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合复合零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419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重合复合零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多个微小突起(20)俯视呈较长形状,并且以形成多边形的网格图案(34)的方式设置在构成该多边形的各边的位置。较长形状的微小突起(20)容易向与其较长方向呈直角的方向挠曲变形、难以向较长方向挠曲变形,所以该微小突起(20)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稳定、抑制用手指和/或手按压时的触感的不均。另外,以构成网格图案(34)的方式设置的多个微小突起(20),其较长方向的朝向变化,所以通过相互支撑能够得到适度的刚性感,能够与通过微小突起(20)的弹性变形所实现的柔软感相辅相承地设定更加优异的触感。
【专利说明】重合复合零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重合复合零件,尤其涉及进一步提高通过多个突起的弹性变形而被赋 予缓冲性的重合复合零件的触感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种重合复合零件,其具有:(a)具有预定的重合面的第1部件;和(b)第2部件, 其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制的,并具有与所述重合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并且在该板状部 一体地设有朝该重合面突出以使得在其与该重合面之间形成空间的多个突起,在该突起与 该重合面接触的状态下以重合地方式配置于所述第1部件,(c)所述突起的顶端被按压于 所述重合面而弹性变形,从而重合复合零件被赋予缓冲性。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零件是其 一例,是与车辆用的内饰零件(肘靠等)有关的零件,并记载了在作为第2部件的表皮件的 里面设有多个销子状的突起,通过该突起的弹性变形来提高表皮件的触感(柔软感)。专利 文献1也技术了取代销子状突起而设置肋的技术。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036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 但是,在这样的以往的重合复合零件中,仅设置单纯的圆柱形状的突起,所以在因 按压载荷而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挠曲方向等)不稳定、存在触感容易不均这一问题。另 夕卜,在取代多个突起而设置肋的情况下,刚性变高、难以得到足够的柔软感。
[0008]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所以其目的在于在通过多个突起的弹性变 形而被赋予缓冲性的重合复合零件中进一步提高其触感。
[0009]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0] 为了实现该目的,第1发明是一种重合复合零件,具有(a)具有预定重合面的第1 部件;和(b)第2部件,其为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制,其具有与所述重合面大致平行的 板状部,并且在该板状部一体地设有朝向该重合面突出的多个突起以使得在与该重合面之 间形成有空间,该第2部件配置成在该突起与该重合面接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部件重合, (c)所述突起的顶端被按压于所述重合面而弹性变形,由此所述重合复合零件被赋予缓冲 性,所述重合复合零件的特征在于,(d)所述多个突起在所述板状部以点状分布方式形成, 并且各突起针对压缩载荷(来自轴向的按压载荷)的弯曲刚性绕轴具有各向异性。
[0011] 第2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的重合复合零件中,所述突起的从相对于所述板 状部垂直的方向所见的俯视形状为较长形状。
[0012] 第3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或第2发明的重合复合零件中,所述多个突起, 以形成多个多边形的各边分别与相邻的多边形的边重合的网格图案的方式,设置在构成该 多边形的各边的位置。
[0013] 第4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3发明的重合复合零件中,(a)所述多个突起为同一形 状,并构成为向绕轴的一定方向挠曲变形,(b)所述网格图案是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同一形状 的多边形连续重复的图案,(c)所述突起以挠曲方向朝向所述多边形的内侧或外侧的方式 在该多边形的各边逐一配置,并以挠曲方向绕该多边形的中心线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
[0014] 第5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3发明或第4发明的重合复合零件中,所述网格图案是 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作为所述多边形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
[0015] 第6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第5发明的任一重合复合零件中,所述突起的 绕轴的特定位置的纵截面为非对称形状。
[0016] 第7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6发明的重合复合零件中,所述突起具有所述纵截面中 的两侧的一对侧壁之一随着朝向顶端侧而比另一个更大地向内侧倾斜的大倾斜面。
[0017] 第8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第5发明的任一重合复合零件中,所述突起的 从所述板状部立起的根部分的转角形状绕轴而不同。
[0018] 第9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第5发明的任一重合复合零件中,所述突起的 材质绕轴而不同。
[0019] 第10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第9发明的任一重合复合零件中,(a)所述 重合复合零件是板状的面板零件,(b)所述第2部件是表层部件,(c)所述第1部件是由比 所述第2部件硬质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板状的基材,(d)该基材的表面作为所述重合面发挥 作用,所述表层部件重合地配置于该表面而一体地安装于该基材。
[0020] 第11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0发明的重合复合零件中,在所述表层部件,在所述 板状部的与设有所述突起侧相反侧的表面一体地固定附着有表皮件,加上所述板状的基材 作为整体呈3层结构。
[0021] 第12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第9发明的任一重合复合零件中,(a)所述 重合复合零件是板状的面板零件,(b)所述第1部件是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制的板状 的表层部件,(c)所述第2部件以所述板状部的与设有所述突起侧相反侧的里面紧贴板状 的基材的方式一体地固定于该基材。
[0022] 第13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0发明或第11发明的重合复合零件中,在所述基材 设有用于将从空调装置供给的热媒导入与所述表层部件之间的空间内的导入口,对该空间 内供给该热媒。
[0023] 第14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0发明或第11发明的重合复合零件中,(a)所述表 层部件重合地一体固定于所述基材以密闭该表层部件与所述基材之间的空间,并且(b)在 该空间内填充有压缩气体,通过该压缩气体对所述表层部件的所述板状部施力。
[0024] 技术效果
[0025] 在这样的重合复合零件中,多个突起在板状部以点状分布的方式形成,各突起的 针对压缩载荷的弯曲刚性绕轴具有各向异性,所以变得容易向根据各向异性确定的特定方 向挠曲变形、提高柔软感(缓冲性)。另外,能够控制各突起的挠曲(倒下)方向,所以突起 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挠曲方向等)稳定,抑制用手指和/或手按压时的触感的不均。
[0026] 第2发明是突起俯视呈较长形状的情况,易于向与较长方向呈直角的方向挠曲变 形,难以向较长方向挠曲变形,所以该突起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稳定、抑制用手指和/或 手按压时的触感的不均。另外,例如俯视形状为单纯的长方形的情况下,成型模具的结构变 得简单等、制造成本降低能够廉价地构成。
[0027] 在第3发明中,以形成多个多边形连续地相邻的网格图案的方式,在构成该多边 形的各边的位置设置突起,多个突起按一定的配置图形设置,抑制用手指和/或手按压时 的触感的不均。另外,如果与网格图案的各边相对应地使突起的姿势变化,则与此相伴各突 起的挠曲方向改变,所以通过相互支撑能够得到适度的刚性感(不会感觉过软),能够与通 过该突起的弹性变形所得的柔软感相辅相承地设定更加优异的触感。
[0028] 第4发明是多个突起为同一形状且构成为向绕轴的一定方向挠曲变形的情况,在 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同一形状的多边形连续重复的网格图案中,突起以挠曲方向朝向多边形 的内侧或朝向外侧的方式在该多边形的各边逐一配置,并且按挠曲方向绕该多边形的中心 线而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所以,与向一定方向的挠曲变形无关地、以多边形为单位的突起 的变形方式在整个区域大致相同,能得到均匀的触感。
[0029] 第5发明是由多个突起构成的网格图案是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作为多边形连续 重复的蜂窝图案的情况,如果例如相对于正六边形的各边使突起的姿势逐次改变60°或 120°,则与正方形的网格图案相比较、抑制了针对按压载荷的弹性变形的各向异性,针对 来自倾斜向的压载荷也能够得到均匀的触感。
