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8370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撞横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大致分为两种。图1是一种传统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请参考图1。图1中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1由截面呈U型的单层板组成,并通过点焊方式与车身固定。此种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1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然而, 由于其没有吸能腔体结构,因此对纵向碰撞吸能效果并不明显。另外,在发生纵向碰撞需要将变形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1拆除时,由于其与车身是通过点焊方式固定,因此,较不容易进行拆卸更换。图2A 图2B是另一种传统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请参考图2A 图2B。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2由外板21和内板22结合形成。其中,外板21截面呈几字型,其中部具有一个向前凸起的凸筋。内板22截面为一条直线或者接近直线,其用来封闭外板21, 从而与外板21形成一个封闭的吸能腔体。此吸能腔体的截面面积在车身高度方向上基本保持不变。然而,由于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车身前后方向空间限制以及钣金零件冲压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导致实际的吸能空间较小,进而影响纵向碰撞时的吸能效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以改善现有技术的缺失。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包括外板与内板。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外板上部具有一个向前的第一凸筋。内板可拆卸地设置于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内板下部具有一个向后的第二凸筋。内板与外板组合形成封闭的吸能腔体, 第一凸筋与第二凸筋在车身高度方向上部分重叠,吸能腔体的截面面积在车身高度方向上由中间向两侧递减。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外板在第一凸筋的下部具有倒角。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外板具有加强筋,对应倒角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外板与内板在沿着车身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各自具有平面区域,外板的平面区域与内板对应的平面区域对应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外板的上部的平面区域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具有向前凸起的出气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外板的下部的平面区域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具有向前凸起的涂装漏液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在不增加部件数量和整体重量的前提下,可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吸能腔体的容积,从而提高了纵向碰撞时的吸能效果并简化了结构。
图1是一种传统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图2A 图2B是另一种传统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的示意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的正视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的俯视图;图4C是图4A中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沿B-B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的示意图。图4A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的正视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的俯视图。图4C是图4A中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沿B-B向的剖视图。请参考图3 图4C。在本实施例中,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3包括外板31与内板32。其中,外板31可为具有中等冲压深度的冲压件。由于外板31强度越大其纵向碰撞时吸能效果会越显著,因此,使用者可根据实际状况自由选择外板31的强度。在此,外板31可选用厚度为2毫米的高强度钢板B340/590DP。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外板31的截面可呈几字型结构。具体而言,沿着车身高度方向D1, 外板31的两端各具有一个平面区域311。沿着上部的平面区域311往下,在车身长度方向 D2上,外板31上部具有一个向前的第一凸筋312。S卩,外板31在车身长度方向D2上具有弧形结构。由于此弧度越大,纵向碰撞时吸能效果会越显著,因此,使用者可根据车身前部的空间大小自由选择合适的弧度,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在第一凸筋312的下部, 外板31可具有倒角313,以平滑连接第一凸筋312与下部的区域。在此,倒角313的数目可为多个。然而,本实用新型对倒角313的数目不作任何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外板31可对应倒角313设置加强筋314,以加强外板31的强度,提高整个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3的吸能效果。另外,外板31的上部的平面区域311在车身长度方向D2上可具有向前凸起的出气筋315,同时,外板31的下部的平面区域311在车身长度方向D2上可具有向前凸起的涂装漏液筋316。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内板32可与外板31组合形成一个封闭的吸能腔体。并且,内板32 可拆卸地设置于车身(图未示)。在此,当欲将内板32与车身结合时,可通过螺栓锁固等方式来固定。如此,可方便地拆卸与安装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3。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内板32可为具有较浅冲压深度的冲压件。由于内板32的主要作用在于封闭外板31的开口,以形成一个封闭的吸能腔体,在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3受到纵向冲击撞击时,内板32主要受到上下两个方向的拉力,因此,对内板32的强度要求会较对外板31的强度要求低。在此,可选用厚度为1.2毫米的高强度钢板B340/590DP。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沿着车身高度方向D1,内板32的两端各具有一个平面区域321。在此,外板31上部的平面区域311与内板32上部的平面区域321以及外板31下部的平面区域311与内板32下部的平面区域321可通过点焊方式对应固定。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固定方式不作任何限定。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内板32可通过两端的平面区域321固定至车身。在本实施例中,沿着上部的平面区域321往下,在车身长度方向D2上,内板32的下部具有一个向后的第二凸筋322。S卩,内板32在车身长度方向D2上也具有一个弧形结构,而此弧形结构的弧度方向恰与外板31在车身长度方向D2上的弧形结构的弧度方向相反。在此,外板31的第一凸筋312与内板32的第二凸筋322在车身高度方向Dl上部分重叠。即,第一凸筋312与第二凸筋322在车身高度方向Dl上是错开的,仅存在一部分的重叠区域。由此,形成的吸能腔体的截面面积在车身高度方向Dl上会由中间向两侧递减,以有效提高车身前部碰撞时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3的吸能效果。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内板与外板形成一个封闭的吸能腔体,其截面面积在车身高度方向会由中间向两侧递减,在不增加部件数量和整体重量的前提下,可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吸能腔体的容积,从而有效提高车身前部碰撞时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的吸能效果。另外,由于内板是可拆卸地设置于车身,因此极大地方便了整个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的拆卸与安装。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板,在车身长度方向上所述外板上部具有一个向前的第一凸筋;以及内板,可拆卸地设置于车身,在所述车身长度方向上所述内板下部具有一个向后的第二凸筋,所述内板与所述外板组合形成封闭的吸能腔体,所述第一凸筋与所述第二凸筋在车身高度方向上部分重叠,所述吸能腔体的截面面积在所述车身高度方向上由中间向两侧递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在所述第一凸筋的下部具有倒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具有加强筋, 对应所述倒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在沿着所述车身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各自具有平面区域,所述外板的平面区域与所述内板对应的平面区域对应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的上部的平面区域在所述车身长度方向上具有向前凸起的出气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的下部的平面区域在所述车身长度方向上具有向前凸起的涂装漏液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包括外板与内板。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外板上部具有一个向前的第一凸筋。内板可拆卸地设置于车身,在车身长度方向上内板下部具有一个向后的第二凸筋。内板与外板组合形成封闭的吸能腔体,第一凸筋与第二凸筋在车身高度方向上部分重叠,吸能腔体的截面面积在车身高度方向上由中间向两侧递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前部防撞横梁装置,在不增加部件数量和整体重量的前提下,可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吸能腔体的容积,从而提高了纵向碰撞时的吸能效果并简化了结构。
文档编号B60R19/02GK202138326SQ20112024103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8日
发明者赵长伟, 陈立新 申请人:上海双杰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