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9053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用于在汽车等发生侧面碰撞时保护其乘客,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内部被划分成多个室的气囊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通过气体发生器使气囊向乘客侧膨胀,利用膨胀的气囊来阻挡乘客的身体。
日本专利公开2000-177527号公报记载的构成是,使气囊中接触乘客腰部的气囊下部的膨胀内压高于上部。
图15是具有该公报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座椅侧面图,图16是图15的IX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该气囊18被接缝24划分为上室20和下室22。接缝24的后端略微离开气囊18的后缘,在该接缝24的后端和气囊18的后缘的离开部分设置管状外壳30。在该管状外壳30内设置棒状的气体发生器36。管状外壳30的上下两端形成管夹32、34,利用该管夹32、34固定气体发生器36。通过该管夹32,34,气体发生器36和管状外壳30之间被密封。该管夹32,34被安装在座椅靠背14的安装部位26上。
在管状外壳30上设有使来自气体发生器36的气体流出到上室20的上室用流出口42和使该气体流出到下室22的下室用流出口44。该下室用流出口44的开口面积大于上室用流出口42的开口面积。这样,在气体发生器36工作时,气囊18膨胀而使上室20内的内压约为0.5bar,下室22内的内压约为1.5bar。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0-177527号公报在上述日本专利公开2000-177527号公报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中,使用了管状外壳30,在膨胀的气囊18的下室22阻挡乘客时,该下室22内的气体通过该管状外壳30内部流入上室20,所以不能使下室内的气压长时间地保持高压状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将下室内的气压保持为高压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
本发明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具有气囊,内部通过划分用接合线被划分成至少包括上室和下室两个室的多个室;棒状气体发生器,设置在该气囊内;和筒状气体分配器,设置在该气囊内,插入了该气体发生器,具有使气体从该气体发生器至少流出到该上室及下室的流出口,其特征在于,在该气囊中,在该气体分配器附近设置贯通气囊的开口,该开口的周缘通过密封用接合线被气密性密封,至少一个前述划分用接合线与该密封用接合线连接,利用通过该开口,且在气囊外部围绕该气体分配器的紧固部件,气囊被压在该气体分配器的外周面。
根据本发明的气囊装置,划分用接合线与开口周缘的密封用接合线连接,该开口的气体分配器侧,通过紧固部件被夹紧而被压在该气体分配器上。因此,可以解除在上述现有实施例中存在的间隙,可以以高气密性状态划分下室及其上侧的室。因此,下室的内压能在充分长的时间内保持高压。
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也可以在上室和下室之间至少设置一个中室。此时,可以从气体分配器直接将气体供给到中室,这样气囊的中室可以向前方迅速膨胀。
另外,也可以使气体经过上室流入中室,这样,在乘客碰撞上室时气体从上室缓慢流入中室,所以可以吸收附加到乘客的冲击。
形成中室时,可以沿着气体分配器设置多个开口,在各开口中分别连接划分用接合线。此时,在划分用接合线之间,也可以在气体分配器上设置中室用气体流出口。这样,可以使气体从气体分配器直接供给到中室。
作为形成中室的另一形态,对同一开口连接多个划分用接合线,在这些划分用接合线之间设置中室。此时,气体相对中室例如经过上室流入。根据这种形态,可以减少开口数。
本发明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具有气囊,具有在膨胀时面向乘客的乘客面及其相反侧的车体面,内部被划分成至少包括上室和下室两个室的多个室;气体发生器,用于使该气囊膨胀;和气体分配器,包围该气体发生器,且具有流出口,使来自该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至少流出到该上室及该下室,其特征在于,该气体分配器的下室用流出口大于上室用流出口,并设有阻止气体从该下室向上室流出的单向阀。
