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的靠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6324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座椅的靠背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的靠背,包括靠背骨架,所述骨架具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倒“U”形状的外壳和连接外壳两侧部的横梁,所述外壳的肩部上转动连接有安全带导向板,以及限制所述安全带导向板在所述外壳肩部上转动角度的撑簧,所述安全带导向板一侧连接有朝向所述外壳底部的支撑板,所述撑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外壳的两侧部上,所述撑簧的支撑部抵靠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的靠背通过将安全带导向板设置在骨架的肩部的一侧上,在使用安全带时,不管靠背调节到何处及何种角度,安全带导向板始终在骨架的肩部上与靠背一冋调整,确保两者始终保持在最佳的、最安全的位3置关系上。
【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座椅的靠背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的靠背骨架。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汽车普及率的不断攀升,汽车安全性能成为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各汽车生产厂家也越来越重视汽车的安全问题,碰撞测试是考量汽车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汽车安全带是在汽车上用于保证乘客以及驾驶员在车身受到猛烈打击时防止被安全气囊弹出时伤害的装置,起着约束位移和缓冲作用。通常,汽车的前后排座椅上都会安装安全带,使用时,安全带从卷收器上拉出,穿过安全带导向板(或安全带出口),利用安全带上的插板插到座椅上(或座椅旁)的插扣上将乘客系在汽车座椅上。现有的安全带导向板(或安全带出口)是安装在座椅侧边或后边(针对后排座椅),乘客在乘坐时,通常会前后调整座椅的位置,以及调整座椅的角度,在调整过程中,安全带导向板(或安全带出口)会远离汽车座椅,使二者脱离最佳、最安全的位置关系,导致在发生碰撞时,安全带不能很好地保护车上人员,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汽车座椅与安全带导向板(或安全带出口)始终保持为最佳、最安全位置关系的靠背骨架。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座椅的靠背,包括靠背骨架,所述骨架具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倒“U”形状的外壳和连接外壳两侧部的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肩部上转动连接有安全带导向板,以及限制所述安全带导向板在所述外壳肩部上转动角度的撑簧,所述安全带导向板一侧连接有朝向所述外壳底部的支撑板,所述撑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外壳的两侧部上,所述撑簧的支撑部抵靠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
[0005]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外壳两侧部之间自上而下横向连接有若干行张紧装置,所述张紧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两侧部内侧上的拉簧钩以及两端分别钩在所述拉簧钩内的波浪形状的拉簧。
[0006]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两端部上的靠背底座,所述外壳两端分别通过连接角度调节件转动连接到所述底座上,两所述底座之间横向连接有贯穿两所述角度调节件的转轴,其中一所述角度调节件上设有固定电机的固定座,由电机驱使所述转轴带动两所述角度调节件分别沿两所述底座翻转。
[0007]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撑簧具有折弯的固定端部,以及连接两所述固定端部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具有若干依次连接的直线段,连接所述直线段的呈“p”形的支撑段,所述支撑部两端的直线段分别呈钝角与两所述固定端部连接。
[0008]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外壳的肩部上还设有安装头枕导套的套管,所述外壳的肩部上设有与所述套管匹配的定位槽,所述套管的外壁焊接在所述定位槽内。
[0009]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两所述角度调节件之间还连接有将其分别紧压在所述外壳两端上的U形板。
[0010]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外壳两侧部之间自上而下横向连接有三行所述张紧装置。
[001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的靠背通过将安全带导向板设置在骨架的肩部的一侧上,在使用安全带时,不管靠背调节到何处及何种角度,安全带导向板始终在骨架的肩部上与靠背一同调整,确保两者始终保持在最佳的、最安全的位置关系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图1的主视图;
