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6804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在车辆等高速移动体上,在碰撞等紧急时刻进行膨胀而约束人体的气囊。
背景技术
为了在汽车碰撞时等紧急时刻保护乘员,使用驾驶座用气囊装置等各种气囊装置。驾驶座用气囊装置,具有通过使乘员侧的前片与相反侧的后片的周缘部缝合而形成的气囊。在后片的中央,设有用于收容充气机前端侧的充气机结合用开口。该开口的周围通过螺栓、销、铆钉等安装到保持器上。在该后片上设有通气孔,当驾驶座乘员陷入气囊时,通过该通气孔排出气囊内的气体而吸收冲击。
特开平1-311930号公报中公开了下述一种气囊跨越后片的充气机用开口和前片之间地设置内片(在该公报中称为“内侧气体袋”),并将气囊内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周围的第二室。在该内侧气体袋上设有用于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口。充气机工作时,第一室先膨胀,随后第二室膨胀。
专利文献1特开平1-311930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以及气囊装置,在上述的内部被划分为第一室和第二室的气囊中,当乘员陷入气囊时可以防止或抑制气囊的侧周部向侧外方鼓出。
技术方案1的气囊,其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具有配置在乘员侧的前片以及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以及后片,其周缘部彼此结合;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开口;配置有内片,将该气囊内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部;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从该第一室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第二室,其特征在于,该内片由前片侧的第一内片和后片侧的第二内片构成;该第一内片的后端部与第二内片的前端部结合;从该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中的至少一方连成一体地伸出的系带,与该气囊的侧周部相连。
技术方案2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系带从所述第一内片伸出;该系带,穿过所述第一室,从所述连通部向处于该第一室两侧的相反侧的第二室延伸设置。
技术方案3的气囊,其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具有配置在乘员侧的前片以及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以及后片,其周缘部彼此结合;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开口;配置有内片,将该气囊内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部;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从该第一室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第二室,其特征在于,设有穿过所述连通部从气囊的一方的侧周部延伸至另一方的侧周部的系带,该系带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气囊的侧周部上。
技术方案4的气囊,其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具有配置在乘员侧的前片以及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以及后片,其周缘部彼此结合;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开口;配置有内片,将该气囊内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部;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从该第一室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第二室,其特征在于,从该前片和后片中的至少一方连成一体地伸出的系带,与该内片相连。
技术方案5的气囊,其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具有配置在乘员侧的前片以及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以及后片,其周缘部彼此结合;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开口;配置有内片,将该气囊内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部;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从该第一室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第二室,其特征在于,该内片由前片侧的第一内片和后片侧的第二内片构成;该第一内片的后端部与第二内片的前端部结合;从该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中的至少一方连成一体地伸出的连接片,与从该前片和后片中的至少一方连成一体地伸出的连接片相互连接。
技术方案6的气囊,其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具有配置在乘员侧的前片以及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以及后片,其周缘部彼此结合;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开口;配置有内片,将该气囊内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部;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从该第一室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第二室,其特征在于,该内片和该气囊的侧周部,通过与该内片、前片以及后片分体设置的系带相连。
