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7847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座椅框架,特别是涉及具备高度调整机构的车用座椅的座椅框架。



背景技术:

存在具备高度调整机构的车用座椅,该高度调整机构调整作为就座部分的座椅衬垫的高度。这种高度调整机构通过连杆机构来调整车用座椅的高度,该连杆机构从动于扇形齿轮,该扇形齿轮与随高度调整操作回转的小齿轮啮合(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另外,在上述高度调整机构中,在形成于扇形齿轮的贯穿孔插通销,通过使销与扇形齿轮抵接来限制扇形齿轮的移动。

专利文献1:特开2015-15091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通过手动高度调整操作使扇形齿轮回转时,扭转力作用于扇形齿轮,会在扇形齿轮与销的抵接处产生异常噪音。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扇形齿轮在伴随高度调整操作旋转时产生异常噪音的座椅框架。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一种车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具备构成所述车用座椅的就座部分的框架的座椅衬垫框架、连结于所述座椅衬垫框架与所述车用座椅的导轨机构且调整所述座椅衬垫框架的高度的高度调整机构,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具有伴随高度调整操作旋转的扇形齿轮、与所述扇形齿轮的旋转连动且使所述座椅衬垫框架的高度上下移动的连杆、与所述扇形齿轮抵接且限制所述扇形齿轮移动的限制部件,所述扇形齿轮与所述限制部件相互抵接的部分中至少一方为锥形形状。

根据上述座椅框架,在扇形齿轮伴随高度调整操作旋转时,由于在扇形齿轮与限制部件的抵接部分设置间隙面,因此能够限制异常噪音的产生。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限制部件为插通所述扇形齿轮的贯穿孔的柱状的销。

据此,将限制部件安装于座椅框架时的操作性将有所提高。另外,由于扇形齿轮的贯穿孔的壁部与限制部件抵接,因此能够限制扇形齿轮的移动。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限制部件具有锥形形状的锥形区域及截面形状不变的连续区域。

据此,在限制部件中,能够仅使必要部分为锥形形状。因此,限制部件的制造变得容易。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限制部件具有与所述座椅衬垫框架啮合的前端部、包括与所述扇形齿轮抵接的部分的主体部,所述前端部及所述主体部通过阶梯状高低不平构造被连接。

据此,能够使和座椅衬垫框架啮合的部分与和扇形齿轮抵接的部分的直径不同。据此,容易地使前端部及主体部的直径成为分别与啮合部位相对应的形状。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具有所述锥形区域及所述连续区域,所述连续区域设置于所述锥形区域与所述前端部之间。

据此,能够增大与阶梯状高低不平构造的连接部分的直径。据此,能够确保限制部件的刚性。

在上述座椅框架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前端部形成螺纹,所述锥形区域比所述前端部直径更大。

据此,能过提高安装限制部件时的操作性。另外,能够确保限制部件中与扇形齿轮抵接的部分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扇形齿轮在伴随高度调整操作旋转时产生的异常噪音。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安装限制部件时的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制造限制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使前端部与主体部的直径成为分别与啮合部位相对应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确保限制部件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确保在限制部件中与扇形齿轮抵接部分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车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3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的左侧面图。

图4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的右侧面图。

图5为图2的主要部分的扩大图,是腰部支持部件的安装部分的扩大图。

图6为腰部支持部件的安装部分的背面图。

图7为腰部支持部件的安装部分的截面图。

图8为腰部支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9为腰部支持部件的上面图。

图10为腰部支持部件的侧面图。

图11为表示在腰部支持部件安装线束的状态的图。

图12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13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的侧面图。

图14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中s弹簧的安装处的部分扩大图。

图15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中衬垫侧边框架内侧的部分扩大图。

图16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中导轨里面的部分扩大图。

图17为高度调整机构的说明图。

图18为高度调整机构的说明图。

图19为从图2的xix方向看的剖视图。

图20为图3的xx-xx截面图。

图21a为限制部件的外观图。

图21b为在前端部形成螺纹的限制部件的外观图。

图22为使用螺母安装限制部件时的图3的xx-xx截面图。

图23为说明限制部件与扇形齿轮的抵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24为说明限制部件与扇形齿轮的抵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25为说明限制部件与扇形齿轮的抵接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下述座椅框架的发明相关,为乘坐物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具备作为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就座部分的框架的座椅衬垫框架、作为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靠背部分的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连结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所包含的下部框架的腰部支持部件,所述腰部支持部件具有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且连结于所述下部框架的连结区域、从所述连结区域向所述座椅衬垫框架延伸且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所述腰部支持区域比所述连结区域在宽度方向更长。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涉及的座椅框架应用于车辆的座椅框架(以下为车用座椅框架)的情况进行说明。

