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0355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搅拌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般涉及酿造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黄酒或花露烧陈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搅拌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黄酒或花露烧生产工艺中,由于新蒸馏出来的新酒因含有较多的挥发性硫化物(如硫化氢、硫醇、二甲基硫等)、丙烯醛、丁烯醛和游离氨等物质,导致酿造出来的黄酒或花露烧存在口感燥辣,醇香度不足,刺激性气味较重等缺点。基酒经过一段时间贮存后,其燥辣感会明显减轻,风味物质逐渐形成,使得生产出来的黄酒或花露烧的风味得到明显改善,得到优质黄酒或花露烧,这一过程被称为陈化或者老熟。陈化一般可分为自然老熟和人工催陈两种。其中,自然老熟时间可达数年,耗时过长,占用储藏空间,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资金收回时间长,成本高,所以各大黄酒或花露烧生产企业都在积极努力地研究人工陈化技术来促进基酒的老熟进程来获取优质黄酒或花露烧,缩短陈化的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目前,国内多数名优酒厂仍采用自然老熟方法,这严重制约着高档名优酒的生产规模与产量。此外,研究人员对综合法催陈黄酒或花露烧进行了试验,如结合超声波、助剂和吸附三种技术进行陈化,或者结合磁场、助剂结合的方法进行陈化,或者采用超重力技术进行陈化,虽然上述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黄酒或花露烧陈化速度,但也使得整个陈化工艺变得复杂,陈化设备也随之复杂,增加了陈化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搅拌增氧装置。

本申请提供一种搅拌增氧装置,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杆内部设有第一通道,第一连杆上设有开口,开口与第一通道连通;以及拨动件,拨动件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杆,且自第一连杆向外延伸,拨动件内部设有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连通;拨动件上设有多个气孔,气孔连通第二通道。

本申请提供的搅拌增氧装置,通过第一连杆插入釜体内部并延伸至反应腔,由于第一连杆可带动与之连接的拨动件转动,实现对基酒的搅拌,同时外部氧气通过第一通道输送至第二通道,在拨动件转动的同时内部氧气通过气孔输送至基酒中,实现对基酒的搅拌以及增氧同步作用。对基酒的搅拌可促使杂醇的氢键断裂,在基酒中产生一些气泡,增加酒中的含氧量,促进氧化反应,使得黄酒或花露烧的口感变好。又由于外部氧气在对基酒搅拌的同时进入基酒内部,增加了氧气与基酒的接触面积,进一步促进氧化反应和酯化反应,提高黄酒或花露烧的口感。此外,由于对基酒的搅拌,实现内部基酒随之流动,促进热量传递,实现均匀加热,提高陈化效果以及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搅拌增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黄酒或花露烧陈化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B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上壳体 2-下壳体 3-反应腔 4-加热管 5-加热器

6-第一连杆 7-第二连杆 8-第三连杆 9-连接部 10-电机

11-轴承 12-垫圈 13-毡圈 14-凹槽 15-支撑柱

16-柱脚 17-防尘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搅拌增氧装置,包括第一连杆6,第一连杆6内部设有第一通道,第一连杆6上设有开口,开口与第一通道连通;以及拨动件,拨动件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杆6,且自第一连杆6向外延伸,拨动件内部设有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连通;拨动件上设有多个气孔,气孔连通第二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搅拌增氧装置可用来搅拌釜体内部的基酒同时给基酒提供一定的氧气。搅拌增氧装置包括第一连杆6,第一连杆6插入釜体内部并延伸至反应腔3,第一连杆6两端分别位于釜体内部以及外部,第一连杆6可以为单节结构或者多节拼接结构。第一连杆6上设有开口,开口可用于将氧气送至第一通道。开口优选设置于第一连杆6位于釜体外侧一端的端面上。搅拌增氧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杆6底部的拨动件,拨动件自第一连杆6向外延伸设置,这里延伸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向外延伸,也可以是在沿不同平面进行延伸,可增加搅拌的范围。拨动件内部设有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连通,使得外部的氧气通过第一通道传递至第二通道,同时拨动件上设有多个气孔,气孔连通第二通道,使得外部氧气最终通过气孔送至基酒中。本申请提供的搅拌增氧装置,将对基酒的搅拌以及增氧功能结合为一体,实现同步同机构操作,具体地:由于第一连杆6可带动与之连接的拨动件转动,实现对基酒的搅拌作用。对基酒的搅拌可促使杂醇的氢键断裂,在基酒中产生一些气泡,增加酒中的含氧量,促进氧化反应,使得黄酒或花露烧的口感变好。又由于外部氧气在对基酒搅拌的同时进入基酒内部,增加了氧气与基酒的接触面积,进一步促进氧化反应和酯化反应,提高黄酒或花露烧的口感。此外,由于对基酒的搅拌,实现内部基酒随之流动,促进热量传递,实现均匀加热,提高陈化效果以及效率。

