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4665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流体压力指令切换控制采取供应、重叠、排气各位置的三位电磁阀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例如,可将其用于铁路车辆的制动装置。
现有技术一般地,铁路车辆用的制动装置,其结构为,通过根据从制动的控制器输出的制动指令使三位电磁阀动作,将响应制动指令的输出压力从三位电磁阀中输出到继动阀中,通过用经过容量放大的制动压力使制动缸动作,获得所需的制动力。同时,装配在这种制动装置上的三位电磁阀配备有可借助响应制动指令的驱动电流移动的阀构件,通过使阀构件在保持输出压力的重叠位置,使输出压力急剧增大的供应位置及使输出压力急剧减小的排气位置上移动,可以根据分级的制动指令增减输出压力。
此外,近年来,为了减少输出压力的超调及欠调,在重叠位置和供应位置的中间设置慢供应位置的同时,在重叠位置和排气位置中间设置慢排气位置,通过根据输出压的大小及增减速度,使阀构件移动到慢供应位置及慢排气位置,可以使慢供应动作及慢排气动作产生的输出压力缓慢地增减。进而,在考虑到三位电磁阀的组装精度及随时间的变化造成的空气泄漏和阀构件的移动误差的情况下,当阀构件持续处于慢供应位置或慢排气位置一定的时间时,通过强制地使阀构件向供应位置或排气位置移动,确保输出压力接近所需压力(特开平10-147235号公报)。
但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当进行上述保证动作时强制地使阀构件从慢供应位置向供应位置移动或从慢排气位置向排气位置移动时,由于这种突然的切换产生的反冲(特别是因组装精度及随时间的变化造成的阀构件的移动误差等较大时),有时会导致超调及欠调,为使输出压力趋近于所需压力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到获得所需的压力的响应性变差。
从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通过改良三位电磁阀的控制,改善其输出压力的响应特性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具有根据流体压力指令值可以使阀构件从夹持重叠位置的供应装置到排气位置的范围内移动的三位电磁阀,可以切换到将前述阀构件置于供应位置的供应动作、将前述阀构件置于供应位置和重叠位置之间的慢供应动作、将前述阀构件置于重叠位置的保持动作、将前述阀构件置于排气位置和重叠位置之间的慢排气动作、将前述阀构件置于排气位置的排气动作,其特征为,具有对前述流体压力指令进行输出控制的控制机构,以便在进行前述慢供应动作时,使前述阀构件经过规定的时间向前述供应位置移动,在进行前述慢排气动作时,使阀构件同时经过规定的时间向前述排气位置移动。
利用上述结构,在慢供应动作时及慢排气动作时,由于控制机构使阀构件经过规定的时间分别缓慢地向供应位置侧及排气位置侧移动,所以能够将阀构件从慢供应位置强制性地向供应位置移动或者从慢排气位置强制性地向排气位置移动时的超调及欠调抑制到最低限度。特别是,虽然在因组装精度及随时间变化产生较大的阀构件的移动误差等的三位电磁阀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大的超调及欠调,但即使对于这种三位电磁阀,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输出压力收敛到所需压力,从而使到达所需压力的响应性良好。
进而,本发明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中,其特征为,前述控制机构连续地进行规定时间内的移动。
采用上述结构,可以使阀构件可靠地移动到为进行慢供应动作及慢排气动作的最佳位置处。
进而,本发明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中,其特征为,前述控制机构分级地进行规定时间的移动。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使阀构件分级地移动,与使阀构件连续移动的情况相比,可以保证阀构件更可靠的移动。