[0030] 在第6发明中,突起的绕轴的特定位置的纵截面为非对称形状,所以突起总是按 一定的变形方式弹性变形,得以抑制触感的不均而稳定地得到大致相同的触感。另外,通过 非对称的截面形能够控制突起的挠曲(倒下)方向和/或挠曲难易度,所以通过以在挠曲 变形时互不干涉的方式配置突起,能够可靠地得到预定的柔软感。
[0031] 在第7发明中,具有上述纵截面中的两侧的一对侧壁之一比另一个更大地向内侧 倾斜的倾斜面,所以突起变得容易向该大倾斜面的相反侧挠曲,能够进一步提高通过突起 的弹性变形所得的柔软感,并且通过改变该大倾斜面的倾斜大小和/或范围来来控制挠曲 难易度,能够容易地进行柔软感的调整。另外,能够利用设有大倾斜面的位置来控制挠曲方 向,所以通过以在挠曲变形时互不干涉的方式配置突起,从而能够既尽可能紧密地设置突 起以抑制有突起的有无所致的触感的不均、又通过弹性变形可靠地得到预定的柔软感。
[0032] 第8发明是突起从板状部立起的根部分的转角形状绕轴而不同的情况,变得容易 向根据转角形状确定的特定方向挠曲变形,所以突起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稳定、抑制用 手指和/或手按压时的触感的不均。另外,能够根据转角形状的不同来控制突起的挠曲(倒 下)方向和/或挠曲难易度,所以通过以在挠曲变形时互不干涉的方式配置突起,能够既尽 可能紧密地设置突起以抑制由突起的有无所致的触感的不均、又通过弹性变形可靠地得到 预定的柔软感。
[0033] 第9发明是突起的材质绕轴而不同的情况,变得容易向根据材质确定的特定方向 挠曲变形,所以突起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稳定、抑制用手指和/或手按压时的触感的不 均。另外,能够根据材质的不同来控制突起的挠曲(倒下)方向和/或挠曲难易度,所以通 过以在挠曲变形时互不干涉的方式配置突起,能够既尽可能紧密地设置突起以抑制由突起 的有无所致的触感的不均、又通过弹性变形可靠地得到预定的柔软感。
[0034] 第10发明是重合复合零件为板状的面板零件的情况,第2部件为表层部件而第1 部件为比第2部件硬质的板状的基材,在该基材的表面以重合方式配置有表层部件、该表 层部件一体地安装于该基材。在这样的面板零件中,通过在表层部件所设的突起的弹性变 形,能够恰当地得到在用手指和/或手按压该表层部件的板状部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优异的 触感等、第1发明?第9发明的效果。另外,如果设为仅第1部件以及第2部件的2层结构, 则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0035] 第11发明是在上述第10发明的面板零件中、在表层部件一体地固定附着有表皮 件的情况,板状部的与突起相反侧的面被表皮件覆盖,所以即使因突起而在板状部产生了 收缩和/或光泽不均等也不会在外部露出,并且防止表层部件的受损。因此,该表层部件的 树脂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宽,并且与触感相关的突起形状等的涉及自由度变高,能够进一步 容易且适当地进行触感的调整。
[0036] 第12发明是重合复合零件为板状的面板零件的情况,第1部件为能够弹性变形的 柔软树脂材料制的板状的表层部件,第2部件以板状部的与设有突起侧相反一侧的里面紧 贴板状的基材的方式一体地固定。在这样的面板零件中,在用手指和/或手按压表层部件 (第1部件)的情况下,该表层部件的里面(重合面)被按压于在第2部件所设的突起的顶 端,由此,能够适当地得到通过该突起的弹性变形得到优异的触感等、第1发明?第9发明 的效果。另外,设有突起的第2部件由表层部件(第1部件)覆盖,并且第2部件的板状部 固定于基材,所以即便在该板状部的与突起相反一侧的面上产生了收缩和/或光泽不均等 也不会在外部露出,第2部件的树脂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宽,并且与触感相关的突起形状等 的涉及自由度变高,能够进一步容易且适当地进行触感的调整。
[0037] 在第13发明中,在基材(第1部件)设有导入口、从空调装置向与表层部件(第 2部件)之间的空间内供给热媒,所以能够通过通过该热媒进行温度调整,能够进一步提高 表层部件的板状部的触感。
[0038]在第14发明中,在基材(第1部件)与表层部件(第2部件)之间的空间内填充 压缩气体,通过该压缩气体对表层部件的板状部施力,所以能够对突起以外的部分也赋予 适度的刚性感以进一步提高触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9]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即装饰品的车辆用车门装饰件的上端部的图, 是设计面侧(车室内侧)观察到的示意图。
[0040] 图2是单独表示图1的车辆用车门装饰件的装饰品的图,是从设计面侧透视地示 出在表层部件的里面所设的多个微小突起的图。
[0041] 图3是取下了图2的装饰品的表层部件而表示基材的图。
[0042] 图4是图1中的IV-IV向视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0043] 图5是图1中的V-V向视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0044] 图6是说明在表层部件的里面所设的多个微小突起的图,(a)是以接近实际大小 的状态所示的俯视图,(b)是放大地表示(a)中的VIb部的俯视图。
[0045] 图7是图6的(b)中的VII-VII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
[0046] 图8是图6的(b)中的VIII-VIII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
[0047]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图,是与图6(b)相对应的俯视图。
[0048] 图10是图9中的X-X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
[0049] 图11是图9中的XI-XI向视部分的大纵剖图。
[0050] 图12是9所示的微小突起的立体图。
[0051] 图13是相对于图9的俯视图加上空心箭头所示的各微小突起的挠曲方向的图。
[0052] 图14是说明对于图6以及图9的2种微小突起研究反力与行程的关系时的试验 方法的图。
[0053] 图15是表示按图14的试验方法所知的反力一行程特性的图。
[0054] 图16对在表层部件固定有表皮件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图,是与图4相对应的剖 视图。
[0055] 图17是对第1部件为表层部件且第2部件固定于基材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的 图,是与图4相对应的剖视图。
[0056] 图18是对微小突起的形状各异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是该微小突起的三 视图。
[0057] 图19是图18的微小突起的立体图。
[0058] 图20是对微小突起的形状各异的其他另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是该微小突 起的三视图。
[0059] 图21是图20的微小突起的立体图。
[0060] 图22是对图6(b)所示的微小突起每3个相连结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是该1组 微小突起群的三视图。
[0061] 图23是图22的1组微小突起群的立体图。
[0062] 图24是对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是与图6 (b)相当的俯视图。
[0063] 图25是图24中的XXV-XXV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
[0064] 图26是对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是与图6 (b)相当的俯视图。
[0065] 图27是图24中的XXVII-XXVII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
[0066] 图28是对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是与图6 (b)相当的俯视图。
[0067] 图29是图28中的XXIX-XXIX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
[0068] 图30是对图9的实施例中、将微小突起配置成相对于网格图案的正六边形的各边 倾斜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0069] 图31是与图9的实施例相比较地示出图30的实施例中各微小突起弹性变形了时 的区域(斜线部)的图。
[0070] 图32是表示在图30的实施例中按照图14的试验方法对突起高度不同的2种微 小突起研究反力与行程的关系所得的结果的图。
[0071]图33是对与图6的实施例相比较改变了纵横比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0072] 图34是对微小突起的俯视形状为梯形且在长边(下底)侧设有大倾斜面的本发 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a)是与图6(b)相当的俯视图,(b)是1个微小突起 的放大图。
[0073] 图35是图34 (b)中的XXXV-XXXV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0074] 图36是图34的微小突起的立体图。
[0075] 图37是对微小突起的俯视形状为正方形且不具有大倾斜面的〈变形例1〉进行说 明的图,(a)是与图6(b)相当的俯视图,(b)是1个微小突起的放大图。
[0076] 图38是图37(b)中的XXXVIII-XXXVII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0077] 图39是图37 (b)中的XXXIX-XXXIX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0078] 图40是图37的微小突起的立体图。
[0079] 图41是对微小突起的俯视形状为正方形且具有大倾斜面〈变形例2〉进行说明图, (a)是与图6(b)相当的俯视图,(b)是1个微小突起的放大图。
