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车用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8154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改良式车用扶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扶手,尤指可与前座座椅的头枕杆结合,使本实用新型达到方便使用、稳固设置的目的且有效提升后座座椅乘客在紧急事故中的存活率与安全性的改良式车用把手。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国产车常见为在车体B柱另设置有扶手,以利后座座椅乘客在上、下车或车辆行驶中方便握持,但大部分的进口车并无该扶手的设置,主要是因进口车会在车体B柱内装设有安全气囊,导致无法在车体B柱上另设置扶手,或多或少造成后座座椅乘客缺少握持的不便。

于是车辆相关业者开发出一款车用的扶手(如图6所示),该扶手7为一体成型的产品,其一端具有套接部71,另一端具有横向的握持部72,并在套接部71与握持部72之间具有延伸段73,而套接部71由至少两个穿孔711与一个长槽712所构成;使用时只要利用套接部71的穿孔711及长槽712与前座座椅的头枕杆穿套结合,即可以握持部72供后座座椅乘客使用。

然而,上述现有扶手7仅借由穿孔711与长槽712穿套结合于前座座椅的头枕杆上,当遇外力冲击时,容易裂损甚至不稳固而脱落,再加上横向的握持部72设计在使用时,容易造成后座座椅乘客随车急速行驶的惯性摆动而不舒服甚至受伤,致使该现有扶手7在握持安全性上仍有欠缺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可将第一固定座与前座座椅的头枕杆结合,且使第一扶手与第二扶手设置于前座座椅的一侧,借以供后座座椅的乘客依所需进行握持,进而避免后座座椅乘客遇紧急状况习惯性以手碰触车体B柱,使本实用新型达到方便使用、稳固设置的目的且有效提升后座座椅乘客在紧急事故中的存活率与安全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式车用扶手,其包括:一第一固定座,其一面上设有至少两个套接孔;一第二固定座,结合于第一固定座一端;一第三固定座,与第一固定座结合且位于第二固定座底面;一第一扶手,与第二固定座结合;以及一第二扶手,结合于第三固定座一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固定座的一侧设有分别连通各套接孔的限位孔,各限位孔内分别设有一拴锁件,且该第一固定座的一端设有多个第一螺孔,而该第一固定座邻近一端的底面设有多个第二螺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固定座的一端设有分别与各第一螺孔对应的对接孔,而各第一螺孔与对接孔分别以螺接件予以锁接,使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相互结合,且该第二固定座的两端分别设有多个第三螺孔,并在该第二固定座的一侧缘设置有一勾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三固定座的一端设有分别与各第二螺孔对应的穿孔,而各第二螺孔与穿孔分别以螺接件予以锁接,使第一固定座与第三固定座相互结合,且该第三固定座的另一端与中间处分别设有多个第四螺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扶手呈一]型,且该第一扶手的两端面分别具有一斜面部,各斜面部上分别设有与第三螺孔对应的固定孔,而各第三螺孔与固定孔分别以螺接件予以锁接,使第二固定座与第一扶手相互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扶手呈一]型或大概呈一]型,且该第二扶手的两端为不同的长度,并在该第二扶手的两端面上分别设有与各第四螺孔对应的固接孔,而各第四螺孔与固接孔分别以螺接件予以锁接,使第三固定座与第二扶手相互结合。

借此,可将第一固定座与前座座椅的头枕杆结合,且使第一扶手与第二扶手设置在前座座椅的一侧,借以供后座座椅的乘客依所需进行握持,进而避免后座座椅乘客遇紧急状况习惯性以手碰触车体B柱,使本实用新型达到方便使用、稳固设置的目的且有效提升后座座椅乘客在紧急事故中的存活率与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现有技术的外观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本实用新型)

1 第一固定座

11 套接孔

12 限位孔

13 拴锁件

14 第一螺孔

15 第二螺孔

2 第二固定座

21 对接孔

22 螺接件

23 第三螺孔

24 勾体

3 第三固定座

31 穿孔

32 螺接件

33 第四螺孔

4 第一扶手

41 斜面部

42 固定孔

43 螺接件

5 第二扶手

51 固接孔

52 螺接件

6 座椅

61 头枕

611 头枕杆

(现有技术)

