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摩托车后桥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6956阅读:6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轮摩托车后桥外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轮车部件,特别是一种三轮车摩托车的后桥外壳。
背景技术
目前的三轮摩托车后桥外壳由中心壳体、左、右桥管组成。使用时,将轴承安装在 桥管内,半轴穿过轴承与轮毂连接。该后桥外壳存在以下不足 1、圆形的中心壳体需要的材料较多,增加了成本; 2、圆形的中心壳体与地面的距离太近,三轮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后,会使 后桥外壳与地面磨擦或相撞,容易造成桥外壳损坏,甚至使三轮车无法通过; 3、左桥管与中心壳体连接处设有加强板,使三轮摩托车上的钢板定位块被挡住, 导致无法进行装配; 4、中心壳体的左、右套孔与中心壳体的接触面大,材料多,成本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三轮摩托车后桥外壳,它不但可以减少材料,降 低成本,还能提高中心壳体的最低位置与地面之间的高度,避免中心壳体与地面磨擦或相 撞造成的损坏,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包括由中心壳体、左、右桥管呈 一体设置而成的后桥壳体,其特征在于中心壳体与地面相对应的底壳面设置为平面,中心 壳体的顶壳面设置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由于中心壳体的底壳面和顶壳面均为平面,与现有的圆形中心壳体相 比,不但节约了材料,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中心壳体的最低位置与地面之间的高度,避免 了因中心壳体与地面磨擦或相撞而造成的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使三轮车能在凹凸不平 的道路上正常行驶。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它不但减少了材料,降低 了成本,还提高了中心壳体的最低位置与地面之间的高度,避免中心壳体与地面磨擦或相 撞造成的损坏,使三轮能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正常行驶。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中1.中心壳体;2.左桥管;3.右桥管;4.底壳面;5.顶壳面;6.加强板;7.右
套孔;8.左套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由中心壳体1、左、右桥管2、3呈一体设置而成的后桥壳体,其特征在于中心壳体1与地面相对应的底壳面4设置为平面,中心壳体1的顶壳面 5设置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由于中心壳体的底壳面4和顶壳面5均为平面,与现有的圆形中心壳 体相比,不但节约了材料,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中心壳体的最低位置与地面之间的高度, 避免了因中心壳体与地面磨擦或相撞而造成的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使三轮车能在凹凸 不平的道路上正常行驶。 如图1、2所示,中心壳体1的右套孔7套固在右桥管3的左端。右套孔7与右桥 管之间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该方式不仅能保证两者的连接强度,还能避免三轮 摩托车上的钢板定位块被挡住,使装配更顺畅。 如图1所示,中心壳体1的左套孔8套固在左桥管2的右端。为了增加强度,左桥 管2与左套孔8的孔口之间设置有加强板6。 如图1所示,中心壳体1与左、右套孔之间连接处的外轮廓处于同一线上。这样减 小了左、右套孔与中心壳体的接触面,从而减少材料,降低了成本。
权利要求一种三轮摩托车后桥外壳,包括由中心壳体(1)、左、右桥管(2、3)呈一体设置而成的后桥壳体,其特征在于中心壳体(1)与地面相对应的底壳面(4)设置为平面,中心壳体(1)的顶壳面(5)设置为平面。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后桥外壳,其特征在于中心壳体(1)的右套孔(7) 套固在右桥管(3)的左端。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后桥外壳,其特征在于中心壳体(1)的左套 孔(8)套固在左桥管(2)的右端。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后桥外壳,其特征在于左桥管(2)与左套孔(8)的 孔口之间设置有加强板(6)。
专利摘要一种三轮摩托车后桥外壳,包括由中心壳体、左、右桥管呈一体设置而成的后桥壳体,其特征在于中心壳体与地面相对应的底壳面设置为平面,中心壳体的顶壳面设置为平面。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它不但减少了材料,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中心壳体的最低位置与地面的高度,避免中心壳体与地面磨擦或相撞造成的损坏,使三轮能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正常行驶。
文档编号B60B35/16GK201534466SQ200920128019
公开日2010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3日
发明者梁道明 申请人:梁道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