以下,参照图1至图16,同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及车用座椅框架进行说明,该车用座椅框架为车用座椅的框架。

以下说明中,“前后方向”是指从车用座椅的就座者看时的前后方向,是与车辆行驶方向一致的方向。“座椅宽度方向”是指车用座椅的横向宽度方向,与从车用座椅的就座者看时的左右方向一致。另外,“高度方向”是指车用座椅的高度方向,与从正面看车用座椅时的上下方向一致。

车用座椅s的构成。

首先,基于图1就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用座椅s具有座椅靠背s1、座椅衬垫s2及头枕s3。另外,在座椅衬垫s2的下部设置有用于使座椅主体(车用座椅s的主要部分)向前后方向滑动移动的滑动导轨机构30。

作为骨架,车用座椅s具有图2所示的车用座椅框架f1。另外,图3表示车用座椅框架f1的左侧面图,图4表示车用座椅框架f1的右侧面图。以下,参照图2至图4,同时就车用座椅框架f1的构成进行说明。

车用座椅框架f1的构成。

如图2所示,车用座椅框架f1以座椅靠背框架10及座椅衬垫框架20为主要构成要素。

座椅靠背框架10具有倒u字形状的上部框架11、构成座椅宽度方向左端部的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构成座椅宽度方向右端部的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架设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及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下端部之间的下部框架13。另外,倾斜机构50的倾斜轴14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下端部之间以贯穿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状态被设置。通过操作倾斜操作部51使倾斜机构50运转,可调整座椅靠背框架10的角度。

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及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中央部与下方部之间,分别架设有作为受压部件的s弹簧17、s弹簧18。下方侧的s弹簧18的左右端部分别卡止于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设置的s弹簧钩托架19的钩部19b。此外,s弹簧钩托架19通过固定部19a固定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从固定部19a向钩部19b形成筋,提高s弹簧钩托架的刚性。另外,中央侧的s弹簧17的左右端部分别卡止于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设置的卡止部17a。

另外,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之间设置有从后方支持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的背部的受压部件15。此受压部件15由面状弹簧(pullmaflex)构成,通过线缆等保持于被吊在连结上部框架11的两端部之间的上部横向构件16。具体说明的话,受压部件15由左右一对的侧边线缆15a、设置于侧边线缆15a之间的多条横向线缆15b、在横向线缆15b的中央部与侧边线缆15a平行设置的中央线缆15c构成。在此,侧边线缆15a的上端部安装于上部横向构件16,侧边线缆15a的下端部安装于s弹簧17而被保持。

通过按照上述方式将受压部件结合于s弹簧17,能够减少配件数量,同时能够在包括受压部件15的宽阔范围内有效利用s弹簧17的受压特性。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下部框架13的中央部分安装有支持就座于车用座椅s的乘客的腰部的腰部支持部件100。此腰部支持部件100抑制在后面碰撞时乘客的腰部后方侵入,通过促使乘客上半身后倾使乘客的上半身向车用座椅s下沉,发挥有效吸收颈部冲击的功能。此外,关于腰部支持部件100的形状及与下部框架13的连结构成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描述。

接下来,就作为车用座椅s的就座部分的骨架的座椅衬垫框架2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座椅衬垫框架20具有从上方看时呈方形框状的外形形状。座椅衬垫框架20以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左端部的衬垫侧边框架21l、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右端部的衬垫侧边框架21r、构成座椅衬垫框架20的前端部的盘式框架22为主要构成要素。另外,衬垫侧边框架21l的后端部的上方部分通过连结托架安装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下端部。

另外,衬垫侧边框架21l及衬垫侧边框架21r的后端部的下方部分,如图2所示,通过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部件被连结。此部件为作为中空部件的连结管24,具体而言由圆管构成。另外,在连结管24的座椅宽度方向中的两端部通过作为筒状部件的端部套筒支持于衬垫侧边框架21l及衬垫侧边框架21r。

另外,作为臂部支持部件的s弹簧25在衬垫侧边框架21l与衬垫侧边框架21r之间,在宽度方向多个并列设置。此s弹簧25是为了支持作为座椅就座者的乘客的臀部而设置,在向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另外,s弹簧25的前端部固定于盘式框架22的上端面。另外,s弹簧25的后端部通过啮合钩26固定于上述连结管24,该啮合钩26及固定托架27配置于衬垫侧边框架21l与衬垫侧边框架21r之间。