在本发明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中,由于下室用流出口大于上室用流出口,所以下室比上室提前膨胀,同时下室的内压高于上室的内压。另外,由于通过单向阀阻止了气体从下室流出到上室,因此下室内的压力可以长时间保持高压。该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不仅在发生侧面碰撞时,而且在翻滚时也能够保护乘客。
在本发明中,气体分配器由包围该气体发生器的片状物构成,该气体分配器的下室用流出口比气体发生器向下室侧延伸,该延伸部分可以构成上述单向阀。这种结构,通过气体分配器构成单向阀,因此构成简单且成本低。
此时,也可以形成片状物为筒状,片状物的一侧缘和另一侧缘重合,气体发生器的安装部件贯通该重合的侧缘的结构。这样,可以通过使平的片状物变成筒状,且气体发生器的安装部件(例如固定器)贯通该片状物的两侧缘,就可以构成气体分配器,从而使气体分配器的制作变得极其简单。
在本发明中,优选设置使气体从上室流出到气囊外的出口装置。由于气体通过出口装置从上室流出,所以可以吸收乘客碰撞上室的冲击。
本发明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具有气囊,具有在膨胀时面向乘客的乘客面及其相反侧的车体面,内部被划分成至少包括上室和下室两个室的多个室;气体发生器,用于使该气囊膨胀;和连通部分,用于连通该上室和下室,其特征在于,设有阻止气体从该下室向上室流出的单向阀。
本发明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可以利用单向阀阻止气体从下室流出到上室,所以下室内的压力能够长时间地保持高压。该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不仅在发生侧面碰撞时,而且在汽车翻滚时也能保护乘客。
另外,也可以设置使气体从上室流出到气囊外的出口装置。
本发明也可以是以下构成,利用接合乘客面及车体面并呈线状延伸的划分用接合线,将气囊内部划分为多个室,通过使该划分用接合线的一部分从该气囊一方的侧缘离开,将上述连通部分形成于该气囊内,上述单向阀的一部分通过上述划分用接合线对该乘客面及该车体面进行接合。这种结构的气囊,其单向阀的设置构成简单,容易制作。


图1中(a)图是具有实施方式1涉及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汽车座椅透视图,(b)图是(a)图的侧面碰撞用气囊的侧面图。
图2中(a)图是沿图1的IIa-IIa线的截面图,(b)图是沿IIb-IIb线的截面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另一侧面碰撞用气囊的侧面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涉及其他侧面碰撞用气囊的侧面图。
图5是具有实施方式2或3涉及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汽车座椅透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截面图,其中(a)图是沿图5的II-II线的截面图,(b)图是沿(a)图的B-B线的截面图。
图7是沿图6的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8是在实施方式2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体分配器的透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及固定器的透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VI-VI线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另一与图5相同部分的截面图。
图12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截面图,其中(a)图是沿图1的II-II线的截面图,(b)图是沿图(a)的B-B线的截面图,(c)图是沿图(a)的C-C线的截面图。
图13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气囊所使用的单向阀的透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3涉及的另一气囊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现有实施例的侧面图。
图16是表示现有实施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图1(a)是具有实施方式1涉及的气囊装置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汽车座椅透视图,图1(b)是图1(a)的气囊的侧面图,图2(a)是沿图1(b)的IIa-IIa线的截面图,图2(b)是沿图1(b)的IIb-IIb线的截面图。
