据使用目的、使用对象及对象植物而异,一般为1~50000ppm、优选约100~5000ppm左右的范围。施用的有效成分量一般为每1公顷1.0g~5kg、优选约2g~100g。

作为植物用杀菌剂使用时,可以以通常的制剂的形态使用,例如以溶液剂、可湿性粉剂、乳化剂、悬浮剂、液态浓缩剂、片剂、颗粒剂、气雾剂、粉末剂、糊剂或烟熏剂等的形式使用。这样的形态可以通过如下通常的方法得到:将至少1种本发明的化合物与适当的固体或液体的载体类、以及根据期望用于改善有效物质的分散性或其他性质的适当的辅助剂(例如表面活性剂、铺展剂、分散剂、稳定剂)一起混合。

除了前述成分之外,含有本发明的化合物的制剂可以与其他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或肥料等混合来使用。

另外,作为Q1示出的取代基中存在的酯键、酰胺键、或羧基可以通过它们的转化反应转化为任意的官能团,因此可以衍生化为各种嘧啶化合物。由此,本发明的化合物作为新的中间体也有用。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的式中,C3F7O-为CF3CF2CF2O-,Et是指乙基,tBu是指叔丁基。

核磁共振波谱(NMR)使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JNM-AL300进行测定。

需要说明的是,1H-NMR表示以四甲基硅烷作为内标的信号的化学位移δ(单位:ppm)(分裂模式、积分值)。“s”是指单峰、“d”是指二重峰、“t”是指三重峰、“q”是指四重峰、“m”是指多重峰、“br”是指宽(broad)、“J”是指耦合常数、“CDCl3”是指氘代氯仿。

另外,19F-NMR以CCl3F为基准,表示信号的化学位移δ(单位:ppm)(氟原子的积分值)。

<合成例1>

在氮气气氛下,将β-二甲基氨基丙烯酸乙酯(1.43g)溶解于甲苯(10ml),在室温下加入吡啶(0.8g)。向其中滴加全氟(2-甲基-3-氧杂己酰氟)(3.2g),在该温度下搅拌10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20ml),分离有机相,进而用甲苯(10ml)提取水相,与之前的有机相合并。用无水硫酸镁将该有机相干燥,在减压下蒸馏去除溶剂,得到下式所示的化合物(4.5g)。

1H-NMR(300MHz,CDCl3)δ=1.31(t,J=7.2Hz,3H),3.07(s,3H),3.31(s,3H),4.17(q,J=7.2Hz,2H),7.67(s,1H).

<实施例1:化合物(A2-1)的制造例>

将合成例1中得到的化合物(0.91g,2.0mmol)溶解于乙腈(4ml),在氮气气氛下、于室温加入苯甲脒盐酸盐(0.94g,6.0mmol)及三乙胺(1g,12.0mmol),在105℃下搅拌1小时。在减压下蒸馏去除溶剂,利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10:1(体积比,以下同样。))纯化,得到下式(A2-1)所示的化合物(0.77g)。

1H-NMR(300MHz,CDCl3)δ=1.39(t,J=7.2Hz,3H),4.46(q,J=7.2Hz,2H),7.5-7.6(m,3H),8.5-8.6(m,2H),9.06(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81.5(1F),-81.7(6F),-84.3(1F),-129.7(1F),-143.3(2F).

<实施例2:化合物(A3-1)的制造例>

将实施例1中得到的化合物(A2-1)(0.71g,1.4mmol)溶解于乙醇(3ml)中,在室温下加入氢氧化钠(60mg,1.8mmol)水溶液(3ml),在105℃下加热回流。1小时后,在减压下蒸馏去除溶剂,加入水(5ml),用10质量%硫酸将pH调节为约2,过滤收集析出的白色固体,得到下式(A3-1)所示的化合物(0.53g)。

1H-NMR(300MHz,CDCl3)δ=6.0-6.3(m,1H),7.5-7.7(m,3H),8.5-8.6(m、2H),9.21(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80.2(1F),-81.3(3F),-81.4(3F),-84.3(1F),-128.9(1F),-130.2(2F).