优选地,拨动件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杆6的第二连杆7,第二连杆7自第一连杆6向外延伸设置;以及第三连杆8,第三连杆8自第二连杆7向外延伸设置,第三连杆8分别与第二连杆7内部设有连通的通道以形成第二通道;第三连杆8上设有气孔,气孔连通第二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拨动件还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杆6的第二连杆7,第二连杆7自第一连杆6向外延伸设置,可增加搅拌以及增氧沿径向方向的范围;第三连杆8自第二连杆7的侧面向外延伸设置,可增加搅拌以及增氧沿轴向方向的范围。第三连杆8分别与第二连杆7内部设有连通的通道以形成第二通道;第三连杆8上设有气孔,气孔连通第二通道,可使得外部氧气输送至第三连杆8中,并由于第三连杆8上气孔排出至基酒中,进一步增加搅拌增氧装置对基酒的搅拌效果以及增氧效果,提高陈化效率及质量。

优选地,第二连杆7的侧壁上向外延伸有与第三连杆8一一对应的连接部9,连接部9与对应的第三连杆8的顶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9突出第二连杆7的侧壁,便于与第三连杆8连接。连接部9内部有与第三连杆8形状相适的孔。孔的外部可设有螺纹,并与第三连杆8螺接,或者孔的内部可设有螺纹,并与第三连杆8螺接,又或者第三连杆8与孔之间为插接配合。当然,第三连杆8可与第一第二连接杆材质相同或相近时采用为一体成型。

优选地,第三连杆8内部的通道为盲孔结构,且盲孔开口位于与第二连杆7连接端的端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杆8内部的通道为盲孔结构,且盲孔开口位于与第二连杆7连接端的端面,这样可直接将第三连杆8内部的通道通过连接部9直接连接至第二连杆7内部的通道中。

优选地,第二连杆7上连接有2个以上且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杆8;第一连杆6上连接有2个以上的第二连杆7。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连杆7上连接有2个以上且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杆8,通过增加第三连杆8的数量,一方面提高对基酒的搅拌效果,另一方面增加氧气与基酒的接触面积,进一步促进氧化反应和酯化反应,提高黄酒或花露烧的口感。

第一连杆6上连接有2个以上的第二连杆7,通过增加第二连杆7的数量,一方面提高对基酒的搅拌效果,另一方面间接地增加第三连杆8的数量,增加氧气与基酒的接触面积,进一步促进氧化反应和酯化反应,提高黄酒或花露烧的口感。

优选地,第三连杆8与第二连杆7相互垂直设置;第一连杆6与第二连杆7相互垂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杆8与第二连杆7相互垂直设置,不仅便于两者之间的连接以及密封操作,同时还可在满足搅拌深度的情况下,降低材料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第一连杆6与第二连杆7相互垂直设置,不仅便于两者之间的连接以及密封操作,同时还可在满足搅拌宽度的情况下,降低材料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地,第一连杆6的底面连接有4个拨动件,第二连杆7上连接有3个第三连杆8,第二连杆7的轴线皆位于同一平面,第二连杆7垂直于第一连杆6,第三连杆8平行于第一连杆6且同向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6竖直设置,第一连杆6的底端连接有4个第二连杆7,相邻第二连杆7之间垂直设置,4个第二连杆7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第二连杆7上连接有3个第三连杆8,第三连杆8平行于第一连杆6,且自第二连杆7向下同向设置。第二连杆7的侧壁上向外延伸有与第三连杆8一一对应的连接部9,连接部9与对应的第三连杆8的顶部连接。连接部9内部有与第三连杆8形状相适的孔。孔的外部可设有螺纹,并与第三连杆8螺接,或者孔的内部可设有螺纹,并与第三连杆8螺接,又或者第三连杆8与孔之间为插接配合。当然,第三连杆8可与第一第二连接杆材质相同或相近时采用为一体成型。

