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密度有机硅电子灌封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239373发布日期:2021-03-12 13:13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子灌封胶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密度有机硅电子灌封胶。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其技术还不是很成熟。锂电池发热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对于锂电池发热的情况,均采用加成型导热灌封胶进行散热处理。加成型导热灌封胶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因此,制备低密度、高导热、低粘度的灌封胶一直以来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有机硅灌封胶因其优异的抗老化性能、耐候性、耐高低温(-60℃~260℃)、介电性能和绝缘性能、防潮防尘等,而广泛应用于电子灌封领域。碳纤维因其导热系数超高、质量轻、耐腐蚀、高模量、密度低、抗氧化而在电子灌封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发明专利cn106833510a公开了一种将短切碳纤维应用于有机硅灌封领域的方法,其需要将短切碳纤维与其他不同粒径、不同形状的填料混合使用,且需要较高的填料含量,才能使碳纤维在有机硅基胶中具有一定的分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低密度有机硅电子灌封胶,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低密度有机硅电子灌封胶,该有机灌封胶由a组分和b组分按重量比1:1混合而成;

其中,a组分由以下组分制成,各组分的重量份为:

b组分由以下组分制成,各组分的重量份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乙烯基硅油为端乙烯基硅油,粘度为500至5000mpa·s。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含氢硅油粘度为500至1500mpa·s,其中,氢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5至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短切碳纤维的长度为0.2至2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填料为氧化铝、氧化镁、硅微粉、氮化硼、氧化锌、氮化铝、碳化硅、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导热填料的平均粒径为0.5至10μ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改性短切碳纤维通过以下步骤制备而成:

配置0.1至30mg/ml多巴胺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溶液,加入短切碳纤维,超声分散30至90min,超声功率500至2000w;加入硅烷偶联剂,所述硅烷偶联剂的加入量为所述短切碳纤维的2至6wt%,超声分散30至90min,超声功率500至2000w。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硅烷偶联剂为si69、kh550、kh560、kh570、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或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抑制剂为2-甲基-3-丁炔基-2醇、3-甲基-1-己炔基-3-醇、1-乙炔基环己醇、甲基三(甲基丁炔氧基)硅烷、苯基三(甲基丁炔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基丁炔氧基)硅烷或多乙烯基聚硅氧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催化剂氯铂酸-异丙醇或氯铂酸-二乙烯基四甲基二硅氧烷中的一种,其中,铂质量含量3‰至1wt%。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低密度有机硅电子灌封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灌封胶a组分:将乙烯基硅油、改性短切碳纤维、导热填料加入捏合机中,120至180℃下真空搅拌1至3h,待温度降至50至80℃后加入含氢硅油、抑制剂,继续搅拌1至3h,得a组分;

灌封胶b组分:将乙烯基硅油、改性短切碳纤维、导热填料加入捏合机中,120至180℃下真空搅拌1至3h,待温度降至50至80℃后加入催化剂,继续搅拌30至90min,得b组分;

灌封胶的制备:将a、b组分按质量比1:1混合均匀后,得到所述电子灌封胶。

本发明通过多巴胺自聚粘附在短切碳纤维表面,使碳纤维表面富含极性基团羟基和氨基,再通过硅烷偶联剂改性,可使碳纤维表面性质与硅油性质相似,易于碳纤维在硅油中均匀分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实现碳纤维在灌封胶中均匀分散;

2、碳纤维的加入,显著减少导热填料的含量;

3、有机硅灌封胶具有密度低(0.8至1.1g/cm3)、导热高(1.0至2.1w/m·k)。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只是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性能,而不能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1:

1、短切碳纤维改性:配置0.1mg/ml多巴胺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溶液,加入100g的短切碳纤维,超声分散30min,超声功率2000w;加入硅烷偶联剂si69,超声分散30min,硅烷偶联剂si69的加入量为2g,超声功率2000w,得到改性短切碳纤维;

