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99775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包括固定座、出风座、升降作动组件及循环扇;出风座位于固定座,出风座包含相通的导流通道及出风口;升降作动组件包括升降致动器及传动件,升降致动器固设于固定座且与传动件相连接,升降致动器产生动力驱动传动件而带动出风座升降,出风座升降而开启或关闭出风口;循环扇固设于出风座,循环扇包含外壳及多个叶片,多个叶片位于外壳,外壳包含入风口及排风口,入风口位于导流通道,排风口外露于出风座。
【专利说明】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出风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科技日新月异,现有车辆的冷气出风口多设置于固定位置,且仅能小角度的调整风向。如在驾驶座前方的冷气出风口即是利用手动的方式,仅小角度的上下左右调整出风,且调整后仅能吹向固定位置。也就是说,冷气出风口仅只有单纯的对准一定的区域吹风,无法提供车内循环风导流的作用。并且,冷气出风口吹风一段时间后,身体降温即不想冷气直接吹向人体,而无法在车内具有以自然风的循环导流效果,亦即,一般车内无法具有空气循环的凉快感受。
[0003]再者,一般现有的冷气出风口处装设有外挂式风向循环器,而此外挂式风向循环器具有相连接的多个叶片及减速齿轮。当减速齿轮带动多个叶片转动时,空气从多个数叶片出风。然而,现有的减速齿轮与多个叶片之间在啮合转动时,多个叶片的齿轮与减速齿轮之间接触,会造成外挂式风向循环器产生异音的问题,相对的使得驾驶者因噪音而无法精确的听到周遭人、事、物。此外,以外挂式风向循环器吊挂在冷气出风口,亦常因晃动等因素而掉落,并且,外挂式风向循环器亦会因车内不同冷气出风口的造型而受限装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包括:
[0006]一固定座;
[0007]—出风座,位于该固定座,该出风座包含相通的一导流通道及一出风口 ;
[0008]一升降作动组件,包括一升降致动器及一传动件,该升降致动器固设于该固定座且与该传动件相连接,该升降致动器产生动力驱动该传动件而带动该出风座升降,该出风座升降而开启或关闭该出风口 ;以及
[0009]—循环扇,固设于该出风座,该循环扇包含一外壳及多个叶片,该些叶片位于该外壳,该外壳包含一入风口及一排风口,该入风口位于该导流通道,该排风口外露于该出风座。
[0010]上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中该循环扇包含一转动杆,一端连接于该外壳的内部,该转动杆的另一端连接于该些叶片。
[0011]上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中更包含一电动马达,位于该外壳的内部,该电动马达带动于该转动杆转动。
[0012]上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中该循环扇包含一减速齿轮,位于该外壳的内部,该减速齿轮连接于该转动杆。
[0013]上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中该入风口及该排风口的吹风方向垂直于该出风口的吹风方向。
[0014]上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中该传动件包括一齿条及一齿轮,该齿条固设于该出风座,该齿轮连接至该升降致动器,且该齿轮与该齿条彼此相啮合。
[0015]上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中该传动件为螺杆。
[0016]上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中该传动件为剪式升降机构。
[0017]上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中更包括多个硬质风管,一端连接于该出风座,当关闭该出风口时,该出风座的内侧壁面遮挡该些硬质风管。
[0018]上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中更包括一软质风管,一端连接于该出风座,当关闭该出风口时,该软质风管送风至该导流通道。
[0019]本实用新型藉由可升降的出风座上装设有循环扇,当下降的出风座而关闭出风口并停止送风时,亦可利用循环扇提供以旋风气流送风至车内,让车内空气循环(aircirculating)而具有自然风流动的舒适感,达到车内温度下降的作用,同时搭配空调而有冷房效果。并且,藉由多个硬质风管及软质风管连接于出风座,提供上升或下降时的出风座可通过多个硬质风管或软质风管进行送风的作用。此外,循环扇可以电力或非电力驱动的方式作动,电力驱动时,以电动马达驱使多个叶片旋转,非电力驱动时,以多个叶片受风力带动而自主式旋转,提供避免循环扇运作时产生异音的问题。
[0020]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于降下时的外观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于升起时的外观示意图;
[0023]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于降下时的前视示意图;
[0024]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于降下时的侧视示意图;
[0025]图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于升起时的侧视示意图;
[0026]图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
[0027]图7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0028]其中,附图标记
