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顶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879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活动顶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装载在车辆中的活动顶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经提案有各种活动顶篷装置,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
专利文献1的活动顶篷装置中,为了更大程度地开放可移动嵌板,采用了在车辆外侧另外配置导轨的结构,因而由其结构的复杂度而不可避免部件个数和成本的增加。又,该活动顶篷装置,使功能支架22的前部的升降以及滑动、和后部的升降以及滑动同时进行,要求极其精确的动作控制。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这样精确的动作控制,还提出有错开功能支架的前部和后部的动作时机的方案。这种场合下,必须在功能支架的前部和后部的一方的动作之中阻止另一方的动作,同时,在一方的动作结束后进行允许另一方的动作的切换。例如,在利用施力部件(弹簧等)的弹出力来进行这种切换的场合下,由于该急剧的切换有时会发出噪音。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2-52932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活动顶篷装置,其能够抑制在功能支架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状态下的该功能支架的移动的阻止状态、和功能支架的后部的上升结束状态下的该功能支架的移动的允许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的噪声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提供一种活动顶篷装置,该装置具有对设置在车辆的顶篷开口部的可移动嵌板进行支承的功能支架;设置在导轨上的限制部;具有第一卡合部且沿上述导轨向车辆的前后方向移动的支块;具有第二卡合部和第三卡合部的挡块。该活动顶篷装置,其特征在于如下构成上述功能支架可转动地被上述挡块连结支承,在该功能支架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状态下,上述挡块被上述第一卡合部阻挡,从而使该第二卡合部被上述限制部锁止,且伴随该支块的移动的上述挡块的移动被阻止,并且,在该功能支架后部的上升结束状态下,该第三卡合部与该第一卡合部卡合,伴随该支块的移动,该第二卡合部和该限制部的锁止状态被解除,该支块和该挡块成一体地移动。
(作用)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在上述功能支架的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的状态下,上述挡块,通过被上述第一卡合部阻挡,从而使上述第二卡合部被上述限制部锁止,来阻止伴随支块移动的移动。因此,被挡块支承的功能支架,在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的状态下的移动被阻止。
另一方面,在上述功能支架的后部的上升结束状态下,第三卡合部被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伴随支块的移动的该第二卡合部和该限制部的锁止状态被解除,上述挡块与支块成一体地移动。因此,被挡块支承的功能支架也成为一体,在车辆的前后方向移动(滑动)。这样,伴随上述支块的移动的第二卡合部和限制部的锁止状态被解除,由此进行功能支架的移动的从阻止状态向允许状态的切换。或者,通过伴随支块的移动处在与上述限制部的锁止解除状态中的第二卡合部被设定为与限制部的锁止状态,进行功能支架的移动的从允许状态向阻止状态的切换。因此,例如,与利用施力部件(弹簧等)的弹出力来迅速地进行这种切换的场合相比,切换时的噪音被抑制。
上述挡块,也可以被延伸设置在比上述功能支架的转动中心更靠后侧。又,上述第二卡合部和上述第三卡合部,也可以在被互相上下地配置的同时,设置在上述挡块的后侧端部。根据这些构成,例如,可以避免如挡块被设置在比功能支架的转动中心更靠前侧的场合那样,功能支架的移动量受到限制的情况。
上述限制部,也可以是可将上述第二卡合部引导到固定于上述导轨的导向块上而形成的限制槽。该构成中,与上述本发明的一方式相同,与利用施力部件(弹簧等)的弹出力来迅速地切换功能支架的移动的从阻止状态向允许状态的切换、和功能支架的移动的从允许状态向阻止状态的场合相比,可以抑制切换时的噪声。
上述挡块,也可以具有抑制上述功能支架的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状态下的晃荡的保持部。该结构中,通过上述挡块的保持部,不添加另外部件也可以抑制上述功能支架的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状态下的晃荡。
