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570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将安全带装置安装到车体的安装构造,其适用于在机动车、工业用车、建筑机械等的座椅上具有安全带的车辆,该安装构造在扣合部中具有在车辆冲撞等紧急情况下拉紧安全带的机构,也即预紧机构。
背景技术
在发生车辆冲撞等紧急情况下将车辆内乘客约束在座椅上的安全带装置的带状安全带(seat belt)中具有如下所示的所谓预紧机构通过气体发生装置及气缸部中的活塞的共同作用,增加安全带的张力,并瞬间拉紧安全带,消除安全带相对于乘客松驰的状态,从而提高对对乘客的约束性。
该预紧机构的构成为,利用气体压力等瞬间将安全带拉向车体侧,从而去除安全带的松驰,使安全带与乘客的身体紧贴,以提高约束性。
一般情况下,利用了气体压力的预紧机构例如专利文献1(特许第2501075号公报)所公开,其构造为,具有气体发生装置、及收容通过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移动的活塞的筒状气缸,将检测冲撞等车辆紧急状态的传感器的信号通过导线及连接器等传送到气体发生装置,从而使气体发生装置动作,通过金属线等与安全带连接的活塞利用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压力在气缸内移动,从而拉引安全带。
上述预紧机构设置在安全带装置的构成部件中例如安全带卷绕装置、带扣、腰侧固定器(腰外固定器)部等、主要将安全带固定在车体上的地方。
并且,在专利文献2(特开2005-81886号公报)中,其构成如下在底板上设置假底面(dummy floor),在该假底面下,与气体发生器、传送电信号的连接器一起以躺放的状态配置预紧机构的气缸部,从而可保护该预紧机构的构成部件免于受到乘降时乘客的腿部等的外力及降雨时的水侵入。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
即,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仅提供了如下构成的预紧机构本身将检测冲撞等车辆紧急状态的传感器的信号通过导线及连接器等传送到气体发生装置,从而使气体发生装置动作,通过金属线等与安全带连接的活塞通过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压力在气缸内移动,从而拉引安全带,但未公开将预紧机构安装到车体侧的安装构造。
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与气体发生器、传送电信号的连接器一起以躺放的状态配置预紧机构的气缸部,从而可保护上述预紧机构的构成部件免于受到乘降时乘客的腿部等的外力及降雨时的水侵入,但必须另行设置假底面,并且需要设置假底面的空间,因此装置较为复杂,趋向大型化。
进一步,必须将预紧机构配置在车辆室内的地板面下,因此存在预紧机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安装范围受到限制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无需特别的保护部件、壳体,可以以部件个数较少简单的构造保持预紧机构在安装部周边的强度,并且良好地保持预紧机构及相关部件的组装性,并可良好地保持安全带的安装及非安装时的操作性。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在用于将安全带的一端固定到车体上的扣合部中具有气体发生装置和与该气体发生装置连接的筒状的气缸部,其中,将上述气缸部、或将该气缸部及上述气体发生装置配置在构成车辆侧部的支柱和覆盖该支柱室内侧的内部装饰部件之间。
在本发明中具体而言优选如下构成(1)上述气缸部大致沿上述支柱的上下方向配置。
(2)上述气缸部的前端部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上述支柱上。
(3)上述气缸部配置成架设在卷收器安装孔中,上述卷收器安装孔用于安装作为上述安全带卷绕装置的卷收器。
(4)上述扣合部固定在上述支柱上,上述气缸部与上述扣合部一起被上述内部装饰部件覆盖。
(5)用于固定上述卷收器的加强部件设置在上述支柱上,上述扣合部固定在上述加强部件的设置范围内。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上述内部装饰部件的下部设有一端开口的狭缝部,与上述扣合部连接的上述安全带经过上述狭缝部被引导到车室内侧,上述安全带的连接范围露出到车室内侧而配置。
在本发明中,具体而言优选如下构成(1)在上述内部装饰部件的下部设有与车宽方向的外侧相对的凹部,在从上述内部装饰部件覆盖上述扣合部上的向上述支柱的固定部的位置的表面连接到上述凹部底面的面上,设有上述狭缝部。
(2)上述狭缝部上的上部侧终端边缘的位置设置在未穿戴上述安全带装置的状态下与上述扣合部连接的金属线所通过的线上,并且上述狭缝部的前端形成为至少比上述金属线直径大的圆弧状。
