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拍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7489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车载拍摄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车辆,透过玻璃拍摄车外的车载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已知有在车厢内安装摄像机,透过玻璃拍摄车辆外部(车外)的车载系统(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与摄像机的拍摄范围对应的玻璃区域的周围埋入热丝加热器,由热丝加热器加热玻璃区域,由此除去附着于玻璃区域的上霜的技术。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还公开了利用车载空调装置的除湿功能使玻璃附近湿度降低,从而防止或除去玻璃的结雾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01004号公报

搭载于车辆的驾驶辅助系统实施依据由车载拍摄装置透过玻璃拍摄的图像检测车辆周围的行人、车辆,对驾驶员输出警报等的驾驶辅助处理。如果车载拍摄装置的拍摄范围中所含的玻璃区域结雾,则车载拍摄装置无法良好地拍摄车外,因此驾驶辅助系统必须中止基于拍摄图像的驾驶辅助处理。因此,优选防止或除去玻璃的结雾,以便车载拍摄装置能够良好地拍摄车外。

玻璃的结雾是由于在车辆内外的气温差大、车辆内的湿度高的情况下,玻璃附近的空气温度下降,玻璃附近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出现于玻璃面而产生的。因此,当外部空气温低时或雨天时,容易产生玻璃的结雾。为了防止或除去结雾,考虑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使玻璃附近的湿度降低或者使玻璃附近的空气温度上升等的对策。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热丝加热器被埋入摄像机的拍摄范围所含的玻璃区域的周围,因此如果使热丝加热器工作,则该玻璃区域的附近的空气温度上升,能够除去在玻璃产生的结雾。然而,配设热丝加热器,并且搭载用于供给电力的电路、部件从制造成本的观点出发并不理想。因此,希望研发出使摄像机的拍摄范围所含的玻璃区域附近的空气简单地升温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防止或除去在车载拍摄装置的拍摄范围中所含的玻璃区域的结雾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某个方式的车载拍摄装置具备:透过车辆的玻璃拍摄车外的拍摄元件;搭载对拍摄元件取得的拍摄数据进行处理的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以及收纳电路基板的壳体。在该方式的车载拍摄装置中,在配置于电路基板的上方的壳体的上板形成有用于向拍摄元件的拍摄范围中所含的玻璃区域所存在的方向释放在壳体内产生的热的通气口。

根据该方式,通过在壳体的上板形成通气口,将在搭载于电路基板的电子部件所产生的热向拍摄元件的拍摄范围中所含的玻璃区域所存在的方向释放,从而能够加热玻璃附近的空气。由此能够防止或除去玻璃的结雾,并且抑制电子部件的温度上升。

车载拍摄装置也可以还具备机罩,该机罩具有开口且被安装于壳体的上板。通过在壳体的上板安装机罩,能够避免玻璃的反射光向拍摄元件入射的状况。另外,通过将机罩的开口配置于在壳体上板形成的通气口的上方,能够维持连通壳体的内外的状态,并且将在壳体内产生的热向拍摄元件的拍摄范围中所含的玻璃区域所存在的方向释放。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通过简单的结构防止或除去车载拍摄装置的拍摄范围中所含的玻璃区域的结雾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具备实施例的车载拍摄装置的车辆的图。

图2为车载拍摄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图2所示的车载拍摄装置的b-b剖面的概要的图。

图4为表示壳体的上板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5为表示安装机罩的车载拍摄装置的立体图的图。

图6为表示图5所示的车载拍摄装置的c-c剖面的概要的图。

图7为表示在机罩形成的开口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具备实施例的车载拍摄装置10的车辆1。车载拍摄装置10安装于车辆内,透过前风挡玻璃12拍摄车辆1的前方。车载拍摄装置10具备拍摄元件,可以作为单眼摄像机、立体摄像机、红外摄像机构成。此外,车载拍摄装置10除了具备拍摄元件以外,还可以具备激光传感器等的物体检测传感器。车载拍摄装置10以拍摄元件的光轴14朝向车辆前方的方式被安装于前风挡玻璃12、后视镜或者车厢顶部等。