活动顶篷装置具有设置在上述导轨上的导向槽,上述功能支架也可以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具备与相对该挡块的转动中心一致的中心轴,该挡块在伴随上述支块的移动的借助于上述挡块的一体的移动中被引导到上述导向槽而使功能支架的前部升降。该结构中,通过可以使上述功能支架的前部同时升降,例如,被功能支架支承的可移动嵌板和顶篷开口部的密封结构的设计自由度得到提高。又,由于上述卡合部具有与功能支架的转动中心一致的中心轴并被上述导向槽引导,因此该转动中心便沿着导向槽直接升降,例如,与借助于其他部件进行升降的场合相比,可以减小驱动力的损失。进而,对于挡块除了阻止功能支架的移动的功能之外,还赋予了使该功能支架的前部升降的作为连杆的功能,由此,例如,与单独地设置具有这些功能的部件的场合相比,可以降低部件个数。因此,可以降低导轨的截面面积,实现该导轨的占有空间的空间节省化。而且,相应于导轨截面面积的降低程度,顶篷开口部的开口面积被扩大。
上述卡合部的外壁表面,也可以具有挠性结构,该结构在上述功能支架的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的状态下与上述导向槽的内表面弹性接触。该结构中,通过被设置在上述卡合部的外壁面的挠性结构与上述导向槽的内壁面弹性接触,从而不用追加另外的部件,就可以抑制上述功能支架的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状态下的晃荡。


图1中,(a)、(b)、(c)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机构部的动作方式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a)的前侧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图1(a)的后侧的放大图。
图4中,(a)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b)是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c)是沿图2的C-C线的剖视图,(d)是沿图2的D-D线的剖视图。
图5中,(a)是沿图3的A-A线的剖视图,(b)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c)是沿图3的C-C线的剖视图,(d)是沿图3的D-D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1(b)的前侧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图1(c)的前侧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图1(b)的后侧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图1(c)的后侧的放大图。
图10中,(a)是沿图9的A-A线的剖视图,(b)是沿图9的B-B线的剖视图,(c)是沿图9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1中,(a)是表示可移动嵌板的关闭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可移动嵌板的开放(全开)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1(a)和(b)是从斜上方看的装载在汽车等车辆的顶篷10上的活动顶篷装置11的模式图。图11(a)表示活动顶篷装置11的关闭状态,图11(b)表示活动顶篷装置11的全开状态。
如图11(a)和(b)所示,在顶篷10上设有顶篷开口部10a。在该顶篷开口部10a上,从车辆的前侧向后侧按顺序配置有致偏板12、可移动嵌板13、和固定嵌板14。这些致偏板12、可移动嵌板13、和固定嵌板14,例如由可以采光的玻璃板形成,且按照在活动顶篷装置11的关闭状态下从上方封闭顶篷开口部10a的方式,被装载在顶篷10上。
致偏板12,以其前部为转动中心后部向上移动,也就是说被安装成可进行所谓倾斜向上动作,与可移动嵌板13的打开动作连动而进行倾斜向上动作。可移动嵌板13,通过后述的机构部,被安装成可以进行倾斜向上动作以及可以进行向前后方向的滑动动作。进而,对于该可移动嵌板13,采取倾斜向上状态下滑动动作的、所谓的外滑块(outer slide)方式。固定嵌板14,以将顶篷开口部10a封闭的状态被固定于该位置。
下面,对开闭驱动上述可移动嵌板13的活动顶篷装置11的机构部进行说明。图1(a)、(b)、和(c),是表示开闭驱动可移动嵌板13的机构部20的侧视图。在与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两侧相对应的顶篷开口部10a的两侧,设置有一对该机构部20。各机构部20,除了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辆中心轴对称以外,具有互相同等的结构,图1(a)、(b)、和(c)为从车辆的内侧看到的被配置在顶篷开口部10a的一侧(朝向车辆前方的右侧)的机构部20的侧视图。因此,图1(a)、(b)、和(c)的左侧相当于前侧,右侧相当于后侧。而且,图1(a)、(b)、和(c),阶段性地表示逐渐打开可移动嵌板13时的机构部20的动作方式。也就是说,图1(a)表示可移动嵌板13的关闭状态,图1(b)表示可移动嵌板13的倾斜向上状态,图1(c)表示可移动嵌板13的全开状态。