(3)在位于上述狭缝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的边缘部的中途设有凸状部,该凸状部设置在穿戴了上述安全带装置的状态下与上述扣合部连接的金属线所通过的线上,上述凸状部的前端形成为至少比上述金属线的直径大的圆弧状。
(4)从上述狭缝部的下端开口部到上端终端边缘的边缘部线条、从上述终端边缘到上述凸状部的边缘部线条、或从上述凸状部到上述下端开口部的边缘部线条中的至少一条形成为向上述狭缝部内侧凸起的圆弧状。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在用于将安全带的一端固定到车体上的扣合部中具有气体发生装置和与该气体发生装置连接的筒状的气缸部,并将上述气缸部、或将该气缸部及上述气体发生装置配置在构成车辆侧部的支柱和覆盖该支柱室内侧的内部装饰部件之间,因此预紧机构不会受到乘客乘降时腿部的外力的影响、及雨天时水的影响,无需另行设置保护用的壳体等,可以以简单且低成本的构造获得具有高可靠性的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
并且,具有预紧机构的上述扣合部,其安装位置不需限制在侧门框等车门开口部的下方,可沿中柱等支柱自由地设定上下方向的位置,因此可提高作为扣合部的腰侧固定器的配置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上述气缸部大致沿上述支柱的上下方向配置,因此即使在为了扩大车门的开口面积而使中柱变细时,也可将气缸收容在中柱内,可使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配置空间紧凑化。
并且根据本发明,上述气缸部的前端部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上述支柱上,因此气缸部的安装刚性增强,可防止因车辆行驶时的震动等使气缸部振动并接触到支柱或内部装饰部件,产生异常声音。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上述气缸部配置成架设在卷收器安装孔中,上述卷收器安装孔用于安装作为上述安全带的卷绕装置的卷收器,因此通过气缸部的固定可获得对设置安装孔造成的支柱强度下降进行加强的效果。
并且,根据本发明,上述扣合部固定在上述支柱上,上述气缸部与上述扣合部一起被上述内部装饰部件覆盖,因此无需另行设置扣合部用的壳体,可减少部件个数,并且可进一步提高上下方向的扣合部的配置自由度。
并且,根据本发明,用于固定上述卷收器的加强部件(加强件reinforce)设置在上述支柱上,上述扣合部固定在上述加强部件的设置范围内,因此用于提高卷收器的安装强度的加强部件同时加强扣合部,从而无需另行设置扣合部用的加强部件,不会产生扣合部的强度下降而使构造简单化,并且可以减少部件个数。
并且,根据本发明,在上述内部装饰部件(支柱饰板)的下部设有一端开口的狭缝部,与上述扣合部连接的上述安全带经过上述狭缝部引导到车室内侧,上述安全带的连接范围露出到车室内侧而配置,因此可将安全带或由壳体覆盖的安全带从内部装饰部件的支柱饰板的下方经过狭缝部的开口部而容易地插入到狭缝部内,在将安全带装置安装到支柱后,可将支柱饰板从上方插入,以安装到支柱上。从而可以不降低组装性而在内部装饰部件内配置具有预紧机构的扣合部的腰侧固定器。
进一步,在本发明中,在上述内部装饰部件(支柱饰板)的下部设有与车宽方向的外侧相对的凹部,在从上述内部装饰部件覆盖上述扣合部上的向上述支柱的固定部的位置的表面连接到上述凹部的底面的面上,设有上述狭缝部,因此可使狭缝部配置在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的面上,在佩戴时可将该狭缝部配置在如下所述的位置,即,使向前拉出的安全带的方向不会在中途弯曲的位置上,由此可使佩戴时的安全带的配置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通过设置上述凹部,可避免或者减轻在安全带和支柱最易于接近、动作最大的地方的支柱饰板和安全带的干扰。
并且,在本发明中,上述狭缝部中的上部侧的终端边缘的位置设置在未安装上述安全带装置的状态下与上述扣合部连接的金属线所通过的线上,并且上述狭缝部的前端形成为至少比上述金属线直径大的圆弧状,或者,在位于上述狭缝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的边缘部的中途设有凸状部,该凸状部设置在佩戴了上述安全带装置的状态下与上述扣合部连接的金属线所通过的线上,上述凸状部的前端形成为至少比上述金属线的直径大的圆弧状,因此在安全带佩戴时及收容时,均可使金属线配置线条不会弯曲,而保持直线状。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从上述狭缝部的下端开口部到上端终端边缘的边缘部线条、从上述终端边缘到上述凸状部的边缘部线条、或从上述凸状部到上述下端开口部的边缘部线条中的至少一条形成为向上述狭缝部内侧凸起的圆弧状,因此可使狭缝部的宽度尽量减小,难于看到狭缝部的内部,从而提高外观质量。
总之,根据本发明,无需用于防止乘客乘降时腿部等的外力的影响、及雨天时水的影响的保护部件或壳体,并且无需对安全带装置上的扣合部(腰侧固定器)安装的加强,可提高支柱(中柱)的用于安装卷收器的安装孔形成部分的强度。
