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式气囊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3571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帘式气囊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带有引导腔的帘式
气嚢,以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3的机动车辆。
背景技术
对于传统的帘式气嚢,问题在于,气嚢^c置于车辆内的车辆立柱 覆层的顶部之上。因为车辆立柱覆层元件的固定点 一般不直接位于其 顶部,所以在其后通常存在一个空腔。当帘式气嚢充气时,气嚢可能 抓牢车辆立柱覆层元件的顶沿,并且在展开到后面的空腔中。随后,
这样就导致了帘式气嚢不能完全的定位在车辆的侧窗的前面,而因此 不能充分地实现其保护车辆成员的功能。
从DE 103 31 133 Al所知的帘式气嚢通过在帘式气嚢的上部揭_ 供以可充气气泡的形式的引导腔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当帘式气嚢被安 装到位时,该气泡在气嚢的保护区域和车辆的内部结构之间被充气。 所述气泡以以下方式被设置在气嚢上,即在充气和展开过程中,其位 于车辆立柱的区域并进入到特定的空腔。这意味着,空腔被帘式气嚢 的保护区域堵塞,而帘式气嚢被引导越过构成障碍的车辆立柱的上 部。帘式气嚢被固定在车辆顶框上的延伸超过气嚢上沿的各种安装连 接件上。当安装后,帘式气嚢的上沿朝向上方,并且安装连接件向上
必要可通过缝合的方式保持在折叠位置。这导致了以下缺点,即可充 气引导腔的填充被引导通过折叠线,这意味着难以完成早期的气泡充

发明内容
从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普通类型的帘式气 嚢,所述帘式气嚢展现出更好的引导腔的填充性,并且能够利用引导
腔来实现帘式气嚢的保护腔的简易组装。
该目的可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帘式气嚢或者具有权利要
求13的特征的车辆来解决。
能被嵌入在机动车辆的顶框区域的帘式气嚢,具有至少一个引导 腔,该引导腔设置在帘式气嚢的上部并且与可充气的保护区域流动连 通。当在其安装状态时,引导腔在帘式气嚢的外侧被充气。当帘式气 嚢被安装在车辆内时,帘式气嚢的上部面朝下方。上部的这种定向改 进了填充,因为来自气体发生器的气体能够不受妨碍地涌入引导腔。
在优选实施例中,固定帘式气嚢的保持装置面朝下方,因此它们被i殳 置在至少一个引导腔的两侧。可选择地,保持装置之一可以被设置在 引导腔之上。
至少一个引导腔被设置在车辆立柱的区域。优选地,在机动车辆 的B柱区域和C柱的区域均存在一个引导腔。
当处于安装状态时,帘式气嚢能被巻拢,并且能通过覆盖物被固 定在该巻拢状态,由此,优选地沿其外侧朝向车辆内部结构的方向一皮 巻拢。
至少一个保持装置被设置在巻拢的帘式气嚢之下。优选地,所有 保持装置位于巻拢的帘式气嚢之下。也有可能固定装置的元件在巻的 高度上或者甚至高于巻的位置与顶框区固定在一起。
当帘式气嚢处于安装状态时,至少一个引导腔能够朝向下方,或 者可选择地,其能够与气嚢一起被巻拢。
优选地,至少 一个引导腔整件与帘式气嚢的保护区域一起形成, 并且该引导腔突出超过保护区域的上部。可选择地,可设置至少一个 作为分立元件附加在帘式气嚢的保护区域上的引导腔。这可通过缝 合、胶合或者焊接的方式实现。


优选实施例由涉及以下附图的解释和描述所产生。附图如下 图l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帘式气嚢在其展开、平伸状态的俯视图2是表示当安装在机动车辆中时,在巻起状态的图1的帘式气嚢
的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帘式气嚢在其展开、平伸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当安装在机动车辆中时,在巻起状态的图3的帘式气嚢的
图5是表示图4的帘式气嚢的V-V部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4的帘式气嚢的VI-VI部的剖视图; 图7 a至图7 d是表示帘式气嚢的充气过程顺序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图l中,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帘式气嚢l处于未充气和未展开 的状态。在其上部2,帘式气嚢1具有许多以安装连接件4形式的保 持装置,用于在机动车辆的顶框区域固定帘式气嚢1。此外,帘式气 嚢1具有通过其填充通道26与气体发生器25相连的可充气的保护区 域27。气体发生器25在上部2的前面区域与气嚢1相连接,还与传 感器和评价单元相连接,从而,如果感应到侧面或者翻滚事故,所述 气体发生器25被激活,并且对帘式气嚢1充气。这种情况下,气体 发生器25直接向引导气体进入各自的腔的填充通道26吹气。可选择 的,气体发生器25可以与插入填充通道26的填充管或填充导管相连 接。这意味着织物和接缝都被保护,防止受到从气体发生器流出的热 气影响。
