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4662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设定为可以抑制膨胀时的内压 的气囊。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气囊装置,如特开2000—43672公报所示,具有如 下结构在气囊上形成可以使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排出的排出孔,使 该排出孔可以利用与开闭控制装置连结的衬片部件开闭,与乘客的就 座位置及体型对应而控制排出孔的开闭,从而抑制气囊在膨胀时的内 压。
在该气囊装置中,具有下述结构沿排出孔周缘的整个圆周上
设置大致圆环状的缝合部位,将由具有可扰性的薄片材料构成且设定 为可以闭塞排出孔的大小的衬片,利用缝合线缝制在气囊上。并且,
该衬片部件具有下述结构在解除该衬片部件与开闭控制装置的连结 的状态下气囊进行膨胀时,维持排出孔的闭塞状态,在维持该衬片部 件与开闭控制装置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进行膨胀时,被开闭控制装置 限制移动,从而使缝合部位的缝合线断裂而解除与排出孔周缘的连 结,以从气囊剥离的方式使排出孔开口。
但是,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将衬片部件缝制在气囊中的排出 孔周缘上的缝合部位,沿排出孔周缘的整个圆周以大致圆环状配置。 艮P,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缝合部位与通过开闭控制装置的移动限制 进行作用的张力的作用方向大致正交的宽度部位上形成。由此,在现 有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在利用开闭控制装置进行移动限制时作用的张 力,在该缝合部位中的宽度部位上暂时进行作用,因此,存在缝合线 难以断裂以使衬片部件迅速打开,从而无法使衬片部件打开而使排出 孔顺畅地开口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出孔可以迅速开口的气囊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利用下述结构的气囊装置实现。其具有以下 部分而构成-
气囊,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从收容时的折叠状态进行膨胀, 同时具有排出孔,其可以使流入的前述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排出; 开闭控制装置,其控制前述排出孔的开闭;以及 衬片部件,其与前述排出孔的周缘结合,同时与前述开闭控制
装置连结,构成为在前述气囊膨胀时解除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 连结时,使前述排出孔闭塞,在前述气囊膨胀时维持与前述开闭控制 装置之间的连结时,使前述排出孔开口,该衬片部件配置为可以与前 述气囊一起折叠,
前述衬片部件由衬片主体和具有可挠性的带状调整带构成,该 衬片主体由具有可挠性的薄片材料构成,与前述排出孔周缘结合,并 且使前述排出孔开闭,该调整带与该衬片主体重叠配置,调整利用前 述衬片主体进行的前述排出孔的开闭,
该调整带构成为,使前端侧利用缝合线缝制在前述衬片主体上, 作为与前述衬片主体连结的连结部位,同时使根部侧与前述开闭控制 装置连结,
前述连结部位中的与前述衬片主体的缝合部位构成为, ■
从前述连结部位的根部端侧至前端侧形成大致直线状,同时使 成为根部端侧的第l末端,配置在与前端侧的第2末端相比,在前述 气囊膨胀时更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位置上,
并且,在维持与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时,前述衬片主体使 前述排出孔闭塞,在解除与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时,前述衬片主 体使前述排出孔开口,
前述调整带构成为,
在前述气囊膨胀时解除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维 持其与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使前述排出孔闭塞,在前述气囊膨胀时维持其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 使构成前述缝合部位的前述缝合线从前述第1末端侧断裂,从而使前 述缝合部位断裂,解除前述连结部位和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在以维持调整带和开闭控制装置之间 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展开膨胀时,与气囊的排出孔周缘结合的衬片主 体,随着气囊的展开膨胀而以从开闭控制装置离开的方式移动,但维 持该与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的调整带构成为,使从开闭控制装置 至缝制在衬片主体上的连结部位的长度尺寸固定,并且不解除连结。 因此,衬片主体伴随气囊的展开膨胀而以从开闭控制装置离开的方式 移动,此时,牵引调整带,以使其从连结部位至开闭控制装置的部位 以直线状延伸,同时,以使调整带的连结部位从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 方式牵引。并且,由于调整带的连结部位利用缝合线缝制在衬片主体 上,所以衬片在以使连结部位从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方式牵引时,使 缝合线断裂,从而解除与调整带的连结部位之间的缝制状态,然后以 从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方式移动,在解除其与连结部位之间的缝制 后,以从排出孔的周缘部位剥离的方式打开,使排出孔开口。
此时,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由于调整带的连结部位中的与 衬片主体缝合的缝合部位,从连结部位的根部端侧至前端侧形成大致 直线状,同时使成为根部端侧的第1末端,配置在与前端侧的第2 末端相比在气囊膨胀时从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位置上,因此在通过衬 片主体进行牵引时,在第l末端侧产生应力集中,可以使缝合部位的 缝合线从第l末端至第2末端按顺序顺畅地断裂。因此,在本发明的 气囊装置中,可以使构成缝合部位的缝合线顺畅且迅速地断裂,可以 将连结部位迅速地从衬片主体上剥离。并且,如果解除衬片主体和连 结部位之间的缝制状态,则衬片主体被从排出孔排出的膨胀用气体推 压而打开,使排出孔开口。
由此,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可以使衬片部件顺畅地打开而 使排出孔迅速开口。