[0080] 图42是图41 (b)中的XLII-XLI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0081] 图43是图41(b)中的XLIII-XLII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0082] 图44是对微小突起的俯视形状为梯形且不具有大倾斜面〈变形例3〉进行说明的 图,(a)是与图6(b)相当的俯视图,(b)是1个微小突起的放大图。
[0083] 图45是图44 (b)中的XLV-XLV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0084] 图46是图44 (b)中的XLVI-XLV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0085] 图47是使用变形例1?3和图34的实施例、按图14的试验方法研究反力与行程 的关系所得的结果的图。
[0086] 图48是对微小突起的俯视形状为半圆形且在直线部侧设有大倾斜面的本发明的 另外其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a)是与图6(b)相当的俯视图,(b)是1个微小突起的放 大图。
[0087] 图49是图48 (b)中的XLIX-XLIX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0088] 图50是图48的微小突起的立体图。
[0089] 图51对微小突起的俯视形状为半圆形且不具有大倾斜面〈变形例4〉进行说明的 图,(a)是与图6(b)相当的俯视图,(b)是1个微小突起的放大图。
[0090] 图52是图51 (b)中的LII-LI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0091] 图53是图51的微小突起的立体图。
[0092] 图54是表示使用变形例1、2、4和图48的实施例、按图14的试验方法研究反力与 行程的关系所得的结果的图。
[0093] 图55是对微小突起的俯视形状为正方形的一边倾斜而得的梯形、且在与该倾斜 边相反侧设有大倾斜面的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a)是与图6(b)相当 的俯视图,(b)是1个微小突起的放大图。
[0094] 图56是图55 (b)中的LVI-LV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
[0095] 图57是图55的微小突起的立体图。
[0096]图58是对多个微小突起配置成构成正方形的网格图案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的 俯视图。
[0097] 图59是对多个微小突起配置成构成正三角形的网格图案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的俯视图。
[0098] 图60是对多个微小突起配置成构成由多种多边形构成的网格图案的其他实施例 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0099] 图61是对从空调装置对图1的装饰品的内部供给热媒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是与 图1中的LXI-LXI向视截面相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00] 本发明适用于车门装饰件和/或行李箱侧壁装饰件(luggagesidetrim)、仪表 板等的车辆用内饰零件和/或、在其内饰零件上安装的装饰品等,但是也能够应用于车辆 用以外的面板零件。另外,不仅板状的面板零件,也能够适用于在具有三维湾曲的立体形状 的第1部件或基材的表面重合第2部件而成的立体零件。在作为基材使用第1部件的情况 下,适合使用硬质聚氯乙烯和/或聚丙烯、聚乙烯、ABS等比较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但是也 可以是金属等其他材料制。在作为表层部件使用第1部件的情况下,作为第2部件的树脂 材料适用柔软的聚氯乙烯和/或苯乙烯系、聚烯烃系、聚酯系等的各种热塑性树脂。作为表 皮件,不仅是柔软的聚氯乙烯和/或苯乙烯系、聚烯烃系、聚酯系等的各种热塑性树脂,还 能够采用纺布和/或无纺布、编织部、氯乙烯、柔软的膜等各种表皮件料。
[0101] 第2发明的俯视呈较长形状的突起,构成为例如俯视呈长方形,但是也能够是弯 曲成圆弧状的湾曲形状、曲轴形状等作为整体而言呈较长形状的各种形状,例如以较长方 向与网格图案的多边形的各边分别大致平行的姿势设置。这些突起,优选,成为越往顶端侧 截面面积变得越小的越往前越细的形状。突起的高度尺寸H,适于在例如2mm<H< 4mm左 右的范围内。另外,长方形突起的与较长方向呈直角的方向的宽度尺寸d,适于在例如1mm <d< 2mm左右的范围内,较长方向的长度尺寸L适于在1. 5mm<L< 2. 5mm左右的范围 内。
[0102] 配置有上述突起的第3发明的网格图案,例如确定为作为多边形而使同一形状的 正三角形和/或正方形、或者正六边形连续地重复,但是也可以是长方形和/或菱形、平行 四边形、不等边三角形、不等边六边形等连续地重复。另外,也可以是多种多边形不规则地 重复的网格图案和/或、多种多边形不规则地相邻设置的网格图案,各种网格图案都可以。 在第1发明和/或第2发明的实施时,不需要以形成网格图案的方式设置,既能够随机地设 置多个突起,又能够设置成形状不同的突起混合存在。
[0103] 突起,优选,在多边形的各边逐一配置,但是也可以在各边配置2个以上。在为多 边形的各边的长度不同的长方形和/或平行四边形的情况下,在长边和短边、突起的数量 也可以不同。各突起例如以较长方向相对于多边形的边平行的姿势设置,但是也可以以较 长方向相对于边垂直的姿势设置,还可以按以预定角度倾斜的倾斜姿势设置。根据网格图 案之中的突起的配置位置,突起的较长方向既可以相对于边平行也可以垂直。
[0104] 第2发明的突起构成为,相对于较长方向呈直角的纵截面例如如第6发明那样为 非对称形状、或者如第7发明那样具有大倾斜面,但是相对于较长方向呈直角的纵截面也 可以是对称形状。关于第6发明的非对称形状,突起以一定的变形方式弹性变形,例如如第 7发明那样设为纵截面的两侧的侧壁的倾斜不同的大小,但是不仅倾斜遍及侧壁的全长不 同的情况、例如顶端侧的一分部等局部地倾斜不同的情况也是可以的。另外,在以与较长方 向呈直角的纵截面从相对于板状部垂直的方向倾斜的方式、倾斜地立设突起的情况下,因 为是非对称形状,所以突起也容易向倾斜方向挠曲。作为变形方式,除突起向相对于较长方 向呈直角的任一方挠曲变形的情况外,也可以是弹性变形使得其向绕中心线的一定方向扭 曲的情况。关于第7发明的大倾斜面,例如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Y适于为15°? 60°左右,优选为20°?50°左右的范围内。
[0105] 第6发明和第7发明不限于俯视形状(横断面)为较长形状的情况,俯视形状也 可以是圆形和/或半圆形、正方形、梯形等。对于突起的根部分的转角形状绕轴而不同的第 8发明和材质绕轴而不同的第9发明,俯视形状既可以较长形状,也可以是圆形和/或半圆 形、正方形、梯形等等,各种方式都可以。第6发明、第7发明的非对称形状与、第8发明的 转角形状不同与第9发明的材质不同,能够分别单独实施以对弯曲刚性赋予各向异性,但 是也能够组合这些中的2个以上以对弯曲刚性赋予各向异性。
[0106]第5发明的网格图案是正六边形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但是在例如俯视形状为长 方形的突起的情况下,以其较长方向相对于正六边形的各边平行的姿势配置。正六边形的 相互平行的2边间的间距(在这2边所设的突起的中心距离)P适于为3. 5mm<P< 7. 5mm 的范围内,优选为4mm<P< 7mm的范围内。在P< 3. 5mm的情况下,突起变小而成型性恶 化。在P> 7. 5_的情况下,由突起的有无所致的反力之差(设有突起的位置与中间位置处 的反力之差)变大、虽因材质和板状部的板厚而不同,但是都会给触感带去不适感。此外, 也能够将俯视形状为较长形状的突起,按较长方向相对于正六边形的各边垂直的姿势和/ 或倾斜姿势设置。对于正六边形以外的网格图案也是同样的。
[0107] 在第3发明?第5发明的实施时,不仅是俯视形状是较长形状的突起、也能够使用 正方形和/或圆形、半圆形、梯形等的突起,例如能够设置倾斜角度Y为15°?60°左右 的大倾斜面以控制挠曲方向。另外,也能够如第8发明和第9发明那样、使转角形状和材质 不同以控制挠曲方向。该情况下,第5发明的蜂窝图案的间距P适于为例如3. 5mm?7. 5_ 左右的范围内。另外,突起的高度H适于为例如2mm?4mm左右的范围内,基端的纵横尺寸 适于为例如1mm?3mm左右的范围内。
[0108] 第8发明的突起是通过使从板状部立起的根部分的转角形状绕轴而不同而赋予 各向异性的情况,例如通过在根附近设置槽,能够使得容易向该槽侧倒下。也可以在突起的 根设置缺口。另外,通过改变从板状部立起的转角的半径r并使半径r比相反侧大,能够使 得容易向该相反侧倒下。也可以将直线状的倾斜部设于转角部分。
[0109]第9发明的突起是通过使材质绕轴而不同而赋予各向异性的情况,通过组合硬度 不同的合成树脂材料能够使得容易向低硬度材侧倒下。材质的不同,既可以例如将突起绕 轴2等分并改变材质、或者例如按120°等不等分并改变材质,也可以在从轴心偏离的位置 不等分等等,各种方式都可以。
[0110] 在板状部以点状分布的方式形成的多个突起,从提高柔软感方面看,优选,以在挠 曲变形时互不干涉的方式与突起高度相应地隔开预定间隔而设置,但是也可以以在例如预 定的变形阶段多个突起相互干涉的方式设置。
[0111] 在第12发明中,第1部件为表层部件,第2部件一体地固定于板状的基材,包括基 材在内至少由3层结构构成,但是也能够在表层部件设置表皮件而成为4层结构。
[0112] 作为第13发明的热媒和第10发明的压缩气体,空气都是合适的,但是也能够使用 空气以外的气体,作为热媒还能够使用水等液体。此外,在其他发明实施时,不需要对第1 部件与第2部件之间的空间供给内热媒或填充压缩气体,既可以单纯密闭该空间也可以使 该空间与大气相连通。另外,第13发明、第14发明是第1部件为基材而第2部件为表层部 件的情况,但是也能够与第12发明那样第1部件为表层部件而第2部件固定于基材的情况 同样地构成,能够在第2部件以及基材设置导入口以从空调装置导入热媒、或者通过压缩 气体对表层部件(第1部件)施力。
[0113] 实施例
[0114]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115] 图1是表示具有应用了本发明的装饰品10的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上端的肩部 分(窗的下端部分)的示意图,是从车辆右侧的车门的设计面侧即室内侧所见的主视图。 图2是单独表示图1的装饰品10的图,从设计面侧透视地表示在表层部件16的里面所设 的多个微小突起20 (参照图6等)的图,图3是取下装饰品10的表层部件16而表示基材 14的图。另外,图4是与图1中的IV-IV向视部分相当的装饰品10的剖视图,图5是与 图1中的V-V向视部分相当的装饰品10的剖视图。