并且,根据本发明,不会妨碍内部装饰部件(支柱饰板)的组装性,可紧凑地在支柱(中柱)内收容预紧机构,提高上下方向上的扣合部的配置自由度。进一步,在佩戴时及非佩戴时,均可使安全带的扣合部(腰侧固定器)侧的线保持理想的状态,避免安全带和内部装饰部件之间的干扰。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具有预紧机构的车辆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腰侧固定器(扣合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金属线的壳体部及腰侧固定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4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装置安装到车体的状态,是去除了内部装饰部件且省略了安全带的局部主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支柱饰板安装到中柱的安装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具有预紧机构的车辆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的分解透视图。
图1中的安全带装置1是同时约束坐在座椅15上的乘客的胸部及腰侧的所谓三点式的安全带装置,带扣16通过螺栓16a安装在座椅15的单侧侧部。并且,安全带装置1的安全带10上安装有舌片13(具体后述),当把该舌片13扣合到带扣16时,安全带装置1通过安全带10将乘客的身体约束到座椅15上。
这种安全带装置1具有设置在安全带10的一端的作为安全带卷绕装置的卷收器11;设置在安全带10的另一端部的作为扣合部的腰侧固定器14,在所述卷收器11和腰侧固定器(lap anchor)14之间,可沿安全带10移动地插通有肩部固定器(shoulder anchor)12及舌片13。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腰侧固定器(扣合部)14的放大透视图。
腰侧固定器14具有在紧急情况下瞬间拉入安全带10的预紧机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下的预紧机构的构成如下。
上述腰侧固定器14具有用于固定到车体上的固定器板14a,并在穿透设置在该固定器板14a上的孔14a1中插入螺栓14g等连接部件,从而连接在车体上。固定器板14a上设有一部分向上延伸形成的安装端部14a2,在该安装端部14a2上安装有气体发生装置14b,并且在气体发生装置14b上连接有筒状的气缸14c。并且,该气缸14c大致沿中柱20的上下方向配置。
在上述气缸14c内,收容有通过气体压力移动的未图示的活塞,该活塞可往返移动,与该活塞连接的金属线14d经由与固定器板14a一起固定的滑轮(省略图示),支承在位于与固定器板14a的安装端部14a2不同的端部且向斜上方延伸的支承端部14a3。在气缸14c的上部设有用于将腰侧固定器14安装到车体侧的中柱20的支架(固定装置)14f。
并且,上述金属线14d的前端形成为环状,如图1所示,通过把安全带10的端部插入并缝合到该环状部14z,而连接该金属线14d和安全带10。金属线14d的露出部由图3所示的布或由树脂构成的壳体14e覆盖。
进一步,上述气体发生装置14b上设有用于连接导线35及连接器32的插入口14b1,上述导线35及连接器32用于输入来自检测车辆冲撞的传感器(省略图示)的检测信号。
在具有这种基本结构的预紧机构的腰侧固定器14中,当来自用于检测车辆冲撞的传感器的信号通过导线35及连接器32被输入时,气体发生装置14b动作产生气体,通过产生气体的压力,气缸14c内的活塞(省略图示)在气14c内向该气缸14c的前端侧(图2的上方)移动,从而将金属线14d拉入到气缸14c内,安全带10被该金属线14d拉伸并张紧。
通过上述动作,配置在乘客腰侧的安全带10被拉紧,紧贴乘客,约束冲撞引起的乘客向前方的移动。
接着返回到图1,插入了安全带10的肩部固定器12通过螺栓等连接部件可绕连接部中心转动地安装在中柱20的上方。
并且,在相对于上述座椅15与腰侧固定器14相反一侧的位置,配置有作为腰外固定器的带扣16,通过将舌片13扣合到该带扣16,乘客可佩戴安全带装置1。
在该安全带装置1的佩戴状态下,位于肩部固定器12到舌片13范围内的安全带10在乘客的胸部从肩向腰斜向配置,主要约束乘客的上体,位于舌片13到腰侧固定器14范围内的安全带10在乘客的腰侧位置上沿车宽方向配置,从而约束乘客的腰侧。
在图1中,导出或收回上述安全带10的卷收器11插入到卷收器安装孔21中,该卷收器安装孔21开设在直立设置于车体侧部的中柱20的下部,卷收器11在架设配置的状态下,通过螺栓3等连接部件固定在上述中柱20的壁面上。进一步,卷收器11的上部也可通过螺钉(screw)4等连接部件固定。
上述中柱20的安装孔21的下侧和作为加强部件的加强件20a重叠配置,由此提高安装强度,以抵抗施加到卷收器11上的负荷。并且,扣合部的固定器板14a固定在加强件20a的设置范围内。