进而,本发明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中,其特征为,前述控制机构具有在经过限定时间后使前述阀构件移动到移动侧的供应位置或排气位置,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恢复到移动前的位置的保证机构。
利用上述结构,由于在控制机构进行慢供应动作和慢排气动作失败时,保证机构进行供应动作及排气动作,所以能够防止组装有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系统出现异常。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具有根据流体压力指令值使阀构件从中间夹持重叠位置的供应位置到排气位置的范围内移动的三位电磁阀,可以切换到将前述阀构件置于供应位置的供应动作,将前述阀构件置于供应位置与重叠位置之间的慢供应的动作,将前述阀构件置于重叠位置的保持动作,将前述阀构件置于排气位置与重叠位置之间的慢排气位置的慢排气动作,以及将前述阀构件置于排气位置的排气动作,其中,具有对前述流体压力指令值进行输出控制的控制机构,以便在前述慢供应动作时,使前述构件经过规定的时间向前述供应位置移动,同时,在慢排气时,使前述阀构件经过规定时间向前述排气位置移动。
采用这种结构,在慢供应动作和慢排气动作时,由于控制机构使阀构件缓慢地经过规定时间分别向供应位置及排气位置侧移动,所以,可以把使阀构件强制地从慢供应位置向供应位置、或者从慢排气位置向排气位置移动时的超调及欠调抑制在最低限度。特别是,虽然在因组装精度及随时间变化造成的阀构件的移动误差较大的三位电磁阀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大的超调及欠调,但即使对于这种三位电磁阀,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输出压力收敛到所需的压力,从而可以使达到所需压力的响应性良好。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中,前述控制机构连续地进行前述规定时间内的移动。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可靠地把阀构件移动到用于进行慢供应动作及慢排气动作的最佳位置。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中,前述控制机构分级地进行前述规定时间的移动。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分级地使阀构件移动,与使阀构件连续地移动相比,能够保证阀构件更可靠的移动。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中,其结构为,前述控制机构具有当经过限定时间后使前述阀构件移动到移动侧的供应位置或排气位置、在经过一定时间后恢复到移动前的位置处的保证机构。
采用上述结构,在控制机构执行慢供应动作及慢排气动作失败时,由于保证机构进行供应动作及排气动作,从而可以避免其中组装有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系统的异常。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制动压力输出装置的框图。
图2是铁路车辆用制动装置的框图。
图3是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4是流体压力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5是制动保证程序的流程图。
图6是放松保证程序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阀构件相对于AC压力的移动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阀构件相对于AC压力的移动状态的说明图。
