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聚氨酯为基础的化学硬化双组份材料的制造方法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502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以聚氨酯为基础的化学硬化双组份材料的制造方法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是以聚氨酯为主要成份的化学硬化的双组份材料,同时还阐述了这些材料的制造和使用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可硬化的聚氨酯已在有关文献中说明过,例如,美国专利3,933,725号说明了用单步法使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同聚氧丙烯二醇和聚氧丙烯三醇进行化学反应,制造可硬化低聚氨酯(Oligourethanes)的过程。
美国专利3,707,521号阐述了过量的二异氰酸酯同聚氧烯二醇的化学反应生产低聚氨酯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获得仍含有原异氰酸酯基团的制品。接着,所得产品跟聚氧烯三醇进行反应生成带支链的聚氨酯,含有游离的异氰酸酯基团。
按照这些专利所揭示的方法(或类似的方法)所获得的制品是一种因CO2的逸出而引起硬化的劣质产品。湿气活性的低聚氨酯R-N=C=O的硬化可近似的用下面的反应图解加以说明
受潮硬化可能导致有害气泡的生成,而硬化程度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空气中的水份含量,很难控制。硬化过程是缓慢地从最外层向内层扩展的,并且对于双构份材料来说,不是同时在整体范围中进行的。
在联邦德国专利申请30 19 356号中阐述了含有异氰酸酯基团的低聚氨酯的硬化技术,它使用了潜在硬化剂,例如,醛亚胺和噁唑烷。文献中还推荐了用二烯胺来作为潜在硬化剂。在这些条件下,尽管附加了这些硬化剂,但硬化的速率仍取决于由周围环境所传输的湿气及其扩散速率。同样,其硬化也是逐渐地从外部向内部扩散,对于厚层来说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聚氨酯中异氰酸酯官能基保护剂推荐如下羟甲基醚、丙二酸酯、己内酰胺、苯酚和酮肟(关于这一点,请参见联邦德国专利申请29 46 085;25 42 500;25 50 156和29 29 224)。然而,使用保护剂硬化的缺点是需要更高的温度,往往由于引起挥发性产物的逸出而可能导致气泡的产生。
美国专利3,054,755号描述了通过聚异氰酸酯同聚烯基甘醇(聚烯基醚乙二醇)反应,然后同氨基醇的反应生成聚氨酯的过程。美国专利3,228,914号描述了含有异氰酸酯基的预聚物同氨基醇的反应。这种材料在升高温度和加压下,最终是由附加芳香族的二异氰酸酯单体来硬化的。美国专利3,114,734号描述了通过氨基硫醇和氨基二硫醇与末端带有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树酯反应所生成的化合物。该物质是由氢硫基的氧化来进行硫化的。
以上所述的各双组份系统都具有不足之处,即,通常必须完全按照化学计量混合配比来使用它们的组份,否则,生成的产品将有很大差异,其物理特性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硬化强度也听其自然。不需要化学计量混合配比的情况,常常是与一种低分子交联媒介物有关。在这种情况下,硬化速度常常是如此之快,以致控制它是极其困难的,同时还将导致产品缺乏所需的物理特性。
人们发现,一种预聚物(1)(具有游离异氰酸酯官能基,从一种二异氰酸酯单体或聚异氰酸酯中获得)与通过由末端带有异氰酸酯基的一种预聚物,同氢硫基醇、氨基醇、以及同羟基羧酸、硫代羧酸或氨基羧酸中之一同时反应所形成的第二组份(2)混合,得到的混合物具有用作粘接、涂敷、封填和模压材料等意想不到的有益特性。
