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嗪酮异恶唑甲醚类化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30845发布日期:2021-05-04 11:20阅读: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农用杀菌剂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哒嗪酮异恶唑甲醚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专利de3824210a1公开如下通式所示化合物具有杀蜗牛活性:

专利us4929617a公开如下通式所示化合物具有杀虫活性:

本发明所示的哒嗪酮异恶唑甲醚类化合物及其作为杀菌剂的应用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现代农业生产需要不断开发出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的新农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控制多种病菌的哒嗪酮异恶唑甲醚类化合物,它可应用于农业上制备防治作物的多种病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哒嗪酮异恶唑甲醚类化合物,如通式i所示:

式中:

r1选自氢、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基、c3-c12环烷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c1-c12烷氨基c1-c12烷基、羟基c1-c12烷基、c2-c12烯基、卤代c2-c12烯基、c2-c12炔基、卤代c2-c12炔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或二甲氨基c1-c12烷基;

r2选自卤素;

r3、r4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或c1-c6烷基;

r选自卤素、羟基、氨基、氰基、硝基、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3-c12环烷基、c1-c12烷氨基、卤代c1-c12烷氨基、二(c1-c12烷基)氨基、卤代二(c1-c12烷基)氨基、c1-c12烷硫基、卤代c1-c12烷硫基、c2-c12烯基、卤代c2-c12烯基、c2-c12炔基、卤代c2-c12炔基、c2-c12烯氧基、卤代c2-c12烯氧基、c2-c12炔氧基、卤代c2-c12炔氧基、c1-c12烷基磺酰基、卤代c1-c12烷基磺酰基、c1-c12烷基羰基、卤代c1-c12烷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卤代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氨基羰基、二(c1-c12烷基)氨基羰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c1-c12烷基羰基氧基、卤代c1-c12烷基羰基氧基、c1-c12烷氧基羰基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羰基氧基、c1-c12烷基磺酰基氧基、卤代c1-c12烷基磺酰基氧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或卤代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n=0、1、2、3、4或5;

x选自o或nr3;

碳原子c1和c2通过单键或双键相连。

本发明优选的化合物包括:通式i中

r1选自氢、c1-c8烷基、卤代c1-c8烷基、c3-c8环烷基、c2-c8烯基、卤代c2-c8烯基、c2-c8炔基、卤代c2-c8炔基或c1-c8烷氧基羰基c1-c8烷基;

r2选自卤素;

r3、r4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或c1-c6烷基;

r选自卤素、羟基、氨基、氰基、硝基、c1-c8烷基、卤代c1-c8烷基、c1-c8烷氧基、卤代c1-c8烷氧基、c3-c8环烷基、c1-c8烷氨基、卤代c1-c8烷氨基、二(c1-c8烷基)氨基、卤代二(c1-c8烷基)氨基、c1-c8烷硫基、卤代c1-c8烷硫基、c2-c8烯基、c2-c8炔基、c2-c8烯氧基、卤代c2-c8烯氧基、c2-c8炔氧基、卤代c2-c8炔氧基、c1-c8烷基磺酰基、卤代c1-c8烷基磺酰基、c1-c8烷基羰基、卤代c1-c8烷基羰基、c1-c8烷氧基羰基、卤代c1-c8烷氧基羰基、c1-c8烷氨基羰基、二(c1-c8烷基)氨基羰基、c1-c8烷氧基c1-c8烷基、卤代c1-c8烷氧基c1-c8烷基、c1-c8烷基羰基氧基、卤代c1-c8烷基羰基氧基,n=0、1、2或3;

x选自o或nr3;