发明的实施形式下面参照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
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如图2所示,装配到铁路车辆用制动控制装置上。这种制动控制装置,其结构为控制铁路车辆的一个车厢的制动。此外,每节铁路车厢配备有两个台车1、1,设置在各台车1上的一对车轴2、2,固定在各车轴2、2的两端上的图中未示出的车轮,以及向车轮施加与空气压力(制动压力)相对应的制动力的制动缸3、3。
上述制动控制装置具有将空气储压在规定压力以上的供应空气储气罐4,分别连接到供应空气储气罐4及各制动缸3上、可以利用空气的给排气对各制动缸3可变化的赋予制动压力的四台制动压力输出装置5,以及向各制动压力输出装置5输出用第一制动信号a1及第二制动信号a2表示的流体压力指令值PACO的制动控制部6。
上述制动控制部6具有输出第一制动信号a1的制动模式部7以及输出第二制动信号a2的滑动控制部8。在制动模式部7上连接有检测出车辆及台车1的负荷并作为负荷信号a3输出的随重器9,以及配置在操纵台上的图中未示出的制动控制器。制动控制器以借助操作者的操作将常用制动指令信号a4及非常制动指令信号a5输出到制动模式部7上的方式构成。同时,连接到这些制动控制器及随重器9上的制动模式部7根据所输入的各信号a3~a4对每个车轴2运算出用于进行常用制动控制及非常制动控制用的第一制动信号a1之后,将它们分别输出到各制动压力输出装置5中。另一方面,在滑动控制部8上,连接有检测出各车轴2的旋转速度,作为速度信号a6输出的图中未示出的车速传感器。同时,滑动控制部8根据速度信号a6运算为进行滑动控制以便使车轴2不在铁轨上滑动用的第二制动信号a2,并按各制动装置5单独输出。
从上述制动控制部6输入两个信号a1、a2的制动压力输出装置5如图1所示,配备有将制动压力提供给制动缸3的继动阀10以及流体压力控制装置11。流体压力控制装置11包括有赋予继动阀10以输出压的三位电磁阀12,输出驱动三位电磁阀12用的驱动电流的控制部14,检测三位电磁阀12的输出压力(AC压力)的输出压力传感器15,将输出压力传感器15的输出检测信号a7放大、以反馈到控制部14的方式连接的放大器16。
上述三位电磁阀12是现有技术中公知的,例如,具有如实公平7-31020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即,三位电磁阀12具有连接大气的第一开口P1,连接到供应空气储气罐70上的第二开口P2,以及连接到继动阀10的压力室10a上的第三开口P3。从第三开口P3输出的空气压力为输出压力,该压力由上述输出压力传感器15进行检测。三位电磁阀12配备有借助从控制部14提供的驱动电流可进退移动的阀构件12a。阀构件12a可移动地选择排出位置、供应位置及重叠(lap)位置三个基本位置。同时,三位电磁阀12在使阀构件12a移动到排出位置上时,通过第一开口P1与第三开口P3连通进行输出压力急剧减少的排气动作,当使阀构件12a移动到供应位置上时,通过第二开口P2与第三开口P3连通,进行使输出压力急剧增加的供应动作,当阀构件12a移动到重叠位置上时,通过将全部开口P1、P2、P3关闭进行保持输出压力的保持动作。
进而,三位电磁阀12除向上述各位置移动之外,可以使阀构件12a相对于分级或连续地设置在供应位置与重叠位置之间的慢供应位置,以及分级或连续地设置在排出位置和重叠位置之间的慢排气位置移动。同时,阀构件12a移动到慢供应位置时,进行缓慢地增加输出压的慢供应动作,另一方面,在阀构件12a移动到慢排气位置上时,进行缓慢减少输出压力的慢排气动作。
此外,向三位电磁阀12输出驱动电流的控制部14如图3所示,配备有根据利用输出压力传感器15检测出来的三位电磁阀12的输出压力运算AC压力变化率(输出压力变化率)ΔPAC的微分回路17,根据用该微分回路17运算出来的AC压力变化率ΔPAC、来自输出压力传感器15的AC压力反馈信号值PAC、以及流体压力指令值PACO判断线圈电流的线圈电流判定部18,以及根据利用该线圈电流判定部18判定的判定信号使激磁电流变化到规定值、对三位电磁阀12进行驱动的驱动回路19。同时,控制部19的构成方式为,将流体压力指令值PACO与输出压力的反馈信号值PAC进行比较,例如进行每5msec将三位电磁阀12切换到使其差值一致的位置上的控制。此外,驱动回路19由PWM控制部及三极管等构成。
