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954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用侧座椅(5)的固定结构,其包括:插入孔(6a、7a),分别形成在车室的后板(3)的上下位置;插入突起(8b、8c),分别形成在所述车辆用侧座椅(5)的上下位置,能够从上方插入各所述插入孔(6a、7a);卡止爪(8d、8d),一体形成在各所述插入突起(8b、8c)的至少一者上,在插入到所述插入孔(6a、7a)中时,利用弹力卡止于所述插入孔(6a、7a)的内缘。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强度,并且能够削减固定作业的部件数量以及作业工时。
【专利说明】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有在车室的内壁将侧座椅靠背(侧座椅)固定于位于起立位置的后座椅的靠背的座椅结构(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14484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I))。该侧座椅靠背的内侧部与后座椅的靠背的外侧部相对。
[0003]此外,还已知有在后座椅的靠背的侧部设置有基于上下方向的滑动操作而能够拆卸的侧靠背(侧座椅)的座椅结构(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112564号)。
[0004]另外,专利文献I那样的侧座椅能够适用于使靠背能够向前倒伏的后座椅。此情况下,在轿车型的车辆中,通过使后座椅的靠背向前倒伏,能够使车室的行李室侧的后板(内后壁)的开口从车室侧敞开。这样,在使靠背向前倒伏时,侧座椅便处于留下在车室的内壁上的状态。
[0005]由于侧座椅被固定在车室的内壁上,因此,不仅希望提高其固定强度,而且还希望能够削减其固定作业时的部件数量以及作业工时。尤其是,固定作业是在狭窄的车室内以不太自然的姿势下的作业,而且需要将专用工具从狭窄的间隙插入来进行螺拴及螺帽等固定部件的操作。因此,该作业增加了与一般的固定作业难以相比的工时。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能够提高固定强度,并且能够削减固定作业的部件数量以及作业工时。
[0007]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是固定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所述车辆用侧座椅固定在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上,并且该车辆用侧座椅的内侧部与位于起立位置的后座椅的靠背的外侧部相对,该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包括:插入孔,分别形成在所述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的上下位置;插入突起,分别形成在所述车辆用侧座椅的上下位置,能够从上方插入各所述插入孔;卡止爪,一体形成在各所述插入突起的至少一者上,在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时,利用弹力卡止于所述插入孔的内缘。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固定强度,并且能够削减固定作业的部件数量以及作业工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A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具备车辆用侧座椅的后座椅,是靠背位于起立位置时的立体图。
[0010]图1B是具备所述车辆用侧座椅的后座椅中靠背位于前倒位置时的立体图。
[0011]图2A是固定前的侧座椅的侧视图。
[0012]图2B是固定后的侧座椅的侧视图。[0013]图3A是固定前的侧座椅的立体图。
[0014]图3B是从插入突起侧观察时的侧座椅的立体图。
[0015]图4是侧座椅的下侧的插入突起的立体图。
[0016]图5A是插入前的侧座椅的下侧的插入突起的侧视图。
[0017]图5B是插入后的侧座椅的下侧的插入突起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1A是后座椅I的靠背2位于起立位置U时的座椅结构的立体图,图1B是后座椅I的靠背2位于前倒位置D时的座椅结构的立体图。
[0019]轿车型的车辆的后座椅I中,部分(本例中为从就座者观察时的右侧的部分)的靠背2以能够前后倾的方式被铰链结合。而且在靠背2为起立位置U时,靠背2的后部的锁扣11被后台板12内的锁定机构锁定。
[0020]此外,通过手动操作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部件13,能够使位于起立位置U的靠背2前倒至前倒位置D。通过如此使靠背2前倒,能够使车室的行李室侧的后板(内后壁)3的开口 3a从车室侧敞开。在该状态下,能够进行行李室中的行李进出等。
[0021]后板3上固定有侧座椅5,该侧座椅5以该侧座椅5的内侧部与位于起立位置U的靠背2的外侧部相对的方式被固定。该侧座椅5是用于遮掩车室的内侧壁与靠背2的外侧部之间的间隙的部件。此外,在图1A及图1B中,为了使侧座椅5的位置及形状明了,对侧座椅5施予影线。符号14是安全带。