碳原子c1和c2通过单键或双键相连。

进一步优选的化合物为:通式i中

r1选自氢、c1-c8烷基、卤代c1-c8烷基、c3-c8环烷基、c2-c8烯基或c2-c8炔基;

r2选自氟、氯、溴或碘;

r3、r4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或c1-c6烷基;

r选自氟、氯、溴、碘、羟基、氨基、氰基、硝基、c1-c8烷基、卤代c1-c8烷基、c1-c8烷氧基、卤代c1-c8烷氧基、c3-c8环烷基、c1-c8烷氨基、卤代c1-c8烷氨基、二(c1-c8烷基)氨基、卤代二(c1-c8烷基)氨基、c1-c8烷硫基、卤代c1-c8烷硫基、c2-c8烯基、c2-c8炔基、c2-c8烯氧基、卤代c2-c8烯氧基、c2-c8炔氧基、卤代c2-c8炔氧基、c1-c8烷基磺酰基、卤代c1-c8烷基磺酰基、c1-c8烷基羰基、卤代c1-c8烷基羰基、c1-c8烷氧基羰基、卤代c1-c8烷氧基羰基、c1-c8烷氨基羰基、二(c1-c8烷基)氨基羰基、c1-c8烷基羰基氧基、卤代c1-c8烷基羰基氧基,n=0、1、2或3;

x选自o或nr3;

碳原子c1和c2通过单键或双键相连。

再进一步优选的化合物为:通式i中

r1选c1-c4烷基;

r2选自氯或溴;

r3、r4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或c1-c3烷基;

r选自氟、氯、溴、氰基、硝基、c1-c4烷基、卤代c1-c4烷基、c1-c4烷氧基、卤代c1-c4烷氧基、c3-c4环烷基、c1-c4烷氨基、卤代c1-c4烷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卤代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硫基、卤代c1-c4烷硫基、c1-c4烷基羰基、卤代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卤代c1-c4烷氧基羰基,n=0、1、2或3;

x选自o或nr3;

碳原子c1和c2通过单键或双键相连。

更进一步优选的化合物为:通式i中

r1选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叔丁基;

r2选自氯或溴;

r3、r4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或甲基;

r选自氟、氯、溴、氰基、硝基、c1-c4烷基、卤代c1-c4烷基、c1-c4烷氧基、卤代c1-c4烷氧基、c1-c4烷基羰基、卤代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卤代c1-c4烷氧基羰基,n=0、1、2或3;

x选自o;

碳原子c1和c2通过单键或双键相连。

上面给出的通式i化合物的定义中,汇集所用术语一般代表如下取代基:

卤素:指氟、氯、溴或碘。烷基:直链或支链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或叔丁基。卤代烷基:直链或支链烷基,在这些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例如氯甲基、二氯甲基、三氯甲基、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等。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状烷基,例如环丙基、环戊基或环己基。烯基:烷基中的一个碳碳单键被碳碳双键代替形成的取代基,如ch2=ch-、ch2=chch-。卤代烯基:烯基的氢原子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取代形成的取代基。炔基:烷基中的一个碳碳单键被碳碳三键代替形成的取代基,如乙炔基、炔丙基。卤代炔基:炔基的氢原子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取代形成的取代基。烷基羰基:烷基经羰基连接到结构上,如ch3co-,ch3ch2co-。卤代烷基羰基:烷基羰基的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如cf3co-。烷氧基:直链或支链烷基,经氧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卤代烷氧基:直链或支链烷氧基,在这些烷氧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例如氯甲氧基、二氯甲氧基、三氯甲氧基、氟甲氧基、二氟甲氧基、三氟甲氧基、氯氟甲氧基、三氟乙氧基等。烷氨基:直链或支链烷基,经氮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卤代烷氨基:直链或支链烷氨基,在这些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烷硫基:直链或支链烷基,经硫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卤代烷硫基:直链或支链烷硫基,在这些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例如氯甲硫基、二氯甲硫基、三氯甲硫基、氟甲硫基、二氟甲硫基、三氟甲硫基、氯氟甲硫基等。烷氧基羰基:烷基-o-co-。烷氨基羰基:烷基-n-co-。

本发明中的部分化合物可以用表1和4中列出的具体化合物来说明,但这些化合物并不限定本发明。

当x=o、碳原子c1和c2通过双键相连时,通式i所示化合物可用通式ia表示,其具体化合物见表1。

2:当x=o、碳原子c1和c2通过单键相连时,通式i所示化合物可用通式ib表示,代表化合物ib1至ib516的各取代基分别与表1中化合物ia1至ia516的对应取代基一致。