这些材料的有利特性与其组份的固定混合比例没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很容易进行控制和加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优点是这些材料硬化得快而彻底,因此在其深处也不必过热,故不会有气泡产生。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组份材料,在该双组份材料中,普通单组份的含有游离异氰酸酯基团的低聚氨酯和第二组份一起混合处理,与先有材料比较,第二可以找到以下几点改进之处。双组份材料应能在很宽的可变比例范围内互相混合,而不降低质量。
在已硬化的情况下,产品始终是均匀的和稳定的。
比用湿气活性的低聚氨酯能得到更快的和更彻底的硬化。
一般情况下能够防止由CO2和其它挥发性反应物的扩散所形成的气泡。
能够大大地简化硬化过程。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些简单涂敷、密封或粘接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快速硬化之后具有理想的物理特性、特别是具有改进的弹性、断裂载荷、抗断强度、抗撕裂强度和均匀硬度。
下面用简图举例说明
因此,本发明课题是一种基于聚氨酯的化学硬化的双组份材料,这种材料包含带有异氰酸酯端基的预聚物,作为它的第一组份,和带有异氰酸酯端基的预聚物与一种活性化合物作用所得的反应产物,作为它的第二组份,该活性化合物至少有二个含氢的分子团,并与异氰酸酯发生不同的反应。这种双构份材料的特点如下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的预聚物是反应产物,即由至少一种脂肪族或芳香族的二异氰酸酯单体或聚异氰酸酯与少于一个当量的至少一种多元醇反应而成,多元醇可选用聚醚、聚硫醚、聚酯、聚己酸内酯、聚己内酰胺、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和烃类聚合物,在每种情况下分子中均有至少两个羟基。
对于产生预聚物所用的二异氰酸酯单体或聚异氰酸酯可以使用下述异氰酸酯或这些异氰酸酯的混合物甲代亚苯基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二异氰酸酯、4,4′-二异氰酸根合-3,3′-二氯-联苯、4,4′-二异氰酸根合-3,3′-二甲氧基联苯、4,4′-二异氰酸根合-3,3′-二苯基-联苯、4,4′-二异氰酸根合-3,3′-二甲基-二苯基甲烷、1,5-亚萘基-二异氰酸酯、N,N′-(4,4′-二甲基-3,3′-二异氰酸根合-联苯)-尿烷、间-亚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2,4,4′-三异氰酸根合-联苯醚、4,4′,4″-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三-(4-异氰酸根合苯基)-硫代磷酸酯、1,6-六甲撑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甲撑二异氰酸酯、3-异氰酸根合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反-1.4-环己基二异氰酸酯、对-苯撑二异氰酸酯、四甲基-亚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2-双-(4-(6-异氰酸根合乙酰氧)-苯基)丙烷、聚亚甲基-聚亚苯基异氰酸酯、聚氨基甲酸酯类粘合剂L〔注有拜耳,莱维尔库森(B-ayer Lever kusen商标的用于制造聚氨酯类涂料和泡沫剂的异氰酸酯及异氰酸酯预聚物类物质。〕、聚氨基甲酸酯粘合剂N(注有Bayer、Leverkusen商标)、异氰脲酸酯和这些异氰酸酯的混合物。作为预聚物生产的多元醇可使用聚醚,它们可由下列各环氧化合物分别聚合来产生,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四氢呋喃、环氧苯乙烷或氯甲代氧丙环,或者通过将这些环氧化物,特别是环氧丙烷,沉积在初始构份上与下列各化合物的活性的氢原子作用,如水,及醇、胺类如乙二醇、丙二醇-1,2和-1,3、丁二醇-1,2和-1,4、己二醇-1,6、三羟甲基丙烷、己烷三醇、丙三醇、三乙醇胺、山梨糖醇、甘露糖醇、蔗糖、氨、乙醇胺或六甲撑二胺聚合来产生。它们的平均分子量大于1,000,通常从2,500到7,000,OH的官能度大于2,通常为2.2到4。