[0022]如图2A及图3A所示,后板(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3的上下2处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支架6、7。各支架6、7上分别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的插入孔6a、7a。
[0023]侧座椅5是由装饰件(表皮)介隔缓冲垫将合成树脂制框架8的外表而覆盖而成的部件。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该框架8的后侧面的上下两处的位置分别形成有能够从上方插入到各支架6、7的插入孔6a、7a中的朝下的插入突起8b、8c。
[0024]如图2B所示,该框架8的各插入突起8b、8c从上方插入到各支架6、7的插入孔6a、7a 中。
[0025]如图4所示,各插入突起8b、8c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卡止爪8d。本例中,下侧的插入突起8c上一体地形成有卡止爪8d。卡止爪8d在插入突起8c插入到下侧的支架7的插入孔7a中时,如图5B所示,利用弹力卡止于支架7的插入孔7a的内缘。卡止爪8d上一体地形成有卡止解除操作部Se,该卡止解除操作部Se如图5A中的箭头所示,基于手指或工具的操作,使卡止爪8d向反卡止方向挠曲,能够解除对插入孔7a的内缘的卡止。
[0026]此处,框架8为合成树脂制时,在框架8上能够一体成型各插入突起8b、8c、卡止爪8d以及卡止解除操作部8e。
[0027]如图3A及图3B所示,插入孔6a、7a和插入突起8b、8c为非正圆形状的异形状(本例中为方形状),从而插入突起8b、8c不能在插入孔6a、7a内转动。所述异形状为与正圆形状相异的形状,作为该异形状还可采用如多角形(例如三角形、方形以外的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椭圆形状等的方形状以外的形状。
[0028]另外,上下的插入孔6a、7a在上下方向上并不处于同心位置,而是在左右方向上偏心。此外,上下的插入突起8b、8c也在上下方向上并不处于同心位置,而是在左右方向上偏心。换言之,从上方观察时,上侧的插入孔6a与下侧的插入孔7a彼此位于不同的位置,上侧的插入突起8b与下侧的插入突起8c彼此位于不同的位置。
[0029]所述那样的车辆用侧座椅5的固定结构中,侧座椅5的上下位置的插入突起8b、8c从上方分别插入到后板3的支架6、7的插入孔6a、7a中。由此,插入突起8c的卡止爪8d利用弹力而卡止固定于插入孔7a的内缘。在该状态下,侧座椅5固定于后板3的指定位置。
[0030]侦彳座椅5中,由于插入突起8b、8c从上方插入到后板3的支架6、7的插入孔6a、7a中,因而抵御车辆前后方向的冲击力的能力强。因此,固定强度提高。此外,由于卡止爪8d仅用于防止侧座椅5脱离,因此不影响固定强度。
[0031]另外,仅将侧座椅5的插入突起8b、8c从上方插入到后板3的支架6、7的插入孔6a、7a中,插入突起8b、8c的卡止爪8d便被卡止固定于插入孔7a的内缘。因此,能够简易(one-touch)地将侧座椅5固定于后板3。因此,不需要螺栓、螺帽等固定部件。由于不需要利用这些部件的固定作业,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以及作业工时。
[0032]此外,当插入孔6a、7a和插入突起8b、8c为横剖面正圆形状且上下的插入突起8b、8c彼此处于同心位置时,侧座椅5有可能以插入突起8b、8c为中心向左右方向摆动。然而,本实施方式中,插入孔6a、7a和插入突起8b、8c为非正圆形状的异形状,而且上下的插入孔6a、7a彼此不处于同心位置,因此,侧座椅5难以以插入突起8b、8c为中心摆动。因此,在此点上也能够提高固定强度。
[0033]此外,在卡止爪8d上形成卡止解除操作部Se。S卩,侧座椅5虽然不是使用者装拆的部件,但在维护等时有可能被装拆。因此,由于仅利用手指或工具来操作卡止解除操作部Se,便能够解除卡止爪8d的卡止,因而能够将侧座椅5简单地沿上下方向装拆。即,卡止解除操作部Se具有能够进行用于解除卡止爪8d对插入孔7a的内缘的卡止的操作的形状。
[0034]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下侧的插入突起Sc上形成卡止爪8d,但也可以在上侧的插入突起8b上形成卡止爪8d,或者也可以在上下的插入突起8b、8c上分别形成卡止爪8d。由于该卡止爪8d仅用于防止侧座椅5脱离,因此,也可以取代该卡止爪8d,例如在任一支架
6、7上设置卡止框架8自身的卡止爪或卡止板等,从而防止插入突起8b、8c脱离。
[0035]此外,在下侧的插入突起Sc上形成有卡止爪8d时,通过将手从侧座椅5的的下方插入,能够容易地进行卡止解除操作部Se的卡止解除操作,因此维护性良好。另外,由于在下侧的插入突起8c上形成卡止爪8d及卡止解除操作部Se等,因此,还可以根据合成树脂成型时的便利性,将该插入突起8c与框架8分体形成,并通过螺栓及螺帽等固定于框架8。
[0036]上述实施方式中,侧座椅5固定于车室的行李室侧的后板(内后壁,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3,但侧座椅5还可以固定于车室的侧板(内侧壁,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
[0037]此外,也可以取代上下位置中的下位置的支架7,而将侧座椅5的下侧的插入突起8c插入到形成在基于延长座椅的铰链支架(未图示,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而成的延长部分上的插入孔中。
