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62097阅读:89来源:国知局
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包括:外壳(10),其具有点火装置,以及容纳在外壳中的气体发生剂(35、41);以及杯状容器(20),其在周壁(27c)具有火焰传递孔(23),所述杯状容器设置在外壳的筒状点火器固定部(50)上以形成容纳点火装置的点火装置室(24),所述杯状容器具有从周壁部沿径向向内突出的多个突出部(25),筒状点火器固定部在外表面具有凹部(53),所述突出部的至少远端部与所述凹部的内壁面邻接抵靠,从而阻止杯状容器的轴向移动。
【专利说明】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
发明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约束装置例如气囊装置中使用的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
[0002]在气囊装置用气体发生器中,就使用气体发生剂作为气体发生源的气体发生器而言,当形成容纳点火器与传火剂的点火装置室时,或当将燃烧室划分为两个室时,通常使用筒状容器或杯状容器。
[0003]所述筒状容器或杯状容器固定在气体发生器的外壳内部。
【背景技术】
[0004]JP-A N0.2006-076849的权利要求6提及用于车辆乘员保护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使用了气体发生剂组合物。
[0005]在JP-A N0.2006-076849的图1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在由上盖6与下盖10形成的外壳内部,设置了填充有气体发生剂4的燃烧室8。将点火器2安装至下盖10的中央部。点火器2被填充有传火剂3的有底的内筒状体13覆盖。
[0006]就有底的内筒状体13而言,其通过将形成在下盖10的环形突起部(点火装置保持部)向内侧弯曲(也就是说,卷边)而固定至内筒状体13的开口侧的凸缘部。
[0007]发明概述
[0008]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包括:
[0009]外壳,其具有气体排放口,并且由封闭壳体与扩散器壳体形成;
[0010]点火装置,其包括点火器,以及容纳在外壳中的气体发生剂;以及
[0011]杯状容器,其具有在其周壁部中的火焰传递孔,并且设置于外壳内部的封闭壳体上,以形成点火装置室,
[0012]点火装置室容纳点火装置,并且点火器被固定至设置在封闭壳体中的筒状点火器固定部,
[0013]杯状容器具有从其周壁部沿径向向内突出的多个突出部,
[0014]筒状点火器固定部在外表面上具有凹部,
[0015]至少杯状容器的突出部的远端部邻接抵靠筒状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的内壁面,以阻止杯状容器的轴向移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通过下文给出的详细说明以及仅通过示例给出的附图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制本发明,其中:
[0017]图1为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截面图。
[0018]图2为图1中所示结构的局部横截面图。
[0019]图3在(a)与(b)中示例了图1中所示结构中使用的杯状容器的制造方法的透视图。
[0020]图4在(a)与(b)中示例了不同于图1中所示结构中使用的杯状容器的实施方式的杯状容器的制造方法的透视图。
[0021]图5在(a)与(b)中示例了不同于图1中所示结构中使用的杯状容器的实施方式的杯状容器的制造方法的透视图。
[0022]图6在(a)与(b)中示例了不同于图1中所示结构中使用的杯状容器的实施方式的杯状容器的制造方法的透视图。
[0023]图7在(a)与(b)中示例了不同于图1中所示结构中使用的杯状容器的实施方式的杯状容器的制造方法的透视图。
[0024]图8在(a)与(b)中示例了不同于图1中所示结构中使用的杯状容器的实施方式的杯状容器的制造方法的透视图。图8在(b)中为图8的(a)中所示结构的平面视图。
[0025]图9在(a)与(b)中示例了不同于图1中所示结构中使用的杯状容器的实施方式的杯状容器的制造方法的透视图,并且图9在(b)中为图9的(a)中所示的结构的平面图。
[0026]图10在(a)与(b)中示例了不同于图1中所示结构中使用的杯状容器的实施方式的杯状容器的制造方法的透视图。
[0027]图11在(a)与(d)中示例了图1中所示结构中使用的点火器固定部中的凹部的不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0028]图12为不同于图1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截面图。
[0029]图13为图12中所示结构的局部截面图。
[0030]图14为不同于图1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截面图。
[0031]图15在(a)中为不同于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截面图。图15在(b)中为局部横截面图。
[0032]发明详述
[0033]为了形成JP-A N0.2006-076849中的在下盖10处形成的环形突起部(点火装置保持部),需要对下盖围绕圆周方向实施切割加工,增加工作量,从而生产成本增加。