[0029]100 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
[0030]11 固定座
[0031]111 凹槽
[0032]21 出风座
[0033]211 导流通道
[0034]212 出风口
[0035]213 导风片
[0036]31 升降作动组件
[0037]32 升降致动器
[0038]33 传动件
[0039]331 齿条
[0040]332齿轮
[0041]333螺杆
[0042]334剪式升降机构
[0043]41循环扇
[0044]411外壳
[0045]411a入风口
[0046]411b排风口
[0047]412叶片
[0048]413转动杆
[0049]414电动马达
[0050]415减速齿轮
[0051]511硬质风管
[0052]512软质风管
[0053]91壳体
[0054]911槽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5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005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于降下时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于升起时的外观示意图,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于降下时的前视示意图,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于降下时的侧视示意图,图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于升起时的侧视示意图。参阅图1、图2、图3、图4及图5,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设置于车内驾驶座与副驾驶座的间的前方位置,并且,位于仪表板组件的壳体91所凹陷的槽孔911中。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的下方位置相邻于影音面板区域。在此,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连接于车辆的行车电脑(Electronic Control Unit,简称ECU),藉由行车电脑(ECU)控制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的开启或关闭、抑或是藉由行车电脑(ECU)控制输送风的启动或关闭。本实施例中,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包括固定座11、出风座21、升降作动组件31及循环扇41。
[0057]请再参考图2至图4,固定座11为一底座,固定座11埋设于仪表板组件的壳体91的槽孔911中。固定座11的截面观的概呈凹字型结构,亦即,固定座11包含一凹槽111。
[0058]请再参考图2至图4,出风座21概呈长矩形的中空框架,出风座21位于固定座11上,并且,出风座21可控制地容设或升出于固定座11。也就是说,出风座21升出于固定座11时,出风座21与固定座I之间形成间距,并且,出风座21上升而超出至仪表板组件的壳体91外。此外,出风座21容设于固定座11时,出风座21的表面平贴于仪表板组件的壳体91。另外,出风座21包含相通的导流通道211及出风口 212,导流通道211位于出风座21的内部,出风口 212位于出风座21的一侧开口处。当出风座21上升而突出于仪表板组件的壳体91外时,出风口 212外露于壳体91,亦即,当出风座21上升时,开启出风口 212面向脸部进行吹风。当出风座21下降而容设于仪表板组件的壳体91内时,出风口 212埋入于壳体91,亦即,当出风座21下降时,关闭出风口 212而停止出风口 212进行吹风。
[0059]请再参考图2至图4,升降作动组件31包括升降致动器32及传动件33。升降致动器32设置于固定座11,升降致动器32与传动件33相连接,以提供驱动传动件33的动力。并且,升降致动器32产生动力驱动传动件33而带动出风座21上升或下降。本实施例中,升降致动器32可以是马达、压电机构或电磁阀元件。
[0060]请再参考图2至图4,循环扇41 (circulating fan)固设于出风座21的略中央位置,循环扇41可为一圆型或方型风扇。此外,循环扇41包含外壳411、多个叶片412及转动杆413。外壳411为一中空壳体,外壳411的两侧分别包含入风口 411a及排风口 411b,入风口 411a位于外壳411的底部而对应位于导流通道211中,排风口 411b位于外壳411的顶部而外露于出风座21。入风口 411a及排风口 411b的吹风方向实质上垂直于出风口212的吹风方向,并且,排风口 411b为水平对齐于壳体91表面并朝车内进行送风。多个叶片412位于外壳411的内部,多个叶片412为涡轮式扇叶(Turbofan)。本实施例中,循环扇41为埋设于出风座21上,循环扇41的顶部为水平切齐于出风座21上方,循环扇41与壳体91表面概略呈现切齐,避免循环扇41过于突出于壳体91而影响仪表板组件上的平坦造型。此外,循环扇41搭配装设于出风口 212上,可避免因出风口 212造型而受限装设的问题。
[0061]当出风座21内灌入空气时,空气会从导流通道211朝出风口 212方向吹送。部份空气会从出风座21的入风口 411a送风,并带动多个叶片412旋转而从出风座21的另一侧的排风口 411b吹风。藉由循环扇41的结构提供以旋风气流送风至车内,让车内空气循环(air circulating)而具有自然风流动的舒适感,达到车内温度下降的作用,同时搭配空调而有冷房效果。
[0062]请再参考图2至图5,本实施例中,循环扇41可为电力驱动的方式作动,但不以此为限。循环扇41为电力驱动时,循环扇41包含电动马达414,电动马达414位于外壳411的内部或外部,电动马达414连接于转动杆413而带动转动杆413转动,转动杆413再带动多个叶片412旋转。藉此可以电力方式驱使多个叶片412旋转,并且,藉由电动马达414以电力驱动多个叶片412旋转的方式,亦可避免循环扇41运作时产生异音的问题。并且,电动马达414亦可电性连接于行车电脑(ECU),藉由行车电脑(ECU)控制电动马达414的启动或关闭。