另外,车用座椅s具备用于调整座椅衬垫s2的高度的高度调整机构40。此高度调整机构40在上下方向配置于座椅衬垫框架20与滑动导轨机构30的上部导轨32之间。此外,滑动导轨机构30包括底部导轨31及上部导轨32而构成。连结有座椅衬垫框架20的上部导轨32相对于底部导轨31滑动,可向前后方向移动车用座椅框架f1。并且,乘客通过操作高度调整操作部46,通过高度调整机构40调整包括座椅衬垫s2在内的座椅主体的高度。

在此,基于图3,就车用座椅框架f1的左侧的侧面形状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侧面从与上部框架11的连结处向与座椅衬垫框架20的连结处构成为宽幅的形状。并且,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侧面形成有包括安全气囊安装孔12a及织物夹安装孔12b在内的多个孔。

安全气囊模块通过螺栓缔结于安全气囊安装孔12a。另外,安装时作为座椅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下方有两处安装有夹扣,且夹扣安装在织物上。安装于此织物的2个夹扣分别安装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两处的织物夹扣安装孔12b,这样织物就被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10。在此,由于安全气囊安装孔12a与织物夹安装孔12b接近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在织物中展开安全气囊。因此,安全气囊向被织物引导的方向快速展开。

另外,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下方端部周边形成有多个脆弱部。在此,脆弱部为为了诱使框架变形而使强度降低的地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外周面向座椅内部方向凹陷的筋形状或形成于框架的孔而构成。由于将这样的脆弱部设置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在后面碰撞时在脆弱部处使座椅靠背侧边框架变形,并有效地吸收冲击。

如图3所示,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的侧面至背面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且向座椅内部方向凹陷的筋部12c作为脆弱部发挥作用。另外,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12r)的背面,设置于比筋部更靠座椅上方侧的孔也作为脆弱部发挥作用。另外,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的侧面,设置于座椅下方端部的周边的孔12f也作为脆弱部发挥作用。

此外,s弹簧钩托架19设置于作为脆弱部发挥作用的筋部12c的上方,在后面碰撞时,由于乘客的荷重施加于s弹簧钩托架19,在作为脆弱部发挥作用的筋部12c处容易变形。据此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

另一方面,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形成有用于提高强度的加强部,确保必要部分的强度。例如,设置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的侧面的大致l字形状的筋部12d作为加强部发挥作用。另外,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的侧面,设置于比筋部12d更靠座椅前方侧的大致i字形状的筋部12e也作为加强部发挥作用。

另外,如图3所示,在衬垫侧边框架21l的侧面的上方端部及下方端部分别设置有从中央部向前方部延伸的筋部21a、21b(座椅外侧形成凸形形状的区域)。并且,在上侧的筋部21a与下侧的筋部21b之间配置有高度调整机构40的高度调整操作部46。这样,由于有效地利用上侧的筋部21a与下侧的筋部21b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小型地构成车用座椅s。

接下来,基于图4就车用座椅框架f1的右侧的侧面形状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由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侧面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侧面相同,因而省略说明,以下,就衬垫侧边框架21r的侧面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衬垫侧边框架21r的侧面中上方端部与下方端部分别设置有从中央部向后方部延伸的筋部21c、21d。并且,上侧的筋部21c与下侧的筋部21d之间从前方至后方以逐渐扩大的方式形成,在上侧的筋部21c与下侧的筋部21d之间设置有连接3个孔的形状的筋部21e。设置于筋部21e的3个孔也可以用于部件安装。这样,由于部件安装用的孔形成于筋部21e,能够提高在衬垫侧边框架21r中安装部件部分的刚性。

腰部支持部件100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5至图11,同时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f1具备的腰部支持部件100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关于腰部支持部件100的各部的方向,与将腰部支持部件100安装于下部框架13时的方向相对应进行说明。

图5为图2的主要部分扩大图,表示腰部支持部件100与下部框架13的连结处。另外,图6表示腰部支持部件100与下部框架13的连结处的背面图,图7表示图6中vii-vii截面图。并且,图8表示腰部支持部件100的立体图、图9表示腰部支持部件100的上面图、图10表示腰部支持部件100的侧面图。图11表示在腰部支持部件100安装线束的情况下的构成例。

如图5所示,腰部支持部件100以支持腰部的面(腰部支持区域120)在座椅前后方向位于倾斜轴14与下部框架13之间的方式安装于下部框架13。这样,由于腰部支持部件100配置于倾斜轴14的后方,在通常的就座状态,即使腰部支持部件100弯曲,也能够防止与倾斜轴14的干涉,因此能够抑制接触噪音的产生。

