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1434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电池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安装结构,特别是一种在车辆的发动机室内设置的托盘上安装电池的电池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等车辆中的车载电池通常被置放在发动机室内设置的托盘上,该托盘在发动机室内被侧架、围板构件等车身结构件固定。同时,电池盒通过卡箍而被固定保持在托盘上。例如,通过将卡箍的一个端部紧固在电池盒上部,并将卡箍的另一个端部固定在车身前部的散热器支架上而将电池盒固定。

然而,由于这样将卡箍固定在作为车身结构件之一的散热器支架上,所以,只能在该散热器支架附近配置电池,从而降低了发动机室内的电池配置自由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受车身结构件与卡箍间的配置位置关系的限制地在发动机室内设置的托盘上安装电池、并能提高电池定位精度的电池安装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安装结构。该电池安装结构具备容纳电池的电池盒、置放该电池盒用的托盘、及将所述电池盒固定在所述托盘上的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盒具有从其四周的外侧壁下缘部向外突出的凸缘部,所述托盘具有与所述电池盒的底面形状相对应的底板,在该底板的一个拐角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抵接面倾斜于该底板的托盘抵接部,在各所述托盘抵接部对面侧的所述底板的外周部,形成有用于抵接所述电池盒的凸缘部的抵接侧壁,所述卡箍具有,由两个条状板连接而成的L字形的主体部、在各所述条状板的位于L字形内侧的侧缘上形成的侧壁部、及在各所述条状板的位于L字形外侧的侧缘上形成的卡箍抵接部,所述电池盒被置放在所述托盘的底板上,在所述托盘的抵接侧壁抵接着所述电池盒的一个拐角两侧的凸缘部的状态下,所述卡箍被配置在所述电池盒的所述一个拐角的斜对面的拐角外侧的所述托盘的底板上,将所述凸缘部保持在所述托盘与所述卡箍之间,并且,所述卡箍的侧壁部与所述电池盒的凸缘部的上表面相抵接;所述卡箍的卡箍抵接部与所述托盘抵接部相抵接;所述卡箍的主体部叠合在所述托盘的底板上并通过螺栓与该底板紧固连接。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安装结构的优点在于,由于电池盒四周的凸缘部中,一个拐角两侧的凸缘部与托盘的抵接侧壁抵接;该拐角斜对面的拐角两侧的凸缘部被固定保持在托盘与L字形的卡箍之间,因而,电池盒四周(前后左右侧)均被固定。如此,不需要将卡箍固定在任何车身结构件上,也能将电池盒稳定地固定保持在托盘上,因而,不受车身结构件与卡箍间的配置位置关系的限定,提高了电池的配置自由度。

另一方面,在用螺栓将卡箍的主体部紧固在托盘的底板上时,卡箍的主体部会受到使其转动的外力作用,此时,由于在卡箍的斜对面的电池盒的拐角两侧,电池盒的凸缘部被托盘的抵接侧壁抵接而限制了电池盒从上述拐角向离开托盘的方向移动的同时,卡箍内侧的侧壁部与电池盒的两个凸缘部的上表面相抵接,卡箍外侧的卡箍抵接部与托盘抵接部相抵接,所以卡箍的转动被电池盒和托盘限制而不会发生位移,从而能够实现有效的定位。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安装结构中,较佳为,所述托盘抵接部是从所述托盘的底板的侧缘向外侧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凸片部,所述卡箍的卡箍抵接部是从所述卡箍的条状板外侧的侧缘向外侧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凸片部,能以面接触的方式与所述托盘的凸片部相抵接。采用该结构,由于托盘的凸片部与卡箍的凸片部以面接触的方式相抵接,所以,能够实现更稳定的定位。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安装结构中,较佳为,所述卡箍的侧壁部包括斜壁部和直壁部,所述斜壁部从所述条状板内侧的侧缘向上方倾斜地延伸,能以面接触的方式与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相抵接;所述直壁部从所述斜壁部的上侧缘向垂直于所述条状板的方向延伸,能以面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电池盒的外侧壁相抵接。采用该结构,由于卡箍的侧壁部与电池盒的凸缘部上表面及电池盒的外侧壁均以面接触的方式相抵接,所以能够更加稳定地对电池盒进行固定保持。

进一步,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安装结构中,较佳为,所述托盘的抵接侧壁包括侧缘曲壁部和侧缘直壁部,所述侧缘曲壁部形成在所述托盘的底板的侧缘上,能以面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电池盒的凸缘部的上表面相抵接;所述侧缘直壁部形成在所述侧缘曲壁部的上侧缘上,能以面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电池盒的外侧壁相抵接。采用该结构,由于托盘的抵接侧壁与位于卡箍对面的电池盒的凸缘部以面接触的方式相抵接,所以,能有效地抑制电池盒朝离开卡箍的方向位移,从而能更稳固地将电池盒固定保持在托盘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池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池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3表示固定保持电池盒的凸缘的结构,也是图2的III-III截面的截面图。