[0116] 上述装饰品10是由板状的基材14和配置成沿该基材14的表面22大致平行地重 合的表层部件16构成的重合零件,与板状面板相当,基材14的表面22与重合面相当。另 夕卜,表层部件16是第2部件,由柔软的聚氯乙烯等的比较柔软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 材料一体成型,具有与上述表面22大致平行的板状部18,并且在该板状部18的里面一体地 设有向基材14的表面22突出的多个微小突起20。而且,通过这些微小突起20而在板状部 18与表面22之间形成有空间24,并且在微小突起20的顶端紧贴表面22的状态下、板状部 18的外周端末部26卷绕在基材14的外周边缘部,从而表层部件16 -体地安装于基材14。 微小突起20与突起相当。
[0117] 基材14与第1部件相当,由比上述表层部件16硬质的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一 体成型,使得所述端末部26挂于在里面的外周边缘部所设的多个挂止突起28。在基材14 的里面还一体地设置有多个安装接合部30,经由该安装接合部30而一体地安装于车辆用 车门装饰件12。在这样装饰品10经由安装接合部30-体地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 的状态下,通过在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所设的多个按压部32将所述端末部26按压到基材 14的外周边缘部,并保持卷绕于该外周边缘部的状态。此外,也可以将端末部26通过粘接 剂等其他固定手段固定于基材14的周边缘部。
[0118] 图6对在上述表层部件16的里面所设的多个微小突起20进行说明的图,(a)是 表示接近实际大小的状态(直径9 = 50mm)的俯视图,(b)是放大表示(a)中的vib部 的俯视图。这些俯视图都是从相对于所述板状部18垂直的方向所见的状态。另外,图7是 图6(b)中的VII-VII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图8是图6(b)中的VIII-VIII向视部 分的放大纵剖图。根据这些图可以明确,多个微小突起20是同一形状,从相对于板状部18 垂直的方向俯视(图6的状态)、呈较长形状(在该实施例中为长方形),按在构成该多边 形的各边的位置C该边与较长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设置,使得形成同一形状的多个多边形 的各边分别与相邻的多边形的边重叠的网格图案34。在本实施例中,微小突起20的俯视形 状为四角带圆角的长方形,按其较长方向与多边形的各边一致的姿势配置。另外,如图6(b) 中双点划线所示,网格图案34是作为多边形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连续反复的蜂窝图案,微 小突起20在该正六边形的各边的中央部分逐一设置。
[0119] 根据图7、图8可以明确,上述微小突起20呈随着朝向顶端侧截面面积变小的平 缓的越往前越细的形状。另外,图7所示的与较长方向呈直角的宽度方向的纵截面形状、以 及图8所示的较长方向的纵面形状,都呈相对于与板状部18垂直的中立面对称的形状,在 顶端周边缘部(断面形状的两端部)设有圆角。如果对微小突起20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 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相互平行的2边的间隔即间距P、即在其2边所设的微小突起20 的中心距离为4mm=P= 7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内约为5mm。另外,微小突起20的高 度尺寸H为2mmfHf3. 5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2. 5mm。微小突起20的宽度尺 寸d为1mmfdf2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1. 2mm。微小突起20的长度尺寸L为 1.5mm兰L兰2. 5mm的范围内且比宽度尺寸d大,在本实施例中约为1.8mm。微小突起20 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的倾斜角度a为2°SaS5°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3°。 微小突起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边缘的倾斜角度0为10°?15°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 约为13°。板状部18的板厚t为1mm兰t兰2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1. 5mm。这 些尺寸和/或角度,考虑到表层部件16的材质等适当设定以得到预定的触感(柔软感和/ 或刚性感等)和/或强度等。
[0120] 而且,在这样的装饰品10中,在表层部件16的板状部18被手指和/或手按压了 的情况下,微小突起20的顶端按压基材14的表面22而弹性变形、由此被赋予缓冲性、得到 预定的触感。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微小突起20呈对称形状,所以在从垂直方向对板状部18 施加按压载荷的情况下,基本上,微小突起20在图7、图8中的上下方向上压缩变形、由此 被赋予缓冲性,若从倾斜方向对板状部18施加按压载荷,则微小突起20除上下方向的压缩 变形外还向与长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图7中的左右方向)挠曲变形、由此被赋予缓冲性。 关于该微小突起20,相对于长度方向呈直角的宽度方向(图7中的左右方向)的弯曲刚性 与长度方向即图8的左右方向相比要小、针对压缩载荷的弯曲刚性绕轴具有各向异性。
[0121]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微小突起20在板状部18上按点状形成,并且各微小突 起20相对于压缩载荷的弯曲刚性绕轴具有各向异性,所以变得容易向根据该各向异性所 确定的特定方向挠曲变形、柔软感提高。即、本实施例的微小突起20俯视成较长形状,所以 变得容易向与该较长方向呈直角的宽度方向挠曲变形、柔软感提高。
[0122] 另外,因为能够控制各微小突起20的挠曲方向,所以微小突起20弹性变形时的变 形方式(挠曲方向等)稳定,抑制用手指和/或手按压时的触感的不均。
[0123] 另外,因为在构成该多边形的各边的位置设有微小突起20,使得形成多个多边形 连续地相邻的网格图案34,所以多个微小突起20按一定的配置图形设置,抑制用手指和/ 或手按压时的触感的不均。
[0124]另外,与网格图案34的各边相对应地微小突起20的姿势按预定角度(在实施例 中为60° )逐次改变,与此相伴、各微小突起20的挠曲方向改变,所以通过相互支撑能够得 到是读的刚性感(不会觉地过软),能够与通过该微小突起20的弹性变形所得到的柔软感 相辅相成地设定更加优异的触感。
[0125]另外,上述网格图案34是作为多边形正六边形连续反复的蜂窝图案,较长形状的 微小突起20的姿势每次变化60°,所以与离开如每次变化90°的正方形网格图案相比较、 抑制针对按压载荷的弹性变形的各向异性,即使针对来自倾斜方向的按压载荷也能够得到 均匀的触感。
[0126]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在基材14重合并一体地仅安装有表层部件16而成的2 层结构,所以能够廉价地制造装饰品10。
[0127]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多个微小突起20的俯视形状为单纯的长方形,所以成 型具有该微小突起20的表层部件16的成型模具的结构变得简单等、制造成本减低能够廉 价地构成。
[0128]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与所述实施 例实质上通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129] 图9是与所述图6 (b)相对应的放大俯视图,该表层部件40与所述表层部件16相 比较,微小突起42的形状不同。另外,图10是图9中的X-X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图 11是图9中的XI-XI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根据这些可以明确,多个微小突起42,从相 对于板状部18垂直的方向俯视(图9的状态)呈较长形状并且设置于蜂窝图案的网格图 案34中的构成正六边形的各边的位置,这一点与所述实施例相同。另外,图11所示的较长 方向的纵截面形状也呈对称形状、与所述微小突起20相同,而图10所示的宽度方向的纵截 面形状相对于与板状部18垂直的中立面为非对称形状,这一点与微小突起20不同3。艮P、 宽度方向的一个侧壁与所述微小突起20同样地按倾斜角度a形成,而另一个侧壁在顶端 侧部分具备按比该倾斜角度a大的倾斜角度Y向微小突起20的中心轴侧即内侧倾斜的 大倾斜面44。该倾斜角度Y为15° =Y= 25°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20°。其 他尺寸?、11^、(1、七和/或角度〇、0与所述微小突起2〇相同。
[0130] 而且,若这样宽度方向的纵截面形状设为非对称,则在从垂直方向对板状部18进 行了按压的情况下,微小突起42变得容易向宽度方向一方即与设有大倾斜面44侧相反的 一侧挠曲变形。图1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微小突起42的立体图,图13与所述图9同是俯视 图,都是带有细斜线的部分为大倾斜面44,微小突起42如空心箭头所示向与大倾斜面44相 反方向挠曲变形。另外,这些微小突起42按挠曲方向绕构成网格图案34的多边形即正六 边形的中心线而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具体而言,在以形成正六边形的方式在各边设置的 6个微小突起42中,在周向上位置隔着一个的3个微小突起42向正六边形的内侧挠曲变 形,位于它们之间的剩余的3个微小突起42向正六边形的外侧挠曲变形。另外,在网格图 案34的整个区域中,形成正六边形的6个微小突起42以同样的变形方式挠曲变形。