技术方案7的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和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该气囊是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发明效果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至7)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中,由于气囊内部的内片和气囊的侧周部通过系带或连接片进行连接,因而可以防止或抑制乘员陷入膨胀的气囊接触时气囊向侧外方鼓出。
在技术方案1的气囊中,由于系带与第一或第二内片连成一体,因而缝制工时少,容易进行制造。
在技术方案2的气囊中,系带穿过第一室,从连通部经由第一室向相反侧的第二室延伸设置。当乘员陷入气囊,对气囊施加外力而压溃第一室及第二室时,向相反方向拉伸连接在第一内片上的系带的基端侧和连接在气囊侧周部上的系带的前端侧。因此,可以充分地防止或抑制该气囊侧周部向外侧鼓出的情况。
在技术方案3的气囊中,由于系带从一方的侧周部至另一方侧周部横穿气囊地进行设置,因而当乘员陷入膨胀的气囊时,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拉伸系带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因此,可以充分地防止或抑制该气囊侧周部向外侧鼓出的情况。
在技术方案4的气囊中,由于系带与气囊的前片或后片连成一体,因而缝制工时少,容易进行制造。
在技术方案5的气囊中,通过连接从第一内片或第二内片伸出的连接片和从前片或后片伸出的连接片,使该内片与气囊侧周部相连。由于所述连接片分别与第一内片或第二内片、前片或后片连成一体,因而在技术方案5的气囊中,同样地,缝制工时少,容易进行制造。
在技术方案6的气囊中,通过与前片、后片以及内片分体设置的系带,气囊的侧周部与内片相连。因此,该系带的配置自由度高。


图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图5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5的气囊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5的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水平剖视图。
图10是图1的气囊的前片和第一内片的俯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实施方式的汽车的驾驶座用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该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10是该气囊的前片和第一内片的俯视图,表示分别将上述前片和第一内片平坦地展开的状态。
该气囊10,包括分别由圆形织布构成的前片12、后片14以及第一内片22A、第二内片22B。该前片12与后片14为同一直径,其外周缘部彼此通过由缝线等构成的接缝15缝合而形成袋体状。该缝合部形成沿着前片12及后片14的外周环绕的圆环状。
在后片14上设有充气机(气体发生器)用开口16和通气孔18。该充气机用开口16配置在后片14的中央。在该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围设有螺栓插通孔20。
在该气囊10的内部设有上述第一内片22A及第二内片22B。该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与前片12及后片14大致同心地配置,其外周缘部彼此通过由缝线等形成的接缝23B进行缝合。前片12一侧的第一内片22A的中央部(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处于内片22A前端侧的部分)通过由缝线等形成的接缝23A缝合在该前片12的中央部上。
后片14侧的第二内片22B的中央部(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成为第二内片22B后端侧的部分)上,设有与该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大致同心地配置的充气机用开口24。上述开口16、24的直径基本相同。另外,在该内片22B的该开口24周围设有与后片14的螺栓插通孔20重叠的螺栓插通孔26。
使该第二内片22B的该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与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叠合,由此叠合在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上。然后,该充气机用开口24、16的周缘部通过螺栓插通孔26、20后固定到保持器30上。由此,第二内片22B的充气机用开口24的周缘部连接在后片14的充气机用开口16的周缘部上,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的外周缘部彼此相连,第一内片22A的内周缘部连接在前片12上。
气囊10的内部被该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1与包围该第一室1的第二室2。第一室1处于内片22A、22B的内侧。
在第二内片22B上,设有用于连通该第一室1和第二室2的作为连通部的连通口27、28。在该实施方式中,连通口28比较靠近第二内片22B的外周缘地设置,连通口27设在连通口28的内周侧(充气机用开口24侧)。另外,也可以在第一内片22A上设置连通口。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连通口27形成在后述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的延长线上,即与该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口36a对峙的位置上,其中该充气机36通过充气机用开口16、24配置到该第一室1内。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气囊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分别设有四个连通口27、28。并且,这些连通口27、28,其圆周方向的相位相对于气囊的中心彼此发生偏移。但是,连通口27、28的个数以及配置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也可以在开口16、24、连通口27、28以及通气孔18的周缘部上分别安装加固用补片等。
该内片22A、22B和气囊10的侧周部(前片12和后片14的外周侧)通过横穿第二室2内地延伸设置的系带60进行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系带60,与第一内片22A连成一体,在使该第一内片22A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从其周缘部向外侧(放射方向)伸出。