图4表示固定保持电池盒的凸缘的结构,也是图2的IV-IV截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中,对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在车辆的发动机室(未图示)内安装车载电池1的例子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车载电池1是铅蓄电池,例如是通过将6组电池组合后装入图1和图2所示的树脂制的电池盒2内而构成的。该电池盒2被构成为上方敞开的有底长方体形状,其敞开口被盖构件3封闭。在该盖构件3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图1的后侧、前侧),分别设置有向上方突起的圆柱状外部端子31、32。

在电池盒2上设置有,从其四周的外侧壁的下缘部向外突出的凸缘部21~24,这些凸缘部21~24环绕电池盒2的下缘部整个一周。电池盒2的凸缘部21~24被构成为,如图3的放大截面所示,具有垂直于电池盒2底面的凸缘侧面21a、及从凸缘侧面21a的上端向内侧上方倾斜地延伸而与电池盒2的外侧壁相连的凸缘上表面21b。图3中只示出了凸缘部21的截面,但凸缘部22~24的截面与凸缘部21的相同。

车载电池1以长边方向平行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以下,将车辆的前后左右简称为前后左右)的状态被配置在发动机室内,并且,车载电池1被置放在被侧架等车身结构件(未图示)固定的托盘5上。

该托盘5例如是通过将铁板弯曲加工等而成的,如图1、2所示,托盘5具有与电池盒2的底面形状相对应的长方形的底板50。在托盘5的底板50的一个拐角5b的两侧(在此是前侧及右侧)的侧缘上,分别形成有作为托盘抵接部的凸片部53、54。该凸片部53、54从各自的侧缘向外侧上方倾斜地延伸,形成抵接面倾斜于底板50的托盘抵接部。在此,凸片部53形成在底板50前侧侧缘的大致中间部位;凸片部54形成在底板50右侧侧缘的靠前部的部位,凸片部53、54在托盘5的成型加工中与底板50形成为一体,分别从底板50向外突出,并在侧缘处被曲折成向外侧上方倾斜的状态。另外,在凸片部53、54的内侧附近分别形成有插孔55a、55b。

另外,在凸片部53对面侧(后侧)的底板50的侧缘上、及凸片部54对面侧(左侧)的底板50的侧缘上,分别形成有整体向上方曲折的侧壁部51、52(即,本实用新型的抵接侧壁)。侧壁部51与侧壁部52在托盘5的左后侧的拐角5a相互连接地在托盘5的成型加工中与底板50形成为一体。

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侧壁部51具备,从底板50的侧缘大致直角状地立起的立壁部51a;从该立壁部51a的上侧缘向托盘5的内侧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倾斜壁部51b;及从该倾斜壁部51b的上侧缘垂直于底板50地向上方延伸的直壁部51c(在此,立壁部51a和倾斜壁部51b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侧缘曲壁部,直壁部51c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侧缘直壁部)。并且,倾斜壁部51b相对于底板50的倾斜度与凸缘上表面21b相对于电池盒2的底面的倾斜度相同,从而,倾斜壁部51b能够以面接触的方式与凸缘上表面21b相抵接,直壁部51c能够以面接触的方式与电池盒的外侧壁相抵接。另外,如图3所示那样,在倾斜壁部51b、立壁部51a、及底板50的外周部之间形成空间S。此外,未图示的侧壁部52的结构与上述侧壁部51的相同,在侧壁部52与底板50的外周部之间也形成有空间S。

进行车载电池1的安装时,首先,如图2所示那样,将容纳着电池的电池盒2置放在托盘5上,然后,使电池盒2成为其两侧(后侧和左侧)的凸缘部(21和22)与托盘5的抵接侧壁(51a和51b)相抵接的状态。即,将电池盒2的凸缘部21、22分别插入到托盘5的侧壁部51、52所构成的空间S内,使凸缘部21的凸缘上表面21b与侧壁部51的倾斜壁部51b以面接触的方式相抵接;使电池盒2的外侧壁与侧壁部51的直壁部51c以面接触的方式相抵接。从而,电池盒2的一个拐角旁的一侧(后侧)的凸缘部21被嵌入在托盘5的底板50的外周部分与倾斜壁部51b之间而得到定位。同样,电池盒2的上述拐角旁的另一侧(左侧)的凸缘部22被嵌入在托盘5的底板50的外周部分与侧壁部52的倾斜壁部之间而得到定位,从而限制了电池盒2从该拐角向离开托盘5的方向移动。在此状态下,如图2所示,通过将L字形的卡箍6配置在电池盒2的上述拐角斜对面的拐角2a外侧的托盘5的底板50上,而将电池盒2的凸缘部(23、24)保持并固定在托盘5与卡箍6之间。以下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卡箍6具有,由两个条状板60a、60b连接而成的L字形的主体部60;从条状板60a的后端的右侧侧缘(即,位于L字形外侧的侧缘)突出的凸片部(卡箍抵接部)64;从条状板60b的左端的前侧侧缘(即,位于L字形外侧的侧缘)突出的凸片部(卡箍抵接部)63;从条状板60a的左侧侧缘(即,位于L字形内侧的侧缘)向上方曲折的侧壁部61;及从条状板60b的后侧侧缘(即,位于L字形内侧的侧缘)向上方曲折的侧壁部62。在此,侧壁部61与侧壁部62相连,该侧壁部61、62及凸片部63、64在卡箍6的成型加工中与主体部60形成为一体。

