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9818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膝盖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膝盖气囊装置,尤其涉及设于仪表盘内下侧的膝盖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车辆具有作为安全装置的气囊装置,以用于发生事故时气囊垫接收气体而膨胀,以此来保护乘客。这种气囊装置,根据需要设置在车辆的各部位,包括驾驶座气囊装置,为了保护坐在驾驶座上的驾驶者而安装在方向盘上;副驾驶座气囊装置,为了保护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乘客而安装在手套箱的上侧;帘式气囊装置,为了保护乘坐者的侧面而沿着车顶纵梁安装;膝盖气囊装置,为了保护乘客的膝盖而安装在仪表盘的内部。其中,所述膝盖气囊装置在所述仪表盘的内部设置气囊壳体,在所述气囊壳体里收容作为气体产生手段的充气机及所述气囊垫,当车辆发生事故时,所述气囊垫接收来自充气机的气体而膨胀展开,以此保护乘客的膝盖。最近,为了不受所述仪表盘的表面带来的设计限制而车种之间能够公用化,所述膝盖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仪表盘内部的下端,届时所述气囊垫向所述仪表盘外部的上侧展开而保护乘客的膝盖。但是,如此当膝盖气囊装置安装在所述仪表盘内部的下端时,在所述气囊垫向上侧展开的过程中,可能会卡在所述仪表盘内,而具有不向所述仪表盘外部的上侧展开的隐

■/Qi、O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气囊垫能够从仪表盘内部的下侧向所述仪表盘外部的上侧展开的膝盖气囊装置。本发明的课题并非局限在如上提及的课题上,而未提及到的其他的课题可由如下的记载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明确理解。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膝盖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壳体,在仪表盘内设在比乘客的膝盖高度低的位置;气囊垫,容纳在所述气囊壳体的内部,若气体流入则向所述仪表盘外部的上侧展开而位于所述乘客的膝盖与所述仪表盘之间;导向器,设在所述气囊壳体,根据所述气囊垫的展开力而旋转,引导所述气囊垫向所述仪表盘外部的上侧展开。其他实施例的具体事项包含在详细的说明以及附图里。本发明的膝盖气囊装置,根据气囊垫的展开力,导向器旋转的同时引导气囊垫的展开,因此具有所述气囊垫不会卡在仪表盘的内部,而能够向所述仪表盘的外部上侧展开的效果。并且,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气囊垫的垫容器,而所述垫容器支承所述气囊垫不得向下垂下而向上侧展开,从而所述气囊垫展开时会位于仪表盘与乘客膝盖之间,因此具有所述气囊垫可以展开至能够保护乘客膝盖的位置的效果。另外,形成有所述气囊垫的上侧比下侧的长度短的摺叠部,从而当所述气囊垫展开时上侧的张力比下侧大,因此所述气囊垫以所述摺叠部为基准向上侧弯曲的同时展开,而位于所述仪表盘与乘客膝盖之间,因此还具有所述气囊垫可以展开至能够保护乘客膝盖的位置的效果。本发明的效果并非局限在如上提及的效果上,而未提及到的其他的效果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明确理解。


图I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膝盖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膝盖气囊装置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膝盖气囊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图4为示出图3所示摺叠部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图5为示出图I所示气囊壳体及导向器的结合立体图;图6为图5的侧面图;图7为图5的分解立体图。(附图标记的说明)I仪表盘10:气囊垫