接着对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安全带装置1安装到车体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装置安装到车体的安装状态的部分主视图,是去除了内部装饰部件的支柱饰板且省略了安全带的图。
在图4中,上述卷收器11插入到中柱20的安装孔21中,通过螺栓3及螺钉4固定在中柱20的壁面上,在卷收器11向中柱20的安装部20b(参照图1及图4)的周边下部,通过螺栓14g等连接部件固定上述腰侧固定器14。如上所述,安装孔21周边的卷收器11及固定器板14a的安装处如图1所示,配置有用于提高卷收器11的安装强度的加强件20a,因此无需另行增加用于腰侧固定器14的加强部件。
进一步,如图4所示,通过气体发生装置14b与腰侧固定器14连接的气缸14c以大致沿着中柱20的上下方向(长度方向)的方式直立配置。因此,通过如上所述直立配置气缸14c,与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现有技术中的使气缸沿地板躺放配置时相比,可使车辆前后方向的配置空间紧凑化,即使在为了扩大车门的开口面积而使中柱20变细时,也可将气缸14c收容在中柱20内。
并且,上述气缸14c经过中柱20上开设的卷收器11的安装孔21上沿上下方向架设配置,将气缸14c的上部通过支架14f用螺栓14h等连接部件固定到中柱20,从而防止由于设置安装孔21而引起的中柱20的强度下降,可获得加强效果。
并且,通过支架14f及螺栓14h将气缸14c的前端固定到车体上,可同时获得以下效果防止因车辆行驶时的震动等使气缸14c振动并接触到中柱20、下述内部装饰部件,产生异常声音。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将与气体发生装置14b的插入口14b1连接的来自车体侧的导线35经由卷收器11的安装孔21拉出接线。从而可以省略现有技术中与保护配置在地板面的预紧机构同时保护导线的保护部件。
其次,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装构造中,如上所述,在将安全带装置1安装到中柱20后,如图1所示,用作为内部装饰部件的支柱饰板30覆盖中柱20的室内侧。因此,具有预紧机构的腰侧固定器14也和卷收器11同时被该支柱饰板30覆盖。
这样一来,将腰侧固定器14固定在卷收器11附近的中柱20上,用支柱饰板30覆盖,从而和现有技术中的在地板面上配置预紧机构时相比,无需担心受到乘客乘降时腿部的外力影响、及雨天时水的影响,无需另行设置保护用的壳体等。
并且,也不需将安装位置限制在侧门框等车门开口部的下方,可沿中柱20自由地设置上下方向的位置,因此可提高腰侧固定器14的配置自由度。
另一方面,图5是支柱饰板安装到中柱的安装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上述支柱饰板30如图5所示,对应于中柱20的形状,形成随着向下方的走向而宽度变大一些的形状。在该支柱饰板30的下端部形成狭缝31,通过在该狭缝31插入被腰侧固定器14的壳体14e(参照图3)覆盖的范围内的安全带10,安全带10被引导向车辆室内侧,该安全带10的连接范围露出到车辆室内侧而配置。
上述狭缝31在开口部31s形成为下端开放的形状,从而可使安全带10或壳体14e易于从支柱饰板30的下方插入。因此在将安全带装置1安装到中柱20后,可以以从上方插入的方式将支柱饰板30安装于中柱20,不会降低组装性,可在支柱饰板30内配置具有预紧机构的扣合部、即腰侧固定器14。
在上述支柱饰板30的下部,与车宽方向外侧相对的凹状部30z设置得比覆盖构成腰侧固定器14的预紧机构的气缸14c及气体发生装置14b之处靠近车辆前方侧,在从该凹状部30z的底面连接到覆盖气缸14c等的支柱饰板30表面的面上,设有狭缝31。
通过使支柱饰板30形成为这种形状并设置狭缝31,可将狭缝31配置在面向车辆前后方向中的前方的面上。其结果,可将狭缝31配置在如下所述的位置上,即,使佩戴时(图5的线条L1)向车辆前方拉出的安全带10的方向不会在中途弯曲的位置上,可防止作为内部装饰部件的支柱饰板30对佩戴时的安全带10的配置产生影响。
并且,通过设置上述凹状部30z,可获得如下效果减小在安全带10和中柱20在最易于接近、动作最大处与支柱饰板30的干扰。
进一步,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狭缝31的边缘部的车辆前方侧设有向支柱饰板30的内侧折返的片部31a。由于该片部31a的存在,佩戴时(线条L1)被向车辆前方牵拉的安全带10的壳体14e被保护,可防止因狭缝31的边缘使壳体14e损坏。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狭缝31上方的终端边缘31b的位置设置在未佩戴安全带装置1的状态(图5的线条L2)下的壳体14e内部的金属线14d通过的线上(图5的W2),该终端边缘31b的前端形成为至少比金属线14d的直径大的圆弧状。
进一步,在狭缝31的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的边缘部的中途,设有凸状部31c。该凸状部31c设置在佩戴了安全带装置1的状态(图5的线条L1)下的壳体14e内部的金属线14d通过的线上(图5的W1),其前端形成为至少比金属线14d的直径大的圆弧状。