下面说明在上述结构中流体压力控制装置11的动作。
如图2所示,例如在铁路车辆的行进状态下,操纵室的操作者进行减速及加速时,为了调整制动缸3的制动力,操作制动控制器。这时,在通常行驶时,输出常用制动指令信号a4,另一方面,在紧急停止等非常情况下,输出非常制动指令信号a5。这些制动指令信号a4、a5被输入到制动控制部6的制动模式部7内,在制动模式部7中用于对进行常用制动控制或非常制动控制用的第一制动信号a1的运算处理。
此外,与制动模式部7中的运算处理并行地,在滑动控制部8中,输入来自图中未示出的车速传感器的速度信号a6,计算出为了进行使车轴2不在铁轨上滑行的滑动控制用的第二制动信号a2。然后,将该第二制动信号a2和从上述的制动模式部7获得的第一制动信号a1一起作为表示流体压力指令值PACO的信号输出到各制动压力输出装置5中。
上述制动信号a1、a2(流体压力指令值PACO)如图3所示,被输入到流体压力控制装置11中控制部14内的线圈电流判定部18中。这时,线圈电流判定部18存储表1的各常数值及表2的电磁阀控制电流值,同时通过实行图4所示的流体压力控制程序,按下述方式动作。此外,在表1中,为了防止电磁阀指令的波动,设置了AC压力公差ΔT的滞后ΔH,但为了便于说明,在图4的流体压力控制程序中没有考虑滞后ΔH。
表1

表2

即,线圈电流判定部18读取来自图1的制动控制部6的第一制动信号a1及第二制动信号a2,根据这些信号a1、a2运算决定流体压力指令值PACO。此外,该运算决定的值相当于表1中的“AC压力运算值PACO”(S1)。然后,根据来自检测三位电磁阀12的输出压力的输出压力传感器15的输出压力检测信号a7读取AC压力反馈信号值PAC(S2)。
其次,判断流体压力指令值PACO是否在0以下(S3)。在流体压力指令值PACO在0以下的场合(S3,是),通过把表示排气位置的判定信号输出到驱动回路19中,进行放松动作(S4)。即,如图3所示,通过使从驱动回路19输出的驱动电流停止(0mA),将三位电磁阀12的阀构件2a移动到排气位置。借此,由于和继动阀10的压力室10a连通的第三开口P3与敞开到大气中的第一开口P1成连通状态,所以,例如,如图7的第一区域A所示,通过输出压力的急剧降低,由继动阀10维持的制动缸3的制动力急剧下降。然后,这种放松动作,通过在执行S4之后从S1再次执行,一直重复执行到流体压力指令值PACO不在零以下为止。
另一方面,在流体压力指令值PACO不在零以下时(S3,否),如图7所示,判断三位电磁阀12的输出压力是否小于设定在AC压力公差ΔT下侧的第一盲区(慢供应控制区)ΔPL、即是否PAC<PACO-(ΔT+ΔPL)(S5)。在输出压力小于第一盲区ΔPL时(S5,是),如第二区域B所示,由于输出压力(制动力)是相对于流体压力指令值PACO非常小的值,所以通过把表示供应位置的判定信号输出到驱动回路19,执行制动动作(S6)。
即,通过把从图3的驱动回路19输出的驱动电流切换到500mA,把三位电磁阀12的阀构件12a移动到供应位置。从而,与继动阀10的压力室10a连通的第三开口P3和与供应空气储气罐4连通的第二开口P2成连通状态,通过输出压力的急剧增大,制动缸3的制动力急剧增大。然后,这种制动动作在执行S6后再次从S1执行,一直重复执行到三位电磁阀12的输出压力达到AC压力公差ΔT以上为止。
其次,在S5中,当输出压力在第一盲区ΔPL时(S5,否),判定三位电磁阀12的输出压力是否大于设置在AC压力公差ΔT上侧的第二盲区(慢排气控制区)ΔPU、即是否PAC>PACO+(ΔT+ΔPU)(S7)。然后,在大的情况下(S7,是),如图7的第一区域A所示,由于输出压力(制动力)是相对于流体压力指令值PACO非常大的值,所以,在执行上述放松动作之后(S8),再从S1开始执行。
另一方面,在小于第二盲区ΔPU时(S7,NO),接下来判断三位电磁阀12的输出压力是否存在于第一盲区ΔPL中、即是否PACO-(ΔT+ΔPL)≤PAC≤PACO-ΔT(S9)。在输出压力存在于第一盲区ΔPL中时(S9,是),输入由图3的微分回路17得到的AC压力变化率ΔPAC,判断该AC压力变化率ΔPAC是否超过基准AC压力变化率+ΔPACB、即是否ΔPAC>+ΔPACB(S10)。
