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细菌培养皿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464389发布日期:2023-03-15 06:03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细菌培养皿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实验器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细菌培养皿。


背景技术:

2.培养皿,是一种微生物实验或细胞培养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实验室器皿,一般为玻璃或塑料材质。
3.现有的培养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现有的培养皿本身不具备透气性,在培养细菌等时,培养的速度会相对较慢,培养的质量也会相对较差,不利于培养;培养皿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湿度,而现有的培养皿自身不具备保持适宜的湿度功能,直接放在空气中培养,难以控制湿度,对培养皿培养细菌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通过外部附加条件来实现,比如放入保湿仪器内来使培养皿保持适宜的湿度来培养细菌,但是容易出现培养皿密封性不好,而导致水进入到培养皿内影响细菌培养的现象发生;另外,现有的培养皿都是单层结构,在使用不当时,如发生磕碰,就会造成培养皿破损,减少培养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细菌培养皿。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细菌培养皿,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外壳以及内胆,内胆位于外壳内,外壳上设有盖子,内胆上端设有密闭盖,内胆与外壳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设有海绵;内胆的外表面设有呈螺旋状的卡槽,卡槽内安装有螺旋管,螺旋管的底端封闭,螺旋管的顶端贯穿外壳的侧壁,且螺旋管的顶端连接有加湿装置,螺旋管的侧壁上均匀布设有若干加湿孔;外壳的底部设有连通外部和空腔的透气层。
6.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瓶口的内表面设有与螺旋管螺纹配合螺纹。
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气层包括可透过水蒸气的性能层以及通气层。
8.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气层设置于性能层之下。
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性能层是防水的。
10.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性能层具有水蒸气可透过的膜。
1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胆的瓶口呈缩口状。
12.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子的一侧与外壳铰接,且盖子的底端设有密封层。
13.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的中部周侧设有连通外部和空腔的透气性层,透气性层包括外层、设置于外层内侧的间隔层以及设置于间隔层内侧的性能层,间隔层为锯齿状。
14.本发明的使用方法:首先将菌种以及细菌培养液装入内胆,利用密闭盖将内胆密封,再握持内胆的瓶口部,将内胆放入外壳的瓶口,转动内胆,通过螺旋管与外壳瓶口内表面上的螺纹的配合,将内胆旋入外壳内,在内胆旋入外壳的过程中,内胆的底部插入空腔中填充的海绵内,对内胆进行导向,使得海绵包裹住内胆的外表面,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内胆旋入外壳内后,内胆的瓶口部位于外壳的瓶口处,通过外壳的瓶口对内胆进行限位,避
免内胆与外壳发生位置移动,最后将外壳上的盖子扣合,使得密封层挤压密闭盖,使得内胆被紧密的密封。
15.当内胆装入外壳内后,通过加湿装置向螺旋管内喷洒湿气,湿气通过加湿孔进入空腔内与海绵接触,海绵吸入湿气使空腔内的湿气均匀,从而起到调整空腔的湿度和温度,以适宜细菌的培养,而外壳底部的透气层以及外壳中部周侧的透气性层则可以保持空腔与外部空气的流通,使本发明自身就具备透气性,有利于细菌的培养。
16.当细菌培养完成后,需要取出时,打开外壳上的盖子,再转动内胆,将内胆从外壳内小心取出,最后打开内胆上的密闭盖,就可以取出细菌。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相较于现有的培养皿,本发明透气便使用新型细菌培养皿自身具备透气性,通过设置透气层,既可以有利于本发明培养细菌,可以使外部和空腔之间空气流通,保持透气性,但是因性能层的防水性,又不会使水进入到空腔内而影响空腔内的湿气情况,使空腔内保持适宜的湿度,培养的速度和质量都会相对提高,更加有利于细菌的培养。
18.2.本发明透气便使用新型细菌培养皿通过设置加湿装置,使培养皿自身具备加湿功能,不用依靠外部附加条件,并且加湿均匀,通过加湿装置向螺旋管内喷洒湿气,湿气通过加湿孔进入空腔内与海绵接触,调整空腔内的湿度和温度,以适宜细菌的培养,可以使本发明始终保持适宜的湿度,同时密封性也比较好,不会出现像现有技术中将培养皿放入保湿仪器中因培养皿密封性不好而导致水进入到培养皿内破坏内部细菌培养影响培养效率的现象发生,使得细菌培养更加有效率。