另外,如图5所示,下部框架13的法兰部13b从下部框架13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的连接部分至下部框架13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接触部分,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法兰部13b的端部分别位于倾斜轴14贯穿下部框架13的部分的上部附近。

另外,如图8至10所示,腰部支持部件100具有连结区域110、腰部支持区域120、后方延伸区域130、弯曲部140、连接部150。连结区域110为连结于下部框架13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腰部支持区域120为从连结区域110向座椅前方延伸且支持乘客的腰部的部分。后方延伸区域130为从腰部支持区域120向座椅后方延伸的部分。弯曲部140为将腰部支持部件100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折的部分。连接部150为连接腰部支持区域120及弯曲部140的部分。

以下,就腰部支持部件100的各部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就腰部支持部件100中连接区域11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连结区域11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w1比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w2更短。换言之,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w2比连结区域11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w1更长。

这样,与连结区域11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相比,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更长,因此能够充分确保腰部支持区域120的面并且稳定地支持乘客的腰部,同时能够使连结区域110小型化。即,根据上述构成,确保腰部支持部件100的腰部支持功能,同时,使向下部框架13的安装部分小型化,据此可实现整体的轻量化。

另外,如图9所示,从座椅上方看腰部支持部件100时,为从连结区域110向腰部支持区域120宽度(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扩大的形状(例如喇叭形状)。由于连结区域110与腰部支持区域120形成为这样的形状,连结区域110可稳定地支持腰部支持区域120,同时,可均衡地分散在腰部支持区域120受到的乘客的荷重并传递至连结区域110。

另外,如图10所示,连结区域110为从座椅后方向座椅下方弯折的大致l字形状。并且,如图6及图7所示,连结区域110在向座椅下方弯折的下方端部焊接固定于下部框架13。

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连结区域110的后面侧在座椅下方端部中,在向下部框架13的座椅外侧突出的筋部121的两侧位置,形成有向座椅下方凸出的凸部111。在此,相对于各凸部111,形成有用于决定连结区域110与下部框架13的连结位置的位置决定孔112。并且,在连结区域110的下方端部中,在位于筋部201上部的焊接部200,例如通过电弧焊被焊接固定,该筋部201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向下部框架13的座椅内侧凹陷。此外,焊接并不限定于电弧焊,也可以使用激光焊接等其他的焊接手法。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焊接部200与位置决定孔112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位于大致直线上的方式而设置。

接下来,就腰部支持部件100中的腰部支持区域12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腰部支持区域120为将腰部支持部件100安装于下部框架13时支持腰部的面的部分。并且,如图8所示,由于在腰部支持区域120形成多个圆形及椭圆形的孔,因此实现腰部支持部件100的轻量化。

另外,在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设置有与弯曲部140连接的连接部150。在此,如图8所示,在连接部150的周围(即,座椅前后方向)设置有切口部160。由于这样设置切口部160,在将弯曲部140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折时,抑制腰部支持区域120的面变形。

另一方面,如图8及图10所示,在连接部150设置有筋状的加强部151,该加强部151为向腰部支持部件100的内侧即下部框架13侧突出的凸状,通过设置加强部151强化连接部150的刚性。

接下来,就腰部支持部件100中的弯曲部14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弯曲部140连接于连接部150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与连接部150的连接处以向座椅后方侧大致垂直地弯折的方式形成。在此,如图7及图10所示,弯曲部140具有向座椅后方侧,即向下部框架13侧延伸的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141。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下部框架下端部13a构成下部框架13的座椅下方的端部,在弯曲部140的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141中,位于比构成座椅下方的端部的弯曲部下端部142更靠座椅下方。进一步地,下部框架下端部13a向座椅前方侧,即向腰部支持部件100侧延伸。这样,如图7所示,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141与下部框架13的座椅下部的前方延伸区域以在相对位置间隔的状态被配置。

这样,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141在通常情况下配置于不与下部框架13的前方延伸区域抵接的位置。但是,在后面碰撞时,由于乘客的荷重施加于腰部支持区域120,所以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141抵接于下部框架13的前方延伸区域,弯曲部140变形。据此,在后面碰撞时通过弯曲部140吸收冲击。

