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光子溶酶体pH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43237阅读:18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光子溶酶体pH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溶酶体pH荧光探针,具体是一种苯并咪唑类的双光子溶酶体pH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探针在检测细胞内溶酶体pH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体内pH值与细胞和细胞器的很多重要的生理过程紧密相关。不同的细胞和细胞器有不同的pH平衡值。溶酶体是一种典型的酸性细胞器,其pH值范围为4.5-5.5,异常的溶酶体pH值变化与一种被称为溶酶体贮积症的基因遗传病有关。因此有必要对溶酶体内酸性pH值的变化进行灵敏、准确的实时监测,这对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溶酶体pH荧光探针大多数为单光子荧光探针,通常局限于短波激发(400-560nm),光损伤和光漂白较大;同样也会对细胞造成光损伤和自体发光,无法应用于实时高分辨检测活组织pH。溶酶体为亚细胞器,检测亚细胞器的pH值容易受到细胞内部环境影响,准确检测亚细胞器内的pH变化就需要高的空间分辨率。而近十年出现的双光子技术由于可以同时吸收两个光子,使其激发波长位于近红外区(700-900nm),在实现深层透射的同时,避免了紫外光对生物组织的损伤及背景荧光的干扰,可满足亚细胞器(如溶酶体)高分辨检测这一要求。然而具有双光子吸收性能的溶酶体pH荧光探针的报道多为非比率型双光子溶酶体pH荧光探针。这种基于荧光强度变化的单一信号输出容易受到细胞内部环境、探针负载不均、仪器稳定性等因素干扰无法实现定量检测;相反比率型荧光探针借助两个荧光峰的比值变化,结合比率荧光成像可有效地消除这些干扰因素,实现定量检测的目标。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有效的比率型双光子溶酶体pH荧光探针,实现对溶酶体pH波动的灵敏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苯并咪唑类的双光子溶酶体pH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该溶酶体pH荧光探针应呈现比率荧光发射特性,能实现准确定量检测;目的之二是提供该探针的用途,即在利用双光子成像技术在检测细胞内溶酶体pH变化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苯并咪唑类的双光子溶酶体pH荧光探针,其结构式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苯并咪唑类的双光子溶酶体pH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封管内,将2-甲基苯并咪唑,9-(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9H-咔唑-3-甲醛和三甲基氯硅烷按摩尔比1~1.5:1:10~15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100~140℃加热反应20~28小时;

(2)向反应液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调节溶液pH值至弱碱性,搅拌至少0.5小时,用CH2Cl2萃取3次,合并有机相,无水Na2SO4干燥后,减压蒸馏得到粗品;

(3)粗品经硅胶柱分离,得到纯品。

其合成路线如下:

所述步骤(1)中2-甲基苯并咪唑,9-(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9H-咔唑-3-甲醛和三甲基氯硅烷的摩尔比为1.2:1:12,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24小时。

所述步骤(2)中搅拌时间为1小时。

本发明的探针具有良好的细胞膜通透性,可靶向定位于溶酶体,并能应用于细胞内溶酶体pH的检测。

与现有的pH荧光探针相比,本发明合成的探针具有以下优点:(1)利用封管作为反应容器减少了溶剂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2)大的Stokes位移,有利于减小造影过程中激发光的干扰;(4)具有合适的pKa值,适宜于检测溶酶体内pH变化;(5)良好的选择性,本探针对H+的响应不受常见金属离子和氨基酸的干扰;(6)本探针是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原理设计,在质子化和去质子化的过程中呈现比率荧光发射特性,实现准确定量检测;(7)在自然光和紫外灯下溶液颜色变化明显,可以通过肉眼观察;(8)该探针具有良好的双光子吸收性能,不仅可以单、双光子靶向标记溶酶体,同时能够利用双光子技术高分辨检测溶酶体内pH的变化。(9)本探针合成步骤简单,成本低廉,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1中探针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图2.本发明实施例1中探针在自然光下识别H+前后颜色变化。

图3.本发明实施例1中探针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荧光光谱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1中探针在紫外灯下识别H+前后颜色变化。

图5.本发明实施例1中探针的荧光强度比值(F454nm/F514nm)与pH值的变化曲线图。

图6.本发明实施例1中探针在常见金属离子和氨基酸存在下对H+的选择性。

图7.本发明实施例1中探针的pH响应机理。

图8.本发明实施例1中探针与市售绿色溶酶体探针(Lyso Tracker Green DND-26)在pH值7.4的条件下共同孵育30min的单光子和双光子成像图。

图9.本发明实施例1中探针与HeLa细胞在不同pH值(pH 6.0,5.5,5.0,4.5,4.0)的条件下共同孵育30min的双光子成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探针的合成步骤如下:

(1)在封管内,将2-甲基苯并咪唑0.446g,9-(2-(2-甲氧基乙氧基)乙基)-9H-咔唑-3-甲醛0.237g和三甲基氯硅烷按摩尔2.28ml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100℃加热反应24小时。

(2)向反应液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调节溶液pH值至弱碱性后,搅拌1小时,用CH2Cl2萃取3次,合并有机相,无水Na2SO4干燥后,减压蒸馏得到粗品。

(3)粗品经硅胶柱分离,得到纯品。1H-NMR(DMSO-d6,400MHz)δ12.59(m,1H),8.47(d,J=1.2Hz,1H),8.24(d,J=7.6Hz,1H),7.83(d,J=16.4Hz,1H),7.77-7.79(dd,J=1.2Hz,1H),7.64-7.69(dd,J=8.2Hz,2H),7.59(d,J=7.2Hz,1H),7.45-7.49(m,2H),7.22-7.26(m,2H),7.13-7.20(m,2H),4.59(t,J=5.4Hz,2H),3.81(t,J=5.4Hz,2H),3.46(t,J=4.8Hz,2H),3.31(t,J=4.6Hz,2H),3.12(s,3H)ppm.MS(MALDI-TOF)m/z 412.2022[M+H]+

实施例2

将实施例1中的探针用DMSO配制浓度为1mM的储备液。实验中用水/DMSO(V/V=4/1)体系将探针稀释,使其终浓度30μM。用1mol/L的HCl调节该体系的pH值,记录不同pH条件下的紫外吸收光谱图(图1)。随着pH值由6.8降低到2.5,359nm处的吸收峰逐渐下降,396nm处的吸收峰依次增强,同时在380nm处存在一个明显的等电点。图2显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黄色,左图是未加样品的无色溶液,右图为样品中加过HCl的黄色溶液。

实施例3

同样用水/DMSO(V/V=4/1)体系将探针稀释到10μM进行荧光光谱滴定,固定激发波长为360nm,记录不同pH条件下的荧光发射光谱。如图3所示,在pH 6.8的中性条件下,该探针的最大荧光发射位于454nm处,随着pH的降低,454nm处的荧光发射逐渐降低,在514nm处出现一个新的荧光发射并显著增强,呈现显著的比率荧光发射特性(F454nm/F514nm)。同时在500nm处出现一个清晰的等电点。在紫外灯照射下,溶液的颜色由左面样品的蓝色变为右面样品的绿色(图4)。根据荧光强度比值(F454nm/F514nm)与不同pH值的拟合曲线计算pKa值为4.46(图5)。

实施例4

考察实施例1中的探针(10μM)在常见金属离子和氨基酸存在时,对H+的选择性。如图6所示,分别在不同pH(pH 7.0,4.5和2.0)条件下,对常见金属离子和氨基酸几乎没有响应,证明该探针对H+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图6中各物质的顺序和浓度依次为:(1)blank;(2)K+(150mM);(3)Na+(150mM);(4)Mn2+(0.2mM);(5)Zn2+(0.2mM);(6)Ca2+(10mM);(7)Cd2+(0.2mM);(8)Co2+(0.2mM);(9)Pb2+(0.2mM);(10)Ni2+(0.2mM);(11)Mg2+(2mM);(12)Hg2+(0.2mM);(13)Fe2+(0.2mM);(14)Fe3+(0.2mM);(15)Al3+(0.2mM);(16)组氨酸(0.2mM);(17);亮氨酸(0.2mM);(18)甘氨酸(0.2mM);(19)精氨酸(0.2mM);(20)赖氨酸(0.2mM);(21)缬氨酸(0.2mM);(22)丝氨酸(0.2mM);(23)维生素C(2mM).

实施例5

将实施例1中的探针、市售绿色溶酶体探针与HeLa细胞在pH值7.4条件于37℃、5%CO2的孵育箱中共同孵育30min,分别在单光子显微镜和双光子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成像。固定激发波长分别为760nm和488nm,发射波段分别收集蓝色通道(420-460nm)和绿色通道(500-550nm)。如图8所示,与市售探针对比本探针可应用于溶酶体pH成像;第一行为双光子成像图,第二行为单光子成像图,双光子成像图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单光子成像图,说明本探针在双光子显微镜下强的穿透能力。

实施例7

将实施例1中的探针与HeLa细胞在分别在不同pH(6.0,5.5,5.0,4.5,4.0)的条件下在37℃、5%CO2的孵育箱中共同孵育30min,然后用相应pH值的PBS缓冲溶液洗涤三次,在双光子显微镜下观察,固定激发波长为760nm,分别收集蓝色通道(420-460nm)和绿色通道(500-550nm)荧光。实验结果表明,pH 6.0时细胞发出明亮的蓝光和绿光,而随着pH值减小细胞蓝色荧光猝灭,绿色荧光明显增强,呈现比率荧光发射特性(图9)。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