图2表示车载拍摄装置10的立体图。车载拍摄装置10具备作为框体的金属制的壳体22,壳体22的上表面26作为整体以朝向前方(箭头a所示的方向)下降的方式倾斜。壳体22的上表面26由具有比周围低地凹陷的凹部24的上板形成。在凹部24的后端侧设置有拍摄元件20,凹部24具有左右方向的宽度从拍摄元件20所配置的后端侧向前方变宽的梯形形状。详情将在后文中叙述,不过可以在凹部24安装机罩,以避免来自车载拍摄装置10的下方的光被前风挡玻璃12反射后向拍摄元件20入射。拍摄元件20对车辆1的透过玻璃车外周期性地拍摄,取得拍摄数据。

壳体22收纳搭载对拍摄元件20所取得的拍摄数据进行处理的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在壳体22内,电路基板被配置于凹部24的下方。在构成凹部24的上板形成有用于向拍摄元件20的拍摄范围中所含的玻璃区域所存在的方向释放在壳体22内产生的热的通气口30a~30e(以下,在无特别区分的情况下,称为“通气口30”)。

图3示出图2所示的车载拍摄装置10的b-b剖面的概略图。壳体22在其内部收纳电路基板40。壳体22具备:配置于电路基板40的下方且支承电路基板40的下板34;配置于电路基板40的上方且覆盖电路基板40的上板32;配置于电路基板40的前方的前板38;以及配置于电路基板40的后方的后板36。电路基板40搭载对拍摄元件20所取得的拍摄数据进行处理的电子部件,在图3中,省略连接拍摄元件20与电路基板40的布线、对于拍摄元件20以及电路基板40的电力供给线等的图示。

搭载于电路基板40的电子部件包括用于处理拍摄数据的处理器及存储器。在实施例中,拍摄元件20所取得的拍摄数据被用于驾驶辅助系统所进行的驾驶辅助处理,在车辆1的行驶中,拍摄元件20以及电路基板40的电子部件始终被供给电力,并被驱动。因此,在壳体22内部从拍摄元件20以及电子部件产生热。

在实施例的车载拍摄装置10中,在配置于电路基板40的上方的壳体22的上板32形成有用于向拍摄元件20的拍摄范围52中所含的玻璃区域所存在的方向释放在壳体22内产生的热的多个通气口30。拍摄范围52中所含的玻璃区域位于通气口30的上方,通气口30向玻璃区域所存在的方向、即上方向释放在壳体22内产生的热。在该例中,通气口30作为将上板32沿左右方向切开的狭缝形成,将壳体22内外连通。由此,在壳体22内产生的热从通气口30被释放,将位于拍摄元件20的前方的前风挡玻璃12附近的空气加热,防止或除去前风挡玻璃12的结雾、上霜。另外,通过从通气口30散热抑制拍摄元件20、电子部件的温度上升,能够维持拍摄元件20、电子部件的性能。这样,根据实施例的车载拍摄装置10,能够通过在上板32形成通气口30这样的简单的结构,防止或除去前风挡玻璃12的结雾。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拍摄范围52表现拍摄元件20的上下方向的视场角,拍摄区域50表示在拍摄元件20的拍摄范围52中所含的前风挡玻璃12的区域。如上所述,之所以形成通气口30是为了加热拍摄区域50附近的空气,从而防止或除去拍摄区域50的结雾。加热的空气比重轻,向上移动,因此在将车载拍摄装置10安装于车辆1的状态下,优选至少一部分的通气口30位于相比拍摄区域50靠下方的位置,从通气口30释放的热向拍摄区域50的方向移动,由此高效地加热拍摄区域50附近的空气。此外,在将车载拍摄装置10安装于车辆1的状态下,在车载拍摄装置10的上表面26与前风挡玻璃12之间存在微小的缝隙,不过两者几乎紧贴。因此,上表面26与前风挡玻璃12划分出拍摄元件20与前风挡玻璃12之间的实质的密闭空间。由于拍摄元件20与前风挡玻璃12之间的空间几乎被密闭,因此从位于拍摄区域50的上方的通气口30释放的热也有助于拍摄区域50附近的空气的升温。

此外,也可以利用热空气向上移动,将电路基板40设计为相比后端40b侧在前端40a侧搭载发热量大的电子部件。例如,如果在通气口30a、30b的下方的基板位置搭载发热量大的电子部件,则所产生的热经由通气口30a、30b向拍摄元件20的拍摄范围52中所含的拍摄区域50所存在的方向释放。所释放的热在拍摄元件20与前风挡玻璃12之间的空间内上升,因此能够高效地加热拍摄区域50附近的空气,防止或除去拍摄区域50的结雾。