另外,如图7所示,在弯曲部140中座椅后方侧的边缘中,向座椅前方侧凹陷的凹部143与向下部框架13的座椅前方侧突出的筋部201相向配置。据此,在通常情况下抑制下部框架13的筋部201抵接于弯曲部140,通过这样设置,腰部支持部件100与下部框架13能够小型化地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座椅框架的大型化。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弯曲部140形成有用于将构成车辆的一个部件安装于弯曲部140的孔(部件安装用孔14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弯曲部140设置有2个部件安装用孔145,但并不限定于此,部件安装用孔145也可以为1个或3个以上。

例如,如图11所示,通过使用于安装线束的夹扣啮合于部件安装用孔145,能够将线束安装于弯曲部140。这样,通过在弯曲部140设置可安装部件的部件安装用孔145,能够有效地利用从腰部支持部件100至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12r的空间。

接下来,就腰部支持部件100中的后方延伸区域130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后方延伸区域130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位于比弯曲部140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更靠座椅前方,在通常情况下,后方延伸区域130不抵接于下部框架13。但是,在后面碰撞时在受到强烈冲击的情况下,由于乘客的荷重施加于腰部支持区域120,弯曲部140抵接于下部框架13后,接下来,后方延伸区域130抵接于下部框架13。后方延伸区域130与下部框架13抵接的面比弯曲部140宽广。因此,通过上述这样在后面碰撞时后方延伸区域130抵接于下部框架13来支持腰部支持区域120,能够在后面碰撞时使乘客的腰部不向后方侵入。

另外,如图8所示,通过在后方延伸区域130的座椅下方侧的缘部形成凹部131,形成凹凸形状的缘部。进一步地,在后方延伸区域130的面形成有多个圆形及大致椭圆形的孔。据此,实现腰部支持部件100的轻量化。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框架f1,在腰部支持部件100中确保支持乘客的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大小,同时能够使将腰部支持部件100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10的连结区域110小型化。即,根据车用座椅框架f1,由于具备在较宽的面上稳定地支持乘客的腰部且可小型化的腰部支持部件100,能够实现针对后面碰撞冲击吸收性高且轻量化的座椅框架。

另外,通过在腰部支持部件10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设置弯曲部140,能够提高在腰部支持部件100中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刚性。即,根据车用座椅框架f1,由于更稳定地支持乘客腰部,能够提高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

另外,由于弯曲部140具有向下部框架13延伸的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141,向在腰部支持部件100中向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120施加荷重的情况下,弯曲部140的延伸区域抵接于下部框架13并变形。据此,能够使弯曲部140吸收冲击。即,根据车用座椅框架f1,由于通过腰部支持部件100冲击吸收性提高,因此能够提高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

另外,通过在腰部支持区域120与弯曲部140的连接部150的周围设置切口部160,在腰部支持部件100中形成弯曲部140时,能够抑制支持乘客腰部的腰部支持区域120的变形。另外,也能够更准确地形成弯曲部140。即,根据车用座椅框架f1,腰部支持区域120可更稳定地支持乘客腰部,由于刚性提高,能够提高针对后面碰撞的冲击吸收性。

另外,通过在连接部150设置向下部框架13呈突出形状的加强区域(加强部151),能够提高连接腰部支持区域120与弯曲部140的连接部150的刚性。据此,在向腰部支持区域120施加荷重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使弯曲部140的延伸区域准确地抵接于下部框架13,因此能够提高弯曲部140的冲击吸收性。

另外,通过在弯曲部140设置用于安装其他部件的部件安装部(部件安装用孔145),能够有效利用从弯曲部140向座椅外侧方向的空间。据此,由于座椅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提高,因此能抑制座椅的大型化。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具备车用座椅s的位置调整机构(前后位置、上下位置、座椅靠背角度)的车用座椅框架,就适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腰部支持部件10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该位置调整机构是通过手动来调整的机构。上述腰部支持部件100同样适用车用座椅s的位置调整机构使用电动调节器来调整的车用座椅框架。

图12表示位置调整机构通过电动来调整的作为车用座椅s的骨架的车用座椅框架f2的立体图,图13表示车用座椅框架f2的侧面图。另外,图14为从图12的xiv方向看的向视图,表示车用座椅框架f2中s弹簧17、s弹簧18的安装处的部分扩大图。图15为从图12的xv方向看的向视图,表示车用座椅框架f2中衬垫侧边框架21l的内侧的部分扩大图。图16为从图12的xvi方向看的向视图,表示车用座椅框架f2中与底部导轨31的里面相关的部分扩大图。