3:当x=nh、碳原子c1和c2通过双键相连时,通式i所示化合物可用通式ic表示,代表化合物ic1至ic516的各取代基分别与表1中化合物ia1至ia516的对应取代基一致。

4:当x=nh、碳原子c1和c2通过单键相连时,通式i所示化合物可用通式id表示,代表化合物id1至id516的各取代基分别与表1中化合物ia1至ia516的对应取代基一致。

通式i所代表的化合物由通式ⅱ和通式ⅲ所示的中间体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制得,或者由通式iv和通式ⅴ所示的中间体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制得,反应式如下,式中hal代表卤原子,其他取代基定义同前:

反应在适宜的溶剂中进行,适宜的溶剂可选自如四氢呋喃、乙腈、甲苯、二甲苯、苯、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亚砜、丙酮或丁酮等。

适宜的碱可选自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碳酸氢钠、三乙胺、吡啶、甲醇钠、乙醇钠、氢化钠、叔丁醇钾或叔丁醇钠等。

反应温度可在室温至溶剂沸点温度之间,通常为20-120℃。

反应时间为30分钟至20小时,通常1-10小时。

中间体ⅱ可由中间体iv按照wo2018072736记载的方法进行制备,中间体iv为市售商品。中间体ⅲ和v可以按照公知的方法来制备,例如参照文献molecules2017,22(5)690、us2019225621a1或us6093736a等介绍的方法。

本发明的通式i化合物与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含有哒嗪酮和异恶唑结构的化合物相比,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且用途不同。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杀菌活性,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式i化合物对农业领域中的多种病菌显示出优异的活性。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通式i化合物在农业和其他领域中用作制备杀菌药物的用途。

