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03322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3D打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3D打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金属或塑料等可粘结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常见的3D打印技术包括熔融沉积造型技术(FDM)、固化成形技术(SLA)、叠层实体制造技术(LOM)和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等。目前常用的3D打印机是采用FDM技术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3D打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针对打印材料使用前不进行干燥处理,采用抗水解剂抑制打印过程聚乳酸易发生水解的问题;通过配方间组分协调提高材料整体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3D打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聚乳酸60份、增韧剂1份、相容剂1份、改性碳纤维10份、附着力促进剂1份、抗水解剂2份、流动性调节剂1份、光亮剂2份、沉淀硫酸钡4份、硫酸4份、硝酸3份、抗氧剂1份、高氯酸10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聚乳酸60份、增韧剂1份、相容剂1份、改性碳纤维10份、附着力促进剂1份、抗水解剂2份、流动性调节剂1份、光亮剂2份、沉淀硫酸钡4份、硫酸4份、硝酸3份、抗氧剂1份、高氯酸10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聚乳酸70份、增韧剂2份、相容剂1.5份、改性碳纤维15份、附着力促进剂1.5份、抗水解剂2.5份、流动性调节剂1.5份、光亮剂2.5份、沉淀硫酸钡6份、硫酸5份、硝酸4份、抗氧剂1.5份、高氯酸11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聚乳酸80份、增韧剂3份、相容剂2份、改性碳纤维20份、附着力促进剂2份、抗水解剂3份、流动性调节剂2份、光亮剂3份、沉淀硫酸钡8份、硫酸6份、硝酸5份、抗氧剂2份、高氯酸12份。

进一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聚乳酸和30wt%~80wt%改性碳纤维混合,在30~60℃下氧化30~160min,氧化后的碳纤维先用去离子水冲洗,再于60~100℃下真空干燥5~8h,备用;

步骤二、将经过步骤一所得与剩余原料加入搅拌机中,在常温、搅拌机搅速为500~1500转/分钟条件下混合5~15min,得到混合物;

步骤三、再将所得混合物置于真空烘箱内,在60~100℃下进行接枝反应1~3h,即得成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针对打印材料使用前不进行干燥处理,采用抗水解剂抑制打印过程聚乳酸易发生水解的问题;通过配方间组分协调提高材料整体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3D打印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聚乳酸60-80份、增韧剂1-3份、相容剂1-2份、改性碳纤维10-20份、附着力促进剂1-2份、抗水解剂2-3份、流动性调节剂1-2份、光亮剂2-3份、沉淀硫酸钡4-8份、硫酸4-6份、硝酸3-5份、抗氧剂1-2份、高氯酸10-12份。

实施例二:

一种3D打印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聚乳酸60份、增韧剂1份、相容剂1份、改性碳纤维10份、附着力促进剂1份、抗水解剂2份、流动性调节剂1份、光亮剂2份、沉淀硫酸钡4份、硫酸4份、硝酸3份、抗氧剂1份、高氯酸10份。

实施例三:

一种3D打印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聚乳酸70份、增韧剂2份、相容剂1.5份、改性碳纤维15份、附着力促进剂1.5份、抗水解剂2.5份、流动性调节剂1.5份、光亮剂2.5份、沉淀硫酸钡6份、硫酸5份、硝酸4份、抗氧剂1.5份、高氯酸11份。

实施例四:

一种3D打印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聚乳酸80份、增韧剂3份、相容剂2份、改性碳纤维20份、附着力促进剂2份、抗水解剂3份、流动性调节剂2份、光亮剂3份、沉淀硫酸钡8份、硫酸6份、硝酸5份、抗氧剂2份、高氯酸12份。

实施例五:

一种3D打印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聚乳酸和30wt%~80wt%改性碳纤维混合,在30~60℃下氧化30~160min,氧化后的碳纤维先用去离子水冲洗,再于60~100℃下真空干燥5~8h,备用;

步骤二、将经过步骤一所得与剩余原料加入搅拌机中,在常温、搅拌机搅速为500~1500转/分钟条件下混合5~15min,得到混合物;

步骤三、再将所得混合物置于真空烘箱内,在60~100℃下进行接枝反应1~3h,即得成品。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