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后视镜转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3476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客车后视镜转向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客车后视镜转向器。
技术背景目前,在机械行业日益追求自动化控制的潮流下,许多产品都被设计成可自动控制,其 中用于汽车后视镜的后视镜转向器也不例外,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公开的授权公告 号为CN2568483Y名称为汽车后视镜转向器的实用新型专利,它的特点在于,在其壳体内安 装一个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转轴连接减速箱,所述减速箱的输出轴上设置一个齿轮;用于 安装镜面的转向环通过活动架活动安装在其壳体上;所述减速箱上的齿轮通过齿条与转向环 上的固定架连接。上述结构的实用新型虽然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能够使汽车后视镜全方位转动,但是它只 适合安装在小型汽车上而不适合安装在大型客车上,其原因在于1、由于其壳体内电动机的 功率有限且只是通过齿轮和齿条的啮合来带动转向环转动从而实现镜面的转动,因此上述实 用新型中的转向环只适合安装小镜面而不适合安装大型客车使用的大镜面;2、如果上述实用 新型的转向环想要安装大镜面,那么就要加大齿轮和齿条的尺寸以及使用更大功率的电动机, 这无疑提高了客车的制造成本。另外,上述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较复杂,而且在客车上的安 装也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需电动机控制、能够安装较大镜面且成本 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客车后视镜转向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客车后视镜转向器它包括底 座、浮动板、固定杆、弹簧和固定半球;所述弹簧套于固定杆的杆身上且其上端顶在固定杆 的杆帽上,其下端顶在固定半球的内表面上;所述固定半球和浮动板分别通过通孔I和通孔 II套于固定杆的杆身上;所述通孔I的形状与杆身下端的外形相配;所述通孔II的直径大于所述杆身的直径;浮动板下部的半球形外球面与所述底座的半球形内凹面转动配合;所述固 定杆的杆身下端与底座可拆卸连接。采用以上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在弹簧的压紧作用下, 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半球可以在浮动板做动作时起相对固定的作用,而且浮动板下部的半球 形外球面与所述底座的半球形内凹面是转动配合,通孔II又提供了固定杆的杆身转动时所需 的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但不需要电动机控制就能手动实现浮动板的转动,而且能够安装 较大的镜面;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只有底座、浮动板、固定杆、弹簧和固定半球连接组装 而成,因此不但成本低,而且结构比较简单,安装也很方便。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固定杆的杆身下端与底座可拆卸连接可采用以下具体 结构所述固定杆下端沿杆身圆周面均匀分布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小凸块;所述底座上的通 道内壁上设于供小凸块滑动的其数量与小凸块相对应的小滑槽;所述通道底部的圆周边缘上 均匀设有数量与小凸块相对应且与小滑槽相互间隔的用来卡住小凸块的小凹槽I 。采用这种 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可以使小凸块顺着下滑槽滑动,当固定杆的杆身下端完全通过底座上的通道后,再将固定杆旋转一个小角度后将小凸块卡在小凹槽I 。采用这种结构进一步体现了 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简单性和安装的方便性。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所述固定半球上的通孔I的形状与杆身下端的外形相配 可采用以下具体结构所述通孔I的直径与所述杆身的径向直径相等;所述通孔I的圆周边 缘上设有数量和位置均与所述小凸块相对应的小凹槽II 。这种结构可以进一步加强固定半球 对浮动板起相对固定的作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改进,所述套于固定杆杆身上的浮动板下部的半球形外球面上 分布有阻尼筋I ;所述底座的半球形内凹面上分布有与阻尼筋I相配合的阻尼筋II。阻尼纹 筋I与阻尼筋II的配合不但能够保证浮动板从垂直方向向水平方向运动的灵活性,而且还能 够对浮动板的运动速度起到缓冲作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种改进,所述底座和浮动板之间的固定杆的杆身上套有一个阻 尼球碗;所述阻尼球碗的内球面和外球面上分别分布有与所述阻尼筋I和阻尼筋II相配合的 阻尼筋m和阻尼筋iv。与上述的阻尼纹筋I和阻尼筋II的作用一样,设有阻尼筋III和阻尼筋IV的阻尼球碗的设置不但进一步加强了浮动板从垂直方向向水平方向运动的灵活性,而且也进一步对浮动板的运动速度起到缓冲作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客车后视镜转向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客车后视镜转向器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客车后视镜转向器中阻尼球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客车后视镜转向器中底座的底面朝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客车后视镜转向器中底座的底面朝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底座,2、浮动板,3、固定杆,4、弹簧,5、固定半球,6、杆身,7、杆帽,8、通孔I, 9、通孔II, 10、阻尼筋I, 11、阻尼筋II, 12、小凸块,13、通道,14、小滑槽,15、小凹槽I , 16、阻尼球碗,17、阻尼筋III, 18、阻尼筋IV, 19、半球形外球面,20、半球形内凹面,21、小凹槽II。