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设有4根系带60。所述系带60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该第一内片22A的圆周方向上,并向四个方向伸出。但是,系带60的个数以及配置方式不限定于此。并且,系带60可以与第二内片22B连成一体,也可以从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分别与系带连成一体地延伸设置。
如图10所示,在分别使前片12和该第一内片22A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下,设该前片12的半径(具体而言,从该前片12的中心C1距将该前片12和后片14的周缘部彼此缝合的接缝15的距离)为A,设该第一内片22A的中心C2距各系带60前端的距离为B的情况下,该B小于A。
由此,当气囊10膨胀时,该第一内片22A和系带60,向气囊10的中央侧拉伸气囊10的侧周部,与该侧周部成为自由状态时相比,气囊向外侧鼓出得较小。
在该实施方式中,各系带60的前端侧,与前片12和后片14的周缘部彼此之间的缝合部叠合,通过共用的接缝15将它们缝合成一体。其中,将各系带60的前端侧连接到气囊10的侧周部的连接方法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在前片12和/或后片14的周缘部上设置耳状的突片,将系带60的前端侧缝到该突片上,也可以将系带60的前端侧直接缝合到前片12或后片14的周缘部附近的内表面上。
另外,各系带60,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沿该气囊10的半径方向延伸设置,对各内片22A、22B和前片12及后片14中的、从气囊10的中心(上述各片12、22A的中心C1、C2)位于同一方向的部分(在气囊10的半径方向上相向的部分)彼此之间进行连接。由此,在气囊10膨胀而使系带60张紧时,在该系带60本身、各内片22A、22B或前片12或后片14不易产生扭转、绷紧等现象。
在用于安装该气囊10的保持器30上,其中央设有充气机安装口32,其周围设有螺栓插通孔34。
充气机36大致呈圆柱形状,在其筒轴方向前端侧的侧周面上设有气体喷出口36a。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充气机36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设有四个该气体喷出口36a。充气机36从所述气体喷出口36a向放射方向喷出气体。从该充气机36的筒轴方向中部(该气体喷出口36a的后端侧)的侧周面,突出设置用于固定充气机的凸缘38。在该凸缘38上设有螺栓插通孔40。该充气机36的前端侧嵌入安装在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上。
将气囊10安装到保持器30上时,利用压环42将后片14及第二内片22B的充气机用开口16、24的周缘部压在该保持器30的充气机安装口32的周缘部上。嵌入安装在该充气机安装口32上的充气机36的前端侧,通过该充气机用开口16、24插入到第一室1内。设在该充气机36前端侧上的气体喷出口36a,分别与第二内片22B的各个连通口27相对。
此时,压环42的双头螺栓44穿过螺栓插通孔26、20、34、40,并在其前端拧入螺母46,从而将第二内片22B、气囊10及充气机36固定到保持器30上。然后,折叠气囊10,在保持器30上安装模块罩48,以覆盖该气囊10的折叠体,由此构成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设在汽车的方向盘50上。
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的动作如下所述。
在车辆碰撞时等,充气机36工作,而向气囊10的第一室1内喷出气体,接着,气体通过连通口27、28流入第二室2,从而使气囊10膨胀。该气囊10,推开模块罩48,向车辆室内展开,约束驾驶座乘员。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将连通口27配置在该第一室1内的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方向延长线上、即与该充气机36的气体喷出口36a相对地进行配置,因而充气机36工作时,从该气体喷出口36a向该连通口27喷出气体。因此,气体从该充气机36通过该连通口27直接供给到第二室2内。由此,使整个气囊10提前膨胀。
在该气囊10中,由于该气囊10的侧周部通过系带60与该气囊10的中央侧的内片22A、22B相连,因而当乘员陷入膨胀的该气囊10时可以防止或抑制气囊10向外侧鼓出。
该气囊10,由于系带60与第一内片22A连成一体,因而与使用分体系带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缝制工时,容易进行制造。
图3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该气囊的第一及第二内片、后片以及系带的分解立体图。
在该实施方式的气囊10A中,系带60A从第一内片22A向第一室1内伸出地横穿该第一室1,从隔着该第一室1中心的、与该系带60A的基端侧相反一侧的连通口28,伸出到第二室2内。该系带60A的前端侧,与该气囊10A的侧周部中、隔着该第一室1的与该系带60A的基端侧相反一侧的部分相连。
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系带60A与第一内片22A连成一体地设置,在使该第一内片22A平坦展开的状态下,从其周缘部向侧方(放射方向)伸出,但是在将该第一内片22A和第二内片22B的周缘部彼此缝合时,如图3所示,通过将它们的缝合部配置在第一室1的内侧(例如,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使各自的处于第二室2一侧的表面彼此相对地叠合,并对其周缘部彼此进行平接缝,然后通过充气机用开口24等使里外翻转),使该系带60A向第一室1的内侧伸出。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内片22A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4根系带60A,从四个方向在第一室1的中央附近交叉地延伸设置。并且,在第二内片22B中、隔着第一室1的中心的与各系带60A的基端侧相反一侧或其附近位置上配置了穿入各系带60A的连通口28。