[0131]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微小突起42俯视也呈较长形状且设置为构成正六边形的网 格图案34,所以能够得到抑制用手指和/或手按压时的触感的不均并且得到优异触感等、 与所述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0132] 另外,关于本实施例的微小突起42,绕轴的特定位置即相对于较长方向呈直角的 宽度方向的纵截面形状为非对称形状,总是以向一定的挠曲方向倒下的方式弹性变形,所 以抑制触感的不均以稳定地得到大致相同的触感。
[0133] 另外,微小突起42具备大倾斜面44,所以变得容易向该大倾斜面44的相反方向挠 曲变形,能够进一步提高通过微小突起42的弹性变形所得的柔软感,并且能够通过该大倾 斜面44的范围和/或倾斜角度Y来控制微小突起42的挠曲容易度,由此适当地进行柔软 感的调整。
[0134] 另外,能够根据设置上述大倾斜面44来控制挠曲方向,所以以在挠曲变形时互不 干涉的方式配置微小突起42,由此既能够尽可能紧密地设置微小突起42以抑制由微小突 起42的有无所致的触感的不均,又能够可靠地得到通过该微小突起42的弹性变形所得的 预定的柔软感。
[0135] 另外,微小突起42在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各边逐一配置,并且按挠曲方 向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所以与向一定方向的挠曲变形无关、以六边形为单位的微小突起 42的变形方式在整个区域中大致相同,能够得到均匀的触感。
[0136] 图14是表示作为试验片准备具有所述微小突起20的平坦的表层部件16、以及具 有上述微小突起42的平坦的表层部件40、并研究反力与行程的关系时的试验方法的图。表 层部件16、40都是60mmX60mm的大小,含TPO(聚烯烃系热塑性聚合物),微小突起20、42设 有多个以使得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构成蜂窝状的网格图案34。而且,将这些表层部件16、 40以微小突起20、42变为向下的姿势载置于丙烯酸制的基材上,用5mm/sec的速度按压顶 端的球面半径为15mm的铝制压头,使用连接于压头的测力传感器计测了反力与行程的关 系。
[0137] 图15是表示通过上述按压试验所得的反力一行程特性的图,实线是设有具有大 倾斜面44的微小突起42的表层部件40的特性,单点划线是设有不具备大倾斜面44的微 小突起20的表层部件16的特性。根据这些特性可以明确,设有具有大倾斜面44的微小突 起42的表层部件40与设有不具有大倾斜面44的对称形状的微小突起20的表层部件16 相比较,针对行程的反力的上升平缓,能够得到优异的柔软感。
[0138] 图16的装饰品50,与所述装饰品10相比较,有的在表层部件16的表面即板状部 18的与设有微小突起20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一体地固定附着有表皮件52,加上板状的基材 14作为整体呈3层结构。表皮件52由例如纺布和/或无纺布、编织部、氯乙烯、柔软的膜等 构成,通过与表层部件16 -体成型,与该表层部件16的成型同时成型并且一体地固定附着 于该表层部件16的表面。另外,表皮件52的外周端末部54卷绕于基材14的外周边缘部 而挂到所述挂止突起28上,并且装饰品50 -体地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状态下, 通过所述按压部32将端末部54按压到基材14的外周边缘部,由此表层部件16与表皮件 52 -并一体地安装于基材14。此外,在取代表层部件16而设有所述表层部件40的情况下, 也能够在该表层部件40的表面固定附着表皮件52而成为3层结构。
[0139] 在这样的装饰品50中,也能够得到与所述装饰品10同样的作用效果。而且,表层 部件16由表皮件52覆盖,所以即使在该表层部件16的板状部18的与微小突起20相反一 侧的面上产生了收缩和/或光泽不均等也不会在外部露出,防止表层部件16的带伤。因此, 拓宽了该表层部件16的树脂材料的选择范围,并且与触感相关的微小突起20的形状等的 设计自由度变高,能够更加容易且适当地进行触感的调整。
[0140] 图17的装饰品60在板状的基材62的表面设有具有多个微小突起64的缓冲部件 66,以重合于该缓冲部件66的微小突起64侧的方式安装有表层部件68。基材62与所述基 材14同样地由比较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在里面侧一体地设置有所述挂止突起 28和/或安装接合部30。缓冲部件66与第2部件相当,与所述表层部件16、40同样地由能 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具有在基材62的表面紧贴地一体固定的板状部70, 在该板状部70 -体地设有多个微小突起64。微小突起64与所述微小突起20或42同样 地构成,以从板状部70向表层部件68侧突出的方式突出设置以使得在表层部件68的里面 72与板状部70之间形成空间74,顶端紧贴里面72。里面72与重合面相当。另外,表层部 件68与第1部件相当,在本实施例中与所述表层部件16、40同样地由比较柔软的合成树脂 材料构成。而且,表层部件68的外周端末部76卷绕于基材62的外周边缘部,挂到未图示 的挂止突起28上,并且在装饰品60 -体地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状态下,由所述 按压部32将端末部76按压到基材62的外周边缘部。此外,也可以在该表层部件68还设 置所述表皮件52。
[0141] 在这样的装饰品60中,在用手指和/或手按压表层部件68的情况下,通过该表层 部件68的里面72被按压于在缓冲部件66所设的微小突起64的顶端,能够得到靠该微小 突起64的弹性变形得到优异的触感等、与所述装饰品10同样的效果。另外,设有微小突起 64的缓冲部件66由表层部件68覆盖并且缓冲部件66的板状部70固定于基材62,所以即 使在该板状部70的与微小突起64相反一侧的面上产生了收缩和/或光泽不均等也不会在 外部露出,因此,拓宽了缓冲部件66的树脂材料的选择范围,并且与触感相关的微小突起 64的形状等的设计自由度变高,能够更加容易且适当地进行触感的调整。
[0142] 图18是对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是与所述微小突起20、42形 状不同的微小突起80的三视图,图19是该微小突起80的立体图。图18(a)是与所述图 6 (b)和图9同样地从相对于板状部18垂直方向所见的俯视图,图18 (b)是从图18 (a)的右 方向所见的侧视图,图18(c)是从图18(a)的下方所见的主视图。该微小突起80,呈在图 18(a)的上下方向上较长的较长形状并且呈在该较长方向上圆滑地弯曲成圆弧状的湾曲形 状,右侧面82为凹曲面而左侧面84为凸曲面。另外,图18(a)中的左右方向即宽度方向上 的截面为非对称形状,在顶端附近设有向内侧的倾斜角比向相反侧侧大的大倾斜面86,如 空心箭头所示变得容易向右侧面82侧挠曲变形。图18以及图19的带细斜线的部分为大 倾斜面86的范围。而且,这样的微小突起80例如与所述微小突起42同样地、配置成构成 多边形的网格图案34并且以挠曲方向绕该多边形的中心线而交替地相反的姿势设置。由 此,能够得到与具有所述微小突起42的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通过湾曲形状提高 了被施加按压载荷时的刚性,所以柔软感和/或刚性感的控制宽度变宽。
[0143] 图20是对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是与所述微小突起20、42形 状不同的微小突起90的三视图,图21是该微小突起90的立体图。图20(a)与所述图6(b) 和图9同是从相对于板状部18垂直的方向所见的俯视图,图20(b)是从图20(a)的右方向 所见的侧视图,图20 (c)是从图20 (a)的下方所见的主视图。该微小突起90呈在图20 (a)的 上下方向上较长的较长形状,并且呈在该较长方向上圆滑地弯成曲柄状的椭圆形形状。另 夕卜,图20(a)中的左右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在较长方向的中央部分为对称形状,但是 在较长方向的端部为非对称形状,设有向内侧的倾斜角比向相反侧大的一对大倾斜面92、 94。这些大倾斜面92、94设置于左右相反侧,微小突起90挠曲变形以使得其如空心箭头所 示绕中心线扭曲。图20以及图21的带细斜线的部分为大倾斜面92或94的范围。而且, 这样的微小突起90例如与所述微小突起20同样地配置成构成多边形的网格图案34。由 此,能够得到与具有所述微小突起20的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本实施例的微小突 起90按一定的变形方式弹性变形,所以能够抑制触感的不均而稳定地得到大致相同的触 感,并且能够通过改变大倾斜面92、94的范围和/或倾斜角来控制挠曲难易度从而容易地 进行柔软感的调整。
[0144] 图22以及图23是对本发明的另外其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表示每3个所述 微小突起20相连结而构成的情况,图22是一组微小突起群100的三视图,图23是该微小 突起群100的立体图。这样3个微小突起20经由连结部102而相互连结,由此使得3个微 小突起20相互支撑,所以被施加按压载荷时的刚性变高,柔软感和/或刚性感的控制宽度 变大。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对微小突起20进行了说明,但是关于所述微小突起42等其他微 小突起也能够同样地构成。一组微小突起的数量不一定非要是3个不可,可适当确定。
[0145] 图24是与所述图6(b)相对应的放大俯视图,图25是图24中的XXV-XXV向视 部分的放大纵剖图,在作为所述表层部件16、40和/或缓冲部件66使用的第2部件200 的板状部201设有多个微小突起202。微小突起202与所述微小突起20相比较,从板状部 201立起的根部分的转角形状不同。即、微小突起202从板状部201突出的部分与所述微 小突起20相同,但在俯视呈长方形的微小突起202的与较长方向呈直角的宽度方向的一个 根部分,遍及较长方向的全长而设有截面为半圆形的槽204,宽度方向(图25的左右方向) 中的设有槽204侧的弯曲刚性变低而变得容易挠曲变形。在图24中在带细斜线的部分为 槽204,图24以及图25的空心箭头表示微小突起202的倒下方向,与图9的实施例(参照 图13)同样地,按挠曲方向绕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中心线而交替地相反的姿势设 置。槽204的圆弧据的半径r例如为0.5mm左右。