如图1(a)、(b)、和(c)所示,上述各机构部20,具有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同时被配置在顶篷10的室内一侧的导轨21、前机构部22、后机构部23、和功能支架24。功能支架24的前部的动作和后部的动作,被前机构部22和后机构部23所规定。而且,可移动嵌板13被安装在功能支架24上(关于可移动嵌板13和功能支架24的结合方式,图略)。
如图2中放大表示图1(a)的前侧、图3中放大表示图1(a)的后侧所示,前机构部22具有前支块(front shoe)26和前挡块(front checkblock)27,后机构部23具有后支块31、后挡块32、升降导向33、和升降连杆34。并且,图1(a)和图3,侧视时,为了使与其他部件重叠表示的后机构部23的后支块31显露出来,为方便起见从后机构部23将该后支块31分开来表示。
上述导轨21,以使前机构部22和后机构部23所需进行的动作得以进行地将它们收纳。若详细说明,如图4(a)~图5(d)所示,导轨21在其长度方向整体上具有大致相同的横截面形状。而且,例如,如图4(d)所示,导轨21具有平板部21a、带导向部21b、第一~第四导向部21c、21d、21e、21f。平板部21a被配置在导轨21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带导向部21b和第一~第三导向部21c、21d、21e,被配置在平板部21a的一侧(相当于车辆内侧的图4(d)的左侧)。并且,带导向部21b被配置在与车辆的中心轴最近的图4(d)的最左翼。第一导向部21c与带导向部21b邻接,且被配置在相当于车辆外侧的带导向部21b的右侧,第二导向部21d与第一导向部21c邻接,且被配置在其上侧。第三导向部21e与第一导向部21c邻接,且被配置在其右侧。第四导向部21f被配置在平板部21a的另一侧(与车辆外侧相当的图4(d)的右侧)。
如图2和图4(a)~(c)所示,在导轨21的前侧的末端部,安装有构成前机构部22的导向块35。该导向块35具有框架36;相对于该框架36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由树脂材料形成的一对导向壁部37、38;相对于框架36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车辆的外侧)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限制壁部39。上述限制壁部39被配置在比各导向壁部37、38更靠后侧。
在上述各导向壁部37、38上,形成有相互同一形状的一对导向槽41、42。导向槽41与上述第二导向部21d前端的开口部连通,导向槽42与上述第四导向部21f前端的开口部连通。并且,各导向槽41、42具有一对第一导向槽部41a、42a;一对第二导向槽部41b、42b;一对第三导向槽部41c、42c。各第一导向槽部41a、42a沿导轨21的长度方向向后侧延伸,而封闭前端侧(前侧)。第二导向槽部41b与第一导向槽部41a连通,并向斜上方且后侧延伸,第二导向槽部42b与第一导向槽部42a连通,并向斜上方且后侧延伸。第三导向槽部41c与第二导向槽部41b连通,并沿导轨21的长度方向向后侧延伸,且与上述第二导向部21d的前端的开口部连通。第三导向槽部42c与第二导向槽部42b连通,并沿导轨21的长度方向向后侧延伸,且与上述第四导向部21f前端的开口部连通。
在限制壁部39上,形成有与上述第三导向部21e前端的开口部连通的限制槽43。该限制槽43具有限制槽部43a和导向槽部43b。限制槽部43a与导轨21的长度方向大概垂直地向上方延伸,且前端侧被封闭。导向槽部43b与限制槽部43a连通,并圆弧状地延伸,且与上述第三导向部21e前端的开口部连通。
如图3和图5(d)所示,在形成第二导向部21d的导轨21的壁部的内上方的壁部的升降连杆34的附近,形成有缺口21g。在该缺口21g的后侧,安装有构成后机构部23的锁挡44。该锁挡44具有限制片44a,限制片44a在形成第二导向部21d的上述上方壁部的上侧向缺口21g侧突出。
如图4(d)和图5(b)所示,在上述带导向部21b上,插入有与未图示的驱动电机的输出皮带轮啮合连结的驱动带45。并且,在图4(a)~(c)连同图5(a)、(c)、和(d)中为方便起见省略了驱动带45的图示。
该驱动带45是由树脂材料压制成形的,具有多个齿部45b。又,在驱动带45中,在每个上述前支块26和后支块31的各安装位置,分别形成有用于连结它们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5个)安装孔45c。这些安装孔45c,在驱动带45的长度方向上以规定间隔被配置。驱动带45可在带导向部21b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上述安装孔45c,在带导向部21b上与第一导向部21c侧的被缩小了宽度的开口部相对应而开口。
上述前支块26由导轨21的第一导向部21c自由滑动地支承。如图2所示,前支块26具备形成其骨架的框架46、在该框架46上由树脂材料成形的导块47以及伸出部48。导块47被配置在前支块26的后侧,伸出部48被配置在前支块26的前侧。