适宜的聚酯包括由多元醇(通常是二元或三元)及多元羧酸(通常是二元)或者羧酸酐的反应产物,或低级醇和羧酸酯的反应产物。所用的羧酸可包括丁二酸、己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苯三酸、邻苯二甲酸酐、四氢苯二甲酸酐、四氯苯二甲酸酐、戊二酸酐、顺丁烯二酸酐、富马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对苯二甲酸-双-乙二醇酯。多元醇包括有乙二醇、丙二醇-1,2和-1,3、丁二醇-1,4和-2,3、己二醇-1,6、辛二醇-1,8、丙三醇、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对环己二醇、甘露糖醇和山梨糖醇、甲基配糖物以及二甘醇、聚乙二醇、二丙二醇和聚丙二醇。
例如,属于聚己内酰胺之列的是由己内酰胺和二元或多元醇所获得的产品。
聚丙烯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酯是由如下所示化学分子的化合物分别聚合而成CH2=CH-CO-O-R-OH和
上式中的R是一种具有2到6个碳原子的较低级的链烯基。聚丙烯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酯也可由这些化合物与其它可聚合的乙烯饱和化合物共聚而成,这些化合物分子中有2到10个碳原子,例如,苯乙烯、丙烯酸、fumeratine(富马酸)、丙烯、氯化乙烯和丁二烯。
具有羟基的聚碳酸酯可包括由下述二元醇化合物如,丙二醇-(1,3)、丁二醇(1,4)和/或己二醇-(1,6)、二甘醇、三甘醇、四甘醇、和二芳基碳酸酯如二苯基碳酸酯或碳酰氯反应来制备。
可用作多元醇的含羟基的聚氨酯的分子量是2,000到10,000、通常是4,000到8,000。由于它们的粘度很大,所以它们必须在一种通常叫作软化油中进行反应,一般情况下这种软化油使用邻苯二甲酸酯。为此,也可考虑用其二丁酯、二辛酯、二异癸酯、双苯酯或丁基苯基酯。
有些情况下,可使用催化剂,例如,用羧酸的锡盐来加速反应。因此,人们可以使用醋酸锡、辛酸锡、月桂酸锡、油酸锡和二烷基-锡-二羧酸盐,如二丁基二乙酸锡或二丁基二月桂酸锡等,还有硫醇酸锡或叔胺。
作为双组分材料生产过程的一个例子,第二组分反应产物的预聚物可由与第一组分包含的预聚物相同组分的原料来产生,第二组分反应产物的预聚物中NCO含量是第一组分中预聚物的NCO量的0.5到1.5倍(最好是0.8到1.2倍)。
通常为了更简化,第一组分预聚物也可作为生产第二组分,因为这样比较简单,产品更加均匀,并且在不改变其特性的情况下双组分材料可以在较大的比例范围内互相反应。为了获得一定的效果,如在一组分中获得更大交联度可由聚异氰酸酯产生一个组分的预聚物,而由二异氰酸酯来产生另一组分的预聚物。选用不同的多元醇生产预聚物能够得到有区别的相似的可能性。第二组分是由预聚物和活性化合物的反应产物,该活性化合物中包含活性分子集团氢、羟基、巯基、氨基和/或羧基。
如此的活性化合物可含有2到6个(最好是2到3个,特别是2个)含氢的活性分子团。这样的材料有巯醇、氨基醇、羟基羧酸、硫代羧酸或氨基羧酸。这样材料的例子包含巯基乙醇、巯基丙二醇、二巯基丙醇、氨基乙醇、氨基丙醇、氨基丙二醇、N-甲基氨基乙醇、N-甲基氨基丙二醇、N-甲基葡糖胺、氨基苯酚、羟乙基哌嗪、乙醇酸、乳酸、硫代乙醇酸、硫代乳酸、氨基醋酸或赖氨酸。
在生产第二组分的预聚物的反应中,应特别注意保证所形成的反应产物是一种含有游离的、能与异氰酸酯反应含氢的分子团。按照本发明,用于反应的活性化合物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能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反应分子团,由这样一个事实得到了这个结论。
按照本发明,基于聚氨酯的可硬化双组分材料的生产过程在于第一和第二组分的预聚物是由至少一种脂肪族或芳香族二异氰酸酯单体或者聚异氰酸酯与少于一个当量值的至少一种多元醇反应而成,这种多元醇可是聚醚、聚硫醚、聚酯、聚己内酯、聚己内酰胺、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和烃类聚合物。无论选用那种化合物,分子中至少具有2个羟基。