<合成例2>

将全氟(2-甲基-3-氧杂己酰氟)变更为全氟(3,6-二氧杂辛酰氟)(1.74g),除此之外,采用与合成例1同样的条件反应2小时,得到下述化合物(2.58g)。

1H-NMR(300MHz,CDCl3)δ=1.29(t,J=7.2Hz,3H),2.87(s,3H),3.31(s,3H),4.15(q,J=7.2Hz,2H),7.70(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74.2~-74.3(2F),-86.2~-86.3(3F),-87.6~-88.1(6F).

<实施例3:化合物(A2-2)的制造例>

将合成例2中得到的化合物(0.47g,1.0mmol)溶解于乙腈(4ml),在氮气气氛下、于室温加入苯甲脒盐酸盐(0.47g,3.0mmol)及三乙胺(0.51g,6.0mmol),在105℃下搅拌1小时。在减压下蒸馏去除溶剂,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10:1)进行纯化,得到下式(A2-2)所示的化合物(0.43g)。

1H-NMR(300MHz、CDCl3)δ=1.41(t,J=7.2Hz,3H),4.46(q,J=7.2Hz,2H),7.4-7.7(m,3H),8.5-8.6(m、2H),9.28(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69.9~-70.0(2F),-87.0~-87.1(3F),-87.1~-87.2(2F),-99.8~-88.9(4F).

<实施例4:化合物(A3-2)的制造例>

将实施例3中得到的化合物(A2-2)(0.43g,0.81mmol)溶解于乙醇(2ml),在室温下加入氢氧化钠(40mg,1.0mmol)的水溶液(2ml),在105℃下加热回流。1小时后,在减压下蒸馏去除溶剂,加入水(5ml),用10质量%硫酸将pH调节为约2,过滤收集析出的白色固体,得到下式(A3-2)所示的化合物(0.30g)。

1H-NMR(300MHz,CDCl3)δ=2.7-3.0(m,1H),7.5-7.7(m,3H),8.0-8.1(m,2H),9.38(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70.2~-70.3(2F),-87.1(3F),-88.7~-88.8(2F),-88.8~-89.0(4F).

<实施例5:化合物(A4-1)的制造例>

将实施例4中得到的化合物(A3-2)(2.71g)溶解于丙酮(30ml),在0℃下加入三乙胺(0.84g)和氯甲酸乙酯(0.71g),搅拌20分钟。接着,在相同温度下,将叠氮化钠(0.75g)的水溶液(3ml)加入到上述的反应混合物中,搅拌1小时。向该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200ml),分离有机相,进而用甲苯(30ml)提取水相。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去除低沸点物,制成约5ml的溶液。

接着,加热回流叔丁醇(10ml)和甲苯(10ml)的混合物,向其中滴加上述的反应混合物,反应2小时。从反应混合物蒸馏去除低沸点物,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20:1)纯化残渣,得到下式(A4-1)所示的化合物(2.0g)。

1H-NMR(300MHz,CDCl3)δ=1.52(s,9H),6.76(brs,1H)7.4-7.5(m,3H),8.4-8.5(m,2H),9.70(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69.8(2F),-87.0(3F),-88.5(2F),-88.9(4F).

<实施例6:化合物(A5-1)的制造例>

将实施例5中得到的化合物(A4-1)(0.92g)溶解于二氧杂环己烷(5ml)和2M的盐酸(5ml)中,加热回流5.5小时。用5质量%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用氯仿(5ml)提取后,减压蒸馏去除低沸点物。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5:1)纯化残渣,得到下式(A5-1)所示的化合物(0.40g)。

1H-NMR(300MHz,CDCl3)δ=4.28(brs,2H),7.3-7.6(m,3H),8.3-8.5(m,2H),8.45(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71.4(2F),-87.1(3F),-88.6(2F),-88.9(4F).

<实施例7:化合物(A6-1)的制造例>

将实施例6中得到的化合物(A5-1)(0.10g)溶解于吡啶(2ml),在室温下加入苯甲酰氯(0.058g),搅拌20小时。将反应混合物浓缩,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10:1)进行纯化,得到下式(A6-1)所示的化合物(0.14g)。

1H-NMR(300MHz,CDCl3)δ=7.0-7.2(m,3H),7.7-7.7(m,2H),7.7-7.9(m,2H),8.2~8.3(m,2H),8.4~8.5(m,2H),9.94(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69.4(2F),-86.9(3F),-87.7(2F),-88.2(4F).