[0034]进一步,当作动气体发生器时,产生于内筒状体13内部的压力推压内筒状体向上。因此,当采用使用上述卷边结构的固定方法时,卷曲部分的厚度应当增加,从而抵抗上述压力。对于汽车部件,即使I克重量的减少也很重要,从减少重量的观点来看,使用JP-AN0.2006-076849中描述的卷边结构的固定方法具有改进的余地。
[003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使得加工与处理的成本降低,使形成点火装置室的杯状容器的安装与固定容易简单,并且使得降低重量成为可能。
[0036]根据本发明,形成点火装置室的杯状容器安装至设置在封闭壳体中的筒状点火器固定部,从而阻止杯状容器的轴向移动。
[0037]进一步,杯状容器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如下安装,以使得从杯状容器的周壁部沿径向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的远端部邻接抵靠在筒状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
[0038]通过这样的突出部与凹部的组合,当作动杯状容器中(点火装置室中)的点火器,对杯状容器施加沿轴向的压力时,所述突出部的远端部挤压所述凹部的内壁面,从而阻止杯状容器沿轴向移动。
[0039]为了产生这种移动阻止作用,优选地,凹部的内壁面具有与突出部的远端部邻接抵靠的角部、表面部、缘部、或其组合。
[0040]突出部的数量为多个,优选2至10个,更优选4至8,并且突出部优选地等距地沿周向设置。
[0041]所述凹部可以以连续方式沿点火器固定部的周向形成环形,或可以在对应于突出部的位置形成数量等于突出部的数量的多个凹部。
[0042]从减少重量的观点来看,优选地,杯状容器的突出部与杯状容器一体形成,但本发明也不排除下述结构:通过焊接等将用作突出部的另外的元件固定结合至杯状容器而形成的。
[0043]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可以通过加压加工或切割加工而形成。例如,在形成六个左右凹部的情况中,可以通过加压加工而形成,因此,加工作业很简单。
[0044]为了增强阻止杯状容器轴向移动的作用,优选地,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的深度等于或大于与之邻接抵靠的突出部的远端部厚度。
[0045]形成点火装置室的杯状容器不仅可以是通过将底面(或顶面)与周面一体化而形成的,而且也可以是通过筒状部与封闭其一端侧开口的盖的组合而形成的。
[0046]形成于杯状容器的周壁部中的火焰传递孔用于排放由点火装置产生的火焰与高温气体,并且可以采用密封带等从外侧或内侧封闭。
[0047]点火装置是已知的那些,并且可以使用电子点火器与传火剂的组合。
[0048]使用突出部与凹部的组合的情况下,加工容易简单,并且与使用JP-AN0.2006-076849中公开的卷曲结构的情况中的部件重量相比较,部件重量能够得以降低。
[0049]进一步,与JP-A N0.2006-076849中公开的卷边结构相比,因为将杯状容器固定至更坚固的点火器固定部,杯状容器难以因作动压力从点火器固定部脱离开。因此,杯状容器的内部容积得以保持一定,从而确保在其中填充的传火剂的稳定燃烧,并且防止其他部件的干涉。
[0050]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杯状容器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可以装配成使得杯状容器的内周面与正对所述内周面的点火器固定部的外周面相接触。
[0051]在这种接触状态中,杯状容器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之间的间隙实质上不用作火焰与高温气体的排放路径。
[0052]进一步,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杯状容器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可以装配成使得杯状容器的内周面与正对所述内周面的点火器固定部的外周面之间设置间隙。
[0053]在这种接触状态中,杯状容器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之间的间隙用作火焰与高温气体的排放路径。在杯状容器的周壁部中,在对应于该排放路径的部分中还可以形成火焰传递孔。这种结构是优选的,因为位于燃烧室内部的全部气体发生剂能够更加均一地着火。
[0054]本发明包括如下的优选实施方式2至10:
[0055](实施方式2)
[0056]本发明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可以包括以下特征。
[0057]通过向内侧弯曲对应于四边形的杯状部的周壁部而形成杯状容器的突出部,该四边形由三条切割线与一条剩余边形成,所述三条切割线贯通杯状容器的周壁部,并且为包括沿周向形成的上边以及从上边的两端沿轴向向下延伸的两边的四边形的三条边,并且
[0058]突出部具有对应于突出部上边的远端部,至少该远端部邻接抵靠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的内壁面。
[0059]以上四边形包括矩形、正方形、梯形等。[0060]凹部在尺寸上足够使得突出部的远端部能够邻接抵靠。
[0061](实施方式3)
[0062]本发明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可以包括以下特征。
[0063]杯状容器具有四边形开口,所述开口由沿周壁部的周向间隔地形成并且延伸的第一上边与第一下边,以及连接第一上边与第一下边的两条第一侧边界定,
[0064]通过向内侧弯曲对应于四边形的周壁部而形成杯状容器的突出部,该四边形由第一下边、两条切割线这三条边以及一条剩余边形成,其中,所述两条切割线为所述两条第二侧边,