下面提及的病害的例子仅用来说明本发明,但绝不限定本发明。

通式i化合物可用于防治下列病害: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黄瓜霜霉病、油菜霜霉病、大豆霜霉病、甜菜霜霉病、甘蔗霜霉病、烟草霜霉病、豌豆霜霉病、丝瓜霜霉病、冬瓜霜霉病、甜瓜霜霉病、白菜类霜霉病、菠菜霜霉病、萝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葱霜霉病),白锈菌(油菜白锈病、白菜类白锈病),猝倒病(油菜猝倒病、烟草猝倒病、番茄猝倒病、辣椒猝倒病、茄子猝倒病、黄瓜猝倒病、棉苗猝倒病),绵腐病(辣椒绵腐病、丝瓜绵腐病、冬瓜绵腐病),疫病(蚕豆疫病、黄瓜疫病、南瓜疫病、冬瓜疫病、西瓜疫病、甜瓜疫病、辣椒疫病、韭菜疫病、大蒜疫病、棉花疫病),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等;半知菌病害,如枯萎病(甘薯枯萎病、棉花枯萎病、芝麻枯萎病、蓖麻枯萎病、番茄枯萎病、菜豆枯萎病、黄瓜枯萎病、丝瓜枯萎病、南瓜枯萎病、冬瓜枯萎病、西瓜枯萎病、甜瓜枯萎病、辣椒枯萎病、蚕豆枯萎病、油菜枯萎病、大豆枯萎病),根腐病(辣椒根腐病、茄子根腐病、菜豆根腐病、黄瓜根腐病、苦瓜根腐病、棉黑根腐病、蚕豆根腐病),立枯病(棉苗立枯病、芝麻立枯病、辣椒立枯病、黄瓜立枯病、白菜立枯病),炭疽病(高粱炭疽病、棉花炭疽病、红麻炭疽病、黄麻炭疽病、亚麻炭疽病、烟草炭疽病、桑炭疽病、辣椒炭疽病、茄子炭疽病、菜豆炭疽病、黄瓜炭疽病、苦瓜炭疽病、西葫芦炭疽病、冬瓜炭疽病、西瓜炭疽病、甜瓜炭疽病、荔枝炭疽病),黄萎病(棉花黄萎病、向日葵黄萎病、番茄黄萎病、辣椒黄萎病、茄子黄萎病),黑星病(西葫芦黑星病、冬瓜黑星病、甜瓜黑星病),灰霉病(棉铃灰霉病、红麻灰霉病、番茄灰霉病、辣椒灰霉病、菜豆灰霉病、芹菜灰霉病、菠菜灰霉病、猕猴桃灰霉病),褐斑病(棉花褐斑病、黄麻褐斑病、甜菜褐斑病、花生褐斑病、辣椒褐斑病、冬瓜褐斑病、大豆褐斑病、向日葵褐斑病、豌豆褐斑病、蚕豆褐斑病),黑斑病(亚麻假黑斑病、油菜黑斑病、芝麻黑斑病、向日葵黑斑病、蓖麻黑斑病、番茄黑斑病、辣椒黑斑病、茄子黑斑病、菜豆黑斑病、黄瓜黑斑病、芹菜黑斑病、胡萝卜黑腐病、胡萝卜黑斑病、苹果黑斑病、花生黑斑病),斑枯病(番茄斑枯病、辣椒斑枯病、芹菜斑枯病),早疫病(番茄早疫病、辣椒早疫病、茄子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芹菜早疫病),轮纹病(大豆轮纹病、芝麻轮纹病、菜豆轮纹病),叶枯病(芝麻叶枯病、向日葵叶枯病、西瓜叶枯病、甜瓜叶枯病),茎基腐病(番茄茎基腐病、菜豆茎基腐病),及其他(玉米圆斑病、红麻腰折病、稻瘟病、粟黑鞘病、甘蔗眼斑病、棉铃曲霉病、花生冠腐病、大豆茎枯病、大豆黑点病、甜瓜大斑病、花生网斑病、茶赤叶斑病、辣椒白星病、冬瓜叶斑病、芹菜黑腐病、菠菜心腐病、红麻叶霉病、红麻斑点病、黄麻茎斑病、大豆紫斑病、芝麻叶斑病、蓖麻灰斑病、茶褐色叶斑病、茄子褐色圆星病、菜豆红斑病、苦瓜白斑病、西瓜斑点病、黄麻枯腐病、向日葵根茎腐病、菜豆炭腐病、大豆靶点病、茄子棒孢叶斑病、黄瓜靶斑病、番茄叶霉病、茄子叶霉病、蚕豆赤斑病等)等;担子菌病害,如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杆锈病、小麦叶锈病、花生锈病、向日葵锈病、甘蔗锈病、韭菜锈病、葱锈病、栗锈病、大豆锈病),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黑粉病、高粱丝黑穗病、高粱散黑穗病、高粱坚黑穗病、高梁柱黑粉病、栗粒黑穗病、甘蔗黑穗病、菜豆锈病)及其他(如小麦纹枯病、水稻纹枯病等)等;子囊菌病害,如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油菜白粉病、芝麻白粉病、向日葵白粉病、甜菜白粉病、茄子白粉病、豌豆白粉病、丝瓜白粉病、南瓜白粉病、西葫芦白粉病、冬瓜白粉病、甜瓜白粉病、葡萄白粉病、蚕豆白粉病),菌核病(亚麻菌核病、油菜菌核病、大豆菌核病、花生菌核病、烟草菌核病、辣椒菌核病、茄子菌核病、菜豆菌核病、豌豆菌核病、黄瓜菌核病、苦瓜菌核病、冬瓜菌核病、西瓜菌核病、芹菜菌核病),黑星病(苹果黑星病、梨黑星病)等。

由于其积极的特性,上述化合物可有利地用于保护农业和园艺业重要的作物、家畜和种畜,以及人类常去的环境免于病菌的伤害。

为获得理想效果,化合物的用量因各种因素而改变,例如所用化合物、要保护的作物、有害生物的类型、感染程度、气候条件、施药方法、采用的剂型。

每公顷10克-5公斤的化合物剂量能提供充分的防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防治病菌的方法:将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施于所述的病菌或其生长介质上。通常选择的较为适宜有效量为每公顷10克到1000克,可选有效量为每公顷20克到500克。

对于某些应用,例如在农业上可在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加入一种或多种其它的杀菌剂、杀虫杀螨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肥料等,由此可产生附加的优点和效果。

应明确的是,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换和改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例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例子。