此外,如图12及图13所示,由于车用座椅框架f2的座椅靠背框架10的构成与车用座椅框架f1基本相同,因此就以下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12及图14所示,车用座椅框架f2中,调节器300产生用于调整倾斜机构50的角度的驱动力,安装于下部框架13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接合部分周边。另外,调节器300具备连结有线缆的接头301,通过线缆及接头301向调节器300输入驱动电力、控制信号等。

另外,接头301配置在与s弹簧钩托架19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重合的位置,该s弹簧钩托架19设置于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侧。由于如此配置接头301与s弹簧钩托架19,能够有效利用车用座椅框架f2的内部空间,同时,能够在受到来自后方的冲击时保护接头301。

另外,如图14所示,在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r的上下织物夹扣安装孔12b之间设置有卡止s弹簧17的卡止部17a。这样,由于在织物夹安装孔12b之间配置有卡止部17a,能够加强在安全气囊展开时受力的部位。此外,座椅靠背侧边框架12l中在上下织物夹安装孔12b之间也设置有卡止部17a。

另外,如图13所示,在衬垫侧边框架21l的座椅外侧的侧面中,在上方端部与下方端部分别设置有从中央部向前方部延伸的筋部21a及筋部21b。并且,在上下的筋部21a与筋部21b之间安装有可使高度调整机构40的可动部动作的调节器310。这样,由于有效利用上下的筋部21a及筋部21b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使车用座椅s小型地构成。

另外,使高度调整机构40动作的调节器310具备连结有线缆的接头311,通过线缆及接头311向调节器310输入驱动电力、控制信号等。在此,如图12、图13及图15所示,接头311配置于线缆320的下方,该线缆320用于固定车用座椅s的盖。通过这样将接头311配置于线缆320的下方,能够在冲击从上方被输入时保护接头311。

另外,如图13所示,在底部导轨31的下方安装有使滑动导轨机构30动作的调节器350。

另外,如图15所示,在衬垫侧边框架21l的与线缆320及线缆321的各安装部分之间,在衬垫侧边框架21l的座椅内侧侧面设置有从孔部331向座椅上方弯折立起的弯折立起部330。通过在此弯折立起部330中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用捆扎工具(捆扎带)固定线束,能够抑制线束向座椅宽度方向的移动。

另外,如图16所示,在底部导轨31的座椅后方侧的底面安装有导轨下托架340,在该导轨下托架340形成有车用座椅s的脚盖的爪啮合的啮合用孔341。由于具备这样的导轨下托架340,能够稳定地将脚盖固定于车用座椅框架f2。

此外,在车用座椅框架f1中优选的是也同样具备上述弯折立起部330及导轨下托架340。

高度调整机构。

接下来,基于图17至图25,就车用座椅框架f1具备的高度调整机构40进行详细说明。

图17及图18为表示说明高度调整机构40的基本构成的图。

图19为从图2的xix方向看的向视图,表示高度调整机构40的扇形齿轮41a、及限制扇形齿轮41a的移动的限制部件60的安装处的部分扩大图。另外,图20为表示与上述安装处相关的图3的xx-xx截面图。图21a表示限制部件60的外观图,图21b表示在前端部60c形成螺纹的限制部件60-1的外观图。并且,图22表示使用与限制部件60-1螺合的螺母70安装限制部件60-1时,与上述安装处相关的图3的xx-xx截面图。

图23为表示说明形成为锥形的限制部件60与扇形齿轮41a的抵接状态的示意图。另外,图24表示说明形成为锥形的扇形齿轮41x与没有形成为锥形的限制部件60p的抵接状态的示意图。另外,图25表示说明任何一个都没有形成为锥形的扇形齿轮41a与限制部件60p的抵接状态的示意图。

首先,基于图17及图18,就高度调整机构40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7及图18所示,高度调整机构40具备主动连杆41、小齿轮42、从动连杆43、44。主动连杆41及从动连杆43、44与座椅衬垫s2一同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摇动。

另外,主动连杆41由金属制的板部件构成。主动连杆41在构成座椅衬垫框架20的衬垫侧边框架21l及衬垫侧边框架21r中,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衬垫侧边框架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衬垫侧边框架21l)。另外,主动连杆4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通过枢销41b自由摇动地支持于连杆支持部32a,该连杆支持部32a设置于上部导轨32的上面。