如图4(d)所示,该前支块26,以导块47被安装在第一导向部21c上的方式被支承。在框架46上,形成有与各安装孔45c相对应地突出设置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5个)安装片46a,各安装片46a贯通导块47而被嵌入在驱动带45的安装孔45c。前支块26,通过安装片46a被嵌入在安装孔45c,而与驱动带45连结。因此,前支块26,与沿带导向部21b的长度方向的驱动带45的移动连动并在第一导向部21c上移动。
如图10(b)所示,伸出部48,被设置在第一导向部21c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的从在第三导向部21e侧形成的开口部向上方伸出的上述框架46的上端部。在伸出部48前侧的上端部上,设置有在宽度方向突出的卡合销48a。该卡合销48a,在第二导向部21d和第四导向部21f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位于与这些相对置的开口部同等高度,并突出设置在第四导向部21f的一侧。
如图2所示,上述前挡块27,在从上述功能支架24前侧的前端部伸出的臂部24a和上述前支块26之间,与该前支块26相邻接配置。前挡块27具有在成为其骨架的框架上由树脂材料成形的杠杆部51、导向销52、限制销53。在杠杆部51后侧的前端,设有具有从下部向上方延伸并折回到前侧的钩状内壁面的卡合槽54。该卡合槽54的内壁面,至少比上述卡合销48a更向上方伸出。在杠杆部51的下端面设有弯曲部55。
如图4(a)所示,导向销52,在杠杆部51前侧的前端部,以圆柱状地突出设置在上述导向壁部37侧。上述功能支架24具有圆柱状的导向销24b,导向销24b在臂部24a的前端部突出设置在上述导向壁部38侧。而且,前挡块27,由臂部24a自由转动地支承,且前挡块27的转动轴与各导向销52、24b的共同的中心轴一致。因此,在关闭状态下,功能支架24和前挡块27,通过导向销52被插入到导向槽41、且导向销24b被插入到导向槽42,而一体地由导向块35支承。而且这时,导向销52被配置在导向槽41的水平区间即第一导向槽部41a中,导向销24b被配置在导向槽42的水平区间即第一导向槽部42a中。
并且,在这些导向销52、24b的前端面和外侧面,由树脂材料一体地分别设置有与各导向槽41、42的内壁面弹性接触的挠性结构,由此抑制在关闭状态下的上述功能支架24和前挡块27的晃荡。又,上述弯曲部55,在关闭状态与上述导向块35的框架36弹性接触,并且通过被该弯曲部55辅助,该导向块35中的上述功能支架24和前挡块27的晃荡被同时抑制。
又,如图4(c)所示,限制销53,在杠杆部51的后侧的前端部被突出设置在上述限制壁部39侧。因此,在关闭状态下,即使限制销53被插入到限制槽43,前挡块27也由导向块35支承。
在此,在图2和图4(a)~(d)所示的关闭状态下,杠杆部51的上端面51a被上述前支块26的卡合销48a阻挡,前挡块27不能向上方移动。因此,即使前支块26向后侧移动,杠杆部51的上端面51a被该卡合销48a阻挡的期间,限制销53被插入到限制槽43而处于锁止状态,前挡块27与功能支架24一起不能向上方和前后方向移动。但是,功能支架24可以以导向销24b和导向销52的中心轴为旋转轴而转动。
又,如在图6中放大表示图1(b)的前侧,在倾斜向上状态下,伴随前支块26的向后侧的移动,卡合销48a到达杠杆部51的上端面51a的后端。因此,若前支块26从该状态再向后侧移动,则卡合销48a被配置在由卡合槽54的内壁面形成的向下方延伸的凹部上,而解除相对前挡块27向上方的移动限制(锁止解除状态)。
而且,如在图7中放大表示图1(c)的前侧,若前支块26从锁止解除状态进一步向后侧移动,则卡合槽54的内壁面被卡合销48a向后侧按压。因此,前挡块27,使导向销52沿导向槽41的第一导向槽部41a向后侧移动的同时,使限制销53沿限制槽43向上方移动,而将卡合槽54向上方推上去。这时,如图7和图10(a)所示,移动到上方的限制销53被引导到限制槽43连通的第三导向部21e并被安装在其上。
并且,若前支块26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后侧移动,则前挡块27,使限制销53沿第三导向部21e向后侧移动的同时,使导向销52沿导向槽41的第二导向槽部41b向斜上方移动。同时,前挡块27,使与此连结的功能支架24的导向销24b沿导向槽42的第二导向槽部42b向斜上方移动,并将臂部24a向上方推上去。这时,移动到上方的导向销52通过第三导向槽部41c被引导到导向槽41连通的第二导向部21d,并被安装在其上,同时,功能支架24的导向销24b通过第三导向槽部42c被引导到导向槽42连通的第四导向部21f,并被安装在其上。
而且,伴随前支块26的向后侧的进一步移动,导向销52被第二导向部21d引导的同时,限制销53被第三导向部21e引导,进而,导向销24b被第四导向部21f引导,在上述方式下,前挡块27和功能支架24成为一体而向后侧移动(滑动)。即,在向臂部24a向上方推上后的全开状态过渡时,功能支架24的前部被支承在装配有导向销24b的第四导向部21f中。
并且,在前挡块27的导向销52沿第二导向部21d移动的同时,功能支架24的导向销24b沿第四导向部21f移动时,设置在导向销52上的上述挠性结构与第二导向部21d的内壁面弹性接触,且设置在导向销24b上的上述挠性结构与第四导向部21f的内壁面弹性接触。由此,功能支架24和前挡块27的移动时的晃荡也被抑制。