[0063]请再参考图2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循环扇41进一步包含减速齿轮415,减速齿轮415位于外壳411的内部。在此,减速齿轮415可连接于转动杆413,当循环扇41以非电力驱动时,空气会从导流通道211朝排风口 41IB方向吹送,风力驱使多个叶片412旋转,多个叶片412旋转亦同时连动减速齿轮415旋转。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循环扇41以电力驱动时,减速齿轮415亦可连接于电动马达414与转动杆413,藉由减速齿轮415以减低因电力驱使转动杆413转动的高转速。此外,可藉由行车电脑(ECU)控制电动马达414及减速齿轮415运作,以达到控制转速而减少异音产生的问题。
[0064]请再参考图2至图4,循环扇41以非电力驱动的方式作动时,多个叶片412受风力带动而自主式旋转。也就是说,多个叶片412可藉助导流通道211内的空气经由入风口411a送风至排风口 411b,风力推动多个叶片412旋转,多个叶片412旋转后再提供以旋风气流的方式送风至车内,让车内空气循环(air circulating)。在此,循环扇41可未设置齿轮结构,达到避免循环扇41运作时产生异音的问题。
[0065]请再参考图2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更进一步包含有多个硬质风管511及软质风管512,软质风管512位于多个硬质风管511之间。多个硬质风管511的长度大于软质风管512的长度,软质风管512连接于出风座21的底部。多个硬质风管511的一端连接于出风座21,亦即,多个硬质风管511延伸于出风座21的内部,此外,多个硬质风管511的另一端连接于车内本身所具有的空调鼓风机。软质风管512为弹性材质制成,软质风管512具有可伸缩性,软质风管512的一端连接于出风座21,软质风管512的另一端连接于空调鼓风机,当出风座21上升或下降时,软质风管512连同出风座21上升或下降。
[0066]本实施例中,空调鼓风机电性连接于车辆的行车电脑(ECU),行车电脑(ECU)可控制空调鼓风机是否送风。当空调鼓风机送风至多个硬质风管511及软质风管512,而出风座21为降下状态而关闭出风口 212时,出风座21的内侧壁面遮挡多个硬质风管511,使多个硬质风管511的空气无法输送至导流通道211,仅藉由软质风管512输送风至导流通道211。亦即,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硬质风管511及软质风管512内设置有阀门(未图示),阀门电性连接于车辆的行车电脑(ECU),藉由行车电脑(ECU)控制阀门的开启或关闭。当阀门开启时,空调鼓风机的输送风经由多个硬质风管511及软质风管512导流至导流通道211。当阀门关闭时,多个硬质风管511及软质风管512无法将空调鼓风机的输送风导流至导流通道。亦即,本实施例中,可依使用需求而藉由行车电脑(ECT)控制空调鼓风机的输送风至多个硬质风管511或软质风管512。
[0067]请再参考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内部可具有五个出风口,位于驾驶座与副驾驶座的前方仪表板组件。在此,车辆内部包含出风座21的出风口 212、循环扇41的排风口 411b、足下出风口及靠近左右车窗的出风口。车辆内部可提供多种吹风模式:第一种为足下吹风模式,即出风座21的出风口 212以及循环扇41为关闭状态,使出风口 212及循环扇41不出风;此外,靠近左右车窗的出风口亦不出风,而仅以足下出风口吹送风。第二种为吹脸模式,即出风座21为上升状态,使出风口 212出风,同时,循环扇41亦可出风。第三种为自然风模式,即出风座21为下降状态,使出风口 212不出风,仅以靠近左右车窗的出风口以及循环扇41出风或仅以循环扇41出风。
[0068]请再参考图3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件33包括齿条331及齿轮332,齿条331固设于出风座21,齿轮332连接至升降致动器32,且齿轮332与齿条331彼此相啮合。在此,出风座21的底部固设有齿条331,传动件33的齿轮332会对应啮合至齿条331。当出风座21作动时,即会使升降致动器32驱动齿轮332旋转,进而带动出风座21上升或下降。当要使出风座21上升时,升降致动器32驱动齿轮332逆时钟旋转,齿轮332啮合齿条331使其向上移动,进而带动整个出风座21向上移动。由于循环扇41与出风座21彼此相连接,因此带动出风座21上升,会使得循环扇41向上升起。
[0069]当欲将出风座21降下收纳时,亦是通过升降致动器32驱动齿轮332顺时钟旋转,进而带动整个出风座21向下移动,使出风座21下降至完全容设于固定座11中。通过上述结构使得出风座21在不使用时能够隐藏,可避免出风座21造成的视觉美观破坏。且当要使用冷、暖气而升起出风座21时,亦可带给使用者高科技的惊喜感,若再针对车内空间的整体设计规划升降出风座21的造型设计,可使出风座21成为引人注目的视觉重点。
[0070]当不需使用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时,亦可将出风座21降下,即可将冷、暖气出风结构隐藏于车体内。藉由此种升降可为使用者带来高科技的惊喜感,亦可针对车内空间的整体设计规划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的造型,使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成为引人注目的视觉重点之一。
[0071]请再参考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座21进一步可设置有多个导风片213,枢接于出风口 212处的出风座21上,多个导风片213依序排列于出风口 212处。为了使吹出的风量能调整,或是当副驾驶座没有乘客而想节省冷气时,可旋转多个导风片213而使多个导风片213之间的透孔被关闭,使出风口 212被多个导风片213所遮蔽。