另外,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如果构成为,使前述衬片主体 配置多片,以使它们在闭塞前述排出孔的区域中相互重叠,同时利用前述缝合部位与前述连结部位相互缝制在一起,则在解除调整带和开 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展开膨胀时,可以防止衬片主体 被膨胀用气体推压而巻起,可以抑制膨胀用气体从由衬片主体闭塞的 排出孔泄漏。当然,由于在维持调整带和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的 状态下气囊展开膨胀时,构成缝合部位的缝合线断裂,解除衬片主体 与连结部位缝制在一起的状态,所以各衬片主体顺畅地打开而使排出 孔开口。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如果构成为使调整带中的连 结部位配置为进入排出孔的开口区域,则所有的衬片主体利用配置为 进入排出孔的开口区域的缝合部位,与连结部位缝制在一起。换言之, 由于所有的衬片主体在成为排出孔的中央附近的位置上相互缝制,因 此,在解除调整带和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展开膨胀 时,即使衬片主体被膨胀用气体推压,也可以防止相互错位移动,艮P, 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即使不将所有的衬片主体设定为闭塞 排出孔整体的大小,只要是作为整体具有可以闭塞排出孔的结构,就 可以防止在利用衬片主体进行闭塞时从排出孔泄漏膨胀用气体衬片, 所以可以将各衬片部件的大小设定为,仅闭塞从与排出孔周缘的结合 部位至缝合部位的部位。因此,与使用多片可以闭塞排出孔整体的大 小的衬片主体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构成衬片主体的基材的量减少。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如果使调整带中与衬片主体 连结的部位形成为,大致沿着在气囊膨胀时维持与开闭控制装置之间 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膨胀时的调整带的牵引方向,则可以使牵引时 的牵引力容易作用在第1末端上,使构成缝合部位的缝合线迅速断 裂,所以优选。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如果使缝合部位构成为, 在第1末端和第2末端的附近部位上,将连结部位缝制在衬片主体和 排出孔的周缘部位上,则各衬片主体使除了衬片主体本身结合在排出 孔的周缘部位上的结合部位之外的部位,利用缝合部位缝制在排出孔 的周缘部位上,所以可以进一步抑制在解除调整带和开闭控制装置之 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展开膨胀时从排出口泄漏膨胀用气体。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如果使衬片主体构成为,分 别在以排出孔的中央为中心而成为放射状的位置,与排出孔的周缘结 合,则在打开时基本不受其他衬片主体的衬片影响,使各衬片主体分 别顺畅地打开,所以优选。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也可以使前述排出孔由狭缝 构成,该狭缝是对构成前述气囊的基布,以使其中央侧凸出的方式以 线状形成切口而构成的,l片前述衬片主体,由构成前述气囊的基布 中的由前述狭缝包围的部位构成,在成为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与使所 有的衬片主体由与气囊不同的基布构成衬片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构 成衬片主体的布料的量,所以优选。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如果构成为,使衬片部 件配置在气囊的内周侧,则衬片主体从气囊内周侧闭塞排出孔,所以 与使衬片部件配置在气囊的外周侧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利用衬片主 体闭塞时从排出孔泄漏膨胀用气体衬片。相反,也可以构成为使衬片 配置在气囊的外周侧,在此情况下,由于衬片主体从气囊的外周侧闭 塞排出孔,所以与使衬片部件配置在气囊的内周侧的情况相比,在衬 片主体被膨胀用气体推压而打开时,可以使其顺畅地打开。


图1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的仪表板和乘客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沿左右方向的剖面图,是
表示图i的n—n部位的图。
图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卡止部件的部位 的局部放大剖而图。
图4是从前方侧观察使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以 单体膨胀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5是沿使图4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的前后方向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构成图4的气囊的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4的气囊中的排出孔部位附近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图8是表示排出孔部位附近的放大剖面图,是表示大致沿前后 方向的剖面和大致沿上下方向的剖面的图。
图9是表示在图4的气囊中,衬片和排出孔的周缘部位的概略 分解斜视图。 ;
图IO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在排出孔开口的状态 下使气囊膨胀完成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在排出孔闭塞的状态 下使气囊膨胀完成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利用衬片部件的连结
部件解除衬片主体的闭塞的过程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图13是从前方侧观察的使使用了其他方式的衬片部件的气囊以
单体膨胀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14是使图13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的沿前后方向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图13的气囊中的排出孔部位附近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6是从气囊的内周侧观察图15的排出孔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17是表示在图15的气囊中,衬片部件和排出孔的周缘部位
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图18是表示在图15的气囊中,利用衬片部件的连结部件解除
衬片主体的闭塞的过程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图19是表示其他方式的衬片部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20表示图19的衬片部件和排出孔的周缘部位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图21是表示另一个其他方式的衬片的概略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图21的衬片部件和排出孔的周缘部位的概略分解 斜视图。
图2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在衬片部件的调整带 在连结部位的根部端附近以没有折叠的状态收容的情况下,利用连结 部件解除衬片主体的闭塞的过程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基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 使用配置于副驾驶席前方的副驾驶席用的气囊装置作为例子进行说 明,但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并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以 应用于方向盘用的气囊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如图1所示,是配置于仪 表板1的上表面2侧的内部的上部安装型。气囊装置M如图1、 2所
示,其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被折叠的气囊21;充气机14,其向气 囊21供给膨胀用气体;外壳6,其收容保持气囊21及充气机14;保