如图1(a)所示,气囊1具有沿座椅10的窗户侧部分膨胀的构成。该座椅10具有座椅缓冲垫11、座椅靠背12和头枕13。
在座椅靠背12的侧部设置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壳体(图示略),气囊1被折叠存放在该壳体内,并通过模块罩(图示略)覆盖安装。
该气囊1,通过将一对布、树脂片等片状板1P、1P的周缘部位通过接缝14缝合作成袋状。该侧面碰撞用气囊1内,通过作为划分用接合线的接缝15被划分成下侧的下室1a和上侧的上室1b。
沿着侧面碰撞用气囊1内的后缘筒状气体分配器6的筒轴方向设置成大致上下方向,在该气体分配器6内设置棒状气体发生器3。该气体发生器3,其长度方向设置成与筒状气体分配器6的筒轴方向平行的方向。该气体发生器3,其下两侧设有气体喷出口。
从该气体发生器3突起设置两个双头螺栓3a、3a。该双头螺栓3a、3a贯通气体分配器6及侧面碰撞用气囊1的后缘,并向侧面碰撞用该气囊1的后方突出。该双头螺栓3a、3a通过螺母被固定在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壳体(图示略)上。这样,气体发生器3、气体分配器6及侧面碰撞用气囊1被连接在该壳体上。
如图2(b)所示,在气体发生器3的外周面和气体分配器6的内周面之间,具有气体通过用间隙3S。
筒状气体分配器6下端的气体流出口4a,设置在下室1a内,上端的气体流出口4b设置在上室1b内。该下室用气体流出口4a的直径大于气体流出口4b的直径。而且,如图所示,气体流出口4a指向下方,气体流出口4b指向上方。
在气体分配器6附近(比气体分配器6更靠近侧面碰撞用气囊1的前侧),设置贯通板1P、1P的开口17。在该开口17的周缘,板1P、1P彼此通过接缝16被缝合,达到了密封。该接缝16与前述接缝15连接。该接缝15,在侧面碰撞用气囊1的前缘与前述接缝14连接。
对开口17,束带等紧固部件4插通着。该紧固部件4,在侧面碰撞用气囊1的外侧围绕气体分配器6,将侧面碰撞用气囊1固定在分配器4上。这样,在气体分配器6的外周侧,上室1b和下室1a被气密性隔绝。
这样构成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在汽车受到侧面碰撞或翻滚时,气体发生器3喷出气体。该气体从气体分配器6的气体流出4a、4b分别流入下室1a及上室1b,使各室1a、1b膨胀。这样,如图1所示气囊1沿着座椅10的窗户侧展开。此时,下侧气体流出口4a的直径大于上侧气体流出口4b的直径,与上室1b相比,气体以多量且高压的形态供给到下室1a中。而且,气体发生器3的气体喷出口设置在该气体发生器3的下侧,所以由此也可以使气体以多量且高压的形态供给到下使1a中。其结果,下室1a高内压膨胀,阻挡乘客腰部的横向移动。上室1b,与下室1a相比,以低内压膨胀,这样适合于温和阻挡乘客的上半身。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划分用接合线的接缝15与接缝14、16连接,且在开口17中插通的紧固部件将侧面碰撞用气囊1的板1P、1P紧密压在气体分配器6的外周面,气体不会从下室1a流入到上室1b,可以将下室1a长时间保持充分的高压。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从气体分配器6向上下方向喷出,所以侧面碰撞用气囊1在上下方向上迅速膨胀,之后向前方膨胀。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面碰撞用气囊1内部被划分成上室1b和下室1 a两个室,但也可以划分成三个以上的室。图3、4分别表示作为划分用接合线设置两条接缝15A、15B,由此在上室1b、下室1a之间设置一个中室1c的实施方式。
在图3的侧面碰撞用气囊1A中只设置了一个开口17,而且各接缝15A、15B与开口17的周缘连接。在区分中室1c和上室1b的接缝15B中设置连通两室1b、1c的连通口7。各接缝15A、15B与侧面碰撞用气囊1A的前缘的接缝14连接。其他构成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同一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在该侧面碰撞用气囊1A中,气体发生器3工作时,首先下室1a、上室1b膨胀,接着从上室1b通过连通口7流入的气体使中室1c膨胀。
在该侧面碰撞用气囊1A中,下室1a和中室1c、上室1b也被气密性隔绝,所以可以使下室1b长时间保持高压。而且,当乘客的身体碰撞膨胀的上室1b时,上室1b的气体的一部分流出到1c中,从而吸收附加到乘客的冲击。
在图4的侧面碰撞用气囊1B中,沿着气体分配器6在不同位置上上下设置两个开口17A、17B。开口17A的周缘的接缝16A连接接缝15A,开口17B的周缘的接缝16B连接接缝15B。各接缝15A、15B在侧面碰撞用气囊1B的前缘与接缝14连接。在接缝15B中没有设置连通口。