合成实施例

实施例1:化合物1a39的制备

取2-叔丁基-4-氯-5-羟基哒嗪-3(2h)-酮0.40g(0.002mol)和碳酸钾0.55g(0.004mol)于反应瓶中,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dmf)15ml搅拌,60℃下滴加0.46g(0.002mol)5-(氯甲基)-3-(4-氯苯基)异噻唑的dmf溶液3ml,80℃下保温反应。tlc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水中,乙酸乙酯萃取两次,有机相合并后水洗、干燥、减压脱溶,残留物柱层析(洗脱剂为乙酸乙酯与石油醚(沸程60-90℃),体积比为1:5)纯化得化合物1a39,白色固体,熔点155.1℃。

1hnmr(600mhz,内标tms,溶剂cdcl3)δ(ppm)7.80(s,1h),7.76(d,j=8.5hz,2h),7.46(d,j=8.5hz,2h),6.72(s,1h),5.43(s,2h),1.65(s,9h)。

实施2:化合物1b39的制备

取(3-(4-氯苯基)-4,5-二氢异恶唑-5-基甲醇0.42g(0.002mol)和碳酸铯1.30g(0.004mol)于反应瓶中,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dmf)15ml搅拌,再加入2-叔丁基-4,5-二氯哒嗪-3(2h)-酮0.48g(0.002mol),100℃下保温反应。tlc监测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倒入水中,乙酸乙酯萃取两次,有机相合并后水洗、干燥、减压脱溶,残留物柱层析(洗脱剂为乙酸乙酯与石油醚(沸程60-90℃),体积比为1:5)纯化得化合物1b39,白色固体,熔点143.6℃。

1hnmr(600mhz,内标tms,溶剂cdcl3)δ(ppm)7.76(s,1h),7.62(d,j=8.5hz,2h),7.40(d,j=8.5hz,2h),5.12(dq,j=6.7,4.5hz,1h),4.38(d,j=4.5hz,2h),3.48(ddd,j=

23.5,16.7,8.8hz,2h),1.64(s,9h)。

本发明的其他化合物可以参照以上实例制备。

部分化合物的物性数据及核磁数据(1hnmr,600mhz,内标tms,溶剂cdcl3,ppm)如下:

化合物1a1:黄色固体,熔点129.6℃。δ7.83-7.81(m,3h),7.48–7.47(m,3h),6.74(s,1h),5.44(s,2h),1.65(s,9h)。

化合物1a25:黄色固体,熔点131.1℃。δ8.69–8.52(m,1h),8.33(dd,j=8.2,1.2hz,1h),8.17(d,j=7.8hz,1h),7.68(t,j=8.0hz,1h),7.66(s,1h),6.71(s,1h),4.39(s,2h),1.64(s,9h)。

化合物1a27:浅黄色固体,熔点127.6℃。δ8.08(s,1h),8.02(d,j=7.7hz,1h),7.81(s,1h),7.74(d,j=7.6hz,1h),7.62(t,j=7.7hz,1h),6.80(s,1h),5.46(s,2h),1.65(s,9h)。

化合物1a38:白色固体,熔点141.2℃。δ7.85–7.78(m,3h),7.17(t,j=8.6hz,2h),6.71(s,1h),5.43(s,2h),1.65(s,9h)。

化合物1a42:浅黄色固体,熔点153.8℃。δ7.94(d,j=8.2hz,2h),7.81–7.72(m,3h),6.79(s,1h),5.46(s,2h),1.65(s,9h)。

化合物1a43:黄色固体,熔点166.2℃。δ8.35(d,j=7.9hz,3h),8.02(d,j=8.0hz,2h),7.81(s,1h),6.83(s,1h),5.47(s,2h),1.66(s,9h)。

化合物1a44:白色固体,熔点153.3℃。δ7.81(s,1h),7.70(d,j=7.3hz,2h),7.27(d,j=7.3hz,2h),6.71(s,1h),5.42(s,2h),2.41(s,3h),1.65(s,9h)。

化合物1a47:白色固体,熔点140.0℃。δ7.88–7.66(m,3h),7.49(d,j=6.9hz,2h),6.71(s,1h),5.43(s,2h),1.65(s,9h),1.35(s,9h)。