另外,如图17及图18所示,主动连杆4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为大致扇形的外形形状。进一步地,在形成为大致扇形形状的主动连杆4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的前端部形成有轮齿。也就是说,主动连杆41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构成扇形齿轮41a,如图17所示与小齿轮42咬合。小齿轮42相对于在座椅衬垫框架20设置的衬垫侧边框架21l自由旋转地被安装。另外,小齿轮42通过安装于衬垫侧边框架21l的高度调整操作部及连杆45连结。此外,将包括主动连杆41、扇形齿轮41a、小齿轮42的使高度调整机构40动作的主要机构部分作为主动部40m,与主动部40m的动作连动并调整座椅高度的机构部分作为从动部。

从动连杆43(相当于高度调整机构40的从动部)由金属制的板部件构成,是与主动连杆41的摇动动作从动的摇动连杆。从动连杆43相对于座椅衬垫框架20的衬垫侧边框架21l及上部导轨32l分别自由摇动地被支持。具体说明的话,从动连杆43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如图17所示,通过枢销43a自由摇动地支持于连杆支持部32b,该连杆支持部32b设置于上部导轨32的上面。另外,从动连杆4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如图17所示,通过枢销43b自由摇动地支持于衬垫侧边框架21l的下端部。

另外,从动连杆44(相当于高度调整机构40的从动部),如图18所示与主动连杆41成对形成。具体说明的话,主动连杆41与从动连杆44通过连结管24、端部套筒28l及端部套筒28r被连结。更加详细说明的话,主动连杆4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形成有扇形齿轮41a侧的端部在其后方部具有半圆状的切口部分41r。在此切口部分41r嵌合有端部套筒28l,该端部套筒28l处于连结管24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部被嵌入的状态,两者通过焊接被固定。另一方面,从动连杆44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支持于衬垫侧边框架21r侧的端部在其后方部分具有半圆状的切口部分44r。在此切口部分44r嵌合有端部套筒28r,该端部套筒28r处于连结管24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端部被嵌入的状态,两者通过焊接被固定。

就如上构成的高度调整机构40的动作进行如下说明。通过作为座椅就座者的乘客操作高度调整机构40的操作部(例如高度调整操作部46),通过连杆45被连接的小齿轮42旋转。若小齿轮42旋转,则小齿轮42与扇形齿轮41a的咬合位置变化。伴随此,主动连杆41及从动连杆43、44摇动。这时,焊接于主动连杆41及从动连杆44的端部套筒28l、28r及嵌入于端部套筒28l、28r的连结管24整体摇动。据此,座椅衬垫框架20的衬垫侧边框架21l及衬垫侧边框架21r相对于连结管24与端部套筒28l及端部套筒28r,以这些的中心轴为旋转中心相对旋转。其结果,座椅衬垫框架20升降来调整座椅主体的高度。

接下来,基于图19至图21a,就限制扇形齿轮41a的移动的限制部件60的构成及限制部件60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此外,限制部件60与形成于扇形齿轮41a的贯穿孔41h的壁部(例如上端或下端)抵接,作为限制扇形齿轮41a的移动的制动器部件发挥作用。

首先,基于图21a就限制部件6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1a所示,限制部件60为具有头部60a、主体部60b及前端部60c的柱状的销。

头部60a形成为圆盘状,比主体部60b及前端部60c直径更大。

主体部60b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与头部60a的连接部设置有直径一定的(即截面形状不变)第1连续区域60d,另外在与前端部60c的连接部设置有直径一定的(即截面形状不变)第2连续区域60f。并且,第1连续区域60d的直径(r1)比第2连续区域60f的直径(r2)更大。

并且,在第1连续区域60d与第2连续区域60f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锥形区域60e。在此,锥形区域60e从与第1连续区域60d的连接部分至与第2连续区域60f的连接部分形成为直径逐渐变小的形状。此外,如后面所述,锥形区域60e为与扇形齿轮41a抵接的部分。

前端部60c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与主体部60b的第2连续区域60f连接。在此,在前端部60c中与第2连续区域60f的连接部分设置有阶梯状高低不平部60g,前端部60c的直径比第2连续区域60f的直径更小。

接下来,基于图19及图20,就限制部件60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9及图20所示,限制部件60从座椅内侧插通分别设置于支撑托架63、扇形齿轮41a及衬垫侧边框架21l的插通孔。并且,限制部件60的前端部60c通过焊接筋64与箱部件65焊接固定。另外,限制部件60的头部60a通过焊接筋62与支撑托架63焊接固定。

如图19所示,限制部件60插通扇形齿轮41a的贯穿孔41h,通过贯穿孔41h的壁部与限制部件60的锥形区域60e抵接限制扇形齿轮41a的移动。

在此,基于图23及图25,就限制部件60带来的降低异常噪音产生的效果进行说明。图23表示形成为锥形的限制部件60与扇形齿轮41a的抵接部位80的示意图。另外,图25作为比较例,表示没有形成为锥形的限制部件60p与扇形齿轮41a的抵接部位80的示意图。