[0072]图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参阅图6,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及结构将以同样的元件符号标示,且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传动件33为一螺杆333,且螺杆333分别与升降致动器32及出风座21相连接。当要使出风座21上升时,升降致动器32驱动螺杆333,使螺杆333推动出风座21向上移动。由于出风座21及循环扇41彼此相连接,因此带动出风座21上升,会使得循环扇41向上升起(如图2所示)。
[0073]而当欲将出风座21降下收纳时,亦是通过升降致动器32驱动螺杆333,进而带动整个出风座21向下移动,使出风座21下降至完全容设于固定座11中(如图1及图3所示)。通过上述结构使得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在不使用时能够隐藏,可避免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造成的视觉美观破坏。且当要使用冷、暖气而升起出风座21时,亦可带给使用者高科技的惊喜感,若再针对车内空间的整体设计规划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的造型设计,可使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成为引人注目的视觉重点。
[0074]图7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参阅图7,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及结构将以同样的元件符号标示,且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传动件33为一剪式升降机构334,剪式升降机构334分别与升降致动器32及出风座21相连接。当要使出风座21上升时,升降致动器32驱动剪式升降机构334,使剪式升降机构334推动出风座21向上移动。由于出风座21及循环扇41彼此相连接,因此带动出风座21上升时,会使得循环扇41向上升起。
[0075]而当欲将出风座21降下收纳时,亦是通过升降致动器32驱动剪式升降机构334,进而带动出风座21向下移动,使出风座21下降至完全容设于固定座11中。通过上述结构使得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100在不使用时能够隐藏,可避免出风座21造成的视觉美观破坏。且当要使用冷、暖气而升起出风座21时,亦可带给使用者高科技的惊喜感,若再针对车内空间的整体设计规划出风构件的造型设计,可使出风构件成为引人注目的视觉重点。
[0076]本实用新型藉由可升降的出风座上装设有循环扇,当下降的出风座而关闭出风口并停止送风时,亦可利用循环扇提供以旋风气流送风至车内,让车内空气循环(aircirculating)而具有自然风流动的舒适感,达到车内温度下降的作用,同时搭配空调而有冷房效果。并且,藉由多个硬质风管及软质风管连接于出风座,提供上升或下降时的出风座可通过多个硬质风管或软质风管进行送风的作用。此外,循环扇可以电力或非电力驱动的方式作动,电力驱动时,以电动马达驱使多个叶片旋转,非电力驱动时,以多个叶片受风力带动而自主式旋转,提供避免循环扇运作时产生异音的问题。
[0077]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固定座; 一出风座,位于该固定座,该出风座包含相通的一导流通道及一出风口 ; 一升降作动组件,包括一升降致动器及一传动件,该升降致动器固设于该固定座且与该传动件相连接,该升降致动器产生动力驱动该传动件而带动该出风座升降,该出风座升降而开启或关闭该出风口;以及 一循环扇,固设于该出风座,该循环扇包含一外壳及多个叶片,该些叶片位于该外壳,该外壳包含一入风口及一排风口,该入风口位于该导流通道,该排风口外露于该出风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循环扇包含一转动杆,一端连接于该外壳的内部,该转动杆的另一端连接于该些叶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电动马达,位于该外壳的内部,该电动马达带动于该转动杆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循环扇包含一减速齿轮,位于该外壳的内部,该减速齿轮连接于该转动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入风口及该排风口的吹风方向垂直于该出风口的吹风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件包括一齿条及一齿轮,该齿条固设于该出风座,该齿轮连接至该升降致动器,且该齿轮与该齿条彼此相啮入口 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件为螺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传动件为剪式升降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多个硬质风管,一端连接于该出风座,当关闭该出风口时,该出风座的内侧壁面遮挡该些硬质风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升降式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软质风管,一端连接于该出风座,当关闭该出风口时,该软质风管送风至该导流通道。
【文档编号】B60H1/24GK203995561SQ201420495450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9日
【发明者】吴泉蒲, 谢慈馨 申请人:华创车电技术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