在实施本发明所必要的三种反应中,其具体剂量的比例如下(1)二异氰酸酯和聚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生成预聚物的反应中,其混合比例是这样选择的,即反应后仍剩下一些游离的异氰酸酯端基,这些端基被用作最后反应或者用来制备第二组分。异氰酸酯与羟基的当量比例约为1.3∶1到3比1。业已证明,特别合适的当量比例为1.5∶1到2.2∶1。
(2)对于预聚物生成第二组分的反应中,对每个当量的异氰酸酯官能团,就要用0.8到1.2个克分子的反应化合物,由定义,在反应化合物分子中至少有2个反应官能团。这点确保了反应产物(即第二组分)具有能够与第一组分的异氰酸酯团进行反应的活性集团,由此最后产物能完成反应。
(3)最后步骤的混合物比例(即二种组分的混合)不是很严格的。它可在0.8∶1到5∶1的范围内变化。通常使用的混合物中NCO∶H(活性氢)的当量比率是按1∶1到5∶1(最好是1.2∶1到2∶1)一般来说,所用的供料量混合物即使混合比例有变化也能与呈现在最后条件下的空气中湿气相反应。
一般反应条件生产二个组分的反应在20°到13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最好在40°到80℃范围内,并且在保护气体(如,氮气)下进行搅拌。如果反应化合物不是充分的流体,如上所述,在溶剂中的反应是可能的甚至是可取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是不需要溶剂的。如上所述,使用加速异氰酸酯反应的催化剂也是可能的,同时在相对比较高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也是可取的。催化剂的附加和省略能影响化合物所保持的特性和硬化时间。
按照本发明生产出的双组分材料可用作建筑结构的胶结、涂敷、封接和压塑材料,同时也可作为飞机和轮船的建造材料。当它们作为粘结剂来使用时,可封接和粘结建筑安装玻璃板或车辆和飞机的玻璃板。它们可以广泛地用于厚板上胶生产的涂敷和封接材料,特别适合混凝土结构的封接、屋面的涂敷、地板的覆盖,如,地毯、地毯的衬底,一般说来,在作为覆盖材料使用时,可耐磨损和打滑,在车辆、飞机和船舶构造材料中可耐石头的撞击。当作为塑压材料或塑压脂使用时,它们可于塑压物和浇注物的产物,例如,在电子领域中可压塑各种元件。
通常这些双组分材料不能单独使用。它们往往与其它助剂和添加剂一起使用,如,塑化剂、溶剂、填料和填充剂、增稠剂、防老化剂以及其它能得到较好特性的添加剂。例如,能改善粘着力特性的硅烷。通过底漆和底层涂料(例如,已知道的硅烷和/或异氰酸酯),对各种材料均有非常良好的粘着力。
对于耐火设备来说,可掺进抑制火焰添加剂,如氢氧化铝、三氧化锑或含有囟素的添加剂(如聚氯乙烯粉末)。为了提高导电性能,可将石墨或金属粉加进材料里去。为了使其较价廉并改善磨损特性,附加橡胶粗粉或橡胶颗粒也是可能的。
因此,本发明也设计了混合物的使用,混合物是由含有异氰酸酯的预聚物与第二组分所组成。第二组分是由含异氰酸酯端基的预聚物与活性化合物(该化合物至少有2个含氢的分子团)分别与异氰酸酯反应而生成。混合物可作为自硬化胶结、涂敷和封接材料。
特别要指出的是,本发明设了可应用作自硬化的胶结、涂敷、封接和塑压材料的混合物。混合物是由预聚物和第二组分混合而成。预聚物中含有异氰酸酯端基,并且是由二异氰酸酯或聚异氰酸酯单体与多元醇反应而成。第二组分化合物是由预聚物(可能相同或相似)与巯醇、氨基醇、及含羟基、硫代或氨基的羧酸反应而成。
本发明的双组分材料主要优点如下(1)鉴于用过量的第一组分,通过空气中的湿气可硬化过量的NCO团,在没有很大地改变所得到的产品特性的情况下,双组分混合物的比例在较宽的范围内(0.8∶1到5∶1)变化。对于双组分材料的生产来说,通常不是用化学分析训练人员的手来进行的,在简单的甚至是原始的工作条件下,这一点很容易获得始终如一的相同质量的产品。与此相反,用已知的先进技术的双组分的生产,必须十分精确地管理好混合物的比例,以便获得具有所要求特性的产品。按照已知的先进技术方法的变化范围(10~15%)可能导致明显的质量下降。