15摺叠部15a:第一摺叠部
20气囊壳体22:上部壳体
22a挂钩凸起22b:弯折部
24下部壳体24a:侧面板
24b下面板24c:结合部
24d孔24e:插入槽
30充气机35:联结部
40垫容器40a:挂钩槽
45垫出入孔50:上部栓带
52第一上部栓带 54:第二上部栓带 56第三上部栓带 58:第四上部栓带 60下部栓带62:第一下部栓带
64第二下部栓带 66:第三下部栓带 68第四下部栓带 70:防护部件 80导向器82:基底部
84垫引导部85:挂钩槽
100膝盖气囊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和特征以及为了达成目的的方法,可以通过基于附图将要后述的实施例来得以明确。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在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由不同的各种形式来实现,本实施例只是为了完全公开本发明,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完全告知本发明的范围而提供,本发明应当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参照符号指同样的构成要素。以下,参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膝盖气囊装置。图I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膝盖气囊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膝盖气囊装置100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膝盖气囊装置100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参照图I至图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膝盖气囊装置100布置在驾驶座及副驾驶座的前方,而设在用于设置仪器盘、音响装置及空调装置等的仪表盘(instrument panel) I的内部。膝盖气囊装置100,为了不受仪表盘I的表面(skin面)的限制而公用于不同的车种之间,设置在仪表盘I内部的下侧而布置在比乘客的膝盖高度低的位置。膝盖气囊装置100,当发生车辆事故时,气囊垫10向仪表盘I的外部上侧展开,而布置到所述乘客的膝盖与仪表盘I之间,以此保护所述乘客的膝盖。膝盖气囊装置100包括气囊壳体20,设在仪表盘I内部的下侧;充气机30,设在气囊壳体20的内部,在发生车辆事故时产生气体;气囊垫10,设在气囊壳体20的内部,根据从充气机30流入的气体而膨胀,并向仪表盘I的外部上侧展开;垫容器40,设在气囊壳体20的内部,并容纳着气囊垫10。充气机30设在气囊垫10的内部,通过联结部35结合到气囊壳体20。当发生车辆事故时,充气机30产生气体而供给至气囊垫10。垫容器40,其前端开口而形成用于气囊垫10出入的垫出入孔45。将气囊垫10多次折叠而插入至垫出入孔45,并容纳到垫容器40后,对垫容器40的前端进行缝合而屏蔽垫 出入孔45,以使气囊垫10不得从垫出入孔45脱离,由此气囊垫10与垫容器40—同被容纳到气囊壳体20内。另外,容纳在垫容器40里的气囊垫10,当发生车辆事故时,从充气机30流入气体而膨胀,随之缝合在垫容器40前端的线丝根据气囊垫10的膨胀力被拆开而开放垫出入孔45,从而气囊垫10脱离垫出入孔45而展开到仪表盘I的外部。垫容器40支承气囊垫10,从而气囊垫10被展开时不会下垂而向上侧展开,并可以布置到仪表盘I的外部与乘客的膝盖之间。即,气囊垫10布置在低于乘客的膝盖高度位置的、仪表盘I内部的下侧,因此为了使气囊垫10保护乘客的膝盖,应当从仪表盘I的下侧向上侧展开而布置到仪表盘I与乘客的膝盖之间,而由于垫容器40支承气囊垫10而使得气囊垫10不会下垂而向上侧展开,因此气囊垫10被展开后能够布置到仪表盘I与乘客的膝盖之间。在气囊壳体20的前端形成有挂钩凸起22a,在与气囊壳体20的前端相对应的垫容器40的前端形成有用于挂钩凸起22a挂接的挂钩槽40a。当气囊垫10展开时,垫容器40以挂钩凸起22a为基准向上侧旋转,随之气囊垫10向仪表盘I的外部上侧展开,从而可以布置到仪表盘I与乘客的膝盖之间。