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透明性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19246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透明性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凡是能把同种的或不同种的固体材料表面胶接在一起的媒介物统称为粘合剂,也称为胶粘剂。

随着粘合剂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在各行各业都有着粘合剂的身影,虽然粘合剂的种类很多,但是,现有针对一些玻璃以及其他透明材料的粘合,一些普通粘合剂将不再适用,这是因为很多粘合剂使用时会影响材料透明性,影响视野,在一些汽车上,如果使用的粘合剂不是透明的,可能会影响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透明性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本粘合剂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以及水稀释性,可以广泛用于木材、金属以及塑料制品,特别适合于透明的待粘合材料,比如:玻璃,pmma塑料等制品,且不会影响其透光率。

一种高透明性粘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由如下按质量组分组成:

优选地,所述粘合剂由以下按质量组分组成:

优选地,所述粘合剂由以下按质量组分组成:

优选地,所述丁烯酸-苯乙烯共聚物为丁烯酸与苯乙烯比例为1:1的共聚物。

优选地,所述组分还可以包括甲基丁烯酸。

优选地,所述甲基丁烯酸质量组分为2-3份。

高透明性粘合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与甲基丙烯酸、乙烯基磺酸钠、丙烯酸进行混合,进行聚合,控制聚合物的k值为60-64之间,再将聚合物与十二醇硫酸钠、丁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氨水以及水进行混合,搅拌均匀,控制其ph为7.8-7.9,形成均一稳定的体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透明性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本粘合剂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以及水稀释性,可以广泛用于木材、金属以及塑料制品,特别适合于透明的待粘合材料,比如:玻璃,pmma塑料等制品,且不会影响其透光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为阐述本发明的思想及目的,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高透明性粘合剂,粘合剂由如下按质量组分组成:

高透明性粘合剂制备方法:

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与甲基丙烯酸、乙烯基磺酸钠、丙烯酸进行混合,进行聚合,控制聚合物的k值为60,再将聚合物与十二醇硫酸钠、丁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氨水以及水进行混合,搅拌均匀,控制其ph为7.8,形成均一稳定的体系。

涂抹的粘合剂胶层进行表征:

溶解粘合剂胶层测得ph=7.8

透明度(相对于水)为68%。

实施例2

高透明粘合剂,粘合剂由如下按质量组分组成:

高透明性粘合剂制备方法:

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与甲基丙烯酸、乙烯基磺酸钠、丙烯酸进行混合,进行聚合,控制聚合物的k值为64,再将聚合物与十二醇硫酸钠、丁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氨水以及水进行混合,搅拌均匀,控制其ph为7.8,形成均一稳定的体系。

涂抹的粘合剂胶层进行表征:

溶解粘合剂胶层测得ph=7.8

透明度(相对于水)为70%

实施例3

高透明性粘合剂,粘合剂由如下按质量组分组成:

高透明性粘合剂制备方法:

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与甲基丙烯酸、甲基丁烯酸、乙烯基磺酸钠、丙烯酸进行混合,进行聚合,控制聚合物的k值为62,再将聚合物与十二醇硫酸钠、丁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氨水以及水进行混合,搅拌均匀,控制其ph为7.9,形成均一稳定的体系。

涂抹的粘合剂胶层进行表征:

溶解粘合剂胶层测得ph=7.8

透明度(相对于水)为:72%

实施例4

高透明性粘合剂,粘合剂由如下按质量组分组成:

高透明性粘合剂制备方法:

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与甲基丙烯酸、甲基丁烯酸、乙烯基磺酸钠、丙烯酸进行混合,进行聚合,控制聚合物的k值为63,再将聚合物与十二醇硫酸钠、丁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氨水以及水进行混合,搅拌均匀,控制其ph为7.8,形成均一稳定的体系。

涂抹的粘合剂胶层进行表征:

溶解粘合剂胶层测得ph=7.9

透明度(相对于水)为:71%

实施例5

高透明性粘合剂,粘合剂由如下按质量组分组成:

高透明性粘合剂制备方法:

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与甲基丙烯酸、甲基丁烯酸、乙烯基磺酸钠、丙烯酸进行混合,进行聚合,控制聚合物的k值为62,再将聚合物与十二醇硫酸钠、丁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氨水以及水进行混合,搅拌均匀,控制其ph为7.8,形成均一稳定的体系。

涂抹的粘合剂胶层进行表征:

溶解粘合剂胶层测得ph=7.9

透明度(相对于水)为:75%

从表征结果可以看出,涂抹的粘合剂胶层透明度较高,平均超过了70%,透明性能非常突出。

以上是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具体实施例。

说明书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