化合物1a48:白色固体,熔点155.9℃。δ7.94(d,2h),7.81(s,1h),7.75(d,2h),6.79(s,1h),5.46(s,2h),1.65(s,9h)。

化合物1a49:白色固体,熔点133.2℃。δ7.80(s,1h),7.75(d,j=8.8hz,2h),6.99(d,j=8.8hz,2h),6.68(s,1h),5.42(s,2h),3.86(s,3h),1.65(s,9h)。

化合物1a50:白色固体,熔点152.4℃。δ7.86(d,j=8.2hz,2h),7.80(s,1h),7.33(d,j=8.1hz,2h),6.74(s,1h),5.44(s,2h),1.65(s,9h)。

化合物1a60:白色固体,熔点141.9℃。δ7.82(s,1h),7.71(d,j=8.3hz,1h),7.54(s,1h),7.37(d,j=8.4hz,1h),6.91(s,1h),5.45(s,2h),1.65(s,9h)。

化合物1a75:白色固体,熔点141.9℃。δ7.83(s,1h),7.32(s,1h),7.18(dd,j=16.6,7.8hz,2h),6.60(s,1h),5.44(s,2h),2.42(s,3h),2.36(s,3h),1.65(s,9h)。

化合物1a76:浅黄色固体,熔点147.3℃。δ7.81(s,1h),7.77(d,j=2.3hz,1h),7.44(d,j=8.6hz,1h),7.40(d,j=2.3hz,1h),6.92(s,1h),5.45(s,2h),1.65(s,9h)。

化合物1a80:棕色固体,熔点168.0℃。δ8.53(d,j=2.7hz,1h),8.19(dd,j=8.8,2.7hz,1h),7.91(d,j=8.8hz,1h),7.82(s,1h),6.94(s,1h),5.48(s,2h),1.66(s,9h)。

化合物1a90:棕色固体,熔点170.2℃。δ7.81(s,1h),7.42(d,j=1.9hz,1h),7.30(dd,j=8.3,1.9hz,1h),6.94(d,j=8.3hz,1h),6.70(s,1h),5.42(s,2h),3.96(s,3h),3.94(s,3h),1.65(s,9h)。

化合物1b25:棕色油状物。δ8.45(s,1h),8.30(d,j=8.2hz,1h),8.09(d,j=7.9hz,1h),7.77(s,1h),7.63(t,j=8.0hz,1h),5.23–5.17(m,1h),4.43(ddd,j=38.2,10.7,4.1hz,2h),3.57(ddd,j=23.6,16.7,8.9hz,2h),1.64(s,9h)。

化合物1b27:棕色油状物。δ7.91(s,1h),7.88(s,1h),7.76(s,1h),7.69(s,1h),7.56(s,1h),5.17(dq,j=6.9,4.4hz,1h),4.48–4.31(m,2h),3.54(ddd,j=23.6,16.7,8.9hz,2h),1.64(s,9h)。

化合物1b42:棕色固体,熔点157.8℃。δ7.79(d,j=8.6hz,2h),7.75(s,1h),7.72(d,j=8.5hz,2h),5.18(td,j=11.0,4.2hz,1h),4.41(ddd,j=28.1,10.6,4.2hz,2h),3.52(ddd,j=23.7,16.7,8.9hz,2h),1.64(s,9h)。

化合物1b43:棕色固体,熔点142.0℃。δ7.79(d,j=8.6hz,2h),7.75(s,1h),7.72(d,j=8.5hz,2h),5.18(td,j=11.0,4.2hz,1h),4.41(ddd,j=28.1,10.6,4.2hz,2h),3.52(ddd,j=23.7,16.7,8.9hz,2h),1.64(s,9h)。

化合物1b44:棕色油状物。δ7.77(s,1h),7.57(d,j=8.1hz,2h),7.22(d,j=8.0hz,2h),5.09(td,j=11.2,4.9hz,1h),4.40–4.33(m,2h),3.48(ddd,j=23.4,16.7,8.7hz,2h),2.39(s,3h),1.64(s,9h)。

