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悬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236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悬架。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的性能尤其是其乘坐的舒适性及操纵的稳定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乘坐的舒适性及操纵的稳定性与汽车悬架各部件的性能参数息息相关,其中主要参数之一就是稳定杆的侧倾角刚度。在现有汽车悬挂技术领域中,当汽车悬架设计完成之后,稳定杆的侧倾角刚度在后期是很难调整的,如果在设计后期想要改变稳定杆的侧倾角刚度的大小,就需要通过更换更粗或者更细的稳定杆进行调整。此方法成本较高且极不方便实现。如图1所示,现有的一种汽车悬架包括减震器总成11、转向节总成12、摆臂总成13、副车架14、拉杆总成15、稳定杆总成16。减震器总成11一端固定于车身之上,另一端与转向节总成12相连,转向节总成12远离减震器总成11的一端与摆臂总成13相连,摆臂总成13与副车架14相连。稳定杆总成16包括位于中间段的杆部161及位于两端的端部162,稳定杆总成16的杆部161通过套筒固定于副车架14上,稳定杆总成16的端部162分别通过衬套151与对应的拉杆总成15相连,拉杆总成15远离稳定杆总成16的一端与减震器总成11相连。通过汽车设计的基本原理可知,稳定杆总成16的安装跨距L(即稳定杆总成16与拉杆总成15的安装中心与稳定杆总成16与副车架14的安装中心之间有效距离,也就是说,稳定杆总成16位于其端部安装中心与杆部安装中心之间的部分在水平面上投影后的有效长度)与稳定杆总成16的侧倾角刚度成反比关系,即稳定杆总成16的安装跨距L越大,稳定杆总成16的侧倾角刚度越小,反之,稳定杆总成16的安装跨距L越小,稳定杆总成16的侧倾角刚度就越大。然而现有的汽车悬架结构在安装好之后,稳定杆总成16的安装跨距L即无法调节,从而使稳定杆总成16的倾斜角刚度也无法调节。另外,在现有的稳定杆总成16的装配方式中,拉杆总成15的成本也较高,导致了整个悬架系统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调整调节稳定杆总成的安装跨距及侧倾角刚度的汽车悬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悬架,包括摆臂总成、副车架及稳定杆总成,所述稳定杆总成包括杆部及位于杆部两侧的端部,所述摆臂总成与所述副车架相连,所述稳定杆总成的杆部可转动地与所述副车架相连,所述稳定杆总成的端部通过偏心调节机构可移动地与所述摆臂总成相连,所述偏心调节机构通过调节所述稳定杆总成的端部在所述摆臂总成上的相对位置来调节所述稳定杆总成的安装跨距。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偏心调节机构包括基座及偏心件,所述基座设于所述摆臂总成上,所述偏心件穿过所述基座且与所述稳定杆总成的端部相连,所述偏心调节机构通过转动所述偏心件来改变所述稳定杆总成的端部在所述所述摆臂总成上的相对位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汽车悬架还包括一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衬套及设于所述衬套上的连接板,所述衬套套设于所述偏心件上,所述连接板通过螺栓及螺母与所述稳定杆总成的端部相连。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基座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摆臂总成上,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设有供所述偏心件穿过的偏心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偏心孔为腰形孔或椭圆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部及所述第二固定部在所述偏心孔的两侧还各设有两个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在所述偏心件的转动过程中与所述偏心件的不同部位接触而推动所述偏心件在所述偏心孔内移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偏心件为偏心螺栓,所述偏心螺栓包括头部、螺杆、第一偏心垫片及第二偏心垫片,所述第一偏心垫片为一圆形垫片,所述第一偏心垫片靠近所述偏心螺栓的头部且与所述螺杆连成一体,所述第一偏心垫片的中心偏离所述螺杆的轴线,所述偏心螺栓穿过所述基座后通过所述第二偏心垫片及螺母固定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偏心垫片及第二偏心垫片的直径等于对应的两个凸起部内侧之间的距离。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偏心垫片上设置有一非圆孔,所述螺杆远离所述偏心螺栓头部的一端具有一与所述非圆孔相配合的非圆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偏心垫片及所述第二偏心垫片上形成有表征所述螺杆的轴线相对于所述偏心孔中心的偏移距离的若干刻度线。