可充气的保护区域27被分成许多腔5、 6、 7、 8、 9,这些腔被缝 合摺IO、 11、 12、 13彼此分开。腔5、 6、 7、 8、 9以以下方式设置 对于机动车辆的前座,保护区域的前部由腔7、 8、 9形成,而对于机 动车辆的后座,保护区域的后部由腔5、 6形成。在前部和后部之间, 非充气部分14在车辆的乘客在事故时接触不到的区域形成。例如, 这可以是在B柱的区域。
在帘式气嚢1的上部2设有两个引导腔15、 16,所述引导腔整件 连接至保护区域,并且突出超过上部2。从气体流动的角度来说,所
述引导腔15、 16与帘式气嚢1的填充通道26连通,因此气体发生器 25产生的气体能够迅速进入引导腔15、 16。引导腔15、 16中的每一 个都置于两个安装连接件4之间,由此,当处于安装状态时,前引导 腔15被分派在车辆的B柱区域,而后引导腔16被分派在车辆的C柱 区域。
图2示出了在折叠或者巻拢状态的帘式气嚢1。气嚢的方位对应 车辆的顶框区域的安装位置。安装连接件4远离巻拢的帘式气嚢1突 出,并且朝向下方。这意味着将帘式气嚢1固定在顶框的固定点位于 折叠巻之下。
许多的围绕巻拢的帘式气嚢1像覆盖物一样延伸的保持带20被 分派给安装连接件4,保持气嚢在其巻拢的状态。保持带20被设计为 其在帘式气嚢充气时撕裂的方式。为了该目的,可设置穿孔,或者材 料厚度能相对地较薄。作为带20的可选择的方案,可以设置单个的 与帘式气嚢1的长度相对应的覆盖物。引导腔15、 16从一起折叠成 巻的帘式气嚢l向下突出。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安装连接件4朝向下 方。然而,这不是绝对必要,重要的方面只是,当在安装状态时可充 气的保护区域26的上部2朝向下方。安装连接件4也能朝向上方。
在图3中,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帘式气嚢1。其具有被置于上部 2的以安装连接件24形式的保持装置。安装连接件24之一被置于前 引导腔17上。后引导腔18以对应第一实施例的方式#1置于两个保持 装置24之间。可选择地,引导腔17、 18具有保持装置24。
气体发生器35插入帘式气嚢的中间区域。气体发生器35与T型 填充管36连接,该T型填充管36引导气体进入填充通道26的前后 方向并且保护填充区域的纤维部分。
图4示出了类似于图2的对应顶框区域的安装位置在其巻拢状态 的帘式气嚢l。分配在车辆的B柱区域的前引导腔朝向下方,并且具 有一个安装连接件24。通过这些装置,引导腔17被固定在车辆上。 后引导腔18和帘式气嚢1 一起^C巻拢,并且被保持带30保持在此位 置。
图5示出了通过引导腔17剖开而得的剖视图。安装连接件24位 于朝向下方的引导腔17之下。可充气的保护区域27被一起折叠成一 巻。可以看出,帘式气嚢1沿朝向车辆内部结构的侧面,即其外侧3皮 巻拢。因此,充气过程中,所述帘式气嚢1沿其外侧解开。以横截面 示出的帘式气嚢1显示为P型。
图6示出了穿过帘式气嚢1的引导腔18剖开而得的横截面。引 导腔18和可充气的保护区域27及其填充通道26 —起被巻拢。为了 将引导腔18固定在巻拢位置,设置有像覆盖物一样环绕该巻的保持 带30。
当填充通道26被置于巻拢的帘式气嚢1的上部时,特别有利。 气体首先通过其弥漫;填充通道26引导在两侧的气体进入引导腔17、 18和保持可充气的保护区域27,并且推动其朝下。在此过程中,确 定在填充通道26和各自的引导腔17、 18之间没有形成明显折痕。通 过帘式气嚢1的安装连接件24朝向下方,这一点特别有可能实现。
在图7a至图7d中,依次示出了通过充气中的帘式气嚢1的引导 腔15剖开而得的横截面。图7a示出了紧接着气体发生器25的启动 之后的充气情况。与引导腔15连接的填充通道26被置于巻的上部区 域,并且首先充气。因为引导腔15的开口连接,引导腔15及时在早 期被充气。引导腔15从巻向下移动,并且将其自身置于在B柱覆层 22的顶端和车辆侧部结构21之间形成的空腔之上或者之中。如同图 7b至图7d可见,引导腔15堵塞空腔23,并且使帘式气嚢l的可充 气的保护区域27越过B柱覆层22的上端,所以其可沿侧部结构21 向底部展开,并且将其自身置于侧窗前面。
权利要求