气囊壳体20包含设置在垫容器40上侧的上部壳体22 ;以及设置在垫容器40的下侧而与上部壳体22相结合的下部壳体24。挂钩凸起22a形成在上部壳体22的前端,挂钩槽40a形成在垫容器40的上侧前端,当气囊垫10展开时,垫容器40在支承气囊垫10的同时,以挂钩凸起22a为基准向上侧旋转,以使气囊垫10不下垂而能够向上侧展开。在气囊垫10,形成有其上侧比下侧的长度短地被折叠而结合的摺叠部15。因此对于气囊垫10,若从充气机30流入气体,则长度短的上侧比下侧的张力(tension)大,从而气囊垫10会以摺叠部15为基准向上侧弯曲的同时展开,并可以布置到仪表盘I与乘客的膝盖之间。摺叠部15设置在垫容器40的内部。从而,若气囊垫10以摺叠部15为基准向上侧弯曲,则根据气囊垫10向上侧弯曲的力,垫容器40以挂钩凸起22a为基准向上侧旋转,因此能够使得气囊垫10向仪表盘I的外部上侧展开。垫容器40优选地由能够被气囊垫10的展开力所弯曲的柔韧性(flexible)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垫容器40是向编织物(fabric)涂布娃(silicon)而形成的,以至能够承受产生于充气机30的气体的温度。如此,若垫容器40由柔韧性材料构成,则当气囊垫10以摺叠部15为基准向上侧弯曲而展开时,根据气囊垫10向上侧弯曲的力,垫容器40也弯曲,以使气囊垫10向上侧展开。在气囊垫10的上侧内部通过缝合结合有上部栓带(tether) 50,在气囊垫10的下侧内部通过缝合结合有下部栓带60。上部栓带50与下部栓带60相互间隔而布置,在上部栓带50与下部栓带60之间形成流经气体的气体通道。从充气机30流入气囊垫10里的气体,在与上部栓带50及下部栓带60相碰撞的同 时流经所述气体通道,此时,根据与上部栓带50及下部栓带60相碰撞的所述气体的力量,用于展开气囊垫10的力变得增大。在本实施例中,上部栓带50及下部栓带60设置为多个。即,上部栓带50包括气囊垫10中,在向仪表盘I的外部展开的部位,相互间隔而布置的第一上部栓带52、第二上部栓带54及第三上部栓带56 ;以及气囊垫10中,布置在不向仪表盘I的外部展开而留在气囊壳体20内部的部位的第四上部栓带58。另外,下部栓带60包括与第一上部栓带52相间隔布置而在与第一上部栓带52之间形成所述气体通道的第一下部栓带62 ;与第二上部栓带54相间隔布置而在与第二上部栓带54之间形成所述气体通道的第二下部栓带64 ;与第三上部栓带56相间隔布置而在与第三上部栓带56之间形成所述气体通道的第三下部栓带66 ;与第四上部栓带58相间隔布置而在与第四上部栓带58之间形成所述气体通道的第四下部栓带68。第一上部栓带52、第二上部栓带54及第三上部栓带56形成为一层,而第四上部栓带58形成为两层。并且,第一下部栓带62、第二下部栓带64及第三下部栓带66形成为一层,而第四下部栓带68形成为两层。在本实施例中,摺叠部15是通过将气囊垫10折叠而与第四上部栓带58相缝合而形成。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示出的上部栓带50为四个,气囊垫10与第四上部栓带58相缝合而形成了摺叠部15,但与上部栓带50的数量无关地,只要在布置于气囊垫10中不向仪表盘I的外部展开而留在气囊壳体20内部的部位上的上部栓带(在此为第四上部栓带58)上,缝合气囊垫10而形成摺叠部15即可。即,在留在气囊壳体20内部的上部栓带(在此为第四上部栓带58)的位置,形成有摺叠部15,从而只要气囊垫10以摺叠部15为铰链点向上侧旋转,则垫容器40以形成在气囊壳体20之上侧前端的挂钩凸起22a为铰链点而向上侧旋转,由此气囊垫10可以向仪表盘I外部的上侧展开。另外,产生于充气机30的气体以高温高压状态流入到气囊垫10的内部,因此气囊垫10具有因所述气体的温度而破损的隐患。进而,为了防止气囊垫10被所述气体的温度而破损,在气囊垫10的内侧,从第四上部栓带58经由充气机30而达至第四下部栓带68的部位,设置有能够承受所述气体的温度的防护部件70。图4是示出图3所示摺叠部15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以下,参照图4说明形成摺叠部15的过程。首先,参照图4的(a)图,在第四上部栓带58的一侧接触防护部件70,在第四上部栓带58的对面侧接触气囊垫10后,将气囊垫10缝合到第四上部栓带58而形成第一摺叠部 15a。