7 扶手

71 套接部

711 穿孔

712 长槽

72 握持部

73 延伸段。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状态示意图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式车用扶手,其至少由一第一固定座1、一第二固定座2、一第三固定座3、一第一扶手4以及一第二扶手5所构成。

上述第一固定座1的一面上设有至少两个套接孔11,并在该第一固定座1的一侧设有分别连通各套接孔11的限位孔12,各限位孔12内分别设有一拴锁件13,且该第一固定座1的一端设有多个第一螺孔14,而该第一固定座1邻近一端的底面设有多个第二螺孔15。

该第二固定座2结合于第一固定座1的一端,其中,该第二固定座2的一端设有分别与各第一螺孔14对应的对接孔21,而各第一螺孔14与对接孔21分别以螺接件22予以锁接,使第一固定座1与第二固定座2相互结合,且该第二固定座2的两端分别设有多个第三螺孔23,并在该第二固定座2的一侧缘设置有一勾体24。

该第三固定座3与第一固定座1结合且位于第二固定座2的底面,其中,该第三固定座3的一端设有分别与各第二螺孔15对应的穿孔31,而各第二螺孔15与穿孔31分别以螺接件32予以锁接,使第一固定座1与第三固定座3相互结合,且该第三固定座3的另一端与中间处分别设有多个第四螺孔33。

该第一扶手4与第二固定座2结合,其中,该第一扶手4呈一]型,且该第一扶手4的两端面分别具有一斜面部41(使第一扶手4与第二固定座2结合后,符合握持时的人体工学),各斜面部41上分别设有与第三螺孔23对应的固定孔42,而各第三螺孔23与固定孔42分别以螺接件43予以锁接,使第二固定座2与第一扶手4相互结合。

该第二扶手5结合于第三固定座3的一面上,其中,该第二扶手5呈一]型或大概呈一]型,且该第二扶手5的两端为不同的长度(一端较长,另一端较短,而较长的一端位于上方,较短的一端则位于下方),并在该第二扶手5的两端面上分别设有与各第四螺孔33对应的固接孔51,而各第四螺孔33与固接孔51分别以螺接件52予以锁接,使第三固定座3与第二扶手5相互结合。如是,借由上述技术特征构型成一全新的改良式车用扶手。

当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可利用第一固定座1的套接孔11套设于前座座椅6的头枕杆611上(而实际运用时,可装设于前座的左侧座椅或右侧座椅上,本实用新型以装设于前座的右侧座椅为实施例),并将各拴锁件13分别自限位孔12锁入后,使各拴锁件13通过套接孔11迫紧于头枕杆611上,使第一固定座1与头枕杆611稳固结合,明确改进现有技术单纯穿套所造成不稳固的缺点;且在第一固定座1设置后,使第二固定座2与其上的第一扶手4位于头枕61的一侧,而第三固定座3与其上的第二扶手5位于座椅6的一侧,使第一扶手4与第二扶手5呈上下排列的状态(第一扶手4位于第二扶手5的上方)。

如此,即可使后座座椅的乘客同时握持第一扶手4与第二扶手5,也可依所需握持第一扶手4或第二扶手5,完全方便后座座椅乘客按实际状况选择以双手或单手进行握持,除了可避免遇紧急状况习惯性以手碰触车体B柱外,更可大幅增进后座座椅乘客在车辆行驶中的安全性,确实克服现有技术仅可以手横向握持的缺点。

此外,第二固定座2一侧缘设置的勾体24可利用并作为身外物体的吊挂,使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上更具有多重便利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改良式车用扶手有效改进现有技术的缺点,可将第一固定座与前座座椅的头枕杆结合,且使第一扶手与第二扶手设置在前座座椅的一侧,借以供后座座椅的乘客依所需进行握持,进而避免后座座椅乘客遇紧急状况习惯性以手碰触车体B柱,达到方便使用、稳固设置的功效且有效提升后座座椅乘客在紧急事故中的存活率与安全性,确实使本实用新型更新颖、进步且符合后座座椅乘客握持的需求,已具备专利申请的基本要素,特依法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当不可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凡参考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所作的等效修改与实施,都应仍于本实用新型日后核准专利所涵盖的范围内,在此一并陈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