持器18,其用于将气囊21及充气机14安装在外壳6上;气囊罩16,
其覆盖折叠后的气囊21;作为开闭控制装置的卡止部件10,其控制
在气囊21上形成的后述排出孔27的开闭;以及衬片部件45,其与 气囊21中的排出孔27的周缘结合。充气机14和卡止部件10由控制 装置60控制动作。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上下、前后及左右方向,只要不特别说明, 均与车辆前进状态中的车辆的上下、前后及左右方向一致,对于气囊
21,则与其在车辆搭载状态时使膨胀完成的状态下的上下、前后及左 右方向一致。
控制装置60如图1所示,与位置检测传感器61、重量传感器 62、及碰撞检测传感器63等电气连接,该位置检测传感器61作为可 以检测就座在座位SE上的乘客MP的体型及仪表板1和乘客MP的 距离的乘客检测传感器,该位置检测传感器62作为可以检测乘客 MP的体重的乘客检测传感器,该碰撞检测传感器63可以检测车辆 的加速度及加速方向,控制装置60输入来自这些位置检测传感器61、 重量传感器62及碰撞检测传感器63等的电气信号,使充气机14动 作,同时控制作为开闭控制装置的卡止部件10的动作,以使气囊21 以适当的膨胀模式进行膨胀。
气囊罩16构成为,与合成树脂制的仪表板1 一体地形成,在气 囊21展开膨胀时,前后二扇门部16a、 16b被气囊21推压而打开。另外,在气囊罩16的门部16a、 16b的周围,形成与外壳6连结的连 结部16c。
充气机14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大致圆柱状的主体部14a,其 具有多个气体喷出口 14b;以及大致四方板状的凸缘部14c,其从主 体部14a的外周面凸出地配置。
外壳6形成为金属板制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上端侧具有长方 形的开口,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大致长方形板状的底壁部7,其使 充气机14从下方插入而安装;以及周壁部8,其从底壁部7的外周 缘向上方延伸,与气囊罩16的连结壁部16c卡止。外壳6在底壁部 7的部位上配置与车辆的车体侧连结的未图示的托架。另外,在底壁 部7的成为充气机14插入用的插入孔7a附近的左侧形成通孔7b, 其使在构成衬片部件45的后述调整带52的根部52b侧设置的环部 58可以插入。
另外,在底壁部7的下部侧的贯通孔7b附近的部位上,如图2、 3所示配置作为开闭控制装置的卡止部件10,其连结衬片部件45的 调整带52的根部52b侧。该卡止部件10由卡止销钉11和致动器12 构成,该卡止销钉11插入形成于调整带52的根部52b侧的环部58 中,该致动器12紧固在底壁部7的下表面侧上,可拉入卡止销钉ll 地进行动作。如果致动器12进行动作而拉入卡止销钉11,则卡止销 钉11如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从将环部58卡止的状态转换至解除卡 止的状态。该致动器12只要是可以利用来自控制装置60的电气信号 而使卡止销钉ll移动,则可以使用活塞压力缸,其利用流体压力, 该流体压力包括油压、水压、气压、以及充气机等产生的膨胀气体压 力;电动机,其利用上述的流体压力或电力;电磁螺线管;以及利用 复位时的弹性力的弹簧等。此外,在底壁部7的下表面侧的通孔7b 的周缘上,在与致动器12相对的缘部侧,如图3所示配置支撑台7c, 其支撑卡止部件10的卡止销钉11的前端,防止在卡止时环部58从 卡止销钉11脱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21和充气机M,通过配置 在气囊21内的圆环状保持器18的多个螺栓18a,穿过气囊21中的气体流入口 24的周缘23、外壳6的底壁部7及充气机14的凸缘部 14c,用螺母19紧固,从而安装在外壳6上。
气囊21如图4、 5所示,使膨胀完成时的形状为以前端侧作为 顶部的大致四角锥状,其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上侧壁部21a及下侧 壁部21b,它们在上下两侧沿大致左右方向配置;左侧壁部21c及右 侧壁部21d,它们在左右两侧沿大致前后方向配置;以及后侧壁部 21e,其以在作为乘客侧的后侧连结上侧壁部21a和下侧壁部21b的 方式,沿大致左右方向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1具有下述 部件而构成乘客保护部29,其配置于在膨胀完成时成为乘客侧的 后部侧;以及大致筒状的车体侧部22,其配置在膨胀完成时位于乘 客保护部29的前方侧的仪表板1和挡风玻璃4之间,前端侧被闭塞, 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气囊21中的下侧壁部21b的前端侧的车体侧部 22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部位上,配置气体流入口24,其开口为圆 形,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其周缘23安装在外壳6上。在气体流入 口 24的周缘23上形成多个安装孔25,其使保持器18的螺栓18a插 入,用于将气体流入口 24的周缘23安装在外壳6的底壁部7上。另 外,在气囊21中的左侧壁21c、右侧壁21d上形成可以排出剩余的 膨胀用气体的通风孔26。并且,在左侧壁部21c上,在通风孔26的 上方侧形成开口为大致三角形的排出孔27。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 排出孔27如图5所示,使其外形形状为在气囊21膨胀完成时,将底 边配置为在下缘侧沿大致前后方向的大致等腰三角形。
乘客保护部29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具有凸出部30L、 30R, 其配置为,在气囊21膨胀完成时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同时分别在 上下方向上延伸,略微向后方凸出地形成。另外,在凸出部30L、 30R 之间形成凹部31,其略微向前方凹陷,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参照 图4、 5、 9、 10))。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1中,膨胀完成时的气 囊21中的乘客保护部29在约束乘客MP时,利用左右的凸出部30L、 30R,约束进行前进移动的乘客MP的左右肩部,从而抑制乘客MP 的前进移动,在约束肩部而抑制前进移动后,可以利用凸出部30L、 30R之间的凹部31的部位,柔和地承受乘客MP的头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1是由具有可挠性的织布构成的规定形状的 基布的周缘相互结合而构成的,该织布由聚酯线或聚酰胺线等构成。
如图6所示,由第1基布33和第2基布38这2片基布构成,该第1 基布33构成左侧壁部21c、右侧壁部21d及下侧壁部21b的前部侧 部位21ba,该第2基布构成上侧壁部21a、后侧壁部21e及下侧壁部 21b的后部侧部位21bb。
第1基布33为与展开的蝴蝶形状近似的左右对称形状,如图6 所示,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大致长方形的下侧部位34,其构成车 体侧部22中的气体流入口 24的周缘23;以及大致四方板状的左侧 部位35和右侧部位36,它们配置为从下侧部位34向左右两侧延伸。 下侧部位34构成作为膨胀完成的气囊21的下侧壁部21b中的气体流 入口 24附近的前部侧部位21ba。左侧部位35及右侧部位36分别主 要构成膨胀完成的气囊21的左侧壁部21c、右侧壁部21d。
