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应急内胎结构的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9645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具有应急内胎结构的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应急内胎结构的轮胎。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的使用越来越普及,而几乎所有的车辆都必须面对轮胎爆胎、漏气的问题。 一般来说,轮胎爆胎或漏气后则需要修补轮胎,但上述作业十分麻烦,通常需要到专业 的修理点才能进行修理;轮胎爆胎或漏气后的另一解决方案是更换轮胎,更换轮胎是件 极为麻烦的事情,而且所需时间很长,容易造成交通的堵塞,尤其是在水田作业的拖拉 机,其轮胎陷在泥中,就算专业人员也感到田间调换轮胎的难度极大;而电瓶车、摩托 车也经常会发生破胎的事故,由于车体较重,推行不易,而且对于电瓶车、摩托车手而 言,带备用轮胎是极为少见的,是不切实际的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人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如专利申请号为02225657.1的中国 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内胎车辆轮胎,外胎的横截面中间部位由隔离圈将胎槽等分 成两个内胎槽,轮辋由两个半轮辋构成,二者的内侧端具有弯曲部位并开有螺孔,两弯 曲部位之间具有钢圈,钢圈的一端嵌入隔离圈的槽内,半轮辋与钢圈外露部分由螺栓相 连接,两半轮辋各有一个气门芯孔,轮辋的内侧具有内胎衬垫,解决了现有轮胎因爆胎 或快速泄气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等优点,广泛适合于各种 车辆尤其是大型车辆使用。但上述专利由于两个内胎平行设置,因此两个内胎同时被破 坏的可能性较大,而且结构复杂,成本高昂,不适用于如自行车、电动车以及摩托车等 小型车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 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而且应用广泛的具有应急功能的双内胎结构轮胎。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应急内胎结构的轮 胎,包括外胎和内钢圈,外胎和内钢圈形成的空腔内设有第一内胎,第一内胎装有第一 进气嘴,第一进气嘴穿过内钢圈的第一通孔,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第一内胎的胎腔内 设有第二内胎,第二内胎装设有第二进气嘴,第二进气嘴由内到外气密封顺序穿过第一 内胎和内钢圈的第二通孔。
为了取得更好的技术效果,进一步采取的技术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第一内胎的内周面和第二内胎的外周面间隙配合,其中,在第二进气嘴处, 第一内胎的内周面和第二内胎的外周面之间相互密封粘接,在第一进气通道处,第一内 胎的内周面和第二内胎的内周面之间具有用于通气的间隙。
更好的,上述的第一内胎的内周面和第二内胎的外周面间隙配合,其中,在第二进 气嘴对应的圆周处,第一内胎的内周面和第二内胎的外周面之间相互粘接,在第一进气 通道处,第一内胎的内周面和第二内胎的内周面之间具有用于通气的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一内胎的胎腔内设有第二内胎,第二内胎装 设有第二进气嘴,第二进气嘴由内到外气密封顺序穿过第一内胎和内钢圈的第二通孔。
3由于将第二内胎直接设置于第一内胎的胎腔内,而且当第一内胎正常使用时,第二内胎 不充气柔软悬挂于第一内胎内,当第一内胎遭受外物破坏时,第二内胎由于可以自由晃 动而不会被同时破坏,因此第二内胎很难在第一内胎破裂时同时被破坏;当第一内胎被 破坏时,第二内胎充气并且其外圈面紧贴第一内胎的内圈面,此时,仅需对第二内胎充 气即可接替第一内胎继续工作,操作简单,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车辆恢复行驶,减少 了交通堵塞的可能,而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至图2所示,图标号说明第一内胎l,第一内胎的胎腔1C,第一内胎的内 周面la,第二内胎2,第二内胎的外周面2a,外胎3,第一进气嘴4,第二进气嘴5,内 钢圈6,第一通孔61,第二通孔62。
一种具有应急内胎结构的轮胎,包括外胎3和内钢圈6,外胎3和内钢圈6形成的 空腔内设有第一内胎l,第一内胎1装有第一进气嘴4,第一进气嘴4穿过内钢圈6的 第一通孔61,其中第一内胎l的胎腔lc内设有第二内胎2,第二内胎2装设有第二 进气嘴5,第二进气嘴5由内到外气密封顺序穿过第一内胎1和内钢圈6的第二通孔62。 第一内胎1的内周面la和第二内胎2的外周面2a间隙配合,其中,在第二进气嘴5处, 第一内胎l的内周面la和第二内胎2的外周面2a之间相互密封粘接,在第一进气通道4 处,第一内胎1的内周面la和第二内胎2的内周面2a之间具有用于通气的间隙。