<合成例3>

将全氟(2-甲基-3-氧杂己酰氟)变更为全氟(3-氧杂戊酰氟)(7.0g),除此之外,采用与合成例1同样的条件反应18小时,得到下述化合物(13.5g)。

1H-NMR(300MHz,CDCl3)δ=1.29(t,J=7.2Hz,3H),2.88(brs,3H),3.33(s,3H),4.21(q,J=7.2Hz,2H),7.69(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75.0(2F),-87.1(3F),-88.5(2F).

<实施例8:化合物(A2-3)的制造例>

将合成例3中得到的化合物(2.84g,8.0mmol)溶解于乙腈(15ml),在氮气气氛下、于室温加入苯甲脒盐酸盐(3.76g,24.0mmol)及三乙胺(4.04g,40.0mmol),在105℃下搅拌1小时。在减压下蒸馏去除溶剂,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10:1)进行纯化,得到下式(A2-3)所示的化合物(3.28g)。

1H-NMR(300MHz、CDCl3)δ=1.42(t,J=7.2Hz,3H),4.45(q,J=7.2Hz,2H),7.0-7.2(m,3H),8.5-8.6(m、2H),9.25(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70.1(2F),-87.1(3F),-87.6(2F).

<实施例9:化合物(A3-3)的制造例>

将实施例8中得到的化合物(A2-3)(3.0g,7.0mmol)溶解于乙醇(5ml),在室温下加入氢氧化钠(0.36g,9.0mmol)的水溶液(5ml),在105℃下加热回流。45分钟后,在减压下蒸馏去除溶剂,加入水(10ml),用10质量%硫酸将pH调节为约2,过滤收集析出的白色固体,得到下式(A3-3)所示的化合物(2.0g)。

1H-NMR(300MHz,CDCl3)δ=7.5-7.6(m,3H),8.5-8.6(m,2H),9.36(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70.3(2F),-87.1(3F),-87.8(2F).

<实施例10:化合物(A4-2)的制造例>

将实施例9中得到的化合物(A3-3)(1.75g)溶解于丙酮(25ml),在0℃下加入三乙胺(0.68g)和氯甲酸乙酯(0.57g),搅拌20分钟。接着,在相同的温度下,将叠氮化钠(0.61g)的水溶液(3ml)加入到上述的反应混合物中,搅拌1小时。向该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160ml),分离有机相,进而用甲苯(25ml)提取水相。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减压蒸馏去除低沸点物,制成约5ml的溶液。

接着,加热回流叔丁醇(9ml)和甲苯(9ml)的混合物,向其中滴加上述的反应混合物,反应2小时。从反应混合物减压蒸馏去除低沸点物,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20:1)纯化残渣,得到下式(A4-2)所示的化合物(1.7g)。

1H-NMR(300MHz,CDCl3)δ=1.55(s,9H),6.91(brs,1H)7.4-7.5(m,3H),8.4-8.5(m,2H),9.66(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70.3(2F),-87.0(3F),-88.3(2F).

<实施例11:化合物(A5-2)的制造例>

将化合物(A4-1)变更为化合物(A4-2)(1.7g),除此之外,采用与实施例6相同的条件,得到下式(A5-2)所示的化合物(0.38g)。

1H-NMR(300MHz,CDCl3)δ=4.39(brs,2H),7.4-7.5(m,3H),8.3-8.4(m,2H),8.46(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71.4(2F),-87.0(3F),-88.5(2F).

<实施例12:化合物(A6-2)的制造例>

将实施例11中得到的化合物(A5-2)(0.38g)溶解于二氯甲烷(3ml),在室温下加入4-二甲基氨基吡啶(0.30g)及对三氟甲基苯甲酰氯(0.46g),搅拌15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20ml),然后用二氯甲烷(10ml)提取。在减压下浓缩有机层,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4:1)进行纯化,得到下式(A6-2)所示的化合物(0.23g)。

1H-NMR(300MHz,CDCl3)δ=7.5-7.6(m,3H),7.83(d,J=8.1Hz,2H),7.99(d,J=8.1Hz,2H),8.16(s,1H),8.4~8.5(m,2H),9.92(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63.6(3F),-69.7(2F),-86.9(3F),-88.3(2F).