在开口17A、17B之间,在气体分配器6上设置向中室1c的气体流出口4c。
该侧面碰撞用气囊1B的其他构成与侧面碰撞用气囊1相同,同一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在该实施方式中,气体发生器3工作时,下室1a、中室1c、上室1b膨胀,其中下室1a最早且内压最高地膨胀。该下室1a,与中室1c及上室1b被气密性隔绝,所以可以使下室1b的内压在充分长的时间内保持高压。
而且,对中室1c气体从气体分配器6直接被供给,且该气体从气体分配器6的侧面流出口4c向前方喷出,所以中室1c可以向前方迅速膨胀。
实施方式2图5是具有实施方式2涉及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汽车座椅透视图,图6(a)为沿图5的II-II线的截面图,图6(b)及图7是沿图6(a)的B-B线、III-III线的截面图。图8是气体分配器的透视图,图9是气体发生器及固定器的透视图,图10是沿图9的VI-VI线的截面图。
如图5所示,气囊1具有沿座椅10的窗户侧部分膨胀的构成。该座席10具有座椅缓冲垫11、座椅靠背12和头枕13。
在座椅靠背12的侧部设置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壳体(图示略),气囊1被折叠存放该壳体内,并通过模块罩(图示略)覆盖安装。
该气囊1,通过重叠两层布、树脂片等片状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是布),并将它们的周缘部位彼此缝合作成袋状,其内部通过线状结合部位(在本实施例中为接缝(针脚))15被划分成下侧的下室1a和上侧的上室1b。该接缝15将气囊1的乘客面1p及其相反侧的车体面1q结合。该接缝15的形状为具有环状部15a的大致6字形。
如图6(a)所示,该接缝15的环状部分15a的后端侧略微离开气囊1的后缘并向上方延伸,在该环状部15a和气囊1的后缘的离开部分形成连通上室1b和下室1a的连通部分。接缝15的前端连接气囊1的前缘。
该连通部分设有气体分配器6,其内部设有棒状气体发生器3。气体分配器6,将近似方形的耐热性的布卷成筒状,重叠其一侧缘和另一侧缘,并在重叠部分设置螺栓插通孔(或槽)。通过在该螺栓插通孔中插入后述的螺栓7c,可以保持布的筒状形态。该筒状气体分配器6的筒轴心方向被设置成上下方向。该气体分配器6上部的上室侧的流出口通过接缝6b而变窄。下室侧的流出口大于上室侧流出口。
该气体发生器3,其长度方向被设置成上下方向。该气体发生器3,其下端具有气体喷出部3b。
该气体发生器3被保持在充气固定器(以下简称为固定器)7中。该固定器7具有板状主板部7a和两个C字形束带部7b,从该束带部7b突出设置螺栓7c。该气体发生器3,被夹持在主板部7a和束带部7b之间。螺栓7c向贯通主板部7a的束带部7b的相反侧突出。
如上所述,该螺栓7c贯通构成气体分配器6的布的两侧缘的前述螺栓插通孔和气囊1的后缘,并向该气囊1的后方突出。该螺栓7c通过螺母安装在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壳体上。这样,气体发生器3、气囊1连接在该壳体上。
气体发生器3的整体设置在该气体分配器6内。气体分配器6的下部,比气体发生器3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该气体分配器6的下部形成单向阀6c。
在气体发生器3喷出气体时,气体分配器6大致膨胀成筒形,气体通过该气体分配器6向下室1a及上室1b供给,从而使气囊1膨胀。此时,气体分配器6的外周面与乘客面1p及车体面1q紧密结合,气体不能通过气体分配器6的外表面和乘客面1P及车体面1q之间。另外,也可以通过粘合或缝合结合气体发生器6的外表面和乘客面1p及车体面1q。
在上室1b中设置通气孔5。
在这样构成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中,在汽车受到侧面碰撞或翻滚时,气体发生器3喷出气体。该气体从气体发生器3分别流入下室1a及上室1b,使各室1a、1b膨胀。这样,如图5所示,气囊1沿座椅10的窗侧展开。另外,由于气体分配器6的下室用流出口大于上室用流出口,而且气体发生器3的气体喷出口设置在气体分配器6内的下部,因此下室1a比上室1b提早且高内压膨胀。
在该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中,由于在上室1b设置了通气孔5,当乘客碰撞上室1b时,上室1b内的气体从通气孔5流出,吸收来自碰撞乘客的冲击。即使乘客的身体碰撞下室1a,下室1a内和上室1b内通过单向阀6c被隔断。也就是说,当气体要从下室1a通过气体分配器6流出到上室1b时,布制的气体分配器6的下部(单向阀6c)像闭嘴一样重合,阻止气体的流出。其结果,下室1a内的气压能够保持高压,从而可以长时间地阻止乘客腰部的横向移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气囊1内部被划分成上室1b及下室1 a两个室,但也可以被划分成3个室以上。图11是表示在气囊内设置横向大致U字形的接缝15A,由此在上室1b和下室1a之间设置1个中室1c的气囊1A的截面图。