当移动到后侧的前支块26返回到前侧时,以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动作,这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若前支块26从全开状态向前侧移动,则卡合槽54的前侧的内壁面被卡合销48a按压。而且,导向销52被第二导向部21d引导的同时,限制销53被第三导向部21e引导,进而,导向销24b被第四导向部21f引导,在上述方式下,前挡块27和功能支架24成为一体地向前侧移动(滑动)。导向销52被引导到第二导向部21d连通的导向槽41并被安装在其上,同时,功能支架24的导向销24b被引导到第四导向部21f连通的导向槽42并被安装在其上。
而且,若前支块26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前侧移动,则前挡块27,使限制销53沿第三导向部21e向前侧移动的同时,使导向销52沿导向槽41的第二导向槽部41b向斜下方移动。同时,前挡块27,使与此连结的功能支架24的导向销24b沿导向槽42的第二导向槽部42b向斜下方移动,并将臂部24a向下方按下去。这时,沿第三导向部21e移动的限制销53被引导到第三导向部21e连通的限制槽43并被安装在其上。
若前支块26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前侧移动,则限制销53沿限制槽43下降,与此同时,杠杆部51的上端面51a被从卡合槽54脱离的卡合销48a阻挡,由此前挡块27变得不能移动。而且,前支块26,在保持前挡块27不能移动的状态下,进一步向前侧移动而恢复关闭状态。
并且,在功能支架24的滑动动作之前使其前部和后部上升,或在滑动动作之后使其前部和后部下降,是为了使装配于功能支架24的可移动嵌板13从上方弹性接触于设置在顶蓬开口部10a上的未图示的密封材料部件,以封闭该顶篷开口部10a,并保持车厢内的密闭性。
如从上述可知,前挡块27除了具有限制功能支架24的前部的移动的阻止功能,还同时具有作为使功能支架24的前部升降和向前后方向移动的连杆的功能。将具有这种功能的前挡块27延伸设置在比功能支架24的转动中心即导向销24b更靠后侧,是为了避免因在比导向销24b更靠前侧配置这些功能部件,而限制功能支架24的滑动量的情况。
上述后支块31,与前支块26同样可以自由滑动地被导轨21的第一导向部21c支承。如图3所示,后支块31具有形成其骨架的框架56、在该框架56上由树脂材料成形的导块57、被配置在后支块31的后侧的卡合销58。
如图5(b)所示,该后支块31,以导块57被装配在第一导向部21c的方式被支承,在框架56上形成有与各安装孔45c相对应地突出设置的多个(本实施方式是5个)安装片56a。各安装片56a贯通导块57并被嵌入在驱动带45的安装孔45c上。后支块31,通过安装片56a被嵌入在安装孔45c上而与驱动带45连结。因此,后支块31与前支块26同样与沿带导向部21b的长度方向的驱动带45的移动而连动,并在第一导向部21c上移动。
卡合销58,被设置在从在第一导向部21c的第三导向部21e侧形成的开口部向上方伸出的上述框架56的后侧的上端部。该卡合销58,位于与第二导向部21d和第四导向部21f的相对置的开口部同等的高度,并被突出设置在第二导向部21d侧。
如图3所示,上述后挡块32具有被上述升降导向33可转动地支承的杠杆部61、和在该杠杆部61的前端形成的卡合部62。杠杆部61沿上述第二导向部21d向后侧延伸,后挡块32以卡合部62被装配在第二导向部21d的方式被第二导向部21d支承。该后挡块32,通过被保持在升降导向33中的施力部件63,被向形成第二导向部21d的壁部的内部的上方的壁部侧施力。
在上述卡合部62上,形成有从后侧的前端下部向前侧延伸之后向上方弯曲成形的卡合槽62a。上述后支块31的卡合销58与该卡合槽62a卡合。因此,通过后支块31在前后方向移动,后挡块32与升降导向33共同地和后支块31成为一体而在第二导向部21d上移动。
又,如在图8中放大表示图1(b)的后侧,在倾斜向上状态下,伴随后支块31的向后侧的移动,后挡块32的卡合部62到达在上述第二导向部21d上形成的缺口21g。而且,由于施力部件63的施力,后挡块32向上方转动,直到卡合部62嵌入到缺口21g并被上述锁挡44的限制片44a限制为止。这时,卡合槽62a配置成后侧相对上述后支块31的卡合销58开放,并且卡合槽62a和卡合销58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并且,卡合槽62a形成为下方相对卡合销58开放,当后挡块32向上方转动时,卡合槽62a和卡合销58不会互相干涉。而且,后支块31,可以脱离与后挡块32的连结并可以单独向后侧移动,并且,后挡块32与升降导向33共同地停止在该位置上。
上述升降导向33与后支块31和后挡块32邻接配置,且具有导块64、导孔65、突出设置在后挡块32侧且将其可转动地支承的轴部66。如图5(a)所示,该升降导向33,以导块64被装配在第三导向部21e上的方式被第三导向部21e支承,当后支块31的卡合销58和后挡块32的卡合槽62a处在卡合状态时,与后支块31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连动,并通过后挡块32而在第三导向部21e上移动。
导孔65,从前侧向后侧向斜下方延伸。升降导向33,在该导孔65中与上述升降连杆34卡合,并与升降导向33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连动而使升降连杆34升降。