[0038]下面,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概括说明。
[0039](I)本实施方式中,侧座椅的上下位置上形成的插入突起从上方分别插入到在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的上下位置上形成的插入孔中。由此,插入突起的卡止爪利用弹力而卡止固定于插入孔的内缘。由此,侧座椅被固定于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0040]此处,由于侧座椅基于插入突起从上方插入到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的插入孔中而被固定,因而其抵御车辆前后方向的冲击力的能力强。因此,固定强度提高。此外,由于卡止爪仅防止侧座椅脱离,因此不会影响固定强度。
[0041]另外,仅将侧座椅的插入突起从上方插入到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的插入孔中,插入突起的卡止爪便被卡止固定于插入孔的内缘。因此,能够简易地将侧座椅固定于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因此,不需要螺栓、螺帽等固定部件。由于不需要利用这些部件的固定作业,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以及作业工时。
[0042](2)可采用如下的结构:所述插入孔和所述插入突起为与正圆形状相异的形状,而且上下的所述插入孔在从上方观察时彼此位于不同的位置,上下的所述插入突起在从上方观察时彼此位于不同的位置。
[0043]当插入孔为正圆形状且插入突起的剖面为正圆形状,而且上下的插入突起彼此为同心位置时,侧座椅有可能以插入突起为中心而摆动。对此,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的结构:插入孔和插入突起被设为异形状(不是正圆形状而是剖面形状呈如多角形、椭圆形等的异形状),而且上下的插入孔彼此不被设于同心位置(偏心)。由此,侧座椅难以以插入突起为中心摆动,因此,在此点上也能够提高固定强度。
[0044](3)可以采用在所述卡止爪上形成卡止解除操作部的结构。
[0045]侧座椅虽然不是使用者装拆的部件,但在维护等时有可能被装拆。为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卡止爪上形成有卡止解除操作部,因此仅利用手指或工具来操作卡止解除操作部,便能够解除卡止爪的卡止。因此,能够将侧座椅简单地沿上下方向装拆。
[0046](4)所述卡止解除操作部可以具有能够进行使所述卡止爪向反卡止方向挠曲从而解除所述卡止爪的对所述插入孔的内缘的卡止的操作的形状。
[0047](5)所述插入突起的剖面形状可以为多角形或椭圆形,所述插入孔的形状可以为与所述插入突起的剖面形状对应的形状。
[0048](6)所述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可以为车室的后板或侧板。
[0049]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固定强度,还能够削减固定作业的部件数量以及作业工时。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其特征是固定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所述车辆用侧座椅固定在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上,并且该车辆用侧座椅的内侧部与位于起立位置的后座椅的靠背的外侧部相对,该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包括: 插入孔,分别形成在所述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的上下位置; 插入突起,分别形成在所述车辆用侧座椅的上下位置,能够从上方插入各所述插入孔; 卡止爪,一体形成在各所述插入突起的至少一者上,在插入到所述插入孔中时,利用弹力卡止于所述插入孔的内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孔和所述插入突起为与正圆形状相异的形状,而且上下的所述插入孔在从上方观察时彼此位于不同的位置,上下的所述插入突起在从上方观察时彼此位于不同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爪上形成有卡止解除操作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解除操作部具有能够进行使所述卡止爪向反卡止方向挠曲从而解除所述卡止爪的对所述插入孔的内缘的卡止的操作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突起的剖面形状为多角形或椭圆形,所述插入孔的形状为与所述插入突起的剖面形状对应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侧座椅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室的内壁侧的部件为车室的后板或侧板。
【文档编号】B60N2/005GK203766549SQ201420007553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日
【发明者】佐藤友治 申请人: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