该接缝15A的前缘被接合在气囊1A的前缘。在该接缝15A上设置连通上室1b和中室1c的开放部分8。该气囊1A的其它构成与前述的图5~图7的气囊1相同,在图4中与图5~图7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了气体分配器6,下室1b的气压可以长时间地保持高压。
实施方式3图5是具有实施方式3涉及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汽车座椅透视图,图12(a)是沿图1的II-II线的截面图,图12(b)、(c)是沿该图(a)的B-B线、C-C线的截面图。图13为单向阀的透视图。
如图5所示,气囊1具有沿座椅10的窗户侧部分膨胀的构成。该座椅10具有座椅缓冲垫11、座椅靠背12和头枕13。
在座椅靠背12的侧部设置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壳体(图示略),气囊1被折叠存放在该壳体内,并通过模块罩(图示略)覆盖安装。
该气囊1通过重叠两层布、树脂片等片状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布),并将它们的周缘部位彼此缝合作成袋状,其内部通过线状接合部位(在该实施方式中是接缝(针脚))15被划分成下侧的下室1a和上侧的上室1b。该接缝15将气囊1的乘客面1p及其相反侧的车体面1q进行接合。该接缝15的形状为具有环状部15a的大致6字形。
如图12(a)所示,该接缝15的环状部分15a的后端侧略微离开气囊1的后缘并向上方延伸,在该环状部分15a和气囊1的后缘的离开部分形成连通上室1b和下室1a的连通部分。接缝15的前端连接气囊1的前缘。
在连通部分设有单向阀6c,在其内部设置棒状气体发生器3。该气体发生器3的长度方向被设置成上下方向。该气体发生器3的上下两端具有气体喷出部件3b,但也可以只在一方设置气体喷出部件。
从该气体发生器3突起设置两个双头螺栓3a、3a。该双头螺栓3a、3a贯通单向阀6c及气囊1的后缘,并向该气囊1的后方突出。该双头螺栓3a、3a通过螺母被固定在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的壳体上。这样,气体发生器3、气囊1被连接在该壳体上。
如图13所示,单向阀6c是通过重叠两张片状物6a、6a,并通过接缝6b将其两侧边缝合而成。也可以将一张片状物折回,并缝合一侧边而构成。
该单向阀6c的气囊前侧的侧边通过上述接缝15的环状部分15a对乘客面1p和车体面1q进行缝合(一起缝合)。单向阀6c的气囊后侧的侧边,在气囊1的周缘部分通过缝合乘客面1p和车体面1q的接缝,对该乘客面1p和车体面1q进行缝合。
气体发生器3的大部分被设置在该单向阀6c内,仅上端部分从单向阀6c向上方突起,并面临上室1b。在气体发生器3不动作时,单向阀6c的接缝6b、6b如图13(a)所示被重合。
在气体发生器3喷出气体时,如图13(b)所示,单向阀6c大致膨胀成筒形,允许气体通过该单向阀6c内。此时,单向阀6c的外周面密切接触乘客面1p和车体面1q,使气体不通过单向阀6c的外表面和乘客面1p及车体面1q之间。也可以通过粘合或缝合来结合单向阀6c的外表面和乘客面1p及车体面1q。
在上室1b设有通气孔5。
这样构成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在汽车受到侧面碰撞或翻滚时,气体发生器3喷出气体。该气体从气体发生器3分别流入下室1a及上室1b,使各室1a、1b膨胀。这样,如图5所示气囊1沿着座椅10的窗户侧展开。
该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在上室1b设有通气孔5,所以在乘客接触上室1b时,上室1b内的气体从通气孔5流出,吸收来自碰撞乘客的冲击。乘客的身体接触下室1a时,由于下室1a内及上室1b内通过单向阀6c被截断,所以下室1a内的气压被保持在高压状态。这样,可以长时间阻止乘客腰部的横向移动。
上述实施方式的气囊1内部被划分成上室1b和下室1a两个室,但也可以划分成三个以上的室。图14表示气囊1A的截面图,在气囊内设置横向大致U字形的接缝15A,从而在上室1b、下室1a之间设置了一个中室1c。
该接缝15A的前缘被接合在气囊1A的前缘上。在该接缝15A设有连通上室1b和中室1c的开放部分7。该气囊1A的其他构成和前述图5、图12及图13的气囊1相同,且在图14中与图5、图12及图13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也设有单向阀6c,所以能够将下室1b的气压长时间地保持在高压状态。