第2基布38构成为,使构成气囊21中的上侧壁部21a、后侧壁 部21e、及下侧壁部21b的后部侧部位21bb的部位,分别成为直列 配置的大致带状,以将长度方向(搭载于车辆时的前后方向)的中央 侧作为幅宽部的方式,使宽度方向(搭载于车辆时的左右方向)侧的 两边缘弯曲。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基布38成为扁平的大致 菱形,以使构成上侧壁部21a的部位侧,与构成下侧壁部21b的部位 侧相比较宽。在第2基布38中的中央附近,形成沿长度方向配置的 切口部39。该切口部39构成为,使周缘形状与第2基布38的外形 形状近似,开口为扁平的大致菱形形状。即,切口部39形成使第2 基布38中的宽度方向侧的中心线为中心的线对称形状,分别形成将 以中间部位向第2基布38的缘部侧凸出的方式弯曲而构成的2个周 缘部39a、 39b,在两端侧结合的形状。另外,切口部39形成为,使 开口宽度尺寸最大的宽度部位39c,与第2基布38中构成为最大宽 度的宽度部位38a相比,略微位于下缘部38e侧(搭载于车辆时的下 方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1中,乘客保护部29中的凸出部 30L、 30R及凹部31,通过将第l基部33的左侧部位35及右侧部位36和第2基布38的周缘互相重叠,以及将第2基布38中的切口部 39的周缘部39a、 39b互相重叠并缝合而构成。另外,在气囊21中, 如图5、6所示,配置加强气体流入口 24的周缘23的2片加强布41, 42。
衬片部件45配置于气囊21的外周侧,如图4, 5, 7 9所示, 由衬片主体46和调整带52构成,该衬片主体46与排出孔27的周缘 部位28结合,同时使排出孔27开闭,该调整带52与衬片主体46 重叠配置而利用衬片主体46调整排出孔27的开闭。
衬片主体46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7 9所示,由在闭 塞排出孔27的区域中相互重叠地配置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 和第3片部49这3片构成。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 部49与气囊21相同地,由聚酯线或聚酰胺线等构成的具有可挠性的 织布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仅使配置于外周侧的第3片部 49形成可以单独闭塞排出孔27的大小,形成与排出孔27大致相似 形状的等腰三角形状。配置于内周侧的第1片部47及第2片部48, 形成部分地覆盖排出孔27的大小,第1片部47的外形形状成为将与 第3片部49大致一致的等腰三角形的后缘侧沿上下方向切去的形状, 第2片部48的外形形状成为将与第3片部49大致一致的等腰三角形 的前缘侧沿上下方向切去的形状。具体地说,第1片部47构成为, 在排出孔27中,对后述的缝合部位50的前边50a和后述的缝合部位 55之间的区域,包含周缘部位28进行闭塞,切去位于缝合部位55 后方的区域。相同地,第2片部48构成为,对在排出孔27中的缝合 部位50的后述后边50b和缝合部位55之间的区域,包含周缘部位 28进行闭塞,切去位于缝合部位55前方的区域。并且,在排出孔27 中的配置缝合部位55的区域中,将构成衬片主体46的第1片部47、 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相互重叠地配置。
并且,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分别缝制在排 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具体地说,通过将第1片部47相对于排 出孔27以确保缝边的方式稍微向前方偏移,与左侧壁部21c的外周 侧重叠,将第2片部48以确保缝边量的方式稍微向后方偏移,与第1片部47的外周侧重叠,然后将第3片部49一边将缝边量稍微向下 方偏移而堵塞排出孔27整体, 一边以与第2片部48的外周侧重叠的 状态下,利用缝合线Tl形成与排出孔27的开口形状大致相似的大 致等腰三角形的连续状的缝合部位50,沿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 的整个周长进行缝制,从而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 分别与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结合。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1 中,各第l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构成为,在闭塞排 出孔27的区域中相互重叠地配置,利用沿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 的整个周长进行包围而形成的缝合部位50,缝制在气囊21的左侧壁 部21c(第1基布33的左侧部位35)上。具体地说,如图7 9所示, 第1片部47利用缝合部位50中的前边50a与左侧壁部21c结合,第 2片部48利用缝合部位50中的后边50b与左侧壁部21c结合,第3 片部49利用缝合部位50中的下边50c与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 结合。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 47、第2片部48、第3片部49,分别在以排出孔27的中央作为中心 而成为放射状的位置,缝制在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另外,各 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以在闭塞排出孔27的区域 上相互重叠的状态下,利用后述的缝合部位55与调整带52的连结部 位54相互缝制在一起(参照图8)。
调整带52由具有可挠性的带状布料构成,使前端52a侧与衬片 主体46连结,使根部52b侧与作为开闭控制装置的卡止部件IO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配置为与排出孔27的底边大致正交,大致 沿排出孔27的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参照图5, 7)。在本实施方式 的情况下,调整带52使前端52a侧向衬片主体46侧折回,将折回的 部分利用缝合线T2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调 整带52中,将从折回部53至前端52a的部位,作为与衬片主体46 连结的连结部位54而构成,将从折回部53至根部52b的部位与卡止 部件10侧连结而构成为牵引连结部位54的牵引部位57。并且,调 整带52构成为,仅将从折回部53至前端52a的部位即连结部位54 利用缝合线T2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连结部位54构成为,使其长度方向与牵引部位57的长度方向
一致,将调整带52的前端52a侧在折回部53处折回,使用缝合线 T2在缝合部位55的部位上缝制衬片主体46 (第1片部47、第2片 部48、第3片部49)。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结部位54使前端 54a位于下方,使成为折回部53侧的根部端54b位于与前端54a相 比更从卡止部件IO侧远离的上方,在排出孔27的宽度方向(前后方 向)的大致中央,配置在沿长度方向(上下方向)跨越排出孔27的 位置上。缝合部位55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连结部位54的宽度 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形成为沿连结部位54的长度方向的大致直线状, 其构成为,使成为根部端54b侧(折回部53侧)的第l末端55a, 与配置于下方侧的前端54a侧的第2末端55b相比,配置在气囊21 膨胀时更从卡止部件IO远离的位置的上方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缝合部位55构成为,在第l末 端55a和第2末端55b的附近部位上,将连结部位54缝制在衬片主 体46和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缝合 部位55如图8 (a)所示,使用上线和下线这2根缝合线T2构成。 并且,具体地说,缝合部位55构成为,使第'l末端55a配置于成为 排出孔27的上缘侧的周缘部位28上,使第2末端55b配置于排出孔 27的下缘侧中,比缝合部位50的下边50c更靠前方的位置上。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缝合部位55在第l末端55a附近的部位 和第2末端55b附近的部位上开线,分别实施以直线状重复的倒缝。 并且,缝合部位55设定为下述强度,即,在环部58卡止在卡止部件 10的卡止销钉11上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时,构成缝合部位55 的缝合线T2从第1末端55a侧断裂,从而使缝合部位55断裂。缝 合部位55的断裂强度可以通过线迹针距变更或缝合线T2的粗细的 变更而进行调整。
