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器件用高透明、高柔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63043发布日期:2018-11-24 12:2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电子材料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电子器件用高透明、高柔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是重复单元中含有酰亚胺基团的芳杂环高分子化合物,是综合性能最佳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高温性能、尺寸稳定性、耐溶剂性、优异的电学性能等,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机械化工等行业。

随着科技发展,聚酰亚胺薄膜除能符合各类产品的基本物性要求,更具备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耗、耐高温、防腐蚀等特殊性能,可符合轻、薄、短、小之设计要求,是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耐高温的绝缘材料。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电子、电机两大领域上游重要原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软板、半导体封装、光伏能源、液晶显示器等电子领域,在电机领域应用于航天军工、机械、汽车等各产业绝缘材料。

近年来,柔性电子与柔性显示技术是电子信息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轻质、可弯曲、可折叠甚至可卷曲特性的柔性电子产品,包括柔性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柔性有机发光显示器等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最具前景的高科技产业。柔性基板是整个柔性显示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对于柔性显示器件的品质与寿命均具有重要的影响,聚酰亚胺薄膜成为柔性基板的重要材料而广受关注。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710117408.0公开了一种高模量、高强度新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方法是在两步法制备聚酰亚胺薄膜的基础上,通过添加纳米填料含量、调整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的比例、控制不同的纵、横向拉伸比,即分子链在拉伸方向发生取向,最终制得高模量、高强度和尺寸稳定性好的新型聚酰亚胺薄膜,但存在柔性较差,透明度低的缺陷。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410033582.3公开了一种透明柔性导电聚酰亚胺薄膜。该薄膜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物质:40~90份聚酰亚胺,车前草提取物2~5份,偶联剂2~8份,3~15份金属粉和3~15份碳粉。该发明的聚酰亚胺薄膜导电性能好,柔软,透明度高,可满足部分柔性导电电子元器件的要求,但透明度和柔韧性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综上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在用于柔性电子器件的柔性基板时,存在透明度低,柔韧性不足等缺陷,限制了其作为柔性基板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因此开发新型高透明度、高柔性的聚酰亚胺薄膜对于柔性电子材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可见,现有技术的聚酰亚胺薄膜存在透明度低、柔韧性不足的缺陷,限制了其作为柔性基板在电子器件中的发展应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一种电子器件用高透明、高柔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制备方法,可有效改善聚酰亚胺薄膜的透明度和柔性,扩大其在柔性电子基板中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子器件用高透明、高柔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所述聚酰亚胺薄膜制备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2-溴-5-硝基三氟甲苯、金属还原剂加入二甲基亚砜中,利用氮气置换出空气,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过滤、洗涤,并采用甲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

(2)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催化剂加入异丙醇中,搅拌并通入氮气,加入对甲基磺酰肼,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热过滤,并采用异丙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

(3)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中,搅拌反应8~10h,制得末端含硅基的含氟联苯型聚酰胺酸溶液;

(4)将聚酰胺酸溶液静置12~15h脱泡,然后在基底上涂膜,进一步加热使聚酰胺酸亚胺化形成聚酰亚胺,同时末端的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发生高温脱水环化,制得含氟联苯型聚酰亚胺/聚倍半硅氧烷薄膜。

优选的,步骤(1)所述金属还原剂为活性镍、活性锡、活性银、活性铂中的一种。

优选的,步骤(1)所述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溴-5-硝基三氟甲苯10~12重量份、金属还原剂3~5重量份、二甲基亚砜83~87重量份。

优选的,步骤(1)所述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100~120℃,时间为1~3h。

优选的,步骤(2)所述催化剂为镍/碳催化剂、金/碳催化剂、钴/碳催化剂、铁/碳催化剂中的一种。

优选的,步骤(2)所述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8~10重量份、催化剂0.5~1重量份、异丙醇84~89.5重量份、对甲基磺酰肼2~5重量份。

优选的,步骤(2)所述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70~90℃,时间为9~12h。

优选的,步骤(3)所述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8~12重量份、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10~15重量份、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2~4重量份、n,n-二甲基乙酰胺69~80重量份。

优选的,步骤(4)所述热亚胺化的方法为,在120~160℃进行梯度升温,每升温10℃保持20min,最后升温至180℃保持40min,再自然冷却至室温。

一方面,由于聚酰亚胺大分子中具有交替的二酐残基和二胺残基,二酐残基具有吸电子作用,二胺残基具有给电子作用,二者产生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电荷转移络合物,造成聚酰亚胺薄膜的低透明度。在聚酰亚胺的分子结构中引入双三氟甲基,可使大分子链的扭曲程度显著提高,并利用氟原子的电负性破坏分子结构中的大共轭体系的形成,抑制电荷转移络合物的形成,从而可明显提高聚酰亚胺薄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由于在聚酰亚胺的主链中引入有机硅结构单元时,si-o键的键能较高,键的旋转自由性较好,可明显提高聚酰亚胺的柔韧性。