其中,该系带60A的个数以及配置方式不限定于此。并且,系带60,可以与第二内片22B连成一体,也可以从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分别与系带连成一体地延伸设置。连通口28的个数、配置方式也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存在不穿入系带60A的连通口28。如图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该连通口28设置在第二内片22B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内片22A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使各系带60A的前端侧与前片12和后片14的周缘部彼此之间的缝合部叠合,通过共用的接缝15将它们缝合成一体,将各系带60A的前端侧连接到气囊10A的侧周部上的连接方法不限定于此。
该气囊10A以及具有该气囊10A的气囊装置的其他结构与前述的图1、图2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图3、图4中,与图1、图2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部分。
在该气囊10A中,由于系带60A横穿第一室1,并从连通部28通过该第一室1向相反侧的第二室2延伸设置,因而当乘员陷入膨胀的气囊10A,向该气囊10A施加外力而压溃第一室1及第二室2时,向相反方向拉伸连接在第一内片22A上的系带60A的基端侧和连接在该气囊10A的侧周部上的系带60A的前端侧。因此,可以充分地防止或抑制该气囊10A的侧周部向侧外方鼓出。
图5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6是该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第一及第二内片、后片以及系带的分解立体图(图6的放大图);图8是沿着图5的VIII-VIII线的水平剖视图。
在该实施方式的气囊10B中,与内片22A’、22B分体设置的系带60B,沿着该气囊10B的直径方向横穿该气囊10B地延伸设置。另外,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内片22A’,与从上述图1、图2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内片22A除去系带60时的结构相同。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该系带60B,是沿附图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正交两个方向横穿气囊10B,并在该气囊10B的中央附近相互交叉的十字形(形成四个分支)的带子(以下,在系带60B中,有时将向图8的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称为纵向带部,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称为横向带部)。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内片22B上,以在图8中的上下方向上相对的位置关系设置一对连通口28、28,并且还以在图8中的左右方向上相对的位置关系设置一对连通口28、28,系带60B的纵向带部穿过在该上下方向上相对的连通口28、28,沿附图上下方向横穿气囊10B(第一室1和第二室2),横向带部穿过在该左右方向上相对的连通口28、28,沿附图左右方向横穿气囊10B。
该系带60B的纵向带部,对气囊10B的侧周部中的、图8中的上下方向相对的部分进行连接,横向带部对气囊10B的侧周部中的、图8中的左右方向相对的部分进行连接。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连通口28的个数、配置方式也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存在不穿入系带60B的连通口28。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连通口28设置在第二内片22B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内片22A’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虽然使各系带60B的纵向带部及横向带部的各端部,与前片12和后片14的周缘部彼此的缝合部叠合,通过共用的接缝15将它们缝合成一体,但是将系带60B的各端部连接到气囊10B的侧周部上的连接方法不限定于此。
该气囊10B以及具有该气囊10B的气囊装置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图1、图2的实施方式相同,在图5至图8中,与图1、图2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部分。
在该气囊10B中,由于系带60B的纵向带部及横向带部,分别沿着气囊10B的直径方向横穿气囊10B地延伸设置,所以当乘员陷入膨胀的气囊10B时,通过该系带60B限制气囊10B的与该直径方向相对的侧周部彼此分离,从而可以充分地防止或抑制气囊10B的侧周部向侧外方鼓出。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系带60B,形成向正交的两个方向横穿气囊10B的十字形(形成四个分支)的带子,系带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例如,系带60B,可以是仅沿一个方向横穿气囊10B的直线状带子,也可以如图9的气囊10B’所示,形成三个分支,也可以形成五个以上分支。
并且,可以横穿气囊地延伸设置多根系带。
图11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12是该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在该实施方式的气囊10C,在前述图1、图2、图10的实施方式中,除了设置与第一内片22连成一体的系带60,可以设置与前片12连成一体的系带60C,形成通过该系带60C来连接该前片12(以及后片14)的周缘部和第一内片22A(以及第二内片22B)的周缘部的结构。
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从前片12的周缘部突出设置了4根系带60C。所述系带60C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该前片12的圆周方向上。