在牵引部位57的根部52b侧配置由具有可挠性的绳状材料构成 的环部58。环部58构成为可以插入卡止部件10的卡止销钉11,如 图2所示,在折叠收容气囊21时,插入卡止销钉11而卡止在卡止部 件10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牵引部位57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在维持环部58和卡止销钉11之间卡止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 时,使调整带52的连结部位54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的缝合部位55 的整个区域可以可靠地断裂,S卩,与在维持调整带52和卡止销钉11 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膨胀完成时的调整带52的连结部位54中的 缝合部位55的第2末端55b、和卡止销钉11之间的直线距离相比, 更短的尺寸。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1的制造进行说明。在第1基布33 上预先形成通风孔26和排出孔27。并且,在第1基布33的外表面 侧上,将衬片主体46中的第1片部47以闭塞排出孔27的方式配置, 将第2片部48以及第3片部49分别在闭塞排出孔27的区域中相互 重合的方式,在偏移若干缝边量的同时按顺序重叠,沿排出孔27的 周缘部位28的整个周长,使用缝合线Tl形成缝合部位50,将衬片 主体46缝制在第1基布33上。然后,将预先形成环部58的调整带 52,在折回部53的部位处折回,将连结部位54重叠在第3片部49 上,使用缝合线T2形成缝合部位55,将连结部位54缝制在衬片主 体46 (第l片部47、第2片部48、第3片部49)及排出孔27的周 缘部位28上,使衬片部件45与第l基布33连结。并且,在第l基 布33上按顺序重叠加强布41、 42,缝制在成为气体流入口 24的周 缘23的部位上。然后通过开孔加工形成气体流入口 24及安装孔25。 此外,气体流入口 24和安装孔25也可以在第l基布33及加强布41、 42上预先形成。
然后,将第2基布38在宽度方向侧的中央折叠,以使切口部39 的周缘部39a、 39b相互重叠,将周缘部39a、 39b互相缝制。然后, 一边将由周缘部39a、 39b相互缝制而构成的缝合部位的缝边,配置 于内侧, 一边展开第2基布38,将第2基布38的上缘部38d缝制在 第1基布33中的下侧部位34的前缘部34a上。相同地,将第2基布 38的下缘部38e缝制在第1基布33中的下侧部位34的后缘部34b 上。并且,将下侧部位34中的前后的左缘部34c缝制在左侧部位35 的周缘部35a中的根部侧缘部35b上,将右缘部34d缝制在右侧部位 36的周缘部36a中的根部侧缘部36b上。然后,对左侧部位35的周缘部35a和第2基布38的左缘部38b进行缝制,对右侧部位36的周 缘部36a和第2基布38的右缘部38c进行缝制,然后利用气体流入 口 24翻转而使缘部的缝边不向外部露出,从而可以制造气囊21。
说明将如上述制造的气囊21向车辆的搭载,首先,在气囊21 的内部配置保持器18,以使螺栓18a从各安装孔25中突出,折叠气 囊21,将折叠的气囊21的周围利用可断裂的包封片(省略图中标号) 包裹,以防止折叠散开。此时,调整带52的环部58从包封片中突出。 并且,以使各螺栓18a从外壳6的底壁部7突出,使环部58从通孔 7b突出的方式,将折叠后的气囊21载置于外壳6的底壁部7上。然 后,使从外壳6的底壁部7突出的环部58,与紧固于底壁部7的下 表面侧的卡止部件10的卡止销钉11卡止。然后,使充气机14的主 体部14a从底壁部7的下方经由插入孔7a插入外壳6内,同时使从 底壁部7向下方突出的各螺栓18a,插入充气机14的凸缘部Mc中。 然后,如果在从充气机14的凸缘部14c突出的各螺栓18a上紧固螺 母19,则可以将折叠后的气囊21和充气机14安装在外壳6底壁部7 上。
并且,如果使外壳6的侧壁部8卡止在搭载于车辆的仪表板1 中的气囊罩16的连结壁部16c上,使外壳6的未图示的规定托架固 定在车体侧的部位上,从而可以将气囊装置M搭载于车辆上。
在气囊装置M搭载于车辆上后,如果行驶中的车辆发生碰撞, 则控制装置60向充气机14输出动作信号,使充气机14从气体排出 口14b喷出膨胀用气体,气囊21膨胀而使包封片断裂,同时使气囊 罩16的门部16a、 16b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被推压而打开。然后, 气囊21从气囊罩16的门部16a、16b打开而形成的开口向上方凸出, 同时向后方侧展开膨胀,以闭塞仪表板1的上表面2和仪表板1上方 的挡风玻璃4之间,如图l的双点划线所示,使膨胀完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在维持调整带52和作 为开闭控制装置的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膨胀时, 与气囊21中的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结合的衬片主体46,伴随着 气囊21的展开膨胀,从卡止部件10离开而向上方侧移动,但维持与卡止部件IO之间的连结的调整带52构成为,具有从卡止部件10至 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的连结部位54的长度尺寸,即牵引部位57的 尺寸固定,并且不解除与卡止部件IO之间的连结。因此,衬片主体 46伴随着气囊21的膨胀展开,以从卡止部件10离开的方式向上方 侧移动,此时以使从连结部位54至卡止部件10的部位(牵引部位 57)以直线状延伸的方式,牵引调整带52,进而,牵引调整带52的 连结部位54,以使其离开卡止部件10。并且,由于调整带52的连结 部位54利用缝合线T2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因此衬片主体46在 将连结部位54从卡止部件10远离的方式向上方侧牵引时,如图12 所示,在使缝合线T2断裂的同时解除其与调整带52的连结部位54 之间的缝制状态,进而,以从卡止部件IO远离的方式,向上方侧移 动而解除与连结部位54的缝制,然后以从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 剥离的方式打开,使排出孔27开口。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使调整带52的连结部 位54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的缝合部位55为大致直线状,同时,将 作为断裂时的起点的根部端54b侧的第l末端55a,配置在与前端54a 侧的第2末端55b相比更从卡止部件IO远离的位置的上方。具体地 说,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调整带52形成为,仅将连结部 位54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同时将没有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的牵 引部位57,以折回部53作为起点从连结部位54翻转。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在利用衬片主体46进 行牵引时,将折回部53侧(根部端54b侧)作为开始剥离的剥离点 P,连结部位54伴随着膨胀时的气囊21的左侧壁部21c及衬片主体 46的移动(向图8所示的上方移动),成为相对地向从衬片主体46 剥离的方向被牵引的状态,该牵引力集中在配置于根部端54b侧的第 1末端55a上,使缝合部位55的缝合线T2以在使剥离点P移动的同 时,使构成缝合部位55的线迹的部位的上线或下线断裂的方式,逐 渐按顺序断裂,从而从第1末端55a至第2末端55b断裂。