1.一种帘式气囊,安装在机动车辆顶框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引导腔(15、16、17、18),所述的至少一个引导腔(15、16、17、18)被设置在帘式气囊(1)的上部(2)并且与可充气的保护区域(26、27)流动连通,由此,在安装状态,至少一个引导腔(15、16、17、18)可在保护区域和内部车辆结构之间充气,其特征在于,在安装状态下,帘式气囊(1)的可充气的保护区域(26、27)的至少一个上部(2)朝向下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气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2) 具有在机动车辆上固定所述帘式气嚢(1)的保持装置(4、 24)。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帘式气嚢,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引 导腔(15、 16、 18)位于两个保持装置(4、 24)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帘式气嚢,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保 持装置(24)位于引导腔(17)上。
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帘式气嚢,其特征在于,当处 于安装状态时,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腔(15、 16、 17、 18)以分派给车辆 立4主的方式i文置。
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帘式气嚢,其特征在于,设置 有两个引导腔(15、 16; 17、 18),由此,第一引导腔(15、 17)被分派 在B柱,而第二引导腔(16、 18)被分派在机动车辆的C柱。
7. 才艮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帘式气嚢,其特征在于,当处 于安装状态时,所述帘式气嚢(1)被一起巻拢,并且利用至少一个覆盖 物(20、 30)被保持在巻拢状态。
8.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帘式气嚢,其特征在于,所述帘式气嚢(1) 沿其外侧纟皮巻拢。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帘式气嚢,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 述的保持装置(4、 24)位于巻拢的帘式气嚢(1)之下。
10. 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帘式气嚢,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帘式气嚢(1)处于安装状态时,至少一个引导腔(15、 16、 17) 朝向下方。
11. 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帘式气嚢,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帘式气嚢(1)处于安装状态时,至少一个引导腔(18)和所述帘 式气嚢(1) 一起被巻拢。
12.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帘式气嚢,其特征在于,至 少一个引导腔(15、 16、 17、 18)整件与所述帘式气嚢(1)的保护区域连接。
13. —种带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帘式气嚢的机动车辆。
全文摘要
一种帘式气囊(1),安装在机动车辆顶框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引导腔(15、16、17、18),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腔(15、16、17、18)位于帘式气囊(1)的上部(2)并且从气体流动的角度来说其与可充气区域(26、27)连通。当处于安装状态时,所述至少一个引导腔(5、16、17、18)可在帘式安全气囊(1)的外侧充气。当处于安装状态时,帘式气囊(1)的上部(2)因此朝向下方。这意味着至少一个引导腔的填充被改进,因为在引导腔(15、16、17、18)和可充气区域(26、27)之间没有出现明显的折痕。
文档编号B60R21/213GK101208223SQ200680007827
公开日2008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11日
发明者伯耶·雅各布松, 奥拉·亨里克松, 弗雷德里克·谢尔, 马茨·贝恩特松 申请人: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