[0065]四边形的所述三条边包括第一下边和两条切割线,所述两条切割线贯通杯状容器的周壁部并且包括从杯状容器的两条第一边沿轴向向下延伸的两条第二边,
[0066]至少对应于突出部的第一下边的远端部与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的内壁面邻接抵
O
[0067]开口还可以用作火焰传递孔。
[0068]四边形包括矩形、正方形、梯形等。
[0069]凹部在尺寸上足够使得突出部的远端部能够邻接抵靠。
[0070](实施方式4)
[0071]本发明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可以包括以下特征。
[0072]通过向内侧弯曲对应于三角形的周壁部而形成杯状容器的突出部,该三角形由两条切割线与一条剩余边形成,该两条切割线贯通杯状容器的周壁部从而形成三角形的两边,并且至少三角形中弯曲的突出部的远端部与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的内壁面邻接抵靠。
[0073]三角形可以是等边或等腰三角形。
[0074]凹部在尺寸上足够使得突出部的远端部能够邻接抵靠。
[0075](实施方式5)
[0076]本发明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可以包括以下特征。
[0077]杯状容器具有四边形开口,
[0078]通过向内推压四边形开口之下的周壁部而形成杯状容器的突出部,
[0079]四边形开口由沿周壁部周向形成的上边与下边这两条线以及沿高度方向形成的两条线界定,并且
[0080]至少突出部的远端部与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的内壁面邻接抵靠。
[0081]四边形可以是矩形、正方形、梯形等。
[0082]凹部在尺寸上足够使得突出部的远端部能够邻接抵靠。
[0083](实施方式6)
[0084]本发明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可以包括以下特征。
[0085]通过向内推压位于上下开口之间的周壁部而形成杯状容器的突出部,
[0086]上下开口为两个四边形开口,其沿高度方向间距地上下排列,
[0087]每一个四边形开口均由沿周壁部周向形成的上边与下边这两条线以及沿高度方向形成的两条线来界定,以及
[0088]至少突出部的远端部与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的内壁面邻接抵靠。
[0089]四边形可以是矩形、正方形、梯形等。两个四边形可以是相同或彼此不同的,但优选的是相同形状的四边形。
[0090]凹部在尺寸上足够使得突出部的远端部能够邻接抵靠。
[0091](实施方式7)
[0092]本发明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可以包括以下特征。
[0093]通过向内推压位于一条切割线之下的周壁部而形成杯状容器的突出部,所述切割线贯通周壁部且沿所述杯状容器的所述周壁部的周向形成,并且
[0094]至少突出部的远端部与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的内壁面邻接抵靠。
[0095]凹部在尺寸上足够使得突出部的远端部能够邻接抵靠。
[0096](实施方式8)
[0097]本发明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可以包括以下特征。
[0098]通过向内推压夹在两条切割线之间的周壁部而形成杯状容器的突出部,所述两条切割线贯通周壁部并且沿杯状容器的周向形成且在轴向间隔地排列,以及
[0099]至少突出部的远端部与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的内壁面邻接抵靠。
[0100]凹部在尺寸上足够使得突出部的远端部能够邻接抵靠。
[0101](实施方式8-1)
[0102]本发明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可以包括以下特征。
[0103]通过向内推压夹在两条切割线之间的周壁部而形成杯状容器的突出部,该两条切割线沿轴向间隔地形成,且沿杯状容器的周向贯通周壁部,
[0104]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的平面形状与突出部的平面形状相同,并且
[0105]至少突出部的远端部与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的内壁面邻接抵靠。
[0106]凹部在尺寸上足够使得突出部的远端部能够邻接抵靠。
[0107](实施方式9)
[0108]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可以包括以下特征。
[0109]杯状容器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装配成使得杯状容器的内周面与正对所述内周面的点火器固定部的外周面彼此相接触。
[0110](实施方式10)
[0111]本发明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可以包括以下特征。
[0112]杯状容器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装配成使得杯状容器的内周面与正对所述内周面的点火器固定部的外周面隔有间隔。
[0113]当通过切割加工而形成与杯状容器的突出部邻接抵靠的凹部时,形成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的外周面中的凹部可以是这样的,由所述外周面与邻接抵靠突出部的远端部的凹部的内壁面的切线形成的角度(α)为90°,