19.3.通过设置外壳与内胆,以及在外壳与内胆之间填充海绵,不仅有效的增加本发明的强度,可以起到对内胆进行导向,避免内胆与外壳发生位置移动,而且使本发明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因磕碰而导致内胆损坏。
20.4.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使用简便,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适合推广实施应用。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透气便使用新型细菌培养皿的结构图。
22.图2为本发明透气便使用新型细菌培养皿透气层的结构图。
23.图3为本发明透气便使用新型细菌培养皿透气性层的结构图。
24.图1-3附图标记:1、外壳;2、内胆;3、盖子;4、密闭盖;5、卡槽;6、螺旋管;7、加湿装置;8、透气层;9、性能层;10、通气层;11、膜;12、透气性层;13、外层;14、间隔层。
具体实施方式
25.参照图1-3对本发明透气便使用新型细菌培养皿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26.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
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27.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28.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新型细菌培养皿,包括有可拆卸连接的外壳1以及内胆2,内胆2位于外壳1内,外壳1上设有盖子3,内胆2上端设有密闭盖4,内胆2与外壳1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设有海绵,通过设置外壳1与内胆2,以及在外壳1与内胆2之间填充海绵,不仅有效的增加本发明的强度,可以起到对内胆2进行导向,避免内胆2与外壳1发生位置移动,而且使本发明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因磕碰而导致内胆2损坏;内胆2的外表面设有呈螺旋状的卡槽5,卡槽5内安装有螺旋管6,螺旋管6的底端封闭,螺旋管6的顶端贯穿外壳1的侧壁,且螺旋管6的顶端连接有加湿装置7,螺旋管6的侧壁上均匀布设有若干加湿孔,本发明透气便使用新型细菌培养皿通过设置加湿装置7,使培养皿自身具备加湿功能,不用依靠外部附加条件,并且加湿均匀,通过加湿装置7向螺旋管6内喷洒湿气,湿气通过加湿孔进入空腔内与海绵接触,调整空腔内的湿度和温度,以适宜细菌的培养,可以使本发明始终保持适宜的湿度,同时密封性也比较好,不会出现像现有技术中将培养皿放入保湿仪器中因培养皿密封性不好而导致水进入到培养皿内破坏内部细菌培养影响培养效率的现象发生,使得细菌培养更加有效率;外壳1的底部设有连通外部和空腔的透气层8,相较于现有的培养皿,本发明透气便使用新型细菌培养皿自身具备透气性,通过设置透气层8,既可以有利于本发明培养细菌,可以使外部和空腔之间空气流通,保持透气性,而且因性能层9的防水性,又不会使水进入到空腔内而影响空腔内的湿气情况,使空腔内保持适宜的湿度,培养的速度和质量都会相对提高,更加有利于细菌的培养;外壳1瓶口的内表面设有与螺旋管6螺纹配合螺纹,螺纹能够对螺纹管6进行导向和限位,便于内胆2准确的安装在外壳1内;透气层8包括可透过水蒸气的性能层9以及通气层10;通气层10设置于性能层9之下,可以起到透气的作用而防止水分进入到空腔内;性能层9是防水的,性能层9具有水蒸气可透过的膜11,性能层9只能透过水蒸气,只起到透气的作用,可以防止水进入空腔内扰乱空腔内的湿度而影响培养皿培养细菌的现象发生;内胆2的瓶口呈缩口状,方便握持内胆2,对内胆2进行转动取出或放入外壳1;盖子3的一侧与外壳1铰接,且盖子3的底端设有密封层,通过将盖子3与外壳1扣合,会使密封层挤压密闭盖4,使得密闭盖4将内胆2紧密的密封,起到提高内胆2的密封作用;外壳1的中部周侧设有连通外部和空腔的透气性层12,透气性层12包括外层13、设置于外层13内侧的间隔层14以及设置于间隔层14内侧的性能层9,间隔层14为锯齿状,透气性层12和透气层8起到的功能以及效果是相同的,进一步加强透气性,锯齿状的间隔层14起到支撑以及加固的作用。
29.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在使用本发明时,首先将菌种以及细菌培养液装入内胆2,利用密闭盖4将内胆2密封,再握持内胆2的瓶口部,将内胆2放入外壳1的瓶口,转动内胆2,通过螺旋管6与外壳1瓶口内表面上的螺纹的配合,将内胆2旋入外壳1内,在内胆2旋入外壳1的过程中,内胆2的底部插入空腔中填充的海绵内,对内胆2进行导向,使得海绵包裹住内胆2的外表面,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内胆2旋入外壳1内后,内胆2的瓶口部位于外壳1的瓶口处,通过外壳1的瓶口对内胆2进行限位,避免内胆2与外壳1发生位置移动,最后将外壳1上的盖子3扣合,使得密封层挤压密闭盖4,使得内胆2被紧密的密封。
30.当内胆2装入外壳1内后,通过加湿装置7向螺旋管6内喷洒湿气,湿气通过加湿孔进入空腔内与海绵接触,海绵吸入湿气使空腔内的湿气均匀,从而起到调整空腔的湿度和温度,以适宜细菌的培养,而外壳1底部的透气层8以及外壳1中部周侧的透气性层12则可以保持空腔与外部空气的流通,使本发明自身就具备透气性,有利于细菌的培养。
31.当细菌培养完成后,需要取出时,打开外壳1上的盖子3,再转动内胆2,将内胆2从外壳1内小心取出,最后打开内胆2上的密闭盖4,就可以取出细菌。
32.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使用简便,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适合推广实施应用。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