[0146] 在本实施例中,微小突起202也在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各边逐一配置并 且按挠曲方向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所以通过以在挠曲变形时互不干涉的方式尽可能紧密 地配置微小突起202,既抑制触感的不均又可靠地得到通过该微小突起202的弹性变形所 产生的预定的柔软感,另一方面,以为六边形为单位的微小突起202的变形方式在整个区 域大致相同,能够得到能够得到均匀的触感等、与所述图9的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0147] 另外,仅要沿微小突起202设置槽204即可,所以用于成型具有多个微小突起202 以及槽204的第2部件200的成型模具构成简单且廉价以减少制造成本,并且通过槽204 的宽度和/或深度能够控制微小突起202的挠曲难易度,所以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进行柔软 感的调整。
[0148] 图26是与上述图24相对应的放大俯视图,图27是图26中的XXVII-XXVII向 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该第2部件210与所述第2部件200相比较,微小突起212的根部分 的转角形状不同。即、在本实施例中取代设置所述槽204,而在该槽204的相反侧设置从板 状部211以比较大的半径r圆滑地湾曲的R部214,宽度方向(图27的左右方向)中的设 有R部214侧的弯曲刚性变高,变得容易向其相反方向挠曲变形。在图26中带细斜线的部 分为R部214,图26以及图27的空心箭头表示微小突起212的倒下方向,与图24的实施例 同样地,以挠曲方向绕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中心线而交替地相反的姿势设置。R 部214的半径r例如为0. 5mm左右。
[0149]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尽可能紧密地配置微小突起212,既能够抑制触感的不均又能 够可靠地得到通过该微小突起212的弹性变形所实现的预定的柔软感。另一方面,以六边 形为单位的微小突起212的变形方式在整个区域大致相同,能够得到得到均匀的触感等、 与所述图24的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仅要沿微小突起212设置R部214即可,所 以用于成型具有多个微小突起212以及R部214的第2部件210的成型模具简单且廉价地 构成以减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够通过R部214的半径r大小来控制微小突起212的挠曲难 易度,所以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进行柔软感的调整。
[0150] 图28是与所述图24相对应的放大俯视图,图29是图28中的XXIX - XXIX向视 部分的放大纵剖图,该第2部件220与所述第2部件200相比较,微小突起222的构成不 同。即、在本实施例中,取代设置所述槽204,与所述微小突起20同一形状的微小突起222 夹着与较长方向平行的分割面被分割成2部分,由高硬度部225以及低硬度部227构成,宽 度方向(图29的左右方向)中设有高硬度部225侧的弯曲刚性变高,变得容易向其相反的 低硬度部227侧挠曲变形。高硬度部225由构成板状部221的主要部分的高硬度材料224 一体地构成,低硬度部227与在该高硬度材料224的表面侧层叠的低硬度材料226构成为 一体,例如通过嵌件成型而成型为一体。在图28中带细斜线的部分为高硬度部225,图28 以及图29的空心箭头表示微小突起222的倒下方向,与图24的实施例同样地以挠曲方向 绕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中心线交替地相反的姿势设置。
[0151] 上述高硬度材料224以及低硬度材料226的硬度是相对的,适当设定以使得得到 预定的弯曲刚性,就按照例如JISK6253所测定的杜罗A硬度而言,高硬度材料224为80 左右而低硬度材料226为40左右就比较适当,恰当地选择通过嵌件成型要相互融合的合成 树脂材料。
[015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在挠曲变形时互不干涉的方式尽可能紧密地配置微小突起 222,既抑制触感的不均又可靠地得到通过该微小突起222的弹性变形所得到的预定的柔 软感,另一方面,以六边形为单位的的微小突起222的变形方式在整个区域大致相同,能够 得到得到均匀的触感等、与所述图24的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通过改变高硬度材 料224、低硬度材料226的材质和/或分割面的位置能够控制微小突起222的挠曲难易度, 所以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进行柔软感的调整。
[0153] 图30的第2部件230与所述图9的表层部件40相比较,在板状部231所设的微 小突起232的配置姿势不同。微小突起232与所述微小突起42为同一形状,但是相对于 网格图案34的六边形的边按预定角度(例如10°?30°左右的范围内,在实施例中约为 20° )倾斜。在图9那样与六边形的边平行地配置微小突起42的情况下,若通过压缩载荷 使微小突起42挠曲变形,则如图31(a)中细斜线所示那样朝向六边形的中心倒下,所以为 了避免干涉要限制其高度尺寸。相对于此,若使其如图30所示倾斜,则微小突起232的倒 下方向如图31(b)中细斜线所示那样相互错开,难于相互干涉,能够按该量增大高度尺寸 以提高柔软感。关于所述微小突起202、212、222等的其他实施例的微小突起,也能够这样 倾斜配置。
[0154] 图32是表示按照所述图14所示的试验方法对图9的微小突起42中高度H为 2. 5mm的情况和高度H为3. 5mm的情况研究反力一行程特性所得到的结果的图。根据该图 32可以明确,高度H为3. 5mm的情况下,与高度H为2. 5mm相比较、反力变小能够得到优异 的柔软感。此外,高度H以外的各部的尺寸P、L、d、t和/或角度a、0是相同的。
[0155] 图33是改变纵横比以提高柔软感的情况的例子,图33(a)是图6的实施例的微小 突起20的俯视图,图33 (b)的微小突起240将长度尺寸L维持为相同而将宽度尺寸设为一 半即d/2。该情况下,宽度尺寸为一半,所以更加容易向该宽度方向挠曲变形,提高柔软感。 关于微小突起42等其他微小突起,也能够改变纵横比以调整柔软感。
[0156] 图34的第2部件250是具有从与板状部252垂直的方向所见的俯视形状为梯形 的微小突起254的情况,图34(a)是与所述图24相对应的放大俯视图,图34(b)是放大地 表示1个微小突起254的俯视图。另外,图35是图34(b)中的XXXV-XXXV向视部分的纵 剖图,图36是多个微小突起254的立体图。该微小突起254,在梯形的长边(下底)侧设 有大倾斜面256,向相反侧即图34(b)以及图35中的左方向即短边(上底)侧的弯曲刚性 变低,变得容易向该短边侧挠曲变形。图34(b)以及图36中带细斜线的部分为大倾斜面 256,图34?图36的空心箭头表示微小突起254的倒下方向,与图24的实施例同样地,按 挠曲方向绕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中心线而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梯形的尺寸a、 b、c分别约为1. 8mm、0. 9mm、1. 8mm,角部的转角R约为0? 3mm。另夕卜,高度HN2. 5mm、板厚tN1. 5mm、图35的纵截面中的两侧的侧壁的倾斜角度aN10°、大倾斜面256的倾斜角 度YN45。。
[0157] 在本实施例中,微小突起254沿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各边逐一配置,并 且按挠曲方向交替反向的的姿势设置,所以通过以在挠曲变形时互不干涉的方式尽可能紧 密地配置微小突起254,既抑制触感的不均又可靠地得到通过该微小突起254的弹性变形 所得到的预定的柔软感,另一方面,以六边形为单位的微小突起254的变形方式在整个区 域大致相同,能够得到能够得到均匀的触感等、与所述图9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0158] 另一方面,在这样使微小突起254的俯视形状为梯形的情况下,与正方形的情况 相比较弯曲刚性变低、能够得到高柔软感。该情况下,优选,将短边尺寸b设为长边尺寸a 的2/3以下。另外,在梯形的长边侧设有大倾斜面256,所以以在短边侧设有大倾斜面的情 况相比较能够得到高柔软感。
[0159] 附带说明,除上述实施例品(第2部件250)外、准备图37?图40所示的〈变形例 1〉、图41?图43所示的〈变形例2〉以及图44?图46所示的〈变形例3〉,按所述图14所 示的试验方法研究反力一行程特性,而后得到图47所示的结果。
[0160] 图37?图40所示的〈变形例1〉的第2部件260是具有从相对于板状部262垂直 的方向所见的俯视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的微小突起264的情况,图37(a)是与所述图24相对 应的放大俯视图,图37 (b)是放大地表示1个微小突起264的俯视图。图38是图37 (b)中 的XXXVIII-XXXVII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图39是图37(b)中的XXXIX-XXXIX向视部分 的纵剖图,图40是多个微小突起264的立体图。该微小突起264的尺寸a、b都约为1. 8mm, 角部的转角R约为〇? 3mm。另外,高度HN2. 5mm、板厚tN1. 5mm、图38的纵截面中的两 侧的侧壁的倾斜角度aN10°、图39的纵截面中的两侧的侧壁的倾斜角度0N5°。该 〈变形例1〉难以向正方形的对角线方向挠曲变形,并且因为倾斜角度a以及0的不同比 较容易向图37(b)以及图38中的左右方向挠曲变形,与弯曲刚性绕轴具有各向异性的本发 明的一个实施例相当。
[0161] 图41?图43所示的〈变形例2〉的第2部件270是具有从相对于板状部272垂直 的方向所见的俯视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的微小突起274的情况,图41 (a)是与所述图24相对 应的放大俯视图,图41 (b)是放大地表示1个微小突起274的俯视图。图42是图41 (b)中 的XLII-XLI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图43是图41 (b)中的XLIII-XLIII向视部分的纵剖 图。该微小突起274与所述〈变形例1〉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点在于:设有倾斜角度Y的大 倾斜面276,向其相反侧即图41(b)以及图42中的左方向的弯曲刚性变低、变得容易向其左 方向挠曲变形。图41 (b)中带细斜线的部分为大倾斜面276,图41以及图42的空心箭头表 示微小突起274的倒下方向,与图24的实施例相同地,按挠曲方向绕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 六边形的中心线而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上述倾斜角度Y约为45°,其以外的各部分的尺 寸a、b、R、H、t和/或角度a、0与〈变形例1〉的微小突起264相同。该〈变形例2〉也与 弯曲刚性绕轴具有各向异性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相当。