优选地,第三连杆8为陶管,由于陶管表面的微孔结构(即气孔)可有效地增加酒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氧化反应和酯化反应,同时也增加了基酒倒灌的难度。

优选地,第一连杆6、第二连杆7和第三连杆8皆为圆管结构,第一连杆6以及第二连杆7为钢结构。由于圆管的外表面内部为弧面,在基酒中旋转时,能够减少与基酒之间产生的阻力,降低基酒对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请参考附图3,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反应釜,包括釜体,釜体内部设有反应腔3,第一连杆6插入釜体内部并延伸至反应腔3,第二连杆7以及第三连杆8置于反应腔3内。搅拌增氧装置与反应釜配合使用,可显著增加陈化效率及效果。釜体上还设有分别与反应腔3连通的入料口与出料口;以及设置于釜体的加热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釜体上设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可对釜体进行加热,进而使得位于釜体内部的基酒温度上升,或者加热装置直接对基酒进行加热,使得基酒温度上升,促进基酒陈化反应,提高陈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4,加热管4设置于釜体的外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管4设置于釜体的外表面上,采用热交换方式对基酒进行加热,具体地:加热管4的温度转移至釜体的侧壁上,然后釜体的侧壁再将温度传递给内部的基酒,实现对基酒的加热。采用热交换加热方式,可避免加热装置对基酒带来的品质影响,如杂质污染等,同时也避免了基酒对加热装置的侵蚀,延长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另外,采用热交换加热方式,还可降低加热不均匀对基酒品质的损害程度。

优选地,加热管4沿周向螺旋环绕于釜体的外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管4为中空结构,内部可通过热水或水蒸汽等物质,实现对反应釜的加热功能。在加热时,由于反应釜内部设有基酒,为了快速获得加热效果以及均匀加热效果,加热管4沿周向螺旋环绕于釜体的外表面,使得反应釜内部的基酒在周向以及轴线方向都能得到加热,实现比较均匀地加热,陈化效果好。同时采用螺旋式热水管加热方式,可使得釜体内部的基酒产生涡流现象,即基酒出现旋转现象,可促使基酒中杂醇的氢键断裂,在基酒中产生一些气泡,增加酒中的含氧量,促进氧化反应,使得黄酒或花露烧的口感变好。

进一步地,加热管4之间等螺距设置,即相邻加热管4之间的间距相同。能够进一步促进均匀加热,提高陈化效率和陈化效果,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地,加热管4包括贴合于釜体的外表面的第一侧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贴合于釜体的外表面,即加热管4与釜体之间为面接触,可提高热传递效率,减少热量的损失,节约资源。同时,也避免了对釜体造成的局部过热情况的出现。另外,加热管4与釜体之间为面接触可增加两者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加热管4滑落情况的出现。

优选地,加热管4包括与第一侧壁连接并形成管状的第二侧壁,第二侧壁为圆弧状,第二侧壁的圆心角小于180度。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管4包括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连接并形成管状,第二侧壁为圆弧状,第二侧壁的圆心角小于180度,这样设计可使得第一侧壁的表面积与第二侧壁的外表面积之比增加,增加加热管4与反应釜的接触面积,降低热量的损耗,加热效率高,同时也避免了加热管4对釜体外侧壁的高温烫损,延长釜体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第一侧壁两端分别向外延伸,且延伸出加热管4表面的部分厚度逐渐降低,从而增加加热管4与釜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还避免出现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的烫损问题的出现,延长釜体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釜体包括圆桶形下壳体2,出料口设置于下壳体2,加热管4环绕设置于下壳体2的外表面;以及上壳体1,上壳体1的底部至少活动套设于下壳体2的顶部。