化合物1b47:棕色固体,熔点138.0℃。δ7.77(s,1h),7.62(d,j=8.3hz,2h),7.44(d,j=8.3hz,2h),5.10(td,j=11.0,4.8hz,1h),4.36(ddd,j=26.9,10.5,4.8hz,2h),3.49(ddd,j=23.4,16.7,8.7hz,2h),1.64(s,9h),1.34(s,9h)。

化合物1b50:棕色固体,熔点122.3℃。δ7.76(s,1h),7.72(d,j=8.8hz,2h),7.27(d,j=9.0hz,2h),5.14(dq,j=6.7,4.5hz,1h),4.39(d,j=4.5hz,2h),3.50(ddd,j=23.5,16.7,8.8hz,2h),1.64(s,9h)。

化合物1b60:白色固体,熔点122.3℃。δ7.78(s,1h),7.60(d,j=8.4hz,1h),7.47(s,1h),7.30(d,j=8.4hz,1h),5.14(td,j=10.6,4.2hz,1h),4.40(ddd,j=41.2,10.6,4.1hz,2h),3.66(ddd,j=24.0,17.3,8.9hz,2h),1.64(s,9h)。

化合物1b76:棕色油状物。δ7.78(s,1h),7.66(s,1h),7.37(d,j=8.5hz,1h),7.34(d,j=8.9hz,1h),5.15(s,1h),4.40(dd,j=29.5,10.0hz,2h),3.80–3.53(m,2h),1.65(s,9h)。

化合物1b80:棕色油状物。δ10.45(s,1h),8.25(dd,j=9.1,2.6hz,1h),8.19(d,j=2.6hz,1h),7.74(s,1h),7.15(d,j=9.1hz,1h),5.19(m,1h),4.55–4.34(m,2h),3.69(ddd,j=23.6,13.9,6.3hz,2h),1.62(s,9h)。

同时,按照上述各合成实施例中记载的内容将相应的原料进行替换,或是按照发明内容中记载的制备方法即可获得本发明通式i所示的其他化合物。

生物活性测定实施例

本发明化合物对农业领域中的多种病菌表现出很好的活性。

实施例3:杀菌活性测定

用本发明化合物样品对植物的多种真菌病害进行了杀菌活性测定测定方法如下:

采用活体盆栽测定方法,即将待测化合物样品用少量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dmf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剂量与喷液量的体积比等于或小于0.05)溶解,用含有0.1%吐温80的水稀释,配制成所需浓度待测液。在作物喷雾机上,将待测液喷施于病害寄主植物上(寄主植物为在温室内培养的标准盆栽苗),24小时后进行病害接种。依据病害特点,将需要控温保湿培养的病害植物接种后放在人工气候室中培养,待病害完成侵染后,移入温室培养,将不需要保湿培养的病害植物直接在温室内接种并培养。待对照充分发病后(通常为一周时间)进行化合物防病效果评估。

部分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如下:

对黄瓜霜霉病的活性:

在400ppm剂量下,化合物ia1、ia25、ia38、ia39、ia43、ia48、ia50、ia80、ib39、ib42、ib60等对黄瓜霜霉病的活性为100%。

在100ppm剂量下,化合物ia1、ia25、ia38、ia39、ia43等对黄瓜霜霉病的活性为100%。

在25ppm剂量下,化合物ia1、ia25、ia38、ia39、ia43等对黄瓜霜霉病的活性为100%。

在6.25ppm剂量下,化合物ia1、ia38、ia39、ia43等对黄瓜霜霉病的活性高于95%。

对黄瓜炭疽病的活性:

在400ppm剂量下,化合物ia27、ia43、ia48等对黄瓜炭疽病的活性为100%。

对小麦白粉病的活性:

在400ppm剂量下,化合物ia43、ia50、ib47等对小麦白粉病的活性为100%。

在100ppm剂量下,化合物ia43等对小麦白粉病的活性不低于80%。

对玉米锈病的活性:

在400ppm剂量下,化合物ia1等对玉米锈病的活性为100%。

在100ppm剂量下,化合物ia1等对玉米锈病的活性不低于8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