[0015]图3是图1的侧视图;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撑簧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靠背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1、外壳,12、横梁,13、定位槽,20、安全带导向板,30、撑簧,31、支撑部,32、固定端部,33、直线段,34、支撑段,40、支撑板,51、拉簧钩,52、拉簧,61、底座,62、角度调节件,63、转轴,64、电机,65、固定座,70、套管,80、U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0020]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汽车座椅的靠背,包括靠背骨架,该骨架具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倒“U”形状的外壳11和连接外壳11两侧部的横梁12,在外壳11的肩部上转动连接有安全带导向板20,以及限制安全带导向板20在外壳11肩部上转动角度的撑簧30,具体可在安全带导向板20 —侧焊接一块朝向外壳11底部的方形的支撑板40,将撑簧3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外壳11的两侧部上,将撑簧30的支撑部31抵靠在支撑板40上。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的撑簧30具有折弯的固定端部32,以及连接两固定端部32的支撑部31,该支撑部31具有若干依次连接的直线段33,连接直线段33的呈“p”形的支撑段34,将支撑部31两端的直线段33分别呈钝角与两固定端部32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安全带导向板20设置在骨架的肩部的一侧上,在使用安全带时,不管靠背调节到何处及何种角度,安全带导向板20始终在骨架的肩部上与靠背一同调整,确保两者始终保持在最佳的、最安全的位置关系上。因安全带是从卷收器上拉出从安全带导向板20上穿出,因此,安全带会与安全带导向板20产生摩擦,不能很流畅地将安全带拉出,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将安全带导向板20转动连接在外壳11的肩部上,在从安全带导向板20上拉出安全带时,安全带导向板20会顺着安全带拉出的方向转动调整其在外壳肩部上的角度,以较少产生的摩擦;为避免安全带导向板20在外壳11的肩部上任意转动,可通过撑簧30限制其在外壳11肩部上的转动角度,本实用新型中的撑簧30的支撑部31与固定端部32之间存在弹性应力,使得支撑部31可压向固定端部32,也可朝固定端部32的外侧外翻,并在该弹性应力的作用下,恢复自然状态,因此,将撑簧30的支撑部31抵靠连接在支撑板40上,当安全带导向板20在转动时,利用撑簧30自身的弹性应力,使转动后的安全带导向板20回归到其在外壳11肩部上的最佳位置。
[0021]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在外壳11两侧部之间自上而下横向连接有若干行张紧装置,该张紧装置包括设置在外壳11两侧部内侧上的拉簧钩51以及两端分别钩在拉簧钩51内的波浪形状的拉簧52,具体的,为能更好地对乘坐者提供从腰部到肩部的支撑力,可在外壳11两侧部之间自上而下横向连接有三行该张紧装置。乘坐者在乘坐汽车座椅时,乘坐者的背部是靠压在座椅的靠背上的,波浪形状的拉簧52可根据乘坐者对靠背施加的压力发生相应的形变,从而提供相应的支撑力,且波浪形状的拉簧52与乘坐者背部接触的面积较大,不会使乘坐者感觉到不舒适。
[0022]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靠背还包括设置在外壳11两端部上的靠背底座61,且外壳11两端分别通过连接角度调节件62转动连接到底座61上,在两底座61之间横向连接有贯穿两角度调节件62的转轴63,其中一角度调节件62上设有固定电机64的固定座65,由电机64驱使转轴63带动两角度调节件62分别沿两底座61翻转。电机64驱动靠背翻转调节靠背角度的传动结构为本领域常用手段,此处不再详述。具体的,在两角度调节件62之间还连接有将其分别紧压在外壳11两端上的U形板80,U形板80的两侧壁分别包裹两角度调节件62的外侧,防止两角度调节件62在带动靠背骨架转动时与外壳11产生相对位移。
[0023]进一步的,在外壳11的肩部上还设有安装头枕导套的套管70,具体可在外壳11的肩部上开设与套管70匹配的定位槽13,将套管70的外壁焊接在定位槽13内,易加工制造。
[0024]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座椅的靠背,包括靠背骨架,所述骨架具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倒“U”形状的外壳和连接外壳两侧部的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肩部上转动连接有安全带导向板,以及限制所述安全带导向板在所述外壳肩部上转动角度的撑簧,所述安全带导向板一侧连接有朝向所述外壳底部的支撑板,所述撑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外壳的两侧部上,所述撑簧的支撑部抵靠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的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两侧部之间自上而下横向连接有若干行张紧装置,所述张紧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两侧部内侧上的拉簧钩以及两端分别钩在所述拉簧钩内的波浪形状的拉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的靠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两端部上的靠背底座,所述外壳两端分别通过连接角度调节件转动连接到所述底座上,两所述底座之间横向连接有贯穿两所述角度调节件的转轴,其中一所述角度调节件上设有固定电机的固定座,由电机驱使所述转轴带动两所述角度调节件分别沿两所述底座翻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的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撑簧具有折弯的固定端部,以及连接两所述固定端部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具有若干依次连接的直线段,连接所述直线段的呈“p”形的支撑段,所述支撑部两端的直线段分别呈钝角与两所述固定端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的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肩部上还设有安装头枕导套的套管,所述外壳的肩部上设有与所述套管匹配的定位槽,所述套管的外壁焊接在所述定位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的靠背,其特征在于:两所述角度调节件之间还连接有将其分别紧压在所述外壳两端上的U形板。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的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两侧部之间自上而下横向连接有三行所述张紧装置。
【文档编号】B60N2/68GK204020652SQ201420337932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3日
【发明者】宁振兴 申请人:苏州中航中振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