此外,虽然未予以图示,不过为了高效地从通气口30释放在壳体22内产生的热,还可以在壳体22设置生成从后方侧朝向前方侧的空气流的风扇。由此,能够将在壳体22内产生的热高效地用于防止或除去玻璃的结雾,并且抑制拍摄元件20以及电子部件的温度上升。

图4示出壳体22的上板32的构造的一例。在该例中,在上板32的通气口30a~30e中,形成用于捕捉灰尘、尘埃的捕捉部54a~54e(以下,在无特别区分的情况下称为“捕捉部54”)。捕捉部54由从沿左右方向剖切的通气口30的前缘垂下的垂下部、以及从垂下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伸出部构成。在将车载拍摄装置10安装于车辆1的状态下,通过将伸出部形成为相比水平方向朝上的姿势,使得灰尘、尘埃被伸出部捕捉,防止堆积于下方的电路基板40。

图5示出在壳体22的上板32安装树脂制的机罩28的车载拍摄装置10的立体图。机罩28被固定为紧贴凹部24(参照图2),防止来自车载拍摄装置10的下方的光被前风挡玻璃12反射后向拍摄元件20入射。此外,为了有效地遮挡前风挡玻璃12的反射光,机罩28具有从凹部24突出的形状。

如图所示,机罩28具有多个开口60a~60e(以下,在无特别区分的情况下称为“开口60”)。各开口60与上板32的各通气口30对应设置,在该例中,根据图2所示的通气口30的形状,各开口作为沿左右方向切开的狭缝形成。机罩28的开口60被配置于在壳体22的上板32形成的通气口30的上方,维持借助通气口30连通壳体22的内外的状态。换句话说,以通气口30与开口60重叠的方式将机罩28安装于上板32。

图6示出图5所示的车载拍摄装置10的c-c剖面的概略图。壳体22在其内部收纳电路基板40。作为与图3所示的车载拍摄装置10的b-b剖面的不同点,在图6中,在上板32安装机罩28。

如图所示,机罩28的开口60配置于上板32的通气口30的上方,由此确保壳体22内外的连通。各开口60与上板32中的各通气口30的位置以及形状相匹配地形成。此外,可以使开口60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比通气口30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略大,以此避免由于机罩28相对于上板32的安装位置误差致使通气口30被堵塞。

此外,在图6所示的剖视图中,在配置于电路基板40的下方的壳体22的下板34形成有连通壳体22的内外的连通口62。在车辆1中,空调装置生成沿着前风挡玻璃12的由下至上的空气流。连通口62接受来自空调装置的空气流,促进从通气口30以及开口60的散热。通过如此设置连通口62,能够利用空调装置所产生的空气流,将在壳体22内产生的热高效地向拍摄区域50的方向释放。此外,由于热空气向上移动,因此从位于通气口30以及开口60的下方的连通口62的散热量较少,连通口62有助于防止或除去前风挡玻璃12的结雾。

此外,在图5以及图6中,示出了在金属制的上板32安装树脂制的机罩28的状态,不过上板32以及机罩28也可以通过相同材料一体构成。换句话说上板32可以形成为具有机罩28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可以减少部件件数。

实施例的车载拍摄装置10可以如图2以及图5所示那样安装机罩28,也可以不安装机罩。在不安装机罩28的情况下,通气口30会露出,而安装机罩28的情况下,开口60会露出,露出的通气口30或者开口60使太阳光、街灯等的外界光散射,具有减少向拍摄元件20的入光的效果。

图7(a)以及图7(b)示出在机罩28形成的开口60的变形例。图7(a)所示的开口60作为在前后方向剖切的狭缝形成,图7(b)所示的开口60作为圆形的贯通孔形成。此外,在位于机罩28的下方的上板32形成相同形状的通气口30,通过将通气口30与开口60重叠配置,从而将壳体22的内外连通。

至此,以实施例为基础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实施例不过为例示而已,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对各构成要素的组合实施各种变形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变形例也都应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中。

在实施例中,示出车载拍摄装置10以拍摄车辆前方的方式安装于车辆1的例子,不过也可以以拍摄其他方向、例如车辆后方、车辆侧方的方式将车载拍摄装置10安装于车辆1。另外,在实施例中,作为通气口30以及开口60,示出形成剖面矩形状的狭缝的例子,不过也可以形成其他形状的狭缝。

其中,符号说明如下:

1:车辆;10:车载拍摄装置;12:前风挡玻璃;20:拍摄元件;22:壳体;28:机罩;30:通气口;32:上板;34:下板;40:电路基板;60:开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