[0114]形成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的外周面中的凹部可以是这样的,由所述外周面与邻接抵靠突出部的远端部的凹部的内壁面的切线形成的角度(α)处于30°至80°范围内。
[0115]当凹部的上述角度(α)为30°至80°时,形成的与突出部的远端部邻接抵靠的凹部的内壁面向内侧吃进。因此,用于阻止杯状容器沿轴向移动的功能得到增强。因为将内壁面切割为具有锐利角度的向内侧吃进的状态,与凹部的上述角度(α )为90°的情况相比较,整个突出部的厚度或仅远端部的厚度能够得到减少。
[0116]同时,当通过加压加工而形成与杯状容器的突出部组合的凹部时,上述角度(α )可以是钝角,但可以通过适当调整突出部的远端部的形状或厚度,充分发挥通过凹部与突出部的组合而阻止移动的作用。
[0117]本发明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显示出以下效果:使用作部件的杯状容器的加工容易简单,可以容易地安装杯状容器,可以比传统结构(JP-A N0.2006-076849)减少重量,并且可以强有力地固定杯状容器。
[0118]发明实施例
[0119]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的特征在于杯状容器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的联接状态。其他结构特征可以与传统气体发生器的结构特征相同。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在以下说明。
[0120](I)图1至3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
[0121]通过焊接具有多个气体排放口 13的扩散器壳体11与封闭壳体12成一体而获得外壳10。
[0122]杯状容器20设置于封闭壳体12的中央部,其中,杯状容器20包括筒状部分21与固定在筒状部分21的一端(在扩散器壳体11侧中)处的封闭开口的盖22。
[0123]在杯状容器20中,由盖部分22封闭的端部可以是由一体成形的顶面封闭的,但为了传火剂35与点火器30容纳的方便,优选地采用杯状容器20与盖22的组合。
[0124]杯状容器20的筒状部分21具有形成于封闭壳体的开口侧的凸缘部27a,固定盖22的内侧弯曲部27b,以及周壁部27c,并且进一步具有贯通周壁部27c的多个火焰传递孔23。
[0125]杯状容器20的内部用作点火装置室24,其中,容纳包括电子点火器30与传火剂35的点火装置。
[0126]杯状容器20的外部用作燃烧室40,并且填充有固体气体发生剂41。
[0127]在外壳10内部,将圆筒形过滤器45设置成与外壳10的周壁部隔有间隔。
[0128]将容纳在杯状容器20内部的点火装置室24内部的点火器30封闭在树脂部31中,并且由树脂部31固定至与封闭壳体12 —体成形的筒状点火器固定部50。
[0129]点火器固定部50具有从封闭壳体12的中央部分垂直设置的筒状壁部51以及通过向内侧弯曲筒状壁部51而获得的环形平板部52。
[0130]将点火器30固定至点火器固定部50,使得树脂部31的外表面与筒状壁部51的内表面彼此紧密接合,并且将环形平板部52嵌入树脂部31。
[0131]杯状容器20具有多个突出部25,所述突出部从筒状容器即筒状部21的周壁部27c沿径向向内侧突出。
[0132]图1所示的突出部25与周壁部27c —体成形,也可以如图2与图3所示的形成。
[0133]图2与图3所示的突出部25将在以下说明。
[0134]图3中的(a)为示例了形成图3中的(b)所示的突出部25之前状态的透视图。
[0135]如图3中(a)所示,将形成四边形的三边的三条切割线26a至26c设置在杯状容器21的周壁部27c中,那些线包括贯通周壁部的沿周向形成的上边26a以及从上边26a的两端沿轴向向下延伸的两边26b、26c。
[0136]如图2与图3中(b)所示,通过向内侧弯曲对应于四边形的周壁部27c而形成突出部25,上述四边形由三条切割线26a至26c与用作一条剩余边(凸缘部27a侧上的一条剩余边)的部分形成。[0137]筒状点火器固定部50在筒状壁部51的外表面中具有凹部53。突出部25与凹部邻接抵靠。凹部53是在筒状壁部51的外表面中沿周向连续形成的凹部(环形槽)。凹部53通过加压加工而形成。
[0138]杯状容器20的突出部25的远端部26a (与上边26a相同的部分)与点火器固定部50中凹部53的上端侧(扩散器壳体11的顶面Ila侧)的内壁面53a邻接抵靠。
[0139]因此,即使将力沿扩散器壳体11的方向施加于杯状容器20时,因为上边26a侧向内突出,所以突出部25提供对前述力的阻力,杯状容器20很难从点火器固定部50脱离开。
[0140]将在以下说明图1至3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的实施方式。
[0141](I)将点火器30 (树脂部31)固定至封闭壳体12的点火器固定部50,随后在其上方设置杯状容器20。在这种情况中,调整位置使得由图3 (a)所示的杯状容器20中的边26a.26b.26c围绕的部分正对点火器固定部50的凹部53。
[0142](II)从外部推压由图3 (a)所示的边26a、26b、26c围绕的部分,形成图3 (b)中所示的突出部25,并且如图2中所示的,将突出部25的远端部邻接抵靠凹部的内壁面53a。
[0143]在步骤(II)中,当从外部推压由图3 (a)中所示的边26a、26b、26c围绕的部分时,封闭壳体12周壁部的高度大于上述推入部分的高度。因此,用作推压装置的推压工具是这样的,其可以从杯状容器20的上方施加,并且可以向内推压。
[0144](III)随后,填充传火剂35,安装盖22,并且卷曲筒状部21的上端部21b。进一步设置圆筒形过滤器45,填充气体发生剂41,然后从上方罩上扩散器壳体11,与封闭壳体12焊接而一体化。
