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前照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4666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前照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车辆用前照灯。更详细地说,涉及以放电灯泡为光源的车辆用前照灯中点灯电路部的支承。
背景技术
存在以放电灯泡为光源的车辆用前照灯。
为了点亮放电灯泡,需要使搭载于车辆上的电池的电压升高同时变换为交流电压施加在放电灯泡上的镇流电路及用于施加开始点亮所需的高压的起动电压的起动电路。通常,是将所述镇流电路及点灯电路收放在一个箱体内,作为点灯电路部一体安装配置在车辆用前照灯上。
例如,如图6所示,显示一种车辆用前照灯e,该车辆用前照灯e在灯体a和覆盖该灯体a的前面开口的前罩b形成的空间内配设反射镜c,由该反射镜c支承放电灯泡d,在灯体a的下部形成收放点灯电路部f的配置凹部g,在该配置凹部g内配置点灯电路部f。而且,经软线h与点灯电路部f连接的供电连接器i与放电灯泡d的连接器部(未图示)连接。
但是,有时由于灯体下部不能确保配置点灯电路部f的空间,故必须将点灯电路部配置在灯体的侧面。而且,如上述图6所示,虽然在将点灯电路部f配置在灯体a下部的情况下,配置凹部g可通过使灯体a的下面壁向下稍稍鼓出而形成,故用于支承具有较大重量的点灯电路部f的强度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当将收放点灯电路部的点灯电路箱配置在灯体的侧部时,必须用某种连接部件连接该点灯电路箱和灯体的侧部或后部之间,该连接装置的强度会成为问题。
在更换放电灯泡及点灯电路部等时,根据需要,必须将供电连接器自放电灯泡卸下或将点灯电路部自灯体卸下,但是,这时,必须在反射镜的放电灯泡支承部和点灯电路箱之间确保供电连接器和软线的通路,以使供电连接器和连接该供电连接器及点灯电路部之间的软线不会卡在反射镜和灯体之间。尤其是,由于点灯电路部和软线及供电连接器形成一体且为了确保安全形成相互不可分离的状态,故在自灯体卸下点灯电路部时,必须拉出供电连接器,这种情况下,供电连接器就有可能卡在反射镜和灯体之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点灯电路部无强度问题地支承在灯体的侧部,同时确保用于供电连接器及软线的通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车辆用前照灯包括灯体;前罩,其覆盖该灯体的前面开口;反射镜,其配置在由所述灯体和前罩包围的空间内;放电灯泡,其被支承在该反射镜上;点灯电路部,其是将用于点亮该放电灯泡的镇流电路及起动电路收放在箱体内构成的;供电连接器,其经软线连接在该点灯电路部,同时可拆装地连接在上述放电灯泡的连接器部,收放上述点灯电路部的点灯电路箱位于上述灯体的侧部,与灯体经连接部连接为一体,上述连接部垂直断面形状大致形成横倒U字形,兼作上述供电连接器的通路。
因此,在本发明车辆用前照灯的情况下,由于将点灯电路箱和灯体之间连接为一体的连接部垂直断面形状大致形成横倒U字形,故形状上强度变大,即使在将重量大的点灯电路部收放在点灯电路箱内的状态下,也可充分支承其重量,不会出现该连接部变形等情况。
另外,上述连接部由于垂直断面形状呈横倒U字形,故其内部可确保足够的空间,可兼作供电连接器的通路,在需要将点灯电路部自灯体卸下时,供电连接器不会卡在反射镜和灯体之间。


图1与图2至图5共同显示本发明车辆用前照灯的实施例,本图是水平剖面图;图2是其背面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图4是右侧面图;
图5是左侧面图;图6是现有车辆用前照灯的一例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车辆用前照灯的实施例。
车辆用前照灯1具有前面开口且点灯电路箱2一体形成在侧部的合成树脂制灯体3。灯体3的前面开口由前罩4覆盖,在灯体3和透明的前罩4之间的空间可倾动地配设有反射镜5。反射镜5的后部中央可拆装地安装有放电灯泡6(参照图1)。
上述点灯电路箱2形成自灯体3的一侧部(图示的实施例中是右侧部)向后方延伸且向右侧方开口的浅容器状。点灯电路箱2的前端部经连接部7一体连接设置在灯体3上。该连接部7形成向后方鼓出的形状即垂直断面形状呈大致向前方开口的横倒U字形,因此,构成连通点灯电路箱2和灯体3之间的通路(参照图3)。该连接部7的后面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肋8、8…,以提高该连接部7的刚性(参照图2、图5)。在点灯电路箱2的前端部形成有与上述连接部7连通的开口9(参照图1)。在点灯电路箱2的内面形成有大致构成网格状的肋10、10…(参照图1)。在点灯电路箱2的外侧面即左侧面上形成有前后方向延伸的肋11、11…(参照图5)。利用这些内外形成的肋10、10…及11、11…提供点灯电路箱2所必须的刚性。另外,在点灯电路箱2的后端向后方突出设置有安装突台12、12。
上述点灯电路箱2内配置有点灯电路部13(参照图1)。点灯电路部13是将镇流电路和起动电路收放在大致形成长方体外形的箱体内构成的,其中所述镇流电路为了使上述放电灯泡6点亮,使搭载于车辆上的电池的电压升高同时变换为交流电压施加在放电灯泡上,所述起动电路施加开始点亮所需高压的起动电压。而且,点灯电路部13经软线14与供电连接器15连接(参照图1)。在上述点灯电路部13位于点灯电路箱2内后,利用螺钉17、17…将罩16安装在点灯电路箱2上,由此点灯电路部13利用点灯电路箱2和罩16相对于外部被覆盖(参照图1、图4)。