也就是说,如图3和图5(d)所示,升降连杆34,在缺口21g的近旁,自由转动地被固定在导轨21的平板部21a上的支架67支承,在比升降连杆34的转动中心更靠前侧,具有插通于上述导孔65的导向销68。该导向销68,在关闭状态下,被配置在导孔65的后侧即导孔65的下方的前端侧。因此,在该状态下,若升降导向33向后侧移动,则升降导向33沿导孔65使导向销68向上方移动,且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升降连杆34的前端向上方推上。并且,如图8所示,在倾斜向上状态下,沿导孔65向上方移动的导向销68,被配置在是该导孔65的最上位置即前侧的前端。
在升降连杆34的前端部,设有用于支承上述功能支架24的卡合销69。也就是说,在功能支架24的外侧面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导向槽24c,该功能支架24的后部,通过上述升降连杆34的卡合销69插入到该导向槽24c而被卡合销69支承。因此,功能支架24通过以使升降连杆34向上方推上的方式转动,而与升降连杆34成为一体并使后部向上移动而进行倾斜向上动作。此外,当移动到后侧的后支块31返回到前侧时,以上述的相反顺序进行动作,这是显而易见的。
又,在升降连杆34以向上方推上的方式而转动的状态下,插入有上述卡合销69的导向槽24c,向功能支架24的移动方向(滑动方向)即长度方向开放。因此,功能支架24,伴随上述前支块26的向后侧的移动,通过前挡块27而与前支块26成为一体而前部向后侧移动时,以被上述卡合销69沿导向槽24c引导的方式向后侧移动(滑动)。
此外,如图9中放大表示图1(c)的后侧,在上述移动(滑动)结束的开放状态(全开状态)下,功能支架24向后侧移动,直到上述卡合销69被配置在导向槽24c前侧的前端的规定位置为止。这时,共用升降导向33的导块64和第三导向部21e的前挡块27,被配置在该升降导向33近旁的前侧。由此,在向全开状态过渡时,前挡块27和升降导向33不会互相干涉。又,这时,如图9和图10(c)所示,前支块26的导块47到达关闭状态下的后支块31的位置,但是,在该状态下由于后支块31进一步向后侧移动,因此导块47和后支块31当然不会互相干涉。
此外,当前支块26从该状态返回到前侧时,按照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动作,这是显而易见的。
下面,对具有这种结构的活动顶篷装置11的机构部20的动作进行概括性的说明。在可移动嵌板13的关闭状态下上述驱动带45被驱动并向后侧移动时,与驱动带45连结的前支块26和后支块31成为一体并向后侧移动。伴随后支块31的向后侧的移动,由于卡合销58而处于卡合状态的后挡块32,与连结于此的升降导向33一同与后支块31成为一体并向后侧移动。而且,伴随升降导向33的向后侧的移动,插通在导孔65中的升降连杆34的导向销68,沿导孔65向上方被推上去,且该升降连杆34按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使前端侧上升。
若伴随后支块31的向后侧的移动,后挡块32到达上述缺口21g,则由于施力部件63的施力,后挡块32向上方移动,直到卡合部62嵌入到缺口21g而被上述锁挡44的限制片44a所限制为止,且使功能支架24的后部向上移动的可移动嵌板13的倾斜向上动作结束。并且,直到该倾斜向上动作结束的期间,前支块26只以通过卡合销48a阻挡杠杆部51的上端面51a的状态向后侧移动,前挡块27和与此连结的功能支架24的前部不会移动。换言之,直到功能支架24的后部的上升结束并向倾斜向上状态的过渡结束为止的期间,只允许功能支架24的后部的动作并使前部停止,由此使倾斜向上动作稳定化的同时,抑制使他们同时动作时产生的负荷增大。
如上所述,由于倾斜向上动作的结束,后支块31和后挡块32通过卡合销58的连结被脱离,在这以后的动作中,后支块31只是在第一导向部21c上向后侧移动。
在倾斜向上状态,当上述驱动带45被驱动并进一步向后侧移动时,前支块26和后支块31也成为一体并进一步向后侧移动。这时,由前支块26的卡合销48a引起的前挡块27和功能支架24的向上方的移动限制被解除。此外,通过卡合槽54的内壁面被卡合销48a按压,前挡块27使导向销52沿导向槽41的第一导向槽部41a向后侧移动的同时,使限制销53沿限制槽43向上方移动,而将卡合槽54向上方推上去。这时,移动到上方的限制销53,被引导到限制槽43连通的第三导向部21e并被安装在其上。
此外,若前支块26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后侧移动,则前挡块27使限制销53沿第三导向部21e移动的同时,使导向销52沿导向槽41的第二导向槽部41b向倾斜上方移动,而将与其连结的功能支架24的臂部24a向上方推上去。这时,移动到上方的导向销52通过第三导向槽部41c被引导到导向槽41连通的第二导向部21d并被安装在其上,同时,功能支架24的导向销24b通过第三导向槽部42c被引导到导向槽42连通的第四导向部21f并被安装在其上。此外,伴随前支块26的向后侧的进一步移动,前挡块27,以导向销52被第二导向部21d引导的同时限制销53被第三导向部21e引导的方式向后侧移动。而且,功能支架24,以在前部导向销24b被第四导向部21f引导,且在后部导向槽24c被卡合销69引导的方式,与前挡块27成为一体并向后侧移动,直到成为全开状态。
另外,在可移动嵌板13的全开状态下,当上述驱动带45被反向驱动而向前侧移动时,以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动作,而恢复到倾斜向上状态、关闭状态,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时,直到可移动嵌板13过渡到倾斜向上状态的期间,只允许功能支架24的前侧的动作且使后部停止,由此使可移动嵌板13的关闭动作稳定化的同时,抑制使其同时动作时产生的负荷增大。