[0145]图1至3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的操作将在以下说明。
[0146]图1至3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杯状容器的突出部25的远端部26a与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53的上端侧(扩散器壳体11的顶面Ila侧)的内壁面53a邻接抵靠。
[0147]当作动点火器30并且点燃与燃烧传火剂35时,从多个火焰传递孔23将产生的火焰与高温气体释放入燃烧室40,点燃并且燃烧气体发生剂41。
[0148]在这种情况中,沿轴向(沿朝向扩散器壳体11的顶面Ila的方向)对杯状容器20施加力,但因为突出部25的远端部26a挤压凹部53的上端侧的内壁面53a,阻止了杯状容器20沿轴向移动。
[0149](2)图4中所示的实施例
[0150]图4示例了这样的实施例,其中,突出部的形状不同于图1至3中所示杯状容器20的关出部的形状。
[0151]图4中的(a)为示例了形成图4 (b)中所示的突出部125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
[0152]如图4中的(a)所示,杯状容器120具有由第一上边122a、第一下边122b以及连接第一上边122a及第一下边122b的两条第一侧边122c、122d界定的四边形开口 123,其中,第一上边122a与第一下边122b沿筒状容器即筒状部分121的周壁部127c的周向延伸且间隔地形成。参考数字127a表示凸缘部。
[0153]进一步,如图4中(a)所示,杯状容器120的周壁部127c具有第一下边122b和两条切割线,该两条切割线为从两条第一侧边122c、122d沿轴向向下延伸的两条第二侧边124a、124b,并且这些切割线贯通杯状容器的周壁部121。
[0154]如图4中(b)所示,将对应于由三条边122b、124a、124b以及用作剩余一边的部分形成的四边形范围内的周壁部127c向内侧弯曲而形成突出部125。
[0155]当将图4所示的杯状容器120用于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时,杯状容器中的突出部125的远端部122b (与第一下边122b相同的部分)与点火器固定部50的凹部53的上端侧(扩散器壳体11的顶面Ila侧)的内周面53a邻接抵靠。
[0156](3)图5中所示的实施例
[0157]图5示例了这样的实施例,其中,突出部的形状不同于图1至3中所示的杯状容器20的突出部的形状。
[0158]图5中的(a)为示例了形成图5中的(b)所示的突出部225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
[0159]如图5中的(a)所示,杯状容器220的筒状部221的周壁部227c具有两条切割线222a、222b,其形成贯通周壁部的三角形的两条边。参考数字227a表示凸缘部。
[0160]如图5中的(b)所示,通过将对应于由两条切割线222a、222b以及用作一条剩余边的部分形成的三角形的周壁部227c向内侧弯曲而形成突出部225。
[0161]当将图5中所示的杯状容器220用于图1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时,杯状容器中的突出部225的远端部226 (两条切割线222a、222b的交点部分)邻接抵靠点火器固定部50的凹部53的上端侧(扩散器壳体11的顶面Ila侧)的内周面53a(参见图2)。
[0162](4)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
[0163]图6示例了这样的实施例,其中,突出部的形状不同于图1至3中所示的杯状容器20的突出部的形状。
[0164]图6中的(a)为示例了形成图6中的(b)所示的突出部325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
[0165]如图6中的(a)所示,杯状容器320的筒状部321的周壁部327c具有由沿周向形成的上边和下边这两条线以及沿高度方向形成的两条线而界定的四边形开口 323。参考数字327a表示凸缘部。
[0166]如图6中的(b)所示,通过向内侧推压与形成开口 323的下边322相接触的周壁部327c,从而形成突出部325。
[0167]当将图6中的(b)所示的杯状容器320用于图1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时,杯状容器中的突出部325的远端部与点火器固定部50的凹部53的上端侧(扩散器壳体11的顶面Ila侦D的内壁面53a(参见图2)邻接抵靠。凹部53的尺寸为使得其能够与突出部325邻接抵靠。
[0168](5)图7中所示的实施例
[0169]图7示例了这样的实施例,其中,突出部的形状不同于图1至3中所示的杯状容器20的突出部的形状。
[0170]图7中的(a)为示例了形成图7中的(b)所示的突出部425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
[0171]如图7中的(a)所示,杯状容器420的筒状部421的周壁部427c具有第一开口 422与第二开口 423,它们沿高度方向间隔地上下排列。每个开口均由沿周向形成的上边和下边这两条线以及沿高度方向形成的两条线而界定。参考数字427a表示凸缘部。
[0172]在第一开口 422与第二开口 423之间成为中间周壁部424。
[0173]进一步,如图7中的(b)所示,向内推压在第一开口 422与第二开口 423之间设置的中间周壁部424,以形成突出部425。