(2)按已推荐的混合比例(约从1∶1到2∶1或以上)的第一第二组分可得到产品,在没有大气湿气的相互作用下,很快地充分地形成网状,并且在深度方向与表面反应得(充分地)一样快。对于已知的湿气活性的含异氰酸酯官能团的低聚氨酯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使这种官能团(交联的)形成网状,并且在空气湿气的反应下,从表面向内部硬化,另一方面,CO2变成游离状态,这种游离的CO2将导致含有气孔的多孔材料的生产。网状的形成和在材料厚层中的硬化可能需要数月之久。
例1A、第一组分(预聚物)用1,250克的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在70℃的氮气中,用搅拌的方法使与平均分子量为2,000的4,500克聚醚二醇反应。接着,加入2,900克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并使材料在70℃温度下进一步反应。然后,加入2,200克的聚醚三醇(平均分子量为4,500)和12克的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在放热反应结束之后(在这个过程中温度不能超过110℃)产生预聚物,其中异氰酸酯含量为1.6%。
B、第二组分用166克2-巯基乙醇,在温度40℃与按例1-A所得到的5,800克预聚物反应,直到红外线光谱不再显示出任何异氰酸酯基为止。在23℃获得一种粘度为约140个帕斯卡·秒的清楚的淡黄色流体。
C、弹性涂敷材料把100克的第一组分与100克的第二组分相混合并到在一个玻璃板上,以便产生一个约2mm的厚层。经过8个小时之后,材料变成网状,然后从板上取下来。这样得到的弹胶体具有很好的弹性和抗拉强度。
例2我们把在例1-C的处理的100克第二组分改为75克,在8小时之后产生一种相似的弹胶体,将其存放16小时之后才能得到充分的弹性和抗拉强度。
例3当只使用50克第二组分时,可得到和例2中所述的相似结果。
例4A、在真空条件下的行星式混合器中,把按照例1-A配制的7,000克第一组分预聚物均匀地与1,000克的锅黑和2,000克的高岭土混合。然后加入60克的二丁基月桂酸锡溶液并均匀地在真空中混合。这时就会得到一种粘稠的非流动的材料,然后将其倒入滤筒中。
B、用同样的方法,把按照例1-B配制的7,000克第二组分均匀地与锅黑、高岭土和催化剂混合,然后倒出来。
C、按照例4-A配制的100克材料与按照例4-B配制的50克材料混合。在几小时之后就会得到一种抗拉的封接材料,其特性如下面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改变二种组分的混合比例时,其特性相对上改变很小。
例5如例4所述,如把按例4-A所生产的100克组份与按例4-B所生产的70克组份相混合,就会得到一种具有相似特性的封接混合物。
例6如例4所述,如果把按例4-A生产的100克组份与按例4-B生产的100克组份相混合,就会获得一种具有相似特性的封接材料,但这种材料要比按例4和例5所生产的材料形成网状小方格要稍微快一些。
例7到例9A、第二组份的生产该过程与例1-B的方法类似,只是用161克的单甲基乙醇胺来代替2-巯基乙醇。
B、封接材料的生产该过程在所有情况下均使用与例4相类似的方法,用100克的第一组份分别和50.75和100克的第二组份,而不使用例4中的催化剂。
所获得的产品的特性如下面表2所示
例10到例12A、第二组份的生产该生产过程与例1-B的方法类似,只是不使用2-巯基乙醇而使用275克N-(2-羟乙基)-哌嗪。
B、涂敷材料的生产在所有情况下,例1-A制成的100克第一组分分别100克、70克和50克按上述方法A即用N-(2-羟基)-哌嗪制得的第二组分相混合。将该化合物倒到玻璃板上就会得到约2毫米厚的薄膜。
这种材料很快地形成网状的小方格,在倒到玻璃板上仅两小时之后就可从玻璃板上撕下来。在室温下搁置4小时之后,这种薄膜就会具有非常好的弹性和很高的抗拉强度。
例13到例37根据例1所述,当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被等量的下列各化合物代替时,能够生产封接材料13、甲代亚苯基二异氰酸酯。
1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异构体的混合物。
15、4,4′-二苯基二异氰酸酯。
16、4,4′-二异氰酸根合-3,3′-二氯联苯。
17、4,4′-二异氰酸根合-3,3′-二甲氧基联苯。