如图11所示,各系带60C,设在气囊10C的中央侧,各自的前端侧与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的周缘部彼此的缝合部叠合,并通过接缝23B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的周缘部缝合成一体。其中,各系带60C的前端侧的连接方法、连接位置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与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的周缘部以外的部位进行连接。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为了在气囊10C膨胀时向该气囊10C的中央侧拉伸该气囊10C的侧周部,使第一内片22A的半径与各系带60C从前片12的外周伸出的伸出长度之和,小于前片12的半径。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各系带60C,在气囊10膨胀的状态下沿该气囊10C的半径方向延伸而设置,对各内片22A、22B的周缘部和前片12及后片14的周缘部中的、从气囊10C的中心位于同一方向的部分(在气囊10C的半径方向上相向的部分)进行连接。
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内片22A形成从图1、图2、图10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拆除各系带60的结构。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图1、图2、图10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气囊10C中,由于该气囊10C的侧周部通过系带60C与该气囊10C的中央侧的内片22A、22B相连,因而可以防止或抑制当乘员陷入膨胀的该气囊10C时气囊10C向外侧鼓出。
并且,在该气囊10C中,同样地,由于系带60C与前片12连成一体,因而与使用分体系带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缝制工时,容易进行制造。
图13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该实施方式的气囊10D,在前述的图1、图2、图10的实施方式或图11、图12的实施方式中,代替设置与第一内片22A、前片12一体地设置系带60、60C,形成下述结构,即通过与各片12、14、22A、22B分体构成的系带60D,连接该前片12及后片14的周缘部与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的周缘部。
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中,沿该气囊10D的半径方向横穿气囊10D的第二室2内地设有多个(图13中图示2个,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与各片12、14、22A、22B分体构成的系带66D。上述系带60D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气囊10D的圆周方向上。
各系带60D的一端侧,与前片12和后片14的周缘部彼此之间的缝合部叠合,通过接缝15将它们缝合成一体。并且各系带60D的另一端侧,与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的周缘部彼此之间的缝合部叠合,通过接缝23B将它们缝合成一体。其中,也可以在前片12和/或后片14的周缘部、第一内片22A和/或第二内片22B的周缘部上分别设置耳状的突片,并将系带60D的两端缝到上述突片上。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使第一内片22A的半径和各系带60D的长度之和小于前片12的半径,以使在气囊10D膨胀时向该气囊10D的中央侧拉伸该气囊10D的侧周部。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地,使各系带60D连接内片22A、22B的周缘部和前片12及后片14的周缘部中的、从气囊10D的中心出发位于同一方向上的部分(在气囊10D的半径方向上相向的部分)彼此连接。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图1、图2、图10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气囊10D中,同样地,由于该气囊10D的侧周部通过系带60D与该气囊10D的中央侧的内片22A、22B相连,因而可以防止或抑制当乘员陷入膨胀的该气囊10D时气囊10D向外侧鼓出。
在该实施方式中,分别将系带60D的两端连接到内片22A、22B的周缘部和前片12及后片14的周缘部上,系带60D两端的连接位置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系带60D连接到比各片12、14、22A、22B的周缘部更靠近中央侧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在该气囊10D中,由于系带60D与各片12、14、22A、22B分体构成,因而该系带60D的配置自由度高。
图14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及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该实施方式的气囊10E,在前述的图1、图2、图10的实施方式或图11、图12的实施方式中,代替使系带60、60C从第一内片22A及前片12中的任一方伸出,而形成下述结构,即通过使连接片22a、12a分别从上述第一内片22A及前片12双方伸出,并连接该连接片22a、12a,对该前片12(以及后片14)的周缘部和第一内片22A(以及第二内片22B)的周缘部进行连接。
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内片22A的周缘部以及前片12的周缘部分别突出地设置了个数相同(图14中分别图示了2个,也可以分别设置3个以上)的连接片22a或12a。上述连接片22a和连接片12a,以在气囊10E膨胀的状态下,在该气囊10E的半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位置关系进行配置。
在该气囊10E的半径方向上相向的连接片22a、12a的前端部彼此叠合,并通过接缝61进行缝合。
另外,如图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各连接片22a、12a是从第一内片22A或前片12外周的突出量较小的耳状连接片,通过用接缝61缝合上述各连接片22a、12a,该第一内片22A和前片12的周缘部大致直接相连。其中,也可以使所述连接片22a、12a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带状,通过连接两者,使该第一内片22A和前片12的周缘部彼此通过系带进行连接。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图1、图2、图10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气囊10E中,由于该气囊10E的侧周部通过连接片12a、22a与该气囊10E的中央侧的内片22A、22B相连,因而可以防止或抑制当乘员陷入膨胀的该气囊10E时气囊10E向外侧鼓出。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内片22A突出设置一个连接片22a,也可以从第二内片22B突出设置,也可以从该第一内片22A和第二内片22B双方突出设置。并且,另一方的连接片22a,同样地,代替从前片12突出设置,可以从后片14突出设置,也可以从该前片12和后片14的双方突出设置。