然后,如图7的第三区域C中的实线所示,在达到第一盲区ΔPL的时刻,在AC压力变化率ΔPAC比“正”侧的基准AC压力变化率+ΔPACB大时(S10,是),判断为输出压力急剧上升,执行重叠动作(S11)。即,通过把从驱动回路19输出的驱动电流切换到155mA,使三位电磁阀12的阀构件12a移动到重叠位置。然后,使全部开口P1、P2、P3处于关闭状态,急剧降低输出压力的上升速度(S11)。然后,通过一面从S1重新执行,一面反复重叠动作,使输出压力相对于流体压力输出指令值PACO稍稍超调之后进行收敛。
另一方面,如图7的第四区D中的点划线所示,在到达第一盲区ΔPL的时刻,在AC压力变化率ΔPAC处于“正”侧的基准AC压力变化率+ΔPACB以下时(S10,否),判断为输出压力缓慢上升,执行制动保证处理(S12)。
即,如图5所示,在对慢持续时间TK计时之后(S31),判断慢持续时间是否小于监视时间TGH(S32)。在慢持续时间TK小于监视时间TGH时(S32,是),接着判断慢持续时间TK是否小于第一持续时间T1(S33)。如果小于第一持续时间T1(S33,是),则借助第一制动动作将阀构件12a移动到第一级慢供应位置(S34)。此外,当为第一持续时间T1以上时(S33,否),判断持续时间TK是否小于第二持续时间T2(S35)。如果小于第二持续时间T2(S35,是),则借助第二制动动作使阀构件12a移动到第二级慢供应位置(S36),如果为第二持续时间T2以上时(S35,否),则借助第三制动动作使阀构件12a移动到第三级慢供应位置(S37)。
这样,如图7的第四区域D所示,在输出压力存在于第一盲区ΔPL中、且慢持续时间TK小于监视时间TGH时,通过依次进行上述S35~S39的第一~第三制动动作,图1的阀构件12a从重叠于第一级至第三级的慢供应位置K1、K2、K3上的位置向供应位置侧分级地移动。从而,即使由于三位电磁阀12的组装精度的偏差等造成的阀构件12a的移动误差在各个三位电磁阀12上很大差别的情况下,通过可靠地实行慢供应动作,可以缓慢地增加输出压力。
而且,在步骤32中,在慢持续时间TK为监视时间TGH以上时(S32,否),对制动持续时间TB计时(S38),判断制动持续时间TB是否超过了强制供应时间TGS(S39)。如果制动持续时间TB为强制供应时间TGS以下(S39,否),则将阀构件12a移动到供应位置,进行制动动作(S40)。另一方面,如果制动持续时间TB超过了强制供应时间TGS(S39,是),则在把慢持续时间TK及制动持续时间TB复位到“0”后(S41),执行第一制动动作(S42)。这样,例如,如如8的虚线所示,即使在依次进行第一~第三慢制动动作(S33~S37),对阀构件12a的慢供应位置K1’、K2’、K3’进行微调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因三位电磁阀12的空气泄漏及动作不良等输出压力不能从第一盲区ΔPL收敛到AC压力差ΔT的范围内时,通过制动动作(S40)强制收敛地使输出压力增大。这样,可从第一级慢供应位置K1’起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直到输出压力收敛到AC压力公差ΔT内为止。
其次,在图4的S9中,在输出压力不位于盲区ΔPL内的情况下(S9,否),判断输出压力是否位于第二盲区ΔPU内、即是否PACO+ΔT≤PAC≤PACO+(ΔT+ΔPU)(S13)。在输出压力不处于第二盲区ΔPU内时(S13,否),判断为输出压力收敛到AC压力公差ΔT内,在执行重叠位置后(S14),再从S1起开始执行。
另一方面,当输出压力处于第二盲区ΔPU内(S13,是)时,输入来自慢排气位置微分回路17的AC压力变化率ΔPAC,判断该AC压力变化率ΔPAC是否小于基准AC压力变化率-ΔPACB、即是否ΔPAC<-ΔPACB(S15)。
然后,如图7的第五区域E中的实线所示,在到达第二盲区ΔPU的时刻,在AC压力变化率ΔPAC小于“负”侧的基准Ac压力变化率-ΔPACB时(S15,是),判断为输出压力急剧减少,实行重叠动作(S16)。结果,输出压力相对流体压力指令值PACO稍稍超调之后收敛。