18、4,4′-二异氰酸根合-3,3′-二苯基联苯。
19、4,4′-二异氰酸根合-3,3′-二甲基二苯基甲烷。
20、1,5-亚萘基-二异氰酸酯。
21、N,N′-(4,4′-二甲基-3,3′-二异氰酸根合联苯)-尿烷。
22、间-亚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
23、2,4,4′-三异氰酸根合联苯醚。
24、4,4′,4″-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
25、三-(4-异氰酸根合苯基)-硫代磷酸盐。
26、1,6-六甲撑二异氰酸酯。
27、三甲基六甲撑二异氰酸酯。
28、3-异氰酸根合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29、反-1,4-环己基二异氰酸酯。
30、对-苯撑二异氰酸酯。
31、四甲基-亚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
32、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33、2,2-双(4-(6-异氰酸根合-乙酰氧)-苯基)-丙烷。
34、聚亚甲基聚亚苯基异氰酸酯。
35、聚氨基甲酸酯类粘合剂L〔标有Bayer和Leverkusen的商标〕36、聚氨基甲酸酯类粘合剂N〔标有Bayer和Leverkusen商标〕。
37、异氰脲酸酯。
例38到例50根据例1和例4所述,用相等数量的下述化合物来代替例1-B中所提及的2-巯基乙醇可配制胶结、涂敷和塑压材料38、二巯基丙醇。
39、巯基丙二醇。
40、氨基乙醇。
41、氨基丙二醇。
42、N-甲基氨基乙醇。
43、N-甲基葡糖胺。
44、氨基酚。
45、乙醇酸。
46、乳酸。
47、硫代乙醇酸。
48、硫代乳酸。
49、氨基醋酸。
50、赖氨酸。
例51A、预聚物的生产把2,000克的聚氨酯(含有羟基,平均分子量为5,000,OH数为28)与2,700克的二丁基邻苯二甲酸酯和10克二丁基二醋酸锡相混合。然后,加入350克的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在温度70℃用搅拌的方法使该材料起反应。在反应结束后就获得了具有1.5%异氰酸酯含量的预聚物。
B、第二组分生产把按照例51-A所获得的6,200克预聚物用166克单甲基乙醇胺在40℃下搅拌,直到红外光谱再也看不到异氰酸酯基团为止。
C、塑压材料按照例1-A的配制方法,把100克的第一组分(由聚醚二醇和聚醚三醇产生的一种预聚物)与按例51的方法配制的100克第二组分相混合,就会得到塑压材料,同时也适合于浇注材料的生产。
权利要求
1.以聚氨酯为基础的可硬化材料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包括下列步骤先提供第一种组份,该组分具有一种带异氰酸酯端基的预聚物;然后提供第二种组份,该组分包含带异氰酸酯端基的一种予聚物的反应产物和一种活性化合物,这种活性化合物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化学分子团,该分子团中含有能分别与异氰酸酯进行反应的氢;上面所提及的预聚物是一种反应产物,即,至少是一种脂肪族的或芳香族的二异氰酸酯单体或聚异氰酸酯的反应产物。它们的当量值均小于至少一个多羟基化合物的当量值;上述的多羟基化合物可为聚醚、聚硫醚、聚酯、聚已内酯、聚已内酰胺、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氨酯和烃类聚合物,在所有情况下,分子中均至少具有2个羟基;使上述的第一组份与第二组份进行反应。
2.按照权利要求
1的方法,其特点是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的预聚物至少要有差不多相同的官能度。
3.按照权利要求
1或2的方法,其特点是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的预聚物是由具有相同化学成份的异氰酸酯产生的。
4.按照权利要求
1或2的方法,其特点是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预聚物是由具有相同化学成份的多元醇产生的。