如以上详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得到如下所示的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功能支架24的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的状态下,前挡块27被卡合销48a阻挡,从而使限制销53被限制槽43锁止,由此伴随前支块26移动的移动被阻止。由此,被前挡块27支承的功能支架24在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状态下的移动被阻止。
另一方面,在功能支架24的后部的上升完全结束的状态下,前挡块27,卡合槽54与卡合销48a卡合,并伴随前支块26的移动限制销53被限制槽43引导,而解除限制销53和限制槽43的锁止状态,并与前支块26成一体地移动。因此,被前挡块27支承的功能支架24也成为一体地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滑动)。这样,伴随前支块26的移动处于与限制槽43的锁止状态的限制销53被限制槽43引导并解除锁止状态,由此,进行功能支架24的从移动的阻止状态向允许状态的切换。或者,伴随前支块26的移动处于与限制槽43的锁止解除状态的限制销53被限制槽43向相反方向引导而设定为锁止状态,由此,进行功能支架24的从移动的允许状态向阻止状态的切换。因此,例如,与利用施力部件(弹簧等)的弹出力来迅速地进行这种切换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切换时的噪音(弹簧声音)。
(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挡块27延伸设置在比功能支架24的转动中心更靠后侧。因此,例如,如挡块被设置在比功能支架24的转动中心更靠前侧的场合,可以避免功能支架24移动量受到制约。因此,即使在使功能支架24向后侧滑动而使可移动嵌板13处于全开状态的场合下,确保其前部和后部的各支承位置之间的距离即保持间隔的同时,可以得到充分的倾斜向上量。于是,例如可以避免由于保持间隔不充分而陷入强度不足,或由于倾斜向上量的不充分而导致换气的恶化和由于气流产生噪音。
(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前挡块27的弯曲部55、和导向销52、24b的前端面和外周面的挠性结构,不用添加其他部件就可以抑制功能支架24的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状态下的前部的晃荡。
(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可以将功能支架24的前部与前挡块27同时升降,例如,可以使被功能支架24支承的可移动嵌板13和顶篷开口部10a的密封结构设计的自由度提高。又,由于导向销24b具有与功能支架24的转动中心一致的中心轴并被导向槽42引导,因此功能支架24的转动中心沿导向槽42直接升降,例如与借助其他部件进行升降的场合相比,可以降低驱动力的损耗。
进而,对于前挡块27,除阻止功能支架24的移动的功能之外,还赋予了作为使该功能支架24的前部升降的连杆的功能,由此,例如与单独设置具有这些功能的部件的场合相比,可以降低零件个数。因此,可以降低导轨21的截面面积,且可以实现该导轨21的占用空间的节省空间化。而且,可相应于导轨的截面积的降低程度,扩大顶篷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又,可相应于零件个数的降低程度,来消减成本。
(5)通过如下构成可以正确地规定功能支架24的相对导轨21的前后方向位置,该构成是指前挡块27的一端直接与功能支架24连结且可转动地支承功能支架24的同时,前挡块27的另一端由与导轨21一体的导向块35的限制槽43来限制位置。又,被固定在功能支架24的前端的导向销24b,被在与导轨21一体的导向块35上所形成的导向槽42支承,因此,也可以正确地规定功能支架24的上下方向位置。通过这样做,形成了可以确保被功能支架24固定支承的可移动嵌板13的、特别是全开状态下的相对顶篷开口部10a的正确位置的结构。
(6)设置在前挡块27的后侧端部的限制销53和卡合槽54,在互相上下地配置的同时,在前后方向上也几乎配置在相同位置,因此,通过卡合槽54和卡合销48a的卡合,可以控制由转动的前挡块27的较大的位置变化而引起的限制销53和限制槽43的脱离。因此,可以确保正确的脱离时机,不会发生正当脱离时的卡住等的不良情况。