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偏心垫片及第二偏心垫片上形成有距离所述螺杆轴线最近的近轴端及距离所述螺杆轴线最远的远轴端,当所述远轴端与远离所述稳定杆总成的凸起部接触时,所述稳定杆总成的安装跨距最小,当所述远轴端与靠近所述稳定杆总成的凸起部接触时,所述稳定杆总成的安装跨距最大。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摆臂总成上加装偏心调节机构,利用操纵偏心调节结构来达到调整稳定杆总成的安装跨距,进而调整稳定杆总成侧倾角刚度的目的。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将稳定杆总成与偏心调节机构直接连接,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拉杆总成,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一种汽车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汽车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汽车悬架中偏心调节机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汽车悬架中偏心调节机构与稳定杆总成的正向投影示意图。图5为偏心调节机构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偏心调节机构的偏心螺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偏心调节机构的第二偏心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如下。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汽车悬架包括减震器总成20、转向节总成30、摆臂总成40、副车架50、稳定杆总成60、偏心调节机构70及连接件73。其中,稳定杆总成60包括位于稳定杆总成60中部的杆部61及位于杆部61两侧的两个端部62。在本实施例中,稳定杆总成60的杆部61大体上为但不限于直线型,稳定杆总成60的两个端部62相对于稳定杆总成60的杆部61向同一侧(即同时向左侧或同时向右侧)弯折。摆臂总成40的一端与副车架50相连,另一端与转向节总成30相连,转向节总成30远离摆臂总成40的一端与减震器总成20相连,偏心调节机构70固定于摆臂总成40上,稳定杆总成60的杆部61通过衬套可转动地固定于副车架50上,稳定杆总成60的端部62通过连接件73与偏心调节机构70可移动地相连。偏心调节机构70通过调节稳定杆总成60的端部62和连接件73在摆臂总成40上的相对位置,来调节稳定杆总成60的安装跨距L,通过调节稳定杆总成60的安装跨距L来达到调节稳定杆总成60的侧倾角刚度的目的。在本发明中,稳定杆总成60的安装跨距L指稳定杆总成60与偏心调节机构70的安装中心与稳定杆总成60与副车架50的安装中心之间的有效距离,也就是说,安装跨距L等于位于连接件73与偏心调节机构70的安装中心至稳定杆总成60与副车架50的安装中心之间的部分在水平面上投影后的有效长度。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73与偏心调节机构70的安装中心指连接件73上所设的与偏心调节机构70相连的安装孔的中心,稳定杆总成60与副车架50的安装中心指副车架50上所设的用于安装稳定杆总成60的衬套的中心。如图3及图4所示,偏心调节机构70包括基座71及偏心件(本实施例为偏心螺栓72)。基座71设于摆臂总成40上,偏心螺栓72穿过基座71及连接件73,稳定杆总成60的端部62通过连接件73和偏心螺栓72与基座71相连。请进一步参阅图5,基座71包括第一固定部711、第二固定部712及连接部713。第一固定部711及第二固定部712固定于摆臂总成40上,其延伸方向基本垂直于稳定杆总成60的杆部长度方向。第一固定部711及第二固定部712远离稳定杆总成60的一侧通过连接部713连成一体,从而在基座71上形成一朝向稳定杆总成60的开口。在第一固定部711及第二固定部712上设有供偏心螺栓72穿过及滑动的偏心孔714。在本实施例中,偏心孔714为腰形孔,可以理解的,偏心孔714也可以为椭圆孔等其它具有偏心功能的孔。在第一固定部711及第二固定部712的偏心孔714的两侧还各设有两个凸起部715。请进一步参阅图6及图7,偏心螺栓72包括头部721、螺杆722、第一偏心垫片723及第二偏心垫片724。第一偏心垫片723靠近偏心螺栓72的头部721且与螺杆722连成一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心垫片723为一圆形垫片,其直径的大小等于对应的两个凸起部715内侧之间的距离,并且,第一偏心垫片723的中心偏离螺杆722的轴线,在第一偏心垫片723上形成有距离螺杆722轴线最近的近轴端和距离螺杆722轴线最远的远轴端。第一偏心垫片723在近轴端或远轴端附近设有若干个刻度线725,具体而言,这些刻度线725以经过近轴端或远轴端的刻度线为最大刻度线。