另一方面,如图7的第六区域F中的点划线所示,在到达第二盲区ΔPU的时刻,当AC压力变化率ΔPAC处于“负侧”的基准Ac压力变化率ΔPACB以下时(S15,否),判断为输出压力缓慢地减少,实行放松保证处理(S17)。
即,如图6所示,在对慢持续时间TK计时后(S51),判断慢持续时间TK是否小于监视时间TGH(S52)。在慢持续时间TK小于监视时间TGH时(52,是),接着判断慢持续时间TK是否小于第一持续时间T1(S53)。如果小于第一持续时间T1(S53,是),通过第一放松动作将阀构件12a移动到第一级慢排气位置Y1(S44)。此外,当为第一持续时间T1以上时(S53,否),判断慢持续时间TK是否小于第二持续时间T2(S55)。如果小于第二持续时间T2(S55,是),则通过第二制动动作将阀构件12a移动到第二级慢排气位置Y2(S56),如果为第二持续时间T2以上(S55,否),则通过第三制动动作将阀构件12a移动到第三级慢排气位置Y3(S57)。
从而,如图7的第六区域F所示,在输出压力位于第二盲区ΔPU中,且慢持续时间TK小于监视时间TGH时,通过依次进行上述S55~S59的第一~第三放松动作,将图1的阀构件12a从重叠于第一级直到第三级的慢供应位置Y1、Y2、Y3上的位置侧向排气位置侧分级地移动。从而,即使由于三位电磁阀12的组装精度等阀构件12a的移动量对每个电磁阀有大的差异时,也能够通过可靠地执行慢排气动作,缓慢地减少输出压力。
此外,在S52中,当慢持续时间TK为监视时间TGH以上时(S52,否),对放松持续时间TY计时(S58),判断放松持续时间TY是否超过了强制排气时间TGE(S59)。当放松持续TY在强制排气时间TGF以下时(S59,否),进行把阀构件12a移动到排气位置的放松动作(S60)。另一方面,当制动持续时间TB超过强制排气时间TGF时(S59,是),在把慢持续时间TK及放松持续时间TY复位到“0”后(S61),执行第一制动动作(S62)。这样,例如,如图8的实线所示,即使在依次进行第一~第三慢放松动作(S53~S57),对阀构件12a的慢排气位置Y1’、Y2’、Y3’进行微调的情况下,由于三位电磁阀12的空气泄漏及动作不良等输出压力不能从第二盲区ΔPU收敛到AC压力公差ΔT的范围内时,也可以通过放松动作(S60)强制收敛地使输出压力减少。然后,可以从第一级的慢排气位置Y1’起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直到输出压力收敛到Ac压力公差ΔT内。
如上所述,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11的结构为,它具有控制机构控制部14(控制机构),所述控制部通过从中间夹持重叠位置的供应位置到排气位置的范围内相对于借助驱动电流可移动阀构件12a的三位电磁阀12进行驱动电流的输出控制,可以在下述各动作之间进行切换,即,将阀构件12a置于供应位置的供应动作(制动动作),将阀构件12a置于供应位置和重叠位置之间的慢供应动作(慢制动动作),将阀构件12a置于重叠位置的保持动作(重叠动作),将阀构件12a置于排气位置和重叠位置之间的慢排气动作(慢放松动作),以及把阀构件12a置于排气位置的排气动作(放松动作),在慢供应动作时,在以使阀构件12a经过规定时间向供应位置移动的方式输出控制流体压力指令,同时,在慢排气动作时,以将阀构件12a经过规定的时间向排气位置移动的方式输出控制流体压力指令。具体地说,控制部14如图7和图8所示,以使阀构件12a经过规定的时间向相对于重叠位置侧相反的侧分级地移动的方式构成(图5的S33~S37,图6的S53~S57)。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慢供应动作时及慢排气动作时,控制部14分别经过规定的时间缓慢地将阀构件向供应位置及排气位置移动,所以,能够缓慢地使阀构件从慢供应位置向供应位置强制地移动时,或者使之强制地从慢排气位置向排气位置移动时的超调或欠调抑制到最低限度。特别是,在由于组装精度及随时间的变化造成的阀构件的移动误差等比较大的三位电磁阀12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较大的超调及欠调,但即使对于这种三位电磁阀12,也能够将输出压力在短时间内收敛到所需压力,从而可以获得达到所需压力的良好的响应性。