[0174]当将图7中的(b)所示的杯状容器420用于图1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时,杯状容器中的突出部425的远端部与点火器固定部50的凹部53的上端侧(扩散器壳体11的顶面Ila侦D的内壁面53a (参见图2)邻接抵靠。凹部53的尺寸为使得其能够与突出部425邻接抵靠。
[0175](6)图8中所示的实施例
[0176]图8示例了这样的实施例,其中,突出部的形状不同于图1至3中所示的杯状容器20的突出部的形状。
[0177]图8中的(a)示例了形成图8中的(b)所示的突出部525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图8中的(b)示例了去除了杯状容器520的顶面侧的状态的平面图(在该视图中,凸缘部527a被省略)。
[0178]如图8中的(a)所示,杯状容器520的筒状部521的周壁部527c具有一条切割线522,其贯通周壁部并且沿周向延伸。参考数字527a表示凸缘部。
[0179]进一步,如图8中(b)所示,通过向内推压位于切割线522之下的周壁部524而形成突出部525。
[0180]当将图8中·(b)所示的杯状容器520用于图1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时,杯状容器中的突出部525的远端部与点火器固定部50的凹部53的上端侧(扩散器壳体11的顶面Ila侦D的内壁面53a (参见图2)邻接抵靠。凹部53的尺寸使得其能够与突出部525邻接抵
O
[0181](7)图9中所示的实施例
[0182]图9示例了这样的实施例,其中,突出部的形状不同于图1至3中所示的杯状容器20的突出部的形状。
[0183]图9中的(a)示例了形成图9中的(b)所示的突出部625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图9中的(b)示例了去除了杯状容器的顶面侧的状态的平面图(在该视图中,凸缘部627a被省略)。
[0184]如图9中的(a)所示,杯状容器620的筒状部621的周壁部627c具有夹在两条切割线622、623之间的中间周壁部624,所述两条切割线沿周壁部的周向延伸且贯通周壁部,且沿轴向间隔地形成。参考数字627a表示凸缘部。
[0185]进一步,如图9中(b)所示,通过推压中间周壁部624而形成突出部625。
[0186]当将图9中(b)所示的杯状容器620用于图1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时,杯状容器的突出部625的远端部与点火器固定部50的凹部53的上端侧(扩散器壳体11的顶面Ila侦D的内壁面53a (参见图2)邻接抵靠。凹部53的尺寸为使得其能够与突出部625邻接抵靠。
[0187](8)图10中所示的实施例
[0188]图10示例了这样的实施例,其中,突出部的形状不同于图1至3中所示的杯状容器20的突出部的形状。
[0189]图10中的(a)示例了形成图10中的(b)所示的突出部725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
[0190]如图10中的(a)所示,杯状容器720的筒状部721的周壁部727c具有形成为基本上椭圆的形状并且贯通周壁部的切割线723。然而,椭圆的部分723a为直线,并非曲线。参考数字727a表示凸缘部。
[0191]进一步,如图10中的(b)所示,通过向内推压基本上为椭圆的切割线723而形成突出部725。
[0192]当将图10中的(b)所示的杯状容器720用于图1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时,杯状容器中的突出部725的远端部(对应于由图10中的(a)的参考数字723a表示的部分)与点火器固定部50的凹部53的上端侧(扩散器壳体11的顶面Ila侧)的内壁面53a (参见图2)邻接抵靠。
[0193](9)图11中所示的实施例
[0194]图11中的(a)至(d)示例了与图1与2中所示的点火器固定部50的外周面中设置的凹部53不同的实施例的轴向的截面图。
[0195]如图11中的(a)至(b)所示,在形成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50的外周面(筒状壁部51)的凹部53中,由筒状壁部51的外周面与邻接抵靠突出部25的远端部26a(参见图2与3)的凹部53的内壁面53a的切线形成的角度(α )为90°。
[0196]内壁面53a的深度(也就是说,底面54的深度)等于或大于突出部25的远端部26a的厚度。
[0197]在图11的(a)中,凹部53的底面54平行于筒状壁部51的外周面。
[0198]在图11的(b)中,凹部53的底面54相对于筒状壁部51的外周面倾斜,是深度从内壁面53a逐渐地减少的斜面。图11中的(b)所示的凹部53是优选的,因为突出部25沿倾斜的底面54与内壁面53a邻接抵靠。
[0199]如图11中的(C)与(d.)所示,在形成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50 (筒状壁部51)的外周面的凹部53中,由筒状壁部51的外周面与邻接抵靠突出部25的远端部26a (参见图2与3)的凹部53的内壁面53a的切线(参见图2)形成的角度(α)为30°至80°。
[0200]在图11的(c)中,凹部53的底面54平行于筒状壁部51的外周面。
[0201]在图11的(d)中,凹部53的底面54相对于筒状壁部51的外周面倾斜,是深度从内壁面53a逐渐地减少的斜面。图11中的(d)所示的凹部53是优选的,因为突出部25沿倾斜的底面54与内壁面53a邻接抵靠。
[0202]如图11中的(C)与(d)所示的实施例,当角度(α )为30°至80°时,将邻接抵靠突出部25的远端部26a的凹部53的内壁面53a在横截面上形成锐角。
[0203]因此,当突出部25的远端部26a与如图2中所示的凹部53的内壁面53a邻接抵靠时,远端部26a可以嵌入凹部的内壁面53a中,并且因此增强了阻止杯状容器20沿轴向移动的功能。在该情况中,可以调整突出部25的厚度,以便使其嵌入图11中(c)与(d)所示的凹部的内壁面53a中。