因此,本发明在二氨基联苯的合成过程中引入了双三氟甲基,制得含氟的联苯型的二胺,并在含氟联苯二胺与联苯二酐合成聚酰胺酸的过程中,采用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聚酰胺酸进行封端修饰,在聚酰胺酸热亚胺化形成聚酰亚胺的过程中,末端修饰的有机硅烷进行脱水环化,形成聚倍半硅氧烷,由此制得含氟联苯型聚酰亚胺/聚倍半硅氧烷薄膜。该薄膜中,双三氟甲基的存在大幅提高了薄膜的透明度,末端的聚倍半硅氧烷有利于提高薄膜的柔韧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电子器件用高透明、高柔性聚酰亚胺薄膜。所述聚酰亚胺薄膜是通过合成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然后与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反应,合成末端含硅基的含氟联苯型聚酰胺酸溶液,涂覆后加热,使聚酰胺酸亚胺化形成聚酰亚胺,同时末端硅烷脱水环化形成聚倍半硅氧烷而制得。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器件用高透明、高柔性聚酰亚胺薄膜及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异的效果在于:

1.本发明制备的聚酰亚胺薄膜,与普通聚酰亚胺薄膜相比,在维持较高的耐热性的同时,透明度大幅提高。

2.本发明制备的聚酰亚胺薄膜,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提高10~1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方法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实施例1

(1)将2-溴-5-硝基三氟甲苯、金属还原剂加入二甲基亚砜中,利用氮气置换出空气,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过滤、洗涤,并采用甲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金属还原剂为活性镍;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108℃,时间为2h;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溴-5-硝基三氟甲苯11重量份、金属还原剂4重量份、二甲基亚砜85重量份;

(2)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催化剂加入异丙醇中,搅拌并通入氮气,加入对甲基磺酰肼,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热过滤,并采用异丙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催化剂为镍/碳催化剂;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78℃,时间为11h;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9重量份、催化剂0.5重量份、异丙醇86.5重量份、对甲基磺酰肼4重量份;

(3)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中,搅拌反应9h,制得末端含硅基的含氟联苯型聚酰胺酸溶液;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9重量份、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13重量份、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3重量份、n,n-二甲基乙酰胺75重量份;

(4)将聚酰胺酸溶液静置13h脱泡,然后在基底上涂膜,进一步加热使聚酰胺酸亚胺化形成聚酰亚胺,同时末端的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发生高温脱水环化,制得含氟联苯型聚酰亚胺/聚倍半硅氧烷薄膜;热亚胺化的方法为,在150℃进行梯度升温,每升温10℃保持20min,最后升温至180℃保持40min,再自然冷却至室温。

测试方法:

(1)紫外可见波段透过率:采用uv3600紫外可见光分析仪,取边长为15cm的本发明制得的聚酰亚胺薄膜作为试验对象,发射波长为10~760nm的紫外线和可见光,利用紫外可见光分析仪测定并获得紫外可见透过光谱图,从透过薄膜的紫外线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占总波长范围的比例,计算紫外线可见光透过率;

(2)玻璃化温度:采用hs-dsc-101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仪进行测试,取任意形状本发明制得的聚酰亚胺,升温速率为3℃/min,测得玻璃化温度;

(3)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将本发明制得的聚酰亚胺薄膜裁制成长200 mm、宽15 mm的试样,试验环境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55%,采用xlw(pc)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进行测试,试验速度为200mm/min,测得薄膜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

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实施例2

(1)将2-溴-5-硝基三氟甲苯、金属还原剂加入二甲基亚砜中,利用氮气置换出空气,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过滤、洗涤,并采用甲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金属还原剂为活性锡;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105℃,时间为2.5h;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溴-5-硝基三氟甲苯11重量份、金属还原剂3重量份、二甲基亚砜86重量份;

(2)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催化剂加入异丙醇中,搅拌并通入氮气,加入对甲基磺酰肼,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热过滤,并采用异丙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催化剂为金/碳催化剂;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75℃,时间为11h;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9重量份、催化剂0.6重量份、异丙醇87.4重量份、对甲基磺酰肼3重量份;

(3)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中,搅拌反应8.5h,制得末端含硅基的含氟联苯型聚酰胺酸溶液;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9重量份、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11重量份、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3重量份、n,n-二甲基乙酰胺77重量份;

(4)将聚酰胺酸溶液静置13h脱泡,然后在基底上涂膜,进一步加热使聚酰胺酸亚胺化形成聚酰亚胺,同时末端的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发生高温脱水环化,制得含氟联苯型聚酰亚胺/聚倍半硅氧烷薄膜;热亚胺化的方法为,在130℃进行梯度升温,每升温10℃保持20min,最后升温至180℃保持40min,再自然冷却至室温。

测试方法与实施例1一致,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实施例3

(1)将2-溴-5-硝基三氟甲苯、金属还原剂加入二甲基亚砜中,利用氮气置换出空气,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过滤、洗涤,并采用甲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金属还原剂为活性银;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115℃,时间为1.5h;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溴-5-硝基三氟甲苯12重量份、金属还原剂4重量份、二甲基亚砜84重量份;

(2)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催化剂加入异丙醇中,搅拌并通入氮气,加入对甲基磺酰肼,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热过滤,并采用异丙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催化剂为钴/碳催化剂;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85℃,时间为10h;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10重量份、催化剂1重量份、异丙醇86重量份、对甲基磺酰肼3重量份;