在本实施例中,釜体包括圆桶形下壳体2,以及和圆桶形下壳体2配套使用的上壳体1,上壳体1的底部至少活动套设于下壳体2的顶部,即上壳体1可沿着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加热管4环绕在下壳体2的外表面上。釜体采用分段式设计,不仅便于反应物料的进入或者排出,同时也便于清洗,还利用后期的维修、反应过程中的泄压等操作。当然,也可以采用下壳体2的顶部至少活动套设于上壳体1的底部。另外,釜体的形状可为方形亦或其他多边形形状。本申请中优选采用圆桶形,可实现最大降低材料的使用而保证提供最大的基酒存储容量,同时还利于加热管4的排布设置,且避免在加热时由于棱边处应力的增加而出现的变形或破损情况的出现。

优选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5,加热器5的出水口与加热管4的一端口连通,加热管4的进水口与加热管4的另一端口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5,加热器5可用来加热水或者形成水蒸汽,形成的热水或者水蒸气从出水口进入加热管4,然后对釜体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由于釜体的吸热以及加热管4对热量的扩散,使得加热管4内部的温度降低,难以进行加热或者进一步加热的功能,这时需要加热的水从加热管4的另一端通过进水口流入加热器5进行再次加热,并重新送入加热管4,实现持续加热的目的,同时实现了重复利用,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此外,釜体内部还设有温度传感器,来检测基酒的温度。进一步地,反应腔3内环绕设有多个温度传感器,进行多点检测基酒温度,提供温度检测精度以及全面度。本申请中,温度传感器的探头设置于基酒内,并连接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简称PLC),PLC又连接于加热器5的加热开关。温度传感器将检测到基酒温度的信息传递至PLC,PLC控制单元进行分析处理,若温度高于基酒加热温度的预设值时,控制关闭加热器5的加热开关,停止加热;若温度低于基酒温度的预设值时,控制启动加热器5的加热开关,对水加热并将加热后的水输送入加热管4中进行再次加热,以保证基酒的温度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本申请采用温度传感器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结合,实现对加热器5的控制,进而实现对基酒加热并使其温度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优选地,反应釜包括支座,支座的顶部设有凹槽14,釜体底部设于凹槽14内,支座设有支撑柱15,支撑柱1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柱脚16,出料口上设有过滤网。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地面对反应釜的影响或者满足便于操作等原因,在反应釜的下面设有一个支座,用于支撑反应釜并使其距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支座顶部设有安放釜体底部的凹槽14,且对其移动起到限定作用,避免其出现转动或者偏移等情况。支座设有4个支撑柱15,且呈矩阵排布。支撑柱1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柱脚16,柱脚16宽度及长度皆大于支撑柱15的长度与宽度或者支撑柱15的直径,以增加支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稳定性。柱脚16可采用螺钉固定于地面。另外,出料口上设有过滤网,用于将陈化后的酒过滤。

优选地,釜体为不锈钢结构,不仅保证反应釜的强度,传热性能好,还避免因为基酒对釜体的侵蚀而造成釜体损坏等情况的出现。

请参考附图4,反应釜上设有电机10,第一连杆6上位于釜体外部的部分与电机10之间通过带传动,第一连杆6通过轴承11与釜体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反应釜上设有电机10,第一连杆6上位于釜体外部的部分与电机10之间通过带传动,进而实现电机10带动第一连杆6转动。其中,第一连杆6通过轴承11与釜体转动连接,具体地,釜体的顶部或者上壳体1的顶部设有通孔,第一连杆6穿过该通孔进入反应腔3,通孔上端沿轴向分别设有第一环形凹槽与第二环形凹槽,第一连杆6上安装有轴承11,轴承11固定于第二环形凹槽内,第一环形凹槽内设有密封件,包括垫圈12和毡圈13,且垫圈12设置于毡圈13之上,以增加第一连杆6与釜体之间的密封性。轴承11上方还设由防尘罩17,避免积灰情况的出现。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