因此,上述狭缝31为帆船的帆那样的三角形。因此在安全带佩戴时和收容时,壳体14e内部的金属线14d的配置线条均不会弯曲而保持。进一步,从狭缝31的下端开口部31s到终端边缘31b的边缘部的线条31d、从终端边缘31b到凸状部31c的边缘部的线条31e、及从凸状部31c到下端开口部31s的边缘部的线条31f形成为向狭缝31内侧凸起的圆弧状,从而可使狭缝31的宽度尽量变小,难于看到狭缝31的内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无需用于防止乘客乘降时腿部等的外力的影响、及雨天时水的影响的保护部件或壳体,并且无需进行对腰侧固定器14安装的加强,可以提高用于中柱20的卷收器11安装的孔部的强度。
并且,根据本发明,不会妨碍作为内部装饰部件的支柱饰板30的组装性,可紧凑地在中柱20内收容腰侧固定器14的预紧机构,提高上下方向上腰侧固定器14的配置自由度。并且,在佩戴时及非佩戴时,均可使安全带10的腰侧固定器14侧的安全带的线条保持理想的状态,避免安全带10和内部装饰部件30之间的干扰。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可进行各种变形及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在用于将安全带的一端固定到车体上的扣合部中具有气体发生装置和与该气体发生装置连接的筒状的气缸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气缸部、或将该气缸部及所述气体发生装置配置在构成车辆侧部的支柱和覆盖该支柱室内侧的内部装饰部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部大致沿所述支柱的上下方向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部的前端部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支柱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部配置成架设在卷收器安装孔中,所述卷收器安装孔用于安装作为所述安全带卷绕装置的卷收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部固定在所述支柱上,所述气缸部与所述扣合部一起被所述内部装饰部件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用于固定所述卷收器的加强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柱上,所述扣合部固定在所述加强部件的设置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部装饰部件的下部设有一端开口的狭缝部,与所述扣合部连接的所述安全带经过所述狭缝部被引导到车室内侧,所述安全带的连接范围露出到车室内侧而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部装饰部件的下部设有与车宽方向的外侧相对的凹部,在从所述内部装饰部件覆盖所述扣合部上的向所述支柱的固定部的位置的表面连接到所述凹部底面的面上,设有所述狭缝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部上的上部侧终端边缘的位置设置在未穿戴所述安全带装置的状态下与所述扣合部连接的金属线所通过的线上,并且所述狭缝部的前端形成为至少比所述金属线直径大的圆弧状。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狭缝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的边缘部的中途设有凸状部,该凸状部设置在穿戴了所述安全带装置的状态下与所述扣合部连接的金属线所通过的线上,所述凸状部的前端形成为至少比所述金属线的直径大的圆弧状。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狭缝部的下端开口部到上端终端边缘的边缘部线条、从所述终端边缘到所述凸状部的边缘部线条、或从所述凸状部到所述下端开口部的边缘部线条中的至少一条形成为向所述狭缝部内侧凸起的圆弧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预紧机构的安全带装置(1)的安装构造,在用于将安全带的一端固定到车体上的扣合部的腰侧固定器中具有气体发生装置和筒状的气缸部,其中,将气缸部、或将该气缸部及气体发生装置配置在支柱和覆盖该支柱室内侧的支柱饰板之间。
文档编号B60R22/24GK1907766SQ20061009994
公开日2007年2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5日
发明者黑木阳平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