[0204]需要说明的是,就与例如图11中(C)与(d)所示的凹部53组合的突出部25而言,可以调整整个突出部的厚度或仅远端部26a的厚度,使其适于与凹部的内壁面53a邻接抵
O
[0205](10)图12与13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
[0206]图12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与图1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相同,除了杯状容器120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50装配成使得杯状容器120的内周面与点火器固定部50的外周面相互形成间隙60,并且使用图4中所示的杯状容器120替代图1中所示的杯状容器20。
[0207]调整间隙60的大小,以使得传火剂35不能进入其中。
[0208]在图12与13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杯状容器中的突出部125的远端部与点火器固定部中的凹部53的上端侧(扩散器壳体11的顶面Ila侧)的内周面53a邻接抵靠。
[0209]当作动点火器30,并且点燃与燃烧传火剂35时,产生的火焰与高温气体从火焰传递孔23释放入燃烧室40中。
[0210]在这种情况中,力沿轴向(沿朝向扩散器壳体11的顶面Ila的方向)施加于杯状容器120,但因为突出部125的远端部挤压凹部53的上端侧的内壁面53a,阻止了杯状容器120沿轴向移动。
[0211]进一步,在图12与13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在杯状容器120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50之间形成间隙60 (筒状间隙)。因此,当作动点火器30并且燃烧传火剂35时,火焰与高温气体穿过间隙60,从火焰传递孔23释放入燃烧室40中。
[0212]进一步,因为使用图4中所示的杯状容器120,火焰与高温气体也将从位于突出部125的上部的开口 123释放入燃烧室40。
[0213](11)图14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
[0214]图14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与图1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相同,除了扩散器壳体911与封闭壳体912的形状不同。
[0215]在图14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还可以设置杯状容器20与筒状点火器固定部950,以形成例如图12与13中所示的间隙60。
[0216]在图14中所不的气体发生器的外壳910中,扩散器壳体911的周壁部的长度大于图1中所示的扩散器壳体的周壁部的长度,并且封闭壳体912的周壁部的长度小于图1中所示的封闭壳体的周壁部的长度。因此,组装方法不同于图1中所示的组装方法。
[0217]在如图14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中,步骤(I)至(III)中的步骤(II)的推压方法不同于图1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的组装方法中所说明的方法。
[0218]在图14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当从外部推压由图3中的(a)所示的边26a,26b,26c界定的部分时,推入部分的高度大于封闭壳体912的高度。因此,可以从横向(也就是说,垂直于气体发生器轴向的方向)实施推入部分的推压。
[0219]进一步,在图1至14中,凹部53为形成于点火器固定部50的筒状壁部51中形成的环形槽,但凹部可以以多个形式独立地设置在对应于突出部25、125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中,凹部53的平面形状略大于突出部的平面形状。这种凹部可以通过加压加工或凹凸印加工(embossing)来形成。
[0220](12)图15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
[0221]图15中的(a)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不同于图1中所示的气体发生器,其使用图4所示的杯状容器120替代了图3所示的杯状容器20,并且使用点火器固定部50与金属卡圈31的组合来替代点火器固定部50的凹部53。通过熔融焊接至点火器固定部50而固定金属卡圈31。
[0222]在点火器30中,采用金属卡圈31包围点火部,并且金属卡圈31具有上金属卡圈31a与下金属卡圈31b。
[0223]上金属卡圈31a的外径大于下金属卡圈31b的外径。因此,提供例如在图15中(b)所示的台阶表面32。台阶表面32对应于图1至3中所示的凹部53的内壁面53a。
[0224]在图15中的(a)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如图所示,杯状容器120的突出部125的远端部与台阶表面32邻接抵靠。[0225]在图15中的(a)与(b)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中,当作动点火器30并且点燃与燃烧传火剂35时,产生的火焰与高温气体从火焰传递孔23释放入燃烧室40中。