另外,点灯电路部13形成稍稍扁平的长方体,其中,最长的边大致位于前后方向,最宽的面大致位于上下方向(参照图1)。因此,形成将点灯电路部13支承在点灯电路箱2引起的荷重最容易施加在连接部7的形态,故提高连接部7的强度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
在灯体3后面的与反射镜5的中央部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圆形开口18,自该开口18的开口缘向后方突出设置有轴向长度短的圆筒部19。该圆筒部9的后端部拆装自如地安装有罩20(参照图1)。该罩20在更换放电灯泡6等时卸下,用于通过开口18更换放电灯泡6及进行上述供电连接器15对该放电灯泡6的未图示的连接器部的拆装等。在将供电连接器15对放电灯泡6的连接器进行装卸时,供电连接器15及将其与点灯电路部13连接的软线14通过点灯电路箱2的开口9及连接部7的内侧自点灯电路箱2向反射镜5的后部中央移动(参照图1的双点划线)。
在上述车辆用前照灯中,收放具有较大重量的点灯电路部13的点灯电路箱2经连接部7一体连接在灯体3上,而且,连接部7呈朝向前方开口的横倒U字形,故其刚性高,在安装到车体之前的操作中不会因收放在点灯电路箱2内的点灯电路部13的重量而使连接部7变形。另外,在向车体安装时,基部埋设于突出设置于点灯电路箱2后端的安装突台12、12内的安装螺栓被固定在车体上,通过用该安装螺栓进行安装,并利用连接部7的刚性,具有重量的点灯电路部13被可靠地保持在灯体3的侧部。
由于上述连接部7呈横倒U字形,其内侧形成通路,可使供电连接器15和将该供电连接器15与点灯电路部13连接的软线14在点灯电路箱2和反射镜5的后部中央之间顺畅地移动,而不会卡在灯体3及反射镜5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各部的形状及结构均只是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化的一例,并不由此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车辆用前照灯包括灯体;前罩,其覆盖该灯体的前面开口;反射镜,其配置在由所述灯体和前罩包围的空间内;放电灯泡,其被支承在该反射镜上;点灯电路部,其是将用于点亮该放电灯泡的镇流电路及起动电路收放在箱体内构成的;供电连接器,其经软线连接在该点灯电路部,同时可拆装地连接在上述放电灯泡的连接器部,收放上述点灯电路部的点灯电路箱位于上述灯体的侧部,与灯体经连接部连接为一体,上述连接部垂直断面形状大致形成横倒U字形,兼作上述供电连接器的通路。
因此,在本发明车辆用前照灯的情况下,由于将点灯电路箱和灯体之间连接为一体的连接部垂直断面形状大致形成横倒U字形,故形状上强度变大,即使在将重量大的点灯电路部收放在点灯电路箱内的状态下,也可充分支承其重量,不会出现该连接部变形等情况。
另外,上述连接部由于垂直断面形状呈横倒U字形,故其内部可确保足够的空间,可兼作供电连接器的通路,在需要将点灯电路部自灯体卸下时,供电连接器不会卡在反射镜和灯体之间。
另外,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由于所述点灯电路部大致形成长方体,所述点灯电路部的最长的边大致位于车辆的前后方向,故支承点灯电路部引起的荷重最容易施加在连接部,提高连接部的强度的优点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前照灯,包括灯体;前罩,其覆盖该灯体的前面开口;反射镜,其配置在由所述灯体和前罩包围的空间内;放电灯泡,其被支承在该反射镜上;点灯电路部,其是将用于点亮该放电灯泡的镇流电路及起动电路收放在箱体内构成的;供电连接器,其经软线连接在该点灯电路部,同时可拆装地连接在上述放电灯泡的连接器部,其特征在于,收放上述点灯电路部的点灯电路箱位于上述灯体的侧部,与灯体经连接部连接为一体,上述连接部垂直断面形状大致形成横倒U字形,兼作上述供电连接器的通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灯电路部大致形成长方体,所述点灯电路部的最长的边大致位于车辆的前后方向。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前照灯,无强度问题地将点灯电路部支承在灯体的侧部,同时可确保供电连接器及软线的通路。车辆用前照灯1包括:灯体3;前罩4,其覆盖该灯体的前面开口;反射镜5,其配置在由所述灯体和前罩包围的空间内;放电灯泡6,其被支承在该反射镜上;点灯电路部13,其是将用于点亮该放电灯泡的镇流电路及起动电路收放在箱体内构成的;供电连接器15,其经软线14连接在该点灯电路部,同时可拆装地连接在上述放电灯泡的连接器部,收放上述点灯电路部的点灯电路箱2位于上述灯体的侧部,与灯体经连接部7连接为一体,上述连接部垂直断面形状大致形成横倒U字形,兼作上述供电连接器的通路。
文档编号B60Q1/04GK1357704SQ0114294
公开日2002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6日
发明者井町哲真, 增田真弘, 内藤务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