[0162] 图44?图46所示的〈变形例3〉的第2部件280是具备从相对于板状部282垂 直的方向所见的俯视形状为梯形的微小突起284的情况,图44(a)是与所述图24相对应的 放大俯视图,图44(b)是放大地表示1个微小突起284的俯视图。图45是图44(b)中的 XLV-XLV向视部分的纵剖图,图46是图44(b)中的XLVI-XLV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该 微小突起284与〈实施例品〉即第2部件250的微小突起254大致相同,但在不设置所述倾 斜角度Y的大倾斜面256、图45以及图46的纵截面也都相对于中心线呈对称形状这一点 上不同。即使在该情况下,微小突起284有容易向梯形的短边侧即图44(b)以及图45中的 左方向挠曲变形的倾向,与图34的第2部件250同样地按绕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 的中心线交替地相反的姿势设置。各部分的尺寸 &、13、(3、1?、11、〖和/或角度〇与第2部件 250的微小突起254相同,图46的截面中的两侧的侧壁的倾斜角度0约为5°。0N5° 这与微小突起254也相同。该〈变形例3〉也与弯曲刚性绕轴具有各向异性的本发明的一个 实施例相当。
[0163] 根据图47的试验结果可以明确,根据图34的〈实施例品〉、即设有为梯形且具有大 倾斜面256的微小突起254的第2部件250,与设有为正方形且具有大倾斜276的微小突 起274的〈变形例2〉相比、反力(弯曲刚性)降低、得到优异的柔软感。另外,设有为梯形 且不具备大倾斜面的微小突起284的〈变形例3〉,与〈实施例品〉相比柔软感低,但是得到 比〈变形例2〉更优异的柔软感。从这几点来看,可以认为,只要将俯视形状设为梯形、微小 突起就变得容易挠曲变形而反力降低、能够得到优异的柔软感。〈实施例品〉与〈变形例3〉 的反力不同和/或、〈变形例2〉与〈变形例1〉的反力不同,是由大倾斜面256、276的有无所 致的,所以通过设置大倾斜面256、276使得反力降低、提高柔软感。
[0164] 图48的第2部件300是具有从相对于板状部302垂直的方向所见的俯视形状为 半圆形的微小突起304的情况,图48(a)是与所述图24相对应的放大俯视图,图48(b)是 放大地表示1个微小突起304的俯视图。另外,图49是图48 (b)中的XLIX-XLIX向视部 分的纵剖图,图50是多个微小突起304的立体图。该微小突起304在半圆形的直线部侧设 有大倾斜面306,向相反侧即图48(b)以及图49中的左方向即圆弧侧的弯曲刚性变低、变得 容易向该圆弧侧挠曲变形。图48(b)以及图50中带细斜线的部分为大倾斜面306,图48? 图50的空心箭头表示微小突起304的倒下方向,与图24的实施例同样地、按挠曲方向绕构 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中心线而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半圆形的纵横尺寸a、b都约 为1. 8mm,半圆弧的半径R约为0? 9mm。另夕卜,高度HN2. 5mm、板厚tN1. 5mm、图49的纵 截面中的大倾斜面306侧即直线部侧的侧壁的倾斜角度alN10°、相反的圆弧侧的倾斜 角度a2N5°、大倾斜面306的倾斜角度YN45°。
[0165] 在本实施例中,微小突起304在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各边逐一配置并且 按挠曲方向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所以通过以在挠曲变形时互不干涉的方式尽可能紧密地 配置微小突起304,既抑制触感的不均又可靠地得到通过该微小突起304的弹性变形所实 现的预定的柔软感。另一方面,以六边形为单位的微小突起304的变形方式在整个区域大 致相同,能够得到得到均匀的触感等、与所述图9的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0166] 另一方面,在这样将微小突起304的俯视形状设为半圆形的情况下,与所述〈变形 例2〉那样的正方形的情况相比较,弯曲刚性变低、得到高柔软感。另外,因为在半圆形的直 线部侧设有大倾斜面306,所以与在圆弧侧设有大倾斜面的情况相比较、得到高柔软感。
[0167] 附带说明,除上述实施例品(第2部件300)外,准备所述图37?图40所示的〈变 形例1〉、图41?图43所示的〈变形例2〉以及图51?图53所示的〈变形例4〉,按所述图 14所示的试验方法研究反力一行程特性,而后得到了图54所示的结果。
[0168] 图51?图53所示的〈变形例4〉的第2部件310是具有从相对于板状部312垂 直的方向所见的俯视形状为半圆形的微小突起314的情况,图51 (a)是与所述图24相对应 的放大俯视图,图51 (b)是放大地表示1个微小突起314的俯视图。图52是图51 (b)中的 LII一LI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图53是多个微小突起314的立体图。该微小突起314与〈实 施例品〉即第2部件300的微小突起304大致相同,但是未设置所述倾斜角度Y的大倾斜 面306、图52的纵截面中的右侧即半圆形的直线部侧的侧壁保持倾斜角度a1不变地到达 顶端部,在顶端设有与板状部312平行的平坦面316。即使在该情况下,微小突起314具有 容易向半圆形的圆弧侧即图51(b)以及图52中的左方向挠曲变形的倾向,与图48的第2 部件300同样地、按绕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中心线而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各部 分的尺寸a、b、R、H、t和/或倾斜角度a1、a2与第2部件300的微小突起304相同。该 〈变形例4〉也与弯曲刚性绕轴具有各向异性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相当。
[0169] 根据图54的试验结果可以明确,根据图48的〈实施例品〉、即设有为半圆形且具 有大倾斜面306的微小突起304的第2部件300,与设有为正方形且具有大倾斜276的微 小突起274的〈变形例2〉相比,反力(弯曲刚性)降低、得到优异的柔软感。因此,可以认 为,仅靠将俯视形状设为半圆形,微小突起就变得容易挠曲变形而反力减低、能得到优异的 柔软感。〈实施例品〉与〈变形例4〉的反力不同和/或、〈变形例2〉与〈变形例1〉的反力不 同是大倾斜面276、306的有无所致,所以通过设有大倾斜面276、306使得反力降低、柔软感 提高。一般认为,〈变形例4〉的反力比〈变形例1〉高的原因是:〈变形例1〉如根据图40可 以明确地那样、微小突起264的顶端为半圆筒形状(半椭圆形)、在与基材的抵接初期与基 材线接触,相对于此,〈变形例4〉在微小突起314的顶端设有平坦面316,与基材的抵接初 期就与基材面接触,因此,变得难以倒下、反力变高。
[0170] 图55的第2部件320是具有从相对于板状部322垂直的方向所见的俯视形状为使 正方形的一边倾斜所成的梯形的微小突起324的情况,图55 (a)是与所述图24相对应的放 大俯视图,图55(b)是放大地表示1个微小突起324的俯视图。另外,图56是图55(b)中 的LVI-LV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图57是多个微小突起324的立体图。该微小突起324在 与梯形的倾斜边相反侧的侧面设有大倾斜面326,向该倾斜边侧即图55(b)以及图56中的 左方向的弯曲刚性减低、变得容易向该倾斜边侧挠曲变形。图55(b)以及图57中带细斜线 的部分为大倾斜面326,图55?图57的空心箭头表示微小突起324的倒下方向,与图24的 实施例同样地、按挠曲方向绕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中心线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 在此,按梯形的倾斜边与正六边形的各边平行的姿势配置。梯形的各部分的尺寸a、b、c分 别约为1. 8謹、1. 35謹、1. 8謹。另夕卜,高度HN2. 5謹、板厚tN1. 5謹、图56的纵截面中的 两侧的侧壁的倾斜角度aN10°、大倾斜面326的倾斜角度YN45°。
[0171] 在本实施例中,微小突起324在构成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各边逐一配置,并 且按挠曲方向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所以通过以在挠曲变形时互不干涉的方式尽可能紧密 地配置微小突起324,既抑制触感的不均又可靠地得到通过该微小突起324的弹性变形所 实现的预定的柔软感,另一方面,以六边形为单位的微小突起324的变形方式在整个区域 大致相同,能够得到得到均匀的触感等、与所述图9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0172] 另一方面,在这样将微小突起324的俯视形状设为梯形的情况下,与所述〈变形例 2〉那样的正方形的情况相比较,弯曲刚性变低、能得到高柔软感。另外,变得容易向相对于 梯形的倾斜边垂直的方向挠曲变形,所以通过调整该倾斜边的倾斜角度能够提高柔软感并 易于控制倒下方向。
[0173] 图58是与所述图9相比较微小突起42的配置图形不同的情况、是以构成正方形 网格图案110的方式配置多个微小突起42的情况。微小突起42以在构成网格图案110的 正方形的各边逐一按较长方向与各边平行的姿势配置,并且以挠曲方向绕其正方形的中心 线交替地相反的姿势设置。由此,与向一定方向的挠曲变形无关地,以正方形为单位的微小 突起42的变形方式在整个区域大致相同,能得到能得到均匀的触感等、与图9的实施例相 同的效果。此外,对于所述微小突起20等其他微小突起,也能够这样以构成正方形的网格 图案110的方式配置。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对正方形的网格图案110作了说明,但是也能 够以成为菱形和/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网格图案的方式配置微小突起42。