之后,如图4的(b)图,在气囊垫10中,将没有设置防护部件70的部位折叠并缝合到第一摺叠部15a,以此完成摺叠部15。另外,气囊垫10从仪表盘I内部的下侧向仪表盘I外部的上侧展开,因此在展开的过程中,具有可能被仪表盘I内的结构物卡住而不会向仪表盘I外部的上侧展开的可能性。为了防止该情况的发生,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膝盖气囊装置100包括导向器80,以用于气囊垫10不被卡在仪表盘I的内部而可以向仪表盘I外部的上侧展开。导向器80设置在气囊壳体20的前端部,根据气囊垫10的展开力而旋转,以此引导气囊垫10不向仪表盘I的内部展开而向仪表盘I外部的上侧展开。导向器80形成在布置于气囊垫10之下侧的下部壳体24的前端。 导向器80受布置于气囊垫10之上侧的上部壳体22的支承。导向器80形成有用于挂接形成于上部壳体22的挂钩凸起22a的挂钩槽85。挂钩凸起22a贯通形成于垫容器40的挂钩槽40a后,被加紧到形成于导向器80的挂钩槽85,从而导向器80可旋转地被支承于上部壳体22。进而,导向器80在根据气囊垫10的展开力而被推动时,以挂钩凸起22a为基准旋转的同时,可将展开的气囊垫10引向仪表盘I的外部。以下,详细说明气囊壳体20及导向器80。图5是示出图I所示气囊壳体20及导向器80的结合立体图,图6是图5的侧面图,图7是图5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5至图7,下部壳体24根据气囊垫10的展开力,其前端部向下侧张开。下部壳体24包括侧面板24a,与导向器80形成为一体;下面板24b,与侧面板24a及导向器80相结合,并根据气囊垫10的展开力而与侧面板24a及导向器80分离而被张开。侦_板24a布置在下面板24b的两侧,导向器80布置在下面板24b的前端。为了使得下面板24b能够与侧面板24a及导向器80相分离,在侧面板24a与下面板24b之间,以及导向器80与下面板24b之间,分别形成至少一个孔24d。在本实施例中,孔24d形成为多个,并构成下面板24b从侧面板24a及导向器80分离的沿线(在本技术领域中,称之为撕裂线(tear line))。进而,随着气囊垫10的膨胀,下面板24b根据气囊垫10的展开力,从侧面板24a及导向器80分离而前端被张开,借此气囊垫10可以从被张开的下面板24b的前方凸出而展开。导向器80包括基底部82,与侧面板24a形成为一体,并形成有挂钩槽85,被上部壳体22所支承;垫引导部84,从基底部82向前方凸出而弯折,用于将气囊垫10引导至仪表盘I的外部。导向器80 —体形成在侧面板24a的前端,因此为了使得导向器80能够根据气囊垫10的展开力而旋转,在侧面板24a与导向器80之间的上侧形成有插入槽24e。进而,若气囊垫10从被张开的下面板24b凸出的同时推动导向器80,则导向器80向插入槽24e凹陷的方向旋转,从而能够引导气囊垫10不被卡在仪表盘I的内部而向仪表盘I外部的上侧展开。为了使得导向器80能够被气囊垫10的展开力而旋转,下部壳体24及导向器80优选地由塑料材质制成。
另外,上部壳体22形成有弯折部22b。上部壳体22以弯折部22b为基准,其前端插入在插入槽24e,在侧面板24a中插入槽24e的后方,形成有与形成于上部壳体22的弯折部22b相结合的结合部24c。形成于上部壳体22之前端的挂钩凸起22a加紧设置在形成于导向器80的挂钩槽85,上部壳体22的前端插入在插入槽24e,形成于上部壳体22的弯折部22b结合在形成于下部壳体24的结合部24c,由此当导向器80被气囊垫10的展开力而旋转时,使得塑料材质的下部壳体24不至于过度变形。为了能够防止塑料材质的下部壳体24过度变形,上部壳体22优选地由钢(steel)制成。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膝盖气囊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如下。首先,若发生车辆事故,则从充气机30产生气体而流入到气囊垫10的内部,随之气囊垫10开始膨胀而展开。之后,根据气囊垫10的展开力,下部壳体24的下面板24b从侧面板24a及导向器 80分离而前方向下侧张开,由此气囊垫10从被张开的下面板24b向前方凸出的同时推动导向器80。接着,导向器80根据气囊垫10的展开力而向插入槽24e凹陷的方向旋转,并将气囊垫10引向仪表盘I的外部。进而,气囊垫10不会向仪表盘I的内部展开,而能够向外部展开。