g卩,如图 8的双点划线所示,由于伴随着缝合线T2的断裂,剥离点P成为在 连结部位54上向调整带52的前端52a (第2末端55b)侧按顺序移动的状态,因此缝合部位55的缝合线T2,从第l末端55a至第2末 端55b顺畅地断裂。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可以 使构成缝合部位55的缝合线T2顺畅且迅速地断裂,可以使连结部 位54迅速地从衬片主体46上剥离。并且,如果解除衬片主体46和 连结部位54之间的缝制状态,则衬片主体46被从排出孔27排出的 膨胀用气体G推压而打开,使排出孔27开口。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由于缝合部位55配 置为,使其长度方向与调整带52中的牵引部位57的长度方向、即牵 引部位57的牵引方向大致一致,因此可以将衬片主体46的牵引力容 易地集中在第1末端55a上,使构成缝合部位55的缝合线T2迅速 断裂。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以维持调整带52和作为开 闭控制装置的卡止部件IO之间的连结的状态,气囊21进行膨胀的情 况下,缝合线T2的断裂扩大而使缝合部位55完全断裂,连结部位 54从衬片主体46完全脱离,但也可以是下述结构不使缝合部位55 完全断裂,例如在第2末端55b附近维持缝合状态的状态下,使衬片 主体46打开。在上述情况下,使调整带52的长度尺寸变长,只要其 尺寸设定为,在维持环部58与卡止销钉11之间的卡止的状态下气囊 21进行膨胀时,在缝合部位55断裂后,使气囊21可以毫无障碍地 膨胀完成即可。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可以将衬片部件45顺 畅地打开而使排出孔27迅速地开口 。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输入来自规定的传 感器61、 62、 63的信号的控制装置60,例如在检测体型小的乘客 MP1就座,或检测乘客MP就座在接近仪表板1的位置上的情况下, 不使卡止部件(开闭控制装置)IO的致动器12进行动作,维持环部 58与卡止销钉11的卡止,在维持调整带52和卡止部件IO之间的连 结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并且,在气囊21的膨胀途中,将调 整带52的连结部位54缝制在衬片主体46上的缝合部位55,以使缝 合线T2从第1末端55a侧断裂的方式断裂,解除连结部位54和衬 片主体46之间的缝制,衬片主体46打开,气囊21如图IO所示,使排出孔27开口,从排出孔27排出剩余的膨胀用气体G,从而膨胀完 成。因此,通过从排出孔27排出剩余的膨胀用气体,在抑制内压的 状态下膨胀完成的气囊21,可以抑制体形小的乘客MP1或接近仪表 板1就座的乘客MP受到超出必要的推压,从而可靠地进行保护(参 照图1)。
另外,相反地,在控制装置60检测体型大的乘客MP2就座或 乘客MP就座于远离仪表板1的位置上的情况下,与充气机14的动 作大致同时,向致动器12输入动作信号,致动器12进行动作而拉入 卡止销钉11,解除卡止销钉11和环部58之间的卡止,在解除调整 带52和卡止部件IO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在此 情况下,气囊21如图11所示,维持排出孔27的封闭状态,使膨胀 完成。因此,可以抑制膨胀用气体从排出孔27排出,确保充足的内 压而使气囊21缓冲性较好地膨胀完成,可以抑制体型大的乘客MP2 和远离仪表板1就座的乘客MP落入底部而对其进行可靠地保护(参 照图1)。 -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缝合部位55使用上线和下线这2根缝 合线T2而构成,当然也可以使用1根缝合线形成缝合部位55。在使 缝合部位由1根缝合线构成的情况下,缝合部位仍然以使构成缝合部 位的线迹逐渐按顺序断裂的方式,从第1末端至第2末端断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使衬片主体46由第1 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这3片构成,形成各第1片部 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在闭塞排出孔27的区域上相互重叠, 同时利用缝合部位55而与连结部位54相互缝制在一起的结构。因此, 可以防止在解除调整带52和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 21展开膨胀时,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 第3片部49的前端侧被膨胀用气体推压而巻起,可以抑制从利用衬 片主体46闭塞的排出孔27泄漏膨胀用气体。当然,由于在维持调整 带52和卡止部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时,构成 缝合部位55的缝合线T2断裂,解除连结部位54缝制在一起的状态, 因此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顺畅地打开而使排出孔27开口。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
M中,由于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 片部49,分别在以排出孔27的中央为中心而成为放射状的位置上, 缝制在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因此在打开时不易受到构成衬片 主体46的其他的第l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影响,可 以分别将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顺畅地打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由于使调整带52中的 连结部位54配置为跨越排出孔27,因此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 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利用配置为跨越排出孔27的 缝合部位与连结部位54缝制在一起。换句话说,由于构成衬片主体 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在成为排出孔27 的中央附近的位置上相互缝制,因此即使在解除调整带52和卡止部 件10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时,构成衬片主体46的 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被膨胀用气体推压,也 可以防止产生相互错位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 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可 以不设定为全部闭塞排气孔27整体的大小,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 将第1片部47、第2片部48设定为仅闭塞从与排出孔27的周缘部 位28结合的部位(缝合部位)50a、 50b,至缝合部位55的部位的大 小的情况下,也可以最大程度地防止在利用衬片主体46进行闭塞时, 从排出孔27泄漏膨胀用气体。因此,与使用多片可以闭塞排出孔整 体的大小的衬片主体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构成衬片主体46的各第1 片部47、第2片部48和第3片部49的基材的量减少。当然,如果 不考虑这点,则作为衬片,也可以使用将调整带中的连结部位配置为 不跨越排出孔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由于在连结部位54上 形成的缝合部位55构成为,在第1末端55a和第2末端55b的附近 部位上,使连结部位54缝制在衬片主体46 (第1片部47、第2片部 48、第3片部49)和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因此构成衬片主 体46的第1片部47、第2片部48、第3片部49,在除了使衬片主体46自身结合在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28上的缝合部位(结合部位) 50之外的部位上,利用缝合部位55,缝制在排出孔27的周缘部位 28上。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在解除调整带52和卡止部件10之间 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时,从排出孔27泄漏膨胀用气体。 当然,如果不考虑这点,则作为衬片部件,也可以使用将调整带的连 结部位仅在排出孔的区域内缝制在衬片主体上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中,由于构成为使衬片部件 45配置在气囊21的外周侧,衬片主体46从气囊21的外周侧闭塞排 出孔27,因此与将衬片部件配置在气囊的内周侧的情况相比,可以 在衬片主体46被膨胀用气体推压而打开时顺畅地打开。