当第一内胎l正常使用时,第二内胎2不充气柔软悬挂于第一内胎1内;当第一内 胎1被破损时,第二内胎2充气并且其外周面2a紧贴第一内胎l的内周面la。由于将 第二内胎直接设置于第一内胎的胎腔内,而且当第一内胎正常使用时,第二内胎不充气 柔软悬挂于第一内胎内,当第一内胎遭受外物破坏时,第二内胎由于可以自由状态而不 会被同时破坏,因此第二内胎很难在第一内胎破裂时同时被破坏;当第一内胎被破坏时, 第二内胎充气并且其外周面紧贴第一内胎的内周面,此时,仅需对第二内胎充气即可接 替第一内胎继续工作,操作简单,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车辆恢复行驶,减少了交通堵 塞的可能。
为了使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第二内胎2在第一内胎1的胎腔lc内更加稳定,不至于 因轮胎的旋转而围绕第一内胎1的内周面la转动,第一内胎1的内周面la和第二内胎 2的外周面2a间隙配合,其中,在第二进气嘴5处,第一内胎l的内周面la和第二内 胎2的外周面2a之间相互密封粘接。
为了避免混淆第一进气嘴4和第二进气嘴5,耽误充气时间,第一进气嘴4和第二 进气嘴5露出轮胎的部分上制有区别两者的区分标志。利用区分标志,可以迅速找到正 确的进气嘴第一时间进行充气。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若第一内胎l能够正常使用,则第二内胎2无气备用, 一旦 第一内胎l被破坏,则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对第二内胎2进行充气,使第二内胎2的外周面2a与第一内胎l的内周面la紧贴,起到支撑作用,使轮胎迅速恢复工作。需要注意 的是,在启用第二内胎2的时候,需要检查外胎3上是否有利器刺着,若有,则需去除 该利器,以避免第二内胎2在充气过程中被刺破。
为了保持第二内胎2的应急备用功能,当第一内胎l有条件修复后,需继续使用第 一内胎l,将第二内胎2的进气嘴打开,当第一内胎l充气时,第二内胎2内的气体会 自动排出,从而再次进入应急备用状态。
本实用新型应用广泛,汽车、电瓶车、摩托车、拖拉机、自行车等车辆的轮胎均可 以得到应用,因此具备极大的实用价值。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 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应急内胎结构的轮胎,包括外胎(3)和内钢圈(6),外胎(3)和内钢圈(6)形成的空腔内设有第一内胎(1),第一内胎(1)装有第一进气嘴(4),第一进气嘴(4)穿过所述的内钢圈(6)的第一通孔(61),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内胎(1)的胎腔(1c)内设有第二内胎(2),第二内胎(2)装设有第二进气嘴(5),所述的第二进气嘴(5)由内到外气密封顺序穿过所述的第一内胎(1)和内钢圈(6)的第二通孔(62)。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具有应急内胎结构的轮胎,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 内胎(l)的内周面(la)和所述的第二内胎(2)的外周面(2a)间隙配合,其中,在第二进气 嘴(5)处,所述的第一内胎(l)的内周面(la)和所述的第二内胎(2)的外周面(2a)之间相 互密封粘接,在第一进气通道(4)处,所述的第一内胎(1)的内周面(la)和所述的第二内 胎(2)的内周面(2a)之间具有用于通气的间隙。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具有应急内胎结构的轮胎,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 内胎(l)的内周面(la)和所述的第二内胎(2)的外周面(2a)间隙配合,其中,在第二进气 嘴(5)对应的圆周处,所述的第一内胎(l)的内周面(la)和所述的第二内胎(2)的外周面 (2a)之间相互粘接,在第一进气通道(4)处,所述的第一内胎(l)的内周面(la)和所述的 第二内胎(2)的内周面(2a)之间具有用于通气的间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应急内胎结构的轮胎,包括外胎和内钢圈,外胎和内钢圈形成的空腔内设有第一内胎,第一内胎装有第一进气嘴,第一进气嘴穿过内钢圈的第一通孔,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第一内胎的胎腔内设有第二内胎,第二内胎装设有第二进气嘴,第二进气嘴由内到外气密封顺序穿过第一内胎和内钢圈的第二通孔。当第一内胎正常使用时,第二内胎不充气柔软悬挂于第一内胎内;当第一内胎被破坏时,第二内胎充气并且其外周面紧贴第一内胎的内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内胎不易被破坏,当第一内胎被破坏时,仅需对第二内胎充气即可接替第一内胎继续工作,操作简单,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车辆恢复行驶,减少了交通堵塞的可能,而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廉。
文档编号B60C5/20GK201296140SQ20082016584
公开日2009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0日
发明者潮 李 申请人:潮 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