另外,如图1所示,凸片部63、64分别从条状板60b、60a外侧的侧缘向外侧上方倾斜地延伸,且凸片部63的位置和形状与托盘5的凸片部53相对应;凸片部64的位置和形状与托盘5的凸片部54相对应。另外,凸片部63、64相对于条状板60b、60a的倾斜度与托盘5的凸片部53、54相对于底板50的倾斜度相同,从而,凸片部63、64能够以面接触的方式与托盘5的凸片部53、54相抵接。

另外,图4示出图2中的IV-IV截面。如图4所示,卡箍6的侧壁部62包括从条状板60b内侧(后侧)的侧缘向上方倾斜延伸的斜壁部62a、及从该斜壁部62a的上侧缘垂直于条状板60b地向上方延伸的直壁部62b。其中,斜壁部62a相对于条状板60a的倾斜度与电池盒2的凸缘部23的上表面相对于电池盒2的底面的倾斜度相同,从而,斜壁部62a能够以面接触的方式与凸缘部23的上表面相抵接;直壁部62b能够以面接触的方式与电池盒2的外侧壁相抵接。

另外,在条状板60a后端部形成有螺栓孔60c;在条状板60b的左端部形成有螺栓孔60d。螺栓孔60c、60d的位置分别与托盘5的插孔55b、55a的位置相对应。

如图2所示那样,当电池盒2被置放在托盘5的底板50上,且如上所述那样电池盒2的凸缘部21被嵌入到托盘5的底板50的外周部分与倾斜壁部51b之间(如图3所示);凸缘部22被嵌入到托盘5的底板50的外周部分与侧壁部52的倾斜壁部之间的状态下,将L字形的卡箍6配置在电池盒2的拐角2a外侧的托盘5的底板50上,则凸缘部23、24被保持在托盘5的底板50的外周部分与卡箍6之间。此时,如图4所示,卡箍6的侧壁部62中,斜壁部62a与电池盒2的凸缘部23的上表面以面接触的方式相抵接;直壁部62b与电池盒2的前侧壁以面接触的方式相抵接,同时,卡箍6的凸片部63与托盘5的凸片部53以面接触的方式相抵接,另外,卡箍6的条状板60b叠合在托盘5的底板50上,通过将螺帽8螺合在从螺栓孔60d及55a中穿过的螺栓7上,卡箍6的条状板60b被固定连接在托盘5的底板50上。虽未图示,但卡箍6的条状板60a也以同样的方式被固定连接在托盘5的底板50上。

如此,便能将电池盒2固定保持在托盘5的底板50上。由于不需要将卡箍6固定在任何车身结构件上,所以,安装车载电池1时不需要考虑车身结构件与卡箍6间的配置位置关系,因而能够提高配置自由度。

通常,用螺栓7将卡箍6的主体部60紧固连接在托盘5的底板50上时,条状板60a、60b的螺栓孔60c、60d周围会受到使卡箍6转动的外力作用。但由于此时条状板60a的侧壁部61与电池盒2的凸缘部24及外侧壁抵接,而电池盒2的另外两侧的凸缘部21、22被托盘5的侧壁部51、52从相反方向抵接,同时,卡箍6的主体部60的条状板60b的凸片部63与托盘5的凸片部53抵接,所以,卡箍6的转动被电池盒2及托盘5限制,不会发生位移。因而,能够防止将卡箍6紧固连接在托盘5上时产生位移的情况发生,使定位精度得到提高。

另外,由于该卡箍6的侧壁部61、62与电池盒2的凸缘部23、24及外侧壁以面接触的方式相抵接;卡箍6的凸片部63、64与托盘5的凸片部53、54以面接触的方式相抵接;电池盒2的凸缘部21、22与托盘5的侧壁部51、52以面接触的方式相抵接,因而,能够稳固地将电池盒2固定保持在托盘5上,并实现稳定的定位。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涵盖其他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L字形的卡箍6配置在托盘5的右前侧的拐角5b(即,电池盒2的拐角2a的外侧)上进行定位的同时,通过托盘5的侧壁部51、52对电池盒2的后侧及左侧进行定位,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电池盒2的两个相互斜对的拐角的外侧均配置卡箍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托盘5的底板50上,在凸片部53的对面侧(后侧)的整个侧缘上、及凸片部54的对面侧(左侧)的整个侧缘上,分别形成了侧壁部51、52,但也可以只在上述侧缘的一部分形成侧壁部51、5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壁部51、52被形成在底板50的侧缘上,但不局限于此,侧壁部51、52只要设置在托盘5的底板50的外周部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