另外,作为开闭气囊21A的排出孔27A的衬片部件68,如图 13、 14所示,也可以使用配置在气囊21A的内周侧的结构。气囊21A 除了在气体流入口 24A附近,具有使配置于调整带52A的根部52b 侧的环部58A向外部突出的通孔64这一点,和由狭缝65构成排出 孔27A这一点之外,是与前述气囊21相同的结构,对于相同的部件 在图中标号的末尾添加(A),省略说明。
构成排出孔27A的狭缝65如图13 16所示构成为,在构成气 囊21A的左侧壁部21c的第1基布33的左侧部位35上,形成从中 央侧向上方侧即调整带52A的折回部53A侧凸出的大致倒V字形的 线状切口。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排出孔27A以使由狭缝 65包围的部位66,以连结狭缝65的端部65a、 65b的部位'65c(参 照图15的点划线)为中心打开的方式开口,在第1基布33的左侧部 位35上,由该狭缝65包围的部位66,构成衬片主体69中的第1片 部66。
衬片部件68配置于气囊21A的内周侧,如图15 17所示,由 衬片主体69和调整带52A构成,该衬片主体69与排出孔27A的周 缘部位28A结合,同时使排出孔27A衬片开闭,该调整带52A与衬 片主体69重叠配置,利用衬片主体69调整排出孔27A的开闭。调 整带52A除了配置于气囊21A的内周侧之外,与前述衬片部件45中 的调整带52为相同的结构,对于相同的部件在图中标号的末尾添加"A",省略说明。
衬片主体69由第1片部66、第2片部70和第3片部71这3 片构成,该第l片部66由利用狭缝65包围的部位构成,以闭塞排出 孔27A,该第2片部70配置为,在闭塞排出孔27A的区域,与第1 片部66的内周侧相互重叠。各第2片部70、第3片部71与气囊21A 相同地,由聚酯线或聚酰胺线等构成的具有可挠性的织布形成。各第 2片部70、第3片部71构成为,利用在狭缝65周缘上形成的大致倒 V字形的缝合部位72,缝制在气囊21A的左侧壁部21c上。具体地 说,如图15 17所示,第2片部70利用缝合部位72中的前边72a 与左侧壁部21c结合,第3片部71利用缝合部位72中的后边72b 与左侧壁部21c结合。即,在衬片主体69上,第l片部66、第2片 部70和第3片部71也分别在以排出孔27A的中央为中心形成放射 状的位置,与排出孔27A的周缘部位28A结合。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衬片主体69中,也设定为仅第1片部66 覆盖排出孔27A整体,第2片部70及第3片部71形成部分地覆盖 排出孔27A的大小,如图17所示,使外形形状与前述衬片主体46 中的第l片部47、第2片部48相同地,形成将与调整带52A中的连 结部位54A缝制的缝合部位55A相比,更靠近前端侧的部位(成为 从缝合部位72分离的前端侧的部位)进行切除的形状。并且,在本 实施方式的衬片部件68中,各第1片部66、第2片部70和第3片 部71,也在闭塞排出孔27A的区域中相互重叠的状态下,利用缝合 部位55A与调整带52A的连结部位54A相互缝制在一起。并且,缝 合部位55A构成为,与前述衬片部件45中的缝合部位55相同地, 将第1末端55a配置在比成为排出孔27A的后缘侧的缝合部位72更 靠后方侧的位置上,将第2末端55b作为排出孔27A的前缘侧,配 置在比连结狭缝65的端部65a、65b的部位65c更靠前方侧的位置上。 即,缝合部位55A构成为,在第l末端55a、第2末端55b附近的部 位上,将调整带52A的连结部位54A缝制在排出孔27A的周缘部位 28A上。
在使用上述结构的衬片部件68的情况下,在维持调整带52A和卡止部件IO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A膨胀时,如图18所示,
衬片主体69的牵引力,集中在配置于比第2末端55b更从卡止部件 IO远离的位置上的第1末端55a上,可以将缝合部位55A的缝合线 T2,从第1末端55a至第2末端55b按顺序顺畅地断裂,可以得到 与前述气囊装置M中的衬片部件45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由于 衬片部件68与前述的衬片部件45不同,其配置于气囊21A的内周 侧,因此衬片主体69 (第2片部70、第3片部71),从气囊21A的 内周侧闭塞排出孔27A。因此,衬片主体69 (第2片部70,第3片 部71)穿过排出孔27A而打开,与如前述气囊装置M所述,将衬片 部件45配置于气囊21的外周侧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在利用衬片主 体69 (第2片部70、第3片部71)进行闭塞时从排出孔27A泄漏膨 胀用气体。
另外,由于在衬片部件68中,使排出孔27A由狭缝65构成, 将构成气囊21A的基布上,将由狭缝65包围的部位作为衬片主体69 的第1片部66,因此与前述的衬片部件45相比,可以降低构成衬片 主体69的布料的量,所以优选。
此外,在各衬片部件45、 68中,使覆盖排出孔27、 27A的衬片 主体46、 69分别由3片构成,但衬片主体的片数并不限于此,也可 以是2片或大于或等于4片,另外,也可以如图19、 20所示的衬片 部件75所述,使衬片主体形成为l片。
衬片部件75如图19、 20所示,配置于气囊21B的外周侧,由 1片衬片主体76和调整带78构成,该衬片主体76与开口为大致圆 形的排出孔27B的周缘部位28B结合,该调整带78与衬片主体76 重叠配置。
衬片主体76形成可以闭塞包含周缘部位28A的排出孔27B整 体的大致半圆形,使除了配置调整带78的后述连结部位80的直线状 缘部之外的半圆弧状的周缘,通过利用缝合线T1形成的缝合部位77, 缝制在排出孔27B的周缘部位28B上。
调整带78将牵引部位82中的未图示根部侧与卡止部件连结, 将前端78a侧与衬片主体76连结,使前端78a侧折回而形成的连结部位80构成为,使前端80a侧位于成为卡止部件侧的下方侧,使成 为折回部79侧的根部端80b侧,位于从卡止部件远离的一侧的上方 侧,使长度方向沿牵引部位82的长度方向。并且,连结部位80使用 缝合线T2,在缝合部位81的部位上,与衬片主体76和排出孔27B 的周缘部位28B进行缝制。S卩,缝合部位81构成为,使根部端80b 侧(折回部79侧)的第l末端81a,位于在气囊21B膨胀时比前端 80a侧的第2末端81b从卡止部件远离的上方侧。并且,本实施方式 的衬片主体76的结构为,沿周缘的大致整个圆周利用缝合部位77、 81的部位,缝制在排出孔27B的周缘部位28B上。
在上述结构的衬片部件75中,由于构成为,使调整带78的连 结部位80缝制在衬片主体76上的缝合部位81形成大致直线状,同 时成为断裂时的起点的根部端80b侧的第1末端81a,配置于比前端 80a侧的第2末端81b更从卡止部件远离的位置上,因此在维持调整 带78和卡止部件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B展开膨胀时,衬片主 体76的牵引力集中在第l末端81a上,可以将缝合部位81的缝合线 T2从第l末端81a至第2末端81b按顺序顺畅地断裂。并且,在上 述结构的衬片部件75中,如果缝合部位81断裂,则从排出孔27B 排出的膨胀用气体G将衬片主体76推起,从衬片主体76和排出孔 27B的周缘部位28B之间形成的缝隙向外部排出。因此,即使是上 述的结构,也可以通过使缝合部位81迅速断裂而将衬片部件75顺畅 地打开,可以使排出孔27B迅速开口。另外,由于在上述结构的衬 片部件75中,衬片主体76的周缘构成为,沿大致整个圆周利用缝合 部位77、 81的部位缝制在排出孔27B的周缘部位28上,因此在解 除调整带78和卡止部件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B展开膨胀时, 可以最大程度地抑制从排出孔27B泄漏膨胀用气体。
