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水粘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85786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水粘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胶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水粘胶。



背景技术:

现有粘胶带粘贴于湿润的壁面时,由于水分隔绝在粘胶面与需粘贴面之间,减少了两者的接触面积,同时进一步稀释了粘胶面处胶水的浓度,使得粘胶面与接触壁之间的粘贴黏度不足,容易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粘胶带的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水粘胶:

一种吸水粘胶,包括外壳体、塞杆、气囊、支撑板、粘胶层、底纸层,所述塞杆、气囊、支撑板、粘胶层从上至下依次安装于外壳体内,所述外壳体上端设有开口;所述塞杆上端设有穿过开口的顶位部,其下端设有与气囊构成紧贴配合的活塞部;所述气囊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圆形吸水块;所述支撑板采用硬质材质且固定连接于外壳体,其中间设有多个容纳圆形吸水块的通孔,支撑板上端与气囊构成顶靠配合,下端固定连接粘胶层;所述粘胶层设有多个以通孔为圆心外大内小的喇叭型槽口。撕除底纸层,通过按压顶位部使得活塞杆下移压缩气囊,从而使得圆形吸水块受压下移突出粘胶层外,圆形吸水块吸收水分后,松开活塞杆,圆形吸水块上移,将水分带入通孔内,避免水分隔绝粘胶与待粘贴面。

所述圆形吸水块采用海绵材质,便于吸水。

所述圆形吸水块的厚度小于粘胶层的厚度,使得圆形吸水块与待粘贴面之间具有吸水空腔,便于储水。

所述支撑板与外壳体为一体式结构。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按压放松塞杆,圆形吸水块吸收水分并将水分带入通孔内,避免水分隔绝粘胶与待粘贴面,此外粘胶层的喇叭型槽口使得在按压的过程中,水渍沿槽口向通孔方向移动,从而使得通孔更好的吸收水渍。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2为撕除底纸层后的仰视图。

1外壳体、2塞杆、3气囊、4支撑板、5粘胶层、6底纸层、7喇叭型槽口、8圆形吸水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一种吸水粘胶,包括外壳体1、塞杆2、气囊3、支撑板4、粘胶层5、底纸层6,所述塞杆2、气囊3、支撑板4、粘胶层5从上至下依次安装于外壳体1内,所述外壳体1上端设有开口;所述塞杆2上端设有穿过开口的顶位部,其下端设有与气囊3构成紧贴配合的活塞部;所述气囊3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采用海绵材质的圆形吸水块8;所述支撑板4采用硬质材质且与外壳体1为一体式结构,其中间设有多个容纳圆形吸水块8的通孔,支撑板4上端与气囊3构成顶靠配合,下端固定连接粘胶层5,所述圆形吸水块8的厚度小于粘胶层5的厚度,使得圆形吸水块8与待粘贴面之间具有吸水空腔,便于储水。所述粘胶层5设有多个以通孔为圆心外大内小的喇叭型槽口7。撕除底纸层6,通过按压顶位部使得活塞杆2下移压缩气囊3,从而使得圆形吸水块8受压下移突出粘胶层5外,圆形吸水块8吸收水分后,松开活塞杆2,圆形吸水块8上移,将水分带入通孔内,避免水分隔绝粘胶与待粘贴面。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例。而这些属于本发明的实质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吸水粘胶,包括外壳体、塞杆、气囊、支撑板、粘胶层、底纸层,所述塞杆、气囊、支撑板、粘胶层从上至下依次安装于外壳体内,所述外壳体上端设有开口;所述塞杆上端设有穿过开口的顶位部,其下端设有与气囊构成紧贴配合的活塞部;所述气囊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圆形吸水块;所述支撑板采用硬质材质且固定连接于外壳体,其中间设有多个容纳圆形吸水块的通孔,支撑板上端与气囊构成顶靠配合,下端固定连接粘胶层;所述粘胶层设有多个以通孔为圆心外大内小的喇叭型槽口。

技术研发人员:周左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苍南县周左胶粘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1.30
技术公布日:2018.05.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