2、灌封胶a组分:将80g的乙烯基硅油、10g的改性短切碳纤维、30g的导热填料石墨烯加入捏合机中,120℃下真空搅拌3h,待温度降至50℃后加入2g的含氢硅油、0.2g的抑制剂2-甲基-3-丁炔基-2醇,继续搅拌1h,得a组分。

3、灌封胶b组分:将80g的乙烯基硅油、10g的改性短切碳纤维、30g的导热填料石墨烯加入捏合机中,120℃下真空搅拌3h,待温度降至50℃后加入0.3g的催化剂氯铂酸-异丙醇,继续搅拌30min,得b组分。

4、灌封胶的制备:将a、b组分按质量比1:1混合均匀后,制成电子灌封胶使用。

实施例2:

1、短切碳纤维改性:配置30mg/ml多巴胺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溶液,加入100g的短切碳纤维,超声分散90min,超声功率500w;加入硅烷偶联剂kh550,超声分散90min,硅烷偶联剂kh550的加入量6g,超声功率500w,得到改性短切碳纤维;

2、灌封胶a组分:将100g的乙烯基硅油、20g的改性短切碳纤维、60g的导热填料氧化铝加入捏合机中,180℃下真空搅拌1h,待温度降至80℃后加入10g的含氢硅油、1g的抑制剂3-甲基-1-己炔基-3-醇,继续搅拌3h,得a组分。

3、灌封胶b组分:将100g的乙烯基硅油、20g的改性短切碳纤维、60g的导热填料氧化铝加入捏合机中,180℃下真空搅拌1h,待温度降至80℃后加入2g的催化剂氯铂酸-二乙烯基四甲基二硅氧烷,继续搅拌90min,得b组分。

4、灌封胶的制备:将a、b组分按质量比1:1混合均匀后,制成电子灌封胶使用。

实施例3:

1、短切碳纤维改性:配置10mg/ml多巴胺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溶液,加入100g的短切碳纤维,超声分散60min,超声功率1000w;加入硅烷偶联剂kh560,超声分散60min,硅烷偶联剂kh560的加入量为4g,超声功率1000w,得到改性短切碳纤维;

2、灌封胶a组分:将90g的乙烯基硅油、15g的改性短切碳纤维、40g的导热填料硅微粉加入捏合机中,160℃下真空搅拌2h,待温度降至60℃后加入8g的含氢硅油、0.5g的抑制剂苯基三(甲基丁炔氧基)硅烷,继续搅拌2h,得a组分。

3、灌封胶b组分:将90g的乙烯基硅油、15g的改性短切碳纤维、40g的导热填料硅微粉加入捏合机中,150℃下真空搅拌2h,待温度降至60℃后加入1g的催化剂氯铂酸-异丙醇,继续搅拌60min,得b组分。

4、灌封胶的制备:将a、b组分按质量比1:1混合均匀后,制成电子灌封胶使用。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短切碳纤维未经硅烷偶联剂改性。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短切碳纤维未经多巴胺改性。

对比例3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不含短切碳纤维,且导热填料质量份为150份。

对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3的有机硅电子灌封胶进行性能测试,测试方法如下:采用gb/t533-1991《硫化橡胶密度的测定》,检测灌封胶的密度(g/cm3);采用astmd5470《中文版导热电绝缘材料热传输性能的标准测试方法》,检测灌封胶的导热系数[w/(m·k)];采用gb/t528—92《硫化和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检测拉伸强度;采用介电性能测试仪进行介电常数检测。

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相比于对比例1-3,实施例1-3的介电常数有少许的提升,密度也略低,但是其拉伸强度和导热系数有显著的提升。

本发明通过多巴胺自聚粘附在短切碳纤维表面,使碳纤维表面富含极性基团羟基和氨基,再通过硅烷偶联剂改性,可使碳纤维表面性质与硅油性质相似,易于碳纤维在硅油中均匀分散,从而整体提升有机硅电子灌封胶的拉升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实现碳纤维在灌封胶中均匀分散;

2、碳纤维的加入,显著减少导热填料的含量;

3、有机硅灌封胶具有密度低(0.8至1.1g/cm3)、导热高(1.0至2.1w/m·k)。

以上表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应当指出,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