并且,只要在张力作用时,可以从第1末端81a侧顺畅地使缝 合线T2断裂,则缝合部位也可以不是严格的直线状,也可以如图21、 22所示的衬片部件75A所示,使堵塞排出孔27B的衬片主体76A为 大致圆形,将调整带78A的连结部位80A和在连结部位80A上形成 的缝合部位81A,构成为与直线状近似,弯曲为大致l/3圆弧状。图21、 22所示的衬片部件75A构成为,调整带78A的连结部位80A 配置在衬片主体76A的周缘上,使前端80a侧位于下方,使成为折 回部79A侧的根部端80b侧位于上方,同时使牵引部位82A沿着连 结部位80A中的折回部79A附近的部位的切线方向。g卩,在衬片部 件75A中,缝合部位81A中的根部端80b侧的第1末端8ia,配置 于在气囊21B膨胀时比前端80a侧的第2端末82b更从卡止部件远 离的位置上,同时大致沿由牵引部位82A产生的牵引方向配置。因 此,容易使气囊21B膨胀时的牵引力集中在第1末端81a上,即使 构成为缝合部位81A弯曲地配置,也可以将缝合部位81A的缝合线 T2,从第1末端81a至第2末端81b按顺序顺畅地断裂,可以使排 出孔27B迅速开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带52、 52A、 78、 78A分别设置 折回部53、 53A、 79、 79A,使连结部位54、 54A、 80、 80A的根部 端54b、 80b侧折回,与气囊21、 21A、 21B、 21C—起折叠并收容, 但只要使调整带的连结部位缝制在衬片主体上的缝合部位构成为,使 成为根部端侧的第1末端配置于与成为前端侧的第2末端相比,在气 囊膨胀时更从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位置上,则也可以在气囊折叠收容 时,不将调整带在连结部位的根部端侧折回而收容。并且,例如图 23的A所示,如果在调整带52在连结部位54的根部端54b附近没 有折回的状态下,气囊21被收容,在维持调整带52和卡止部件10 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气囊21展开膨胀时,衬片主体46伴随着气囊 21的展开膨胀而从卡止部件10离开,向上方移动,则调整带52如 图23的B所示,在连结部位54的根部端54b侧折回,牵引牵引部 位57,使其以直线状延伸,并且,如图23的C所示,缝合部位55 的缝合线T2从根部端54b侧的第1末端55a侧断裂。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以下部分而构成气囊,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从收容时的折叠状态进行膨胀,同时具有排出孔,其可以使流入的前述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排出;开闭控制装置,其控制前述排出孔的开闭;以及衬片部件,其与前述排出孔的周缘结合,同时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连结,构成为在前述气囊膨胀时解除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使前述排出孔闭塞,在前述气囊膨胀时维持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使前述排出孔开口,该衬片部件配置为可以与前述气囊一起折叠,其特征在于,前述衬片部件由衬片主体和具有可挠性的带状调整带构成,该衬片主体由具有可挠性的薄片材料构成,与前述排出孔周缘结合,并且使前述排出孔开闭,该调整带与该衬片主体重叠配置,调整利用前述衬片主体进行的前述排出孔的开闭,该调整带构成为,使前端侧利用缝合线缝制在前述衬片主体上,作为与前述衬片主体连结的连结部位,同时使根部侧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连结,前述连结部位中的与前述衬片主体的缝合部位构成为,从前述连结部位的根部端侧至前端侧形成大致直线状,同时使成为根部端侧的第1末端,配置在与前端侧的第2末端相比,在前述气囊膨胀时更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位置上,并且,在维持与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时,前述衬片主体使前述排出孔闭塞,在解除与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时,前述衬片主体使前述排出孔开口,前述调整带构成为,在前述气囊膨胀时解除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维持其与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使前述排出孔闭塞,在前述气囊膨胀时维持其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时,使构成前述缝合部位的前述缝合线从前述第1末端侧断裂,从而使前述缝合部位断裂,解除前述连结部位和前述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衬片主体配置多片,以使它们在闭塞前述排出孔的区域中相互重叠,同时利用前述缝合部位与前述连结部位相互缝制在一起。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调整带中的前述连结部位,配置为进入前述排出孔的开口区域中。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调整带中与前述衬片主体连结的前述连结部位,大致沿在 维持前述调整带与前述开闭控制装置之间的连结的状态下前述气囊 膨胀时的前述调整带的牵引方向而形成。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缝合部位构成为,在前述第1末端和前述第2末端的附近部位上,将前述连结部位缝制在前述衬片主体和前述排出孔的周缘部 位上。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衬片主体分别在以前述排出孔的中央为中心形成放射状的位置上,与前述排出孔的周缘结合。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排出孔由狭缝构成,该狭缝是对构成前述气囊的基布,以使其中央侧凸出的方式以线状形成切口而构成的,1片前述衬片主体,由构成前述气囊的基布中的由前述狭缝包围 的部位构成。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衬片配置于前述气囊的内周侧。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衬片配置于前述气囊的外周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在该气囊装置中,气囊的排出孔可以利用衬片部件进行开闭。衬片部件由衬片主体和调整带构成。调整带将前端侧作为缝制在衬片主体上的连结部位,使根部侧与开闭控制装置连结。连结部位与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合部位形成大致直线状,使连结部位的根部侧的第1末端配置于比前端侧的第2末端更从开闭控制装置远离的位置上。调整带在气囊膨胀时维持其与开闭控制装置的连结时,使构成缝合部位的缝合线从第1末端侧断裂,解除连结部位和衬片主体之间的缝制,使排出孔开口。
文档编号B60R21/239GK101306672SQ200810081859
公开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15日
发明者后藤喜明, 尾藤和彰, 石黑直彦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