(3)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中,搅拌反应9.5h,制得末端含硅基的含氟联苯型聚酰胺酸溶液;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11重量份、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14重量份、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3重量份、n,n-二甲基乙酰胺72重量份;

(4)将聚酰胺酸溶液静置14h脱泡,然后在基底上涂膜,进一步加热使聚酰胺酸亚胺化形成聚酰亚胺,同时末端的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发生高温脱水环化,制得含氟联苯型聚酰亚胺/聚倍半硅氧烷薄膜;热亚胺化的方法为,在150℃进行梯度升温,每升温10℃保持20min,最后升温至180℃保持40min,再自然冷却至室温。

测试方法与实施例1一致,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实施例4

(1)将2-溴-5-硝基三氟甲苯、金属还原剂加入二甲基亚砜中,利用氮气置换出空气,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过滤、洗涤,并采用甲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金属还原剂为活性铂;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100℃,时间为3h;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溴-5-硝基三氟甲苯10重量份、金属还原剂3重量份、二甲基亚砜87重量份;

(2)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催化剂加入异丙醇中,搅拌并通入氮气,加入对甲基磺酰肼,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热过滤,并采用异丙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催化剂为铁/碳催化剂;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70℃,时间为12h;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8重量份、催化剂0.5重量份、异丙醇89.5重量份、对甲基磺酰肼2重量份;

(3)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中,搅拌反应8h,制得末端含硅基的含氟联苯型聚酰胺酸溶液;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8重量份、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10重量份、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2重量份、n,n-二甲基乙酰胺80重量份;

(4)将聚酰胺酸溶液静置12h脱泡,然后在基底上涂膜,进一步加热使聚酰胺酸亚胺化形成聚酰亚胺,同时末端的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发生高温脱水环化,制得含氟联苯型聚酰亚胺/聚倍半硅氧烷薄膜;热亚胺化的方法为,在120℃进行梯度升温,每升温10℃保持20min,最后升温至180℃保持40min,再自然冷却至室温。

测试方法与实施例1一致,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实施例5

(1)将2-溴-5-硝基三氟甲苯、金属还原剂加入二甲基亚砜中,利用氮气置换出空气,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过滤、洗涤,并采用甲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金属还原剂为活性镍;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120℃,时间为1h;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溴-5-硝基三氟甲苯12重量份、金属还原剂5重量份、二甲基亚砜83重量份;

(2)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催化剂加入异丙醇中,搅拌并通入氮气,加入对甲基磺酰肼,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热过滤,并采用异丙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催化剂为镍/碳催化剂;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90℃,时间为9h;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10重量份、催化剂1重量份、异丙醇84重量份、对甲基磺酰肼5重量份;

(3)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中,搅拌反应10h,制得末端含硅基的含氟联苯型聚酰胺酸溶液;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12重量份、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15重量份、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4重量份、n,n-二甲基乙酰胺69重量份;

(4)将聚酰胺酸溶液静置15h脱泡,然后在基底上涂膜,进一步加热使聚酰胺酸亚胺化形成聚酰亚胺,同时末端的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发生高温脱水环化,制得含氟联苯型聚酰亚胺/聚倍半硅氧烷薄膜;热亚胺化的方法为,在160℃进行梯度升温,每升温10℃保持20min,最后升温至180℃保持40min,再自然冷却至室温。

测试方法与实施例1一致,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实施例6

(1)将2-溴-5-硝基三氟甲苯、金属还原剂加入二甲基亚砜中,利用氮气置换出空气,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过滤、洗涤,并采用甲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金属还原剂为活性铂;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110℃,时间为2h;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溴-5-硝基三氟甲苯11重量份、金属还原剂4重量份、二甲基亚砜85重量份;

(2)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催化剂加入异丙醇中,搅拌并通入氮气,加入对甲基磺酰肼,加热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热过滤,并采用异丙醇进行重结晶,制得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催化剂为铁/碳催化剂;加热回流反应的温度为80℃,时间为10h;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硝基联苯9重量份、催化剂1重量份、异丙醇86.5重量份、对甲基磺酰肼4重量份;

(3)将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中,搅拌反应9h,制得末端含硅基的含氟联苯型聚酰胺酸溶液;各原料的重量份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10重量份、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12重量份、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3重量份、n,n-二甲基乙酰胺75重量份;

(4)将聚酰胺酸溶液静置14h脱泡,然后在基底上涂膜,进一步加热使聚酰胺酸亚胺化形成聚酰亚胺,同时末端的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发生高温脱水环化,制得含氟联苯型聚酰亚胺/聚倍半硅氧烷薄膜;热亚胺化的方法为,在140℃进行梯度升温,每升温10℃保持20min,最后升温至180℃保持40min,再自然冷却至室温。

测试方法与实施例1一致,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对比例1

制备过程中,未在二氨基联苯中引入双三氟甲基,其他制备条件与实施例6一致。

测试方法与实施例1一致,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对比例2

制备过程中,未采用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进行末端修饰,其他制备条件与实施例6一致。

测试方法与实施例1一致,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