此外,对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如下的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限制销53和限制槽43的形状变更成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适当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于前支块26的功能支架24的前部的动作控制涉及的构成,是其中一例,也可以采用其它构成。例如,将规定部件分割成两个零件,对它们均赋予作为该部件的功能,这样做也没有任何脱离本发明之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限定于使可移动嵌板13和功能支架24的前部进行升降动作的活动顶篷装置,也可以仅是使可移动嵌板13和功能支架24的前部进行滑动动作的活动顶篷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具有一块可滑动的可移动嵌板13的活动顶篷装置11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同样的可移动嵌板的活动顶篷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活动顶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活动顶篷装置具有对设置在车辆的顶篷开口部的可移动嵌板进行支承的功能支架、设置在导轨上的限制部、具有第一卡合部且沿上述导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支块、具有第二卡合部和第三卡合部的挡块,该活动顶篷装置具有如下构成上述功能支架可转动地被上述挡块连结支承,在该功能支架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状态下,上述挡块被上述第一卡合部阻挡,从而使该第二卡合部被上述限制部锁止,且伴随该支块的移动的上述挡块的移动被阻止,并且,在该功能支架后部的上升结束状态下,该第三卡合部与该第一卡合部卡合,伴随该支块的移动,该第二卡合部和该限制部的锁止状态被解除,该支块和该挡块成一体地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顶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挡块被延伸设置在比上述功能支架的转动中心更靠后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动顶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卡合部和上述第三卡合部,在被互相地上下配置的同时,被设置在上述挡块的后侧端部。
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活动顶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部是可将上述第二卡合部引导到固定于上述导轨的导向块上而形成的限制槽。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活动顶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挡块具有抑制在上述功能支架的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状态下的晃荡的保持部。
6.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活动顶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在上述导轨上的导向槽,上述功能支架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具备与相对该挡块的转动中心一致的中心轴,该挡块在伴随上述支块的移动的借助于上述挡块的一体的移动中被引导到上述导向槽而使功能支架的前部升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活动顶篷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合部的外壁面具有挠性结构,该结构使得在上述功能支架的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状态下与上述导向槽的内壁面弹性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活动顶篷装置,其能够抑制在功能支架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状态下的该功能支架的移动的阻止状态、和功能支架后部的上升结束状态下的该功能支架的移动的允许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的噪声的发生。活动顶篷装置具有支承可移动嵌板的功能支架(24)、设置在导轨(21)上的限制槽(43)、具有卡合销(48a)的前支块(26)、和前挡块(27)。前挡块(27)具有限制销(53)和卡合槽(54),在功能支架的后部的上升未结束状态下,被卡合销(48a)阻挡以使限制销(53)被限制槽(43)锁止,伴随前支块(26)的移动的移动被阻止,而且,在功能支架的后部的上升结束状态下,卡合槽(54)与卡合销(48a)卡合,伴随前支块(26)的移动,锁止状态被解除,与前支块(26)成一体地移动。
文档编号B60J7/04GK1890125SQ20048003584
公开日2007年1月3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3日
发明者沢田和希, 岩田敏雄, 岩下胜义, 深见清澄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