此外,在本实施形式中,是分三级移动阀构件12a的,但并不限于此,既可以分成两级或三级以上,也可以是连续地移动的。进而,在本实施形式中,是在进行慢供应动作(慢制动动作)及慢排气动作(慢放松动作)两种动作时移动阀构件12a的,但也可以在进任何一个动作时使之移动。进而,也可以在进行一种动作时令其分级移动,而进行另一个动作时使之连续移动。
进而,本实施形式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11中的控制部14如图8所示,其结构为,它具有经过限定时间时将阀构件12a移动到移动侧的供应位置或排气位置,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恢复到移动前的位置的保证机构(图5的S39~S42,图6的S59~S62)。从而,在控制部14执行慢供应动作(第一~第三慢制动动作)及慢排气动作(第一~第三慢放松动作)失败时,由于保证机构进行供应动作及排气动作,从而可以防止组装有流体压力控制装置的系统的异常。
权利要求
1.一种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具有根据流体压力指令值可以使阀构件从夹持重叠位置的供应位置到排气位置的范围内移动的三位电磁阀,可以切换到将前述阀构件置于供应位置的供应动作,将前述阀构件置于供应位置与重叠位置之间的慢供应动作,将前述阀构件置于重叠位置的保持动作,将前述阀构件置于前述排气位置与重叠位置之间的慢排气动作,以及将前述阀构件置于排气位置的排气动作,其特征为,具有对前述流体压力指令进行输出控制的控制机构,以便在前述慢动作时,使前述阀构件经过规定的时间向前述排气位置移动,同时,在前述慢排气时,使前述阀构件在规定的时间向前述排气位置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为,前述控制机构连续地进行前述规定时间的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为,前述控制机构分级地进行前述规定时间的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为,前述控制机构具有在经过限定时间后使前述阀构件移动到移动侧的供应位置或排气位置,经过一定时间后恢复到移动前的位置的保证机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为,前述控制机构具有检测输出流体压的压力的压力检测器,并根据前述压力检测器的检测值和前述流体指令的关系,切换到前述供应动作,前述慢供应动作,前述保持动作,前述慢排气动作以及前述排气动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为,前述控制机构还具有求出前述压力检测器的检测值的变化率的机构,并根据前述压力检测器的检测值及前述压力检测器的检测值的变化率和前述流体指令的关系切换到前述供应动作,前述慢供应动作,前述保持动作,前述慢排气动作及前述排气动作。
全文摘要
一种流体压力控制装置,通过改进三位电磁阀12的控制,改善其输出响应特性。通过对能够借助驱动电流使阀构件12a在从夹持有重叠位置的供应位置到排气位置的范围内移动的三位电磁阀12输出控制驱动电流,可以进行下述各动作之间的切换,即,将阀构件12a置于供应位置的动作,将阀构件12a置于供应位置及重叠位置之间的慢供应动作,将阀构件12a置于重叠位置的保持动作,将阀构件12a置于排气位置与重叠位置之间的慢排气动作,以及把阀构件12a置于排气位置的排气动作。同时它还具有对流体压力指令进行输出控制的控制部14,以便在慢供应动作时,在规定的时间使阀构件12a向供应位置移动,同时,在慢排气动作时,在规定时间使阀构件12a向排气位置移动。
文档编号B60T13/36GK1357470SQ0114279
公开日2002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7日
发明者丸田省己 申请人:株式会社纳博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