此时,垫容器40支承气囊垫10,以使气囊垫10不被下垂而能够向上侧展开。并且,对于气囊垫10,其上侧比下侧的长度短地折叠并缝合而形成摺叠部15,因此上侧比下侧作用的张力大,从而气囊垫10以摺叠部15为基准向上侧弯曲而展开。随着气囊垫10向上侧弯曲,容纳着气囊垫10的柔韧性材质的垫容器40也与气囊垫10—同承受向上侧弯曲的力,由此垫容器40以气囊壳体20的挂钩凸起22a为基准向上侧旋转。之后,气囊垫10向仪表盘I外部的上侧展开,并布置到仪表盘I与乘客膝盖之间。进而,在发生车辆事故时,气囊垫10会布置在仪表盘I与乘客的膝盖之间,因此可以防止乘客的膝盖直接与仪表盘I及仪表盘I的结构物相碰撞。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膝盖气囊装置100,根据气囊垫10的展开力,导向器80旋转的同时引导气囊垫10的展开,因此气囊垫10能够不被卡在仪表盘I的内部而向仪表盘I外部的上侧展开。并且,设有用于容纳气囊垫10的垫容器40,而垫容器40支承所述气囊垫10,并使之不下垂而向上侧展开,因此气囊垫10会布置在仪表盘I与乘客的膝盖之间,从而气囊垫10可以展开至能够保护乘客膝盖的位置。并且,气囊垫10的上侧比下侧的长度短地形成有摺叠部15,从而在气囊垫10展开时,上侧比下侧的张力大,因此气囊垫10以摺叠部15为基准向上侧弯曲而展开,并布置到仪表盘I与乘客的膝盖之间,因此气囊垫10可以展开至能够保护乘客的膝盖的位置。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可以理解,在不改变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能够将本发明实施为其他具体的形态。因此,以上所记载的实施例总体上为示例性的,不应当理解为仅仅是限定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相比前述的详细说明,应当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确定,而且权利要求范围的意义和范围以及从等同概念推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化的形式应当解释为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膝盖气囊装置,包括 气囊壳体,在仪表盘内设在比乘客的膝盖高度低的位置; 气囊垫,容纳在所述气囊壳体的内部,若气体流入则向所述仪表盘的外部的上侧展开而位于所述乘客的膝盖与所述仪表盘之间; 导向器,设在所述气囊壳体,根据所述气囊垫的展开力而旋转,引导所述气囊垫向所述仪表盘的外部的上侧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壳体包括 上部壳体,设置在所述气囊垫的上侧,支承所述导向器而使得所述导向器能够旋转; 下部壳体,设置在所述气囊垫的下侧,并形成有所述导向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壳体包括 侧面板,与所述导向器形成为一体; 下面板,与所述侧面板及导向器相结合,根据所述气囊垫的展开力,从所述侧面板及导向器分离而被张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板设置在所述下面板的两侧, 所述导向器设置在所述下面板的前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面板与下面板之间以及所述导向器与下面板之间,分别形成有至少一个孔,以用于所述下面板能够与所述侧面板及导向器相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面板与所述导向器之间形成有插入槽,以使所述导向器能够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器包括 基底部,与所述侧面板形成为一体,并被所述上部壳体所支承; 垫引导部,从所述基底部弯折而将所述气囊垫引向所述仪表盘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底部形成有挂钩槽,而在所述上部壳体形成有用于挂接在所述挂钩槽的挂钩凸起,以使所述导向器能够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壳体的前端插入在所述插入槽, 所述侧面板中在所述插入槽的后方,形成有与所述上部壳体相结合的结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壳体为钢材质,所述下部壳体为塑料材质。