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罐消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3831发布日期:2019-03-30 08:12阅读:1416来源:国知局
发酵罐消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发酵罐消泡装置。



背景技术:

发酵罐在发酵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按照发酵过程的工艺要求,保证和控制各种生化反应条件,促进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使之能在低消耗下获得较高的产量的一种设备。发酵罐能耐受蒸汽灭菌、有一定操作弹性、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化工等行业。在很多发酵过程中,需要通入大量的无菌空气,同时还要不断的进行机械搅拌,以保证微生物旺盛的生长繁殖、代谢状态,与此同时会产生一定热量并形成大量的泡沫。有些培养基营养丰富,黏度大,产生泡沫多而持久。泡沫控制不好容易引起逃液和污染,造成物料流失和浪费。

目前使用的发酵罐的消泡器是通过将耙式消泡齿固定在搅拌轴上,安装在发酵液面略上部位,随搅拌轴一起转动将泡沫打碎,虽然加快转速能打碎泡沫,但是搅拌叶片也加剧了泡沫的产生,单纯依靠这种破泡结构消泡效果很有限。

在发酵过程中流加消泡剂虽然可以起到消除泡沫的作用,但消泡剂作用时间有限,并且消泡剂的加入可能对物料有所影响,为后期分离纯化带来麻烦,给产品的质量控制带来不可控因素,同时也提高了的成本、增加了发酵染菌的几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发酵罐消泡装置,实现了泡沫的高效消除,防止发酵液的外溢,减少了污染可能,提高了发酵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发酵罐消泡装置,包括与发酵罐连通的消泡仓,该消泡仓内架设有转动的第一消泡齿。

进一步地,该消泡仓与发酵罐之间设有消泡网。

进一步地,该消泡仓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消泡针。

进一步地,该发酵罐内设有转动的上下两排消泡齿。

进一步地,该上排消泡齿为水平设置,该下排消泡齿为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该下排消泡齿为向下倾斜,角度为60度。

进一步地,该第一消泡齿为向下倾斜,角度为45度。

进一步地,该消泡网下方设有回流口和泡沫传感探头。

进一步地,该消泡网上设有刺状凸起。

进一步地,该消泡仓设有两个,对称设在发酵罐两侧上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发酵罐辅助消泡齿与消泡仓相结合的新型消泡方式,消泡仓依靠泡沫感应探头检测泡沫多少,能够独立进行消泡,弥补单独使用发酵罐消泡齿消泡的不足。

2、两侧的双消泡仓可同时工作,使得消泡效率更高。

3、泡沫通过消泡网流入消泡仓时,能够破除部分泡沫。消泡仓内壁还增加消泡针,配合消泡仓内的消泡齿转动,利用阻挡、针刺、摩擦、和剪切对进入消泡仓的泡沫进行迅速破碎。

4、消泡仓与发酵罐连通,破碎后形成的发酵液通过回流孔重新流入发酵罐中,避免了发酵液的浪费,提高了发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酵罐消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消泡网正视图;

图3为消泡网侧视图;

图示标记:

1消泡仓电机,2消泡仓转动轴,3消泡针,4消泡网,5消泡仓,6第一消泡齿,7回流口,8泡沫传感探头,9发酵罐电机,10发酵罐转动轴,11上辅助消泡齿,12下辅助消泡齿,4-1消泡网交叉点,4-2刺状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2和3所示,一种发酵罐消泡装置,包括与发酵罐连通的消泡仓5,该消泡仓5内架设有转动的第一消泡齿6。

通过设置与发酵罐连通的消泡仓5,发酵罐内产生的泡沫便于进入消泡仓5,经转动的第一消泡齿6能将泡沫进行破泡处理;而再返流至发酵罐中。

图1中所示,发酵罐内还设有上辅助消泡齿11和下辅助消泡齿12,均固定连接在发酵罐转动轴10上,由上方的发酵罐电机9驱动旋转;其中上辅助消泡齿11与发酵罐转动轴10互相垂直,为水平设置;下辅助消泡齿12与发酵罐转动轴10呈60°夹角,并向下倾斜。

在消泡仓5与发酵罐的连通处设有消泡网4、回流口7和泡沫传感探头8,消泡网4上设有刺状凸起4-2,一般设在网的交叉点4-1位置,如图2和3所示。回流口7便于消泡仓5内破碎后形成的发酵液通过回流孔重新流入发酵罐中,避免了发酵液的浪费,提高了发酵效率。泡沫传感探头8则是检测发酵罐内泡沫的量,泡沫较少情况下发酵罐电机9带动下辅助消泡齿12搅拌进行破碎,泡沫超过下辅助消泡齿12时,上辅助消泡齿11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触发泡沫传感探头8启动消泡仓工作,引起消泡仓电机1带动消泡仓转动轴2和第一消泡齿6,进行消泡处理。

消泡仓5设有两个,对称设在发酵罐两侧上部;其内壁上设有若干个消泡针3,对消泡仓5内的泡沫进行针刺、摩擦,迅速破碎泡沫。消泡仓5内的第一消泡齿6为向下倾斜,角度为45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