首先,如图25所示,限制部件60p与扇形齿轮41a,扇形齿轮41a与限制部件60p相向的面在整个座椅宽度方向与限制部件60p抵接。因此,扭转力作用在扇形齿轮41a时,在扇形齿轮41a与限制部件60p的抵接部位没有间隙面,扇形齿轮41a由于扭转力导致歪斜,与限制部件60p接触,进而异常噪音容易产生。

对此,如图23所示,由于在限制部件60中,与扇形齿轮41a抵接的部分形成为锥形形状,扇形齿轮41a在与限制部件60相向的面中,在座椅宽度方向的一部分抵接于限制部件60。即,通过在限制部件60设置锥形区域60e,能够在扇形齿轮41a与限制部件60抵接的部分设置间隙面。因此,能够抑制在扇形齿轮41a伴随高度调整操作旋转时异常噪音的产生。

此外,在上述限制部件60的安装构造中,通过焊接将限制部件60固定于箱部件65,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如图21b所示在限制部件60-1的前端部60c形成螺纹。此外,限制部件60-1除前端部60c之外与限制部件60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其他部分的说明。并且,如图22所示,使用与限制部件60-1的前端部60c螺合的螺母70将限制部件60-1相对于扇形齿轮41a固定。具体而言,如图22所示,在限制部件60-1的阶梯状高低不平部60g与螺母70之间以挟持衬垫侧边框架21l及箱部件65的方式配置螺母70。并且,也可以通过拧紧螺母70将限制部件60-1相对于扇形齿轮41a等固定。

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60中与扇形齿轮41a抵接的部分形成为锥形形状,也可以在扇形齿轮侧设置锥形。图24表示设置锥形的扇形齿轮41x与限制部件60p的抵接部位80的示意图。

如图24所示,在扇形齿轮41x中,通过设置与限制部件60p抵接的锥形区域41e,能够在扇形齿轮41x与限制部件60p的抵接部分设置间隙面。因此,能够抑制在扇形齿轮41x伴随高度调整操作旋转时异常噪音的产生。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更改、改善的同时,本发明包括其等价物是理所当然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限制部件60(限制部件60-1)的主体部60b设置锥形区域60e、第1连续区域60d及第2连续区域60f。但并不限定于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设置锥形区域60e,或仅设置第1连续区域60d与第2连续区域60f中的任意一个。

符号说明

s车用座椅

s1座椅靠背

s2座椅衬垫

s3头枕

f1,f2车用座椅框架

10座椅靠背框架

11上部框架

12l,12r座椅靠背侧边框架

12a安全气囊安装孔

12b织物夹安装孔

12c,12d,12e筋部

12f孔

13下部框架

13a下部框架下端部

13b法兰部

14倾斜轴

15受压部件

15a侧边线缆

15b横向线缆

15c中央线缆

16上部横向构件

17,18s弹簧

17a卡止部

19s弹簧钩托架

19a固定部

19b钩部

19c筋部

20座椅衬垫框架

21l,21r衬垫侧边框架

21a,21b,21c,21d,21e筋部

22盘式框架

24连结管

25s弹簧

26啮合钩

28l端部套筒

28r端部套筒

30滑动导轨机构

31底部导轨

32上部导轨

32a连杆支持部

32b连杆支持部

40高度调整机构

40m主动部

41主动连杆

41a扇形齿轮

41b枢销

41e锥形区域

41h贯穿孔

41r切口部分

41x扇形齿轮

42小齿轮

43从动连杆

44从动连杆

44r切口部分

45连杆

46高度调整操作部

50倾斜机构

51倾斜操作部

60限制部件(销)

60-1限制部件(销)

60p限制部件(销)

60a头部

60b主体部

60c前端部

60d第1连续区域

60e锥形区域

60f第2连续区域

60g阶梯状高低不平部

62焊接筋

63支撑托架

64焊接筋

65箱部件

70螺母

80抵接部位

100腰部支持部件

110连结区域

111凸部

112位置决定孔

120腰部支持区域

121筋部

130后方延伸区域

131凹部

140弯曲部

141弯曲部后方延伸区域

142弯曲部下端部

143凹部

145部件安装用孔

150连接部

151加强部

160切口部

200焊接部

201筋部

300,310,350调节器

301,311接头

320,321线缆

330弯折立起部

331孔部

340导轨下托架

341啮合用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