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船用流体介质压力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623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船用流体介质压力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船用流体介质压力传感器。
已知的用于车船润滑油压力测量的传感器,广泛采用德国VDO敏感原理结构如图1所示被测油腔和一个测量膜合连通,在膜合内机油压力变化时,膜合将隆起或下落,变化0.4mm左右。由小球在小平台上滑动,带动杠杆绕支点旋转,经过数十倍放大,引起触头在线绕电阻上滑动,改变电阻值,导致流过表头P的电流改变,从而可敏感出油路压力的大小。
由图1可见,已知技术的缺点是当膜片发生微量疲劳时、当小球在频繁摩擦中圆度发生微量改变时、当支点和杠杆旋转配合处间隙发生微量增大时,经过数十倍机械放大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粗大误差。膜盒片直接在高温下工作测量结果温度漂移量很大。由上述表明其测量方式准确度低、寿命短。而且,“信号地”难免和机壳发生电气连接,不利于测量系统抗干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压力敏感器的缺点,从而提供一种寿命长、测量可靠性好、准确度高的双线制压力敏感器。
为完成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采用经压缩定形呈拉簧状态的波纹管腔室,其上部以一堵头密封、内置波纹管导向柱,波纹管随内部压力的提高轴向伸展,在堵头的一侧面装有滑动触头,滑动触头通过绝缘片和堵头结合,该触头相对直线栅元件电阻板移动。堵头上部嵌套一个托簧架,两只压簧平衡坐落在托簧架的两侧,二压簧内各同心插入一根导向立柱,导向立柱两只压簧的上部各装有一只弹簧钢度微调螺母。滑动触头在安装时应保证和平面呈1-6°左右倾斜角。栅元件板面可以是线绕的、光刻的电阻元件,或为光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是由于已取消了已知技术的机械杆杠放大器,所以可将压力上升、下降二过程迟滞误差降得很小;其力学平衡要素主要是位于高温介质以外的两只压簧替代已知技术膜片,所以测量结果漂移量小,准确度高、寿命长;而且“信号地”和机壳绝缘,绝不发生电气连接,有利于测量系统抗干扰。由于导电触头通过绝缘片和整体绝缘,故可作成双线制传感器。双线制传感器广泛适用于自动化检测系统和船机检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
如下附图1为已知技术结构原理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如附图2经压缩定形呈拉簧状态的波纹管腔室14,其上部以一堵头密封、内置波纹管导向柱11,波纹管随内部压力的提高轴向伸展,在堵头的一侧面装有滑动触头10,滑动触头10通过绝缘片8和堵头结合,该触头相对直线栅元件电阻板9移动。堵头上部嵌套一个托簧架13,两只压簧15平衡坐落在托簧架13的两侧,或多只压簧15平衡均布在波纹管周围。二压簧15内各同心插入一根导向立柱12,导向立柱12两只压簧15的上部各装有一只弹簧钢度微调螺母16。滑动触头10在安装时应保证和平面呈1-6°左右倾斜角。栅元件电阻板9可以是线绕的、光刻的电阻元件,或为光栅。当被测油路内的润滑油通过进油口进入波纹管腔体14,随着油路压力升降,波纹管顶部上下运动,从而带动波纹管顶部一侧的触头10上下运动,随着触头10在电阻板9栅状导电面上的运动,可以改变其输出阻值大小,从而敏感油路压力的大小。
权利要求1.一种车、船用流体介质压力传感器,其特征是一个弱钢度密封波纹管腔室(14),其一侧通过绝缘片(8)固定有滑动触头(10),该触头(10)相对栅元件板面(9)运动;波纹管腔室(14)上部套装一个托簧架(13),两只压弹簧(15)平衡坐落在托簧架(13)的两侧。
2.如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车、船用流体介质压力传感器,其特征是所说的密封波纹管腔室(14)中的波纹管经定形处理呈拉簧状态;而且腔内有导向柱(1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船用流体介质压力传感器,其特征是所说的滑动触头(10)安装方向和径向平面呈1-6°倾斜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船用流体介质压力传感器,其特征是所说的压簧(15)也可以是座落在托簧架(13)上,平衡均布在波纹管周围的多只弹簧或套装在托簧架(13)上的一只弹簧;而且,每一弹簧之上都压着一个弹簧刚度校正螺母(16)。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船用流体介质压力传感器,其特征是所说的栅元件板面(9)可以是线绕的、光刻的电阻元件,或为光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船用流体介质压力传感器,其特征是:波纹管腔室通过绝缘片和滑动触头结合,该触头相对直线式栅元件板径向运动。两只压簧座落在腔室上部托簧架的两侧,压簧内各同心插入一根导向立柱;各弹簧上部装有弹簧刚度微调螺母。随着油路压力升降,波纹管腔室及顶部运动,带动触头上下运动,从而改变栅元件电阻板输出阻值,敏感腔体油路压力的大小。本实用新型测量结果漂移小,准确度高、寿命长,而且为双线制。
文档编号B60R16/00GK2426821SQ0023011
公开日2001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7日
发明者金太来, 范旭 申请人:金太来, 范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