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垫容器,该垫容器设置在所述气囊壳体的内部,容纳着所述气囊垫,通过支承所述气囊垫,使得所述气囊垫不被下垂而能够向所述仪表盘的外部的上侧展开。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容器,该垫容器设置在所述气囊壳体的内部,容纳着所述气囊垫,通过支承所述气囊垫,使得所述气囊垫不被下垂而能够向所述仪表盘的外部的上侧展开, 在所述垫容器形成有用于插入设置所述挂钩凸起的挂钩槽,以用于当所述气囊垫展开时,所述垫容器能够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垫还形成有上侧比下侧的长度短地折叠而结合的摺叠部,从而所述气囊垫若有气体流入,则以所述摺叠部为基准向上侧弯曲的同时向仪表盘的外部的上侧展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部栓带,设置在所述气囊垫的上侧内部; 下部栓带,在所述气囊垫的下侧内部与所述上部刷带相间隔而设置,并在与所述上部栓带之间形成用于气体流经的气体通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栓带包括 在所述气囊垫中向所述仪表盘的外部展开的部位,相间隔而设置的第一上部栓带、第二上部栓带及第三上部栓带; 在所述气囊垫中不向所述仪表盘的外部展开而留在所述仪表盘的内部的部位所设置的第四上部栓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摺叠部为将所述气囊垫折叠而与所述第四上部栓带相缝合而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栓带包括 第一下部栓带,与所述第一上部栓带相间隔设置,在与所述第一上部栓带之间形成所述气体通道; 第二下部栓带,与所述第二上部栓带相间隔设置,在与所述第二上部栓带之间形成所述气体通道; 第三下部栓带,与所述第三上部栓带相间隔设置,在与所述第三上部栓带之间形成所述气体通道; 第四下部栓带,与所述第四上部栓带相间隔设置,在与所述第四上部栓带之间形成所述气体通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充气机,该充气机设在所述气囊垫的内部,并与所述气囊壳体相结合,用于向所述气囊垫供给所述空气, 在所述气囊垫中,从所述第四上部栓带经由所述充气机达至所述第四下部栓带的部位,还设置有能够承受所述气体的温度的防护部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膝盖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上部栓带的一侧接触所述防护部件,在所述第四上部栓带的对面侧接触所述气囊垫,将所述气囊垫缝合到所述第四上部栓带而形成第一摺叠部后,将所述气囊垫中没有设置所述防护部件的部位折叠并缝合到所述第一摺叠部,由此形成所述摺叠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垫能够从仪表盘内部的下侧向所述仪表盘外部的上侧展开的膝盖气囊装置。为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膝盖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壳体,在仪表盘内设在比乘客的膝盖高度低的位置;气囊垫,容纳在所述气囊壳体的内部,若气体流入则向所述仪表盘外部的上侧展开而位于所述乘客的膝盖与所述仪表盘之间;导向器,设在所述气囊壳体,根据所述气囊垫的展开力而旋转,引导所述气囊垫向所述仪表盘外部的上侧展开。
文档编号B60R21/206GK102837660SQ20121004841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1日
发明者李廷洙 申请人: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