[0226]在这种情况中,力沿轴向(沿朝向扩散器壳体11的顶面Ila的方向)施加于杯状容器120,但因为突出部125的远端部挤压台阶表面32,阻止了杯状容器120沿轴向移动。
[0227]因此,本发明如上所描述。很显然本发明能够以很多方式变化。这些变化不认为偏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并且将所有这些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明显的调整包括在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包括: 外壳,其具有气体排放口,并且由封闭壳体和扩散器壳体形成; 点火装置,其包括点火器,以及容纳在所述外壳中的气体发生剂;以及杯状容器,所述杯状容器在其周壁部具有火焰传递孔,并且所述杯状容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封闭壳体上,以形成点火装置室, 所述点火装置室容纳所述点火装置,并且所述点火器被固定至设置在封闭壳体中的筒状点火器固定部, 所述杯状容器具有从其周壁部沿径向向内突出的多个突出部, 所述筒状点火器固定部在外表面具有凹部, 所述杯状容器的突出部的至少远端部邻接抵靠所述筒状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的内壁面,以阻止所述杯状容器的轴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通过向内侧弯曲对应 于四边形的所述杯状部分的周壁部而形成所述杯状容器的突出部,所述四边形由三条切割线与一条剩余边形成, 所述三条切割线贯通所述杯状容器的周壁部,并且形成四边形的三条边,所述四边形包括沿周向形成的上边以及从所述上边的两端沿轴向向下延伸的两条侧边,并且 所述突出部具有对应于所述突出部的上边的远端部,至少所述突出部的远端部与所述点火器固定部中的凹部的内壁面邻接抵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杯状容器具有四边形开口,其由以沿所述周壁部的周向间隔地形成并且延伸的第一上边与第一下边、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上边与所述第一下边的两条第一侧边界定, 通过向内侧弯曲对应于四边形的周壁部而形成所述杯状容器的所述突出部,所述四边形由所述第一下边、两条切割线这三条边以及一条剩余边形成,其中所述两条切割线为两条第二侧边, 所述四边形的所述三条边包括所述第一下边和两条切割线,所述两条切割线贯通所述杯状容器的周壁部并且包括从所述杯状容器的所述两条第一边沿轴向向下延伸的两条第二侧边,并且 至少对应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第一下边的远端部与所述点火器固定部的所述凹部的所述内壁面邻接抵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通过向内侧弯曲对应于三角形的周壁部而形成所述杯状容器的突出部,所述三角形由两条切割线与一条剩余边形成,所述两条切割线贯通所述杯状容器的周壁部并且形成所述三角形的两边,并且 所述弯曲成三角形的所述突出部的至少远端部与所述点火器固定部的所述凹部的内壁面邻接抵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杯状容器具有四边形开口, 通过向内推压所述四边形开口之下的周壁部而形成所述杯状容器的突出部, 所述四边形开口由沿周壁部周向形成的上边与下边这两条线以及沿高度方向形成的两条线界定,并且 至少所述突出部的远端部与所述点火器固定部的所述凹部的内壁面邻接抵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通过向内推压位于上下开口之间的周壁部而形成所述杯状容器的突出部, 所述上下开口为两个四边形开口,其沿高度方向间隔地上下排列, 每一个所述四边形开口均由沿所述周壁部周向形成的上边与下边这两条线以及沿高度方向形成的两条线来界定,并且至少突出部的远端部与所述点火器固定部的所述凹部的所述内壁面邻接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通过向内推压位于一条切割线之下的周壁部而形成杯状容器的突出部,所述切割线贯通周壁部且沿所述杯状容器的周壁部的周向形成,并且 至少所述突出部的远端部与点火器固定部的凹部的内壁面邻接抵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通过向内推压夹在两条切割线之间的周壁部而形成所述杯状容器的突出部,所述两条切割线沿所述杯状容器的周向且贯通所述周壁部而形成且沿轴向间隔地排列,以及至少所述突出部的远端部与所述点火器固定部的所述凹部的所述内壁面邻接抵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 其中, 所述杯状容器与所述筒状点火器固定部装配成使得所述杯状容器的内周面与正对所述内周面的所述点火器固定部的外周面彼此相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约束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其中, 所述杯状容器与所述筒状点火器固定部装配成使得所述杯状容器的内周面与正对所述内周面的所述点火器固定部的外周面隔有间隔。
【文档编号】B60R21/264GK103442956SQ201280015047
【公开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0日
【发明者】小林睦治, 山崎征幸, 浮田信一朗 申请人:株式会社大赛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