[0174] 图59是与所述图6相比较微小突起20的配置不同的情况、是将多个微小突起20 以构成正三角形网格图案112方式配置的情况。微小突起20在构成网格图案112的正三 角形的各边逐一以较长方向与各边平行的姿势配置。该情况下,以构成网格图案112的方 式设置的多个微小突起20,其较长方向的朝向按预定角度逐次变化,所以通过相互支撑能 够得到适度的刚性感,能够得到能够与通过该微小突起20的弹性变形实现的柔软感相辅 相承地设置优异的触感等、与所述图6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关于所述微小突起 42等其他微小突起,也能够这样以构成正三角形网格图案112的方式配置。
[0175] 上述图59的网格图案112能够替换成正六边形114连续反复的网格图案。该情况 下,以较长方向相对于正六边形114的各边垂直的姿势配置微小突起20。关于所述图6(b) 的网格图案34,能够替换成正三角形连续反复的网格图案。另外,关于上述图58的网格图 案110,通过是正方向的网格的间距分别错开半个间距,能够替换成在正方向的各边以较长 方向与各边垂直的姿势配置微小突起42的正方向的网格图案。
[0176] 图60的网格图案120是组合四边形(图面中为正方形)122、六边形(图面中为正 六边形)124以及八边形126这3种多边形而成的网格图案,这样的方式也是本发明的一个 实施方式。该网格图案120中,3种多边形按同一图形有规则地反复,但是也能够设置微小 突起20以构成多种多边形不规则地组合而成的网格图案。此外,也能够取代微小突起20 而使用所述微小突起42等其他微小突起。
[0177] 图61是与所述图1中的LXI-LXI向视截面相当的剖视图,在所述装饰品10的 基材14设有一对导入口 130以及排出口 132。而且,由车辆的空调装置134进行了温度调 节的热媒(空气)如箭头(一)所示,从配管136经由导入口 130供给到装饰品10的空间 24内,并且从排出口 132排出经由配管138向车室内循环。配管136能够相对于在仪表板 140所设的车身侧的配管142连接、分离,在门关闭了状态下如图所示经由密封部件气密地 连接。在该实施例中,优先,表层部件16的端末部26预先通过粘接剂等气密地固定附着于 基材14的外周边缘部。
[0178] 在本实施例中,由空调装置134进行了温度调节的热媒(空气)供给到装饰品10 的空间24内,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表层部件16的触感。此外,对于具备表层部件40的装 饰品等其他装饰品,也能够同样地构成。
[0179] 上述图61中,对空间24内供给热媒,但是只要在空间24内预先填充压缩空气等 压缩气体并密闭即可。表层部件16以与该压缩气体的气压相应地鼓出的方式被施力,所以 能够对微小突起20以外的部分也赋予适度的刚性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触感。关于其他 装饰品也能够同样地构成。此外,在所述各实施例中,空间24、74内都是大气压,所以也没 有必要气密地密封。
[0180]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作了说明,但是这些最多只是一个实施方 式,本发明能够按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进行各种改变、追加改良后的方式来实施。
[0181] 附图标记说明
[0182] 10、50、60:装饰品(重合复合零件、板状面板)
[0183] 14:基材(第1部件)16、40:表层部件(第2部件)
[0184] 18、70、201、211、221、231、252、262、272、282、302、312、322:板状部
[0185] 20、42、64、80、90、202、212、222、232、240、254、264、274、284、304、314、324:微小突 起(突起)
[0186] 22:表面(重合面)24、74:空间
[0187] 34、110、112、120:网格图案
[0188] 44、86、92、94、256、276、306、326:大倾斜面
[0189] 52:表皮件 66:缓冲件(第2部件)
[0190] 68:表层部件(第1部件)72:里面(重合面)
[0191] 114:正六边形(多边形)122:四边形(多边形)
[0192] 124:六边形(多边形)126:八边形(多边形)
[0193] 130:导入口 134:空调装置
[0194] 200、210、220、230、250、260、270、280、300、310、320:第 2 部件
[0195] 204:槽(转角形状)214 :R部(转角形状)
[0196] Y:大倾斜面的倾斜角度
【权利要求】
1. 一种重合复合零件,具有: 具有预定重合面的第1部件;和 第2部件,其为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制,其具有与所述重合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 并且在该板状部一体地设有朝向该重合面突出的多个突起以使得在与该重合面之间形成 有空间,该第2部件配置成在该突起与该重合面接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部件重合, 所述突起的顶端被按压于所述重合面而弹性变形,由此所述重合复合零件被赋予缓冲 性, 所述重合复合零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突起在所述板状部以点状分布方式形成,并且各突起针对压缩载荷的弯曲刚 性绕轴具有各向异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合复合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的从相对于所述板状部垂直的方向所见的俯视形状为较长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合复合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突起,以形成多个多边形的各边分别与相邻的多边形的边重合的网格图案的 方式,设置在构成该多边形的各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合复合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突起为同一形状,并构成为向绕轴的一定方向挠曲变形, 所述网格图案是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同一形状的多边形连续重复的图案, 所述突起以挠曲方向朝向所述多边形的内侧或外侧的方式在该多边形的各边逐一配 置,并以挠曲方向绕该多边形的中心线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重合复合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图案是作为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所述多边形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重合复合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的绕轴的特定位置的纵截面为非对称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重合复合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具有所述纵截面中的两侧的一对侧壁之一随着朝向顶端侧而比另一个更大 地向内侧倾斜的大倾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重合复合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的从所述板状部立起的根部分的转角形状绕轴而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重合复合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的材质绕轴而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重合复合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合复合零件是板状的面板零件, 所述第2部件是表层部件, 所述第1部件是由比所述第2部件硬质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板状的基材, 该基材的表面作为所述重合面发挥作用,所述表层部件重合地配置于该表面而一体地 安装于该基材。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重合复合零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表层部件,在所述板状部的与设有所述突起侧相反侧的表面一体地固定附着有 表皮件,加上所述板状的基材作为整体呈3层结构。
12. 根据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重合复合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合复合零件是板状的面板零件, 所述第1部件是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制的板状的表层部件, 所述第2部件以所述板状部的与设有所述突起侧相反侧的里面紧贴板状的基材的方 式一体地固定于该基材。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重合复合零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材设有用于将从空调装置供给的热媒导入与所述表层部件之间的空间内的 导入口,对该空间内供给该热媒。
14.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重合复合零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层部件重合地一体固定于所述基材以密闭该表层部件与所述基材之间的空间, 并且, 在该空间内填充有压缩气体,通过该压缩气体对所述表层部件的所述板状部施力。
【文档编号】B60R13/02GK104379338SQ201280071180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7日
【发明者】宫下长武, 酒井秀彰 申请人: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