上述实施方式都是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本发明也可以具有图示以外的方式。例如,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形成4室以上的室。单向阀的数量和位置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发明的效果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可以在充分长的时间内将下室内的气压保持为高压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装置,具有气囊,内部通过划分用接合线被划分成至少包括上室和下室两个室的多个室;棒状气体发生器,设置在该气囊内;和筒状气体分配器,设置在该气囊内,插入该气体发生器,具有使气体从该气体发生器至少流出到该上室及下室的流出口,其特征在于,在该气囊中,在该气体分配器附近设置贯通气囊的开口,该开口的周缘通过密封用接合线被气密性密封,至少一个所述划分用接合线与该密封用接合线连接,利用通过该开口,且在气囊外部围绕该气体分配器的紧固部件,气囊被压在该气体分配器的外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上室和该下室之间至少设置一个中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分配器具有中室用流出口,用于向该中室供给气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多个所述开口,各开口分别与划分用接合线连接,在这些划分用接合线之间设置所述中室,在这些划分用接合线之间,在所述气体分配器中设置用于向中室供给气体的流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连通该上室和中室的连通口,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从该上室通过连通口流入中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同一开口连接多个划分用接合线,在这些划分用接合线之间设置所述中室。
7.一种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具有气囊,具有在膨胀时面向乘客的乘客面以及相反侧的车体面,内部被划分成至少包括上室和下室两个室的多个室;气体发生器,用于膨胀该气囊;和气体分配器,包围该气体发生器,具有将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至少流出到上室及下室的流出口;其特征在于,该气体分配器的下室用流出口大于上室用流出口,设有阻止气体从该下室向上室流出的单向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气体分配器由包围该气体发生器的片状物构成,该气体分配器的下室用流出口比气体发生器向下室侧延伸,该延伸部分构成所述单向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片状物呈筒状,片状物的一侧缘和另一侧缘被重合,气体发生器的安装用部件贯通该被重合的侧缘。
10.如除权利要求7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使气体从该上室流出到气囊外的出口装置。
11.一种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具有气囊,具有在膨胀时面向乘客的乘客面及相反侧的车体面,内部被划分成至少包括上室和下室两个室的多个室;气体发生器,用于使该气囊膨胀;和连通部分,用于连通该上室和下室,其特征在于,设有阻止气体从该下室向上室流出的单向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接合该乘客面及该车体面并呈线状延伸的划分用接合线,将该气囊内部划分为所述多个室,通过使该划分用接合线的一部分从该气囊一方的侧缘离开,将所述连通部分形成于该气囊内,所述单向阀的一部分通过所述划分用接合线对该乘客面及该车体面进行接合。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能在充分长的时间内将下室内气压保持为高压的侧面碰撞用气囊装置。气囊的内部通过接缝被划分成下侧的下室和上侧的上室。在上室设有通风孔。该接缝的后缘略微离开气囊的后缘,在该接缝和气囊后缘的离开部分设有气体分配器。气体分配器呈筒状,其内部设有棒状气体发生器。该气体发生器的长度方向被设置成上下方向。气体分配器的下部形成单向阀,阻止气体从下室流向上室。
文档编号B60R21/231GK1511738SQ0313270
公开日2004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27日
发明者熊谷雅义, 城岛和彦, 迁本庆, 彦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