<合成例4>

将苯乙酮(2.4g)溶解于四氢呋喃(40ml),在0℃下加入叔丁醇钾(5.0g)。在室温下搅拌15分钟后,加入全氟(3,6-二氧杂辛酸)甲酯(9.0g),搅拌18小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10ml),用10质量%的硫酸中和。分离有机相后,用乙酸乙酯(10ml)提取水相,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在减压下蒸馏去除低沸点物后,用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10/1)纯化,得到下述化合物(8.1g)。

1H-NMR(300MHz,CDCl3)δ=6.57(s,2H),7.4-7.5(m,2H),7.5-7.6(m,1H),7.8-7.9(m,2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79.5(2F),-87.1(3F),-88.5~-88.8(2F),89.0-89.2(4F).

<实施例13:化合物(A1-1)的制造例>

将合成例4中得到的化合物(0.67g)溶解于乙酸酐(2ml),加入原甲酸三乙酯(0.28g),在140℃下搅拌3小时。在减压下蒸馏去除低沸点化合物,用乙醇(2ml)清洗残渣,进而在减压下蒸馏去除低沸点化合物。向该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乙腈(3ml),加入苯甲脒盐酸盐(0.39g),在室温下搅拌20小时。在减压下蒸馏去除低沸点化合物,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10/1)纯化残渣,得到下式(A1-1)所示的化合物(0.06g)。

1H-NMR(300MHz,CDCl3)δ=7.4-7.8(m,7H),7.9-8.0(m,3H),9.69(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74.7(2F),-87.0(3F),-88.3(2F),-88.6(4F).

<合成例5>

将β-二甲基氨基丙烯酸乙酯变更为反式-4-(二甲基氨基)-3-丁烯-2-酮(0.56g),将全氟(2-甲基-3-氧杂己酰氟)变更为全氟(3,6-二氧杂辛酰氟)(1.74g),除此之外,采用与合成例1同样的条件,反应3小时,得到下述化合物(2.0g)。

1H-NMR(300MHz,CDCl3)δ=2.42(s,3H),2.83(brs,3H),3.34(brs,3H),7.63(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73.5(2F),-87.0(3F),-88.6(2F),-88.7(4F).

<实施例14:化合物(A1-1)的制造例>

将合成例5中得到的化合物(0.30g,0.73mmol)溶解于乙腈(6ml),在氮气气氛下、于室温加入苯甲脒盐酸盐(0.34g,2.2mmol)及三乙胺(0.37g,3.6mmol),在105℃下搅拌0.5小时。在减压下蒸馏去除溶剂,用硅胶柱色谱(己烷:乙酸乙酯=15:1~10:1)纯化,得到下式(A1-1)所示的化合物(0.23g)。

1H-NMR(300MHz、CDCl3)δ=2.63(s,3H),7.5-7.7(m,3H),8.5-8.6(m、2H),9.00(s,1H).

19F-NMR(300MHz、CDCl3,CCl3F基准)δ=-68.9(2F),-87.0(3F),-88.6(2F),-88.7(4F).

<实施例15:对禾本灰霉病菌及稻瘟病菌的抗菌活性试验>

将试验样品(化合物(A2-1)及化合物(A5-1))、及作为对照药剂的异菌脲和克菌丹分别溶解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并调整为10000ppm。在平底96孔微孔板上以2μl/孔分注该被检液,然后将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的禾本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AARF-033)的分生孢子悬浮于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中并调整为1×104conidia/ml,将该调整后的培养液以198μl/孔分注,用微混合器搅拌。此时,试验样品、及对照药剂的浓度为100ppm。之后,在25℃下静置培养4天,评价抗菌活性。

关于用燕麦培养基培养的稻瘟病菌(Magnaporthegrisea)的分生孢子,同样地制备悬浮液,使用苯菌灵及氟嘧菌酯作为对照药剂评价抗菌活性。此时,试验样品及对照药剂的浓度为100ppm。

将各抗菌活性评价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由表1的结果确认了,化合物(A2-1)及化合物(A5-1)对禾本灰霉病菌及稻瘟病菌均具有与对照药剂同等的抗菌活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化合物是作为医药品、农药能够发挥高药理活性的新的嘧啶衍生物,作为可以向各种嘧啶化合物衍生化的新中间体也有用。

需要说明的是,将2014年5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00655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及摘要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此,作为本发明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而并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