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l、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l、浮动板2、固定杆3、弹 簧4和固定半球5;所述弹簧4套于固定杆3的杆身6上且其上端顶在固定杆3的杆帽7上, 其下端顶在固定半球5的内表面上;所述固定半球5和浮动板2分别通过通孔I 8和通孔I19 套于固定杆3的杆身6上;所述通孔I 8的形状与杆身6下端的外形相配;所述通孔I19的直 径大于所述杆身6的径向直径;浮动板2下部的半球形外球面19与所述底座1的半球形内凹 面20转动配合;所述固定杆3的杆身6下端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杆3的杆身6下端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可采用以下具体结构 所述固定杆3下端沿杆身6圆周面均匀分布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小凸块12;所述底座1上的 通道13内壁上设于供小凸块12滑动的其数量与小凸块12相对应的小滑槽14;所述通道13 底部的圆周边缘上均匀设有数量与小凸块12相对应且与小滑槽14相互间隔的用来卡住小凸 块12的小凹槽I15,本实施方式中小凸块12、小滑槽14以及小凹槽I15的数量均为四个。 所述通孔I 8的形状与杆身6下端的外形相配指,所述通孔I 8的直径与所述杆身6的直径相等;所述通孔I 8的圆周边缘上设有数量和位置均与所述小凸块12相对应的小凹槽I12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套于固定杆3杆身6上的浮动板2下部的半球形外球面19上分布有 阻尼筋I 10;所述底座1的半球形内凹面20上分布有与阻尼筋I 10相配合的阻尼筋IIll。 另外,所述底座1和浮动板2之间的固定杆3的杆身6上套有一个阻尼球碗16;所述阻尼球 碗16的内球面和外球面上分别分布有与所述阻尼筋I 10和阻尼筋IIll相配合的阻尼筋mi7 和阻尼筋IV18。
权利要求1、一种客车后视镜转向器,包括底座(1)和浮动板(2),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固定杆(3)、弹簧(4)和固定半球(5);所述弹簧(4)套于固定杆(3)的杆身(6)上且其上端顶在固定杆(3)的杆帽(7)上,其下端顶在固定半球(5)的内表面上;所述固定半球(5)和浮动板(2)分别通过通孔I(8)和通孔II(9)套于固定杆(3)的杆身(6)上;所述通孔I(8)的形状与杆身(6)下端的外形相配;所述通孔II(9)的直径大于所述杆身(6)的直径;浮动板(2)下部的半球形外球面(19)与所述底座(1)的半球形内凹面(20)转动配合;所述固定杆(3)的杆身(6)下端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后视镜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3)的杆身(6) 下端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指,所述固定杆(3)下端沿杆身(6)圆周面均匀分布有二个或 二个以上的小凸块(12);所述底座(1)上的通道(13)内壁上设于供小凸块(12)滑动的 其数量与小凸块(12)相对应的小滑槽(14);所述通道(13)底部的圆周边缘上均匀设有数 量与小凸块(12)相对应且与小滑槽(14)相互间隔的用来卡住小凸块(12)的小凹槽I (15)。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客车后视镜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I (8)的形 状与杆身(6)下端的外形相配指,所述通孔I (8)的直径与所述杆身(6)的径向直径相等; 所述通孔I (8)的圆周边缘上设有数量和位置均与所述小凸块(12)相对应的小凹槽n (21)。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后视镜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于固定杆(3)杆身 (6)上的浮动板(2)下部的半球形外球面(19)上分布有阻尼筋I (10);所述底座(1)的半球形内凹面(20)上分布有与阻尼筋I (10)相配合的阻尼筋II (11)。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客车后视镜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和浮动板(2) 之间的固定杆(3)的杆身(6)上套有一个阻尼球碗(16);所述阻尼球碗(16)的内球面和 外球面上分别分布有与所述阻尼筋I (10)和阻尼筋II (11)相配合的阻尼筋m (17)和阻 尼筋IV (1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客车后视镜转向器,包括底座(1)、浮动板(2)、固定杆(3)、弹簧(4)和固定半球(5);弹簧(4)套于固定杆(3)的杆身(6)上且其上端顶在固定杆(3)的杆帽(7)上,其下端顶在固定半球(5)的内表面上;固定半球(5)和浮动板(2)分别通过通孔Ⅰ(8)和通孔Ⅱ(9)套于杆身(6)上;通孔Ⅰ(8)的形状与杆身(6)下端的外形相配;通孔Ⅱ(9)的直径大于所述杆身(6)的直径;浮动板(2)下部的半球形外球面(19)与底座(1)的半球形内凹面转动配合;固定杆(3)的杆身(6)下端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无需电动机控制、能够安装较大镜面且成本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文档编号B60R1/07GK201102502SQ200720184420
公开日2008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16日
发明者傅家达 申请人:宁波精成车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