5.按照权利要求
1或2的方法,其特点是用作生产预聚物的单体或聚异氰酸酯可为甲代亚苯基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二异氰酸酯、4,4′-二异氰酸根合-3,3′-二氯-联苯、4,4′-二异氰酸根合-3,3′-二甲氧基联苯、4,4′-二异氰酸根合-3,3′-二苯基联苯、4,4′-二异氰酸根合-3,3′-二甲基二苯甲烷、1,5-亚萘基二异氰酸酯、N、N′-(4,4′-二甲基-3,3′-二异氰酸根合联苯)-尿烷、间-亚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2,4,4′-三异氰酸根合联苯醚、4,4′,4″-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三-(4-异氰酸根合苯基)-硫代磷酸酯、1,6-六甲撑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甲撑二异氰酸酯、3-异氰酸根合-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反-1,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对-苯撑二异氰酸酯、四甲基-亚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2-双-(4-(6-异氰酸根合-己酰-氧)-苯基)丙烷、聚亚甲基-聚亚苯基异氰酸酯,聚氨基甲酸酯类粘合剂L和N、异氰脲酸酯或者这些异氰酸酯的混合物。
6.按照权利要求
1、2或5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点是用预聚物作为生产第二组份的原料,该预聚物中NCO的含量约为第一组份预聚物中NCO含量的0.5到1.5倍。
7.按照权利要求
1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预聚物与活性化合物的反应来获得第二组份,该活性化合物作为带有活泼氢的活性分子团,含有羟基,巯基、氨基和/或羧基。
8.按照权利要求
7的方法,其特点是与预聚物进行反应的活性化合物含有2到6个含氢的活性分子团。
9.按照权利要求
7的方法,其特点是预聚物与巯基醇、氨基醇或与羟基羧酸、硫代羧酸或氨基羧酸进行反应。
10.按照权利要求
9的方法,其特点是预聚物与活性化合物进行反应,该活性化合物可为巯基乙醇、巯基丙二醇、二巯基丙醇、氨基乙醇、氨基丙醇、氨基丙二醇、N-甲基氨基乙醇、N-甲基葡糖胺、氨基酚、羟乙基哌嗪、乙醇酸、乳酸、硫代乙醇酸、硫代乳酸、氨基醋酸或赖氨酸。
11.按照权利要求
1,2或7中至少一种方法,其特点是两种组份是按约从0.8∶1到5∶1的NCO∶H(活性)的当量比率互相反应。
12.按照权利要求
6的方法,其特点是第二组份的预聚物中的NCO的含量约为第一组份中的预聚中的NCO含量的0.8到1.2倍。
13.按照权利要求
8的方法,其特点是活性化合物含有约2-3个含氢的活性分子团。
14.按照权利要求
11的方法,其特点是上述当量比率约为1.2∶1到2∶1。
15.按照权利要求
1或权利要求
2至14中之一种或几种方法制备的混合物的用途,其特点是,可用作自硬化的粘合剂,涂料,密封材料和模压材料或者是硫化的粘合剂,涂料,密封材料和模压材料。
专利摘要
以聚氨酯为基础的化学硬化双组份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三个步骤A.使至少一种脂族或芳族二异氰酸酯或聚异氰酸酯与多羟基化合物反应以制得一种含有异氰酸酯端基的预聚物作为第一组分;B.使第一组分与至少含有两个不同的含氢分子基团反应以制得另一种预聚物作为第二组分;和C.使上述两种组分互相反应以制得标题所说的材料。这种材料特别适于用作自硬化的粘合剂、涂剂、密封材料以及模压材料等。
文档编号C08G18/40GK85102027SQ85102027
公开日198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1985年4月1日
发明者索尔, 舍恩伯奇利 申请人:格利-埃塞克斯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