上述各实施方式都只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其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具有配置在乘员侧的前片以及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以及后片,其周缘部彼此结合;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开口;配置有内片,将该气囊内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部;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从该第一室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第二室,其特征在于,该内片由前片侧的第一内片和后片侧的第二内片构成;该第一内片的后端部与第二内片的前端部结合;从该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中的至少一方连成一体地伸出的系带,与该气囊的侧周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系带从所述第一内片伸出;该系带,穿过所述第一室,从所述连通部向处于该第一室两侧的相反侧的第二室延伸设置。
3.一种气囊,其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具有配置在乘员侧的前片以及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以及后片,其周缘部彼此结合;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开口;配置有内片,将该气囊内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部;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从该第一室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第二室,其特征在于,设有穿过所述连通部从气囊的一方的侧周部延伸至另一方的侧周部的系带,该系带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气囊的侧周部上。
4.一种气囊,其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具有配置在乘员侧的前片以及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以及后片,其周缘部彼此结合;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开口;配置有内片,将该气囊内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部;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从该第一室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第二室,其特征在于,从该前片和后片中的至少一方连成一体地伸出的系带,与该内片相连。
5.一种气囊,其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具有配置在乘员侧的前片以及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以及后片,其周缘部彼此结合;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开口;配置有内片,将该气囊内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部;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从该第一室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第二室,其特征在于,该内片由前片侧的第一内片和后片侧的第二内片构成;该第一内片的后端部与第二内片的前端部结合;从该第一内片和第二内片中的至少一方连成一体地伸出的连接片,与从该前片和后片中的至少一方连成一体地伸出的连接片相互连接。
6.一种气囊,其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进行膨胀,具有配置在乘员侧的前片以及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的后片,该前片以及后片,其周缘部彼此结合;在该后片的中央设有气体发生器用开口;配置有内片,将该气囊内划分为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围该第一室的第二室;在该内片上设有连通该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连通部;来自所述气体发生器的气体从该第一室通过该连通部流入该第二室,其特征在于,该内片和该气囊的侧周部,通过与该内片、前片以及后片分体设置的系带相连。
7.一种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和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该气囊是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以及气囊装置,在内部划分为第一室和第二室的气囊中,当乘员陷入气囊时可以防止或抑制气囊的侧周部向侧外方鼓出。在气囊(10)的内部设有第一及第二内片(22A、22B),该气囊(10)的内部被划分为第一室(1)和包围该第一室(1)的第二室(2)。在第二内片(22B)上设有用于连通该第一室(1)和第二室(2)的连通口(27、28)。从第一内片(22A)一体伸出的系带(60),连接在气囊(10)的侧周部上。
文档编号B60R21/23GK1903622SQ20061010866
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9日
发明者安部和宏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