在本实施例中,最大刻度线经过第一偏心垫片723的远轴端,其余的刻度线由最大刻度线处沿第一偏心垫片723的周向以刻度递减的方式对称分布于最大刻度线的两侧。这些刻度线725与螺杆722的轴线相对于偏心孔714中心的偏移量相对应,即最大刻度线对应于螺杆722的轴线相对于偏心孔714中心的最大偏移距离,距离最大刻度线越远的刻度线对应的偏移距离越小。当最大刻度线与远离稳定杆总成60一侧的凸起部715接触时,螺杆722的轴线相对于偏心孔714中心的偏移距离最大,且螺杆722最靠近稳定杆总成60,此时,稳定杆总成60的安装跨距L最小,稳定杆总成60的侧倾角刚度最大;当最大刻度线与靠近稳定杆总成60一侧的凸起部715接触时,螺杆722的轴线相对于偏心孔714中心的偏移距离最大,且螺杆722距离稳定杆总成60最远,此时,稳定杆总成60的安装跨距L最大,稳定杆总成60的侧倾角刚度最小。第二偏心垫片724的形状、直径、与对应的凸起部715之间的尺寸和位置关系,以及其上的刻度线725的设置方式均与第一偏心垫片72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偏心垫片724与第一偏心垫片723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偏心垫片724上设有一非圆孔726,与该非圆孔726相对应,螺杆722的远离头部721的一端具有一非圆端727。在本实施例中,非圆孔726为一弓形孔,与之相对应,螺杆722的非圆端727为在圆柱面上切除一平面后留下的横截面为弓形的非圆端。可以理解的,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非圆孔726和非圆端727的横截面的形状并不限于为弓形,其也可以为椭圆形、四边形或其它形状,只要保证第二偏心垫片724安装至螺杆722上后不会相对于螺杆722转动即可。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4,连接件73包括衬套731及设于衬套731上的连接板732,偏心螺栓72穿设于衬套731内,稳定杆总成60的端部62通过螺栓及螺母固定于连接板732上,实现稳定杆总成60与偏心调节机构70的连接。装配时先将连接件73放于基座71内,偏心螺栓72穿过基座71及连接件73并通过第二偏心垫片724及螺母将偏心螺栓72固定至基座71上。装配后第一偏心垫片723的外边缘沿螺杆722轴线方向的投影与第二偏心垫片724重合。当旋转偏心螺栓72时,第一偏心垫片723及第二偏心垫片724在两个凸起部715之间转动,因为偏心螺栓72的螺杆722的轴线与第一偏心垫片723及第二偏心垫片724的中心不重合,所以,螺杆722在转动过程中可以在第一偏心垫片723及第二偏心垫片724的不同部分与凸起部715接触时,在凸起部715和对应的偏心垫片723、724之间作用力的推动下在偏心孔714中滑动。当需要增大稳定杆总成60的侧倾角刚度时,旋转偏心螺栓72,使第一偏心垫片723及第二偏心垫片724上的远轴端向远离稳定杆总成60的方向转动,螺杆722会在偏心垫片723、724的推动下向靠近稳定杆总成60的方向运动,并带动稳定杆总成60的杆部6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减小了稳定杆总成60位于其端部安装中心与杆部安装中心之间的部分在水平面上的有效长度,即缩小了稳定杆总成60的安装跨距L,增大了稳定杆总成60的侧倾角刚度。当需要减小稳定杆总成60的侧倾角刚度时,旋转偏心螺栓72,使得第一偏心垫片723及第二偏心垫片724上的远轴端向靠近稳定杆总成60的方向转动,螺杆722会在偏心垫片723、724的推动下向远离稳定杆总成60的方向运动,并带动稳定杆总成60的杆部6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增大了稳定杆总成60位于其端部安装中心与杆部安装中心之间的部分在水平面上的有效长度,即增大了稳定杆总成60的安装跨距L,减小了稳定杆总成60的侧倾角刚度。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摆臂总成上加装偏心调节机构,利用操纵偏心调节结构来达到调整稳定杆总成的安装跨距,进而调整稳定杆总成侧倾角刚度的目的,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将稳定杆总成与偏心调节机构直接连接,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的拉杆总成,降低了生产成本。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稳定杆总成60的端部通过连接件73与偏心调节机构70相连,可以理解的,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连接件73而使稳定杆总成60的端部与偏心调节机构70直接相连。在不设置连接件73的实施例中,稳定杆总成60的安装跨距L等于稳定杆总成60位于其端部安装中心与杆部安装中心之间的部分在水平面上投影后的有效长度。稳定杆总成60的端部安装中心指稳定杆总成60的端部62所设的安装孔的中心,稳定杆总成60的杆部安装中心与副车架50上所设的用于安装稳定杆总成60的衬套的中心重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