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上的手刹解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9758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上的手刹解锁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上的手刹结构,特别是一种汽车上的手刹解锁结构。



背景技术:

手刹的是汽车上的一个重要部件,它能够辅助制动,从而保持车辆停放的稳靠,与脚踩刹车制动器的原理不同,手刹是采用钢丝拉线连接到后制动蹄上对车轮进行制动的。为了保证手刹的使用可靠性,手刹上设有锁定装置,手刹解锁时需要按动手刹上的解锁按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上手刹的美观要求也越来越高,手刹的结构也由原来单一的直柄式演变成更为美观的“7”字型,手刹型式的改变对其解锁相关机构也有了新的变化。目前在汽车设计中,手刹解锁按钮与连接杆固定在一起,通过转接轴与棘爪相连接,在解锁操作过程中,按动解锁按钮后,连接杆通过转接轴带动棘爪转动,从而完成解锁。但是在此结构中,连接杆不能有较大的弧度、且棘爪通常设计的尺寸较大,在“7”字型手刹的结构里因布置空间的限制,此结构并不能适用。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3592976U,公开日:2014-05-14)公开了一种Z字型手刹解锁机构,包括按钮座和操纵臂,该手刹解锁机构还设置有钢丝绳总成、棘爪、齿板,棘爪固定于操纵臂,钢丝绳总成包括夹头、钢丝绳、上挡套、护套管、下挡套和卡头,钢丝绳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夹头和卡头,钢丝绳一端通过夹头与按钮座卡接,钢丝绳另一端通过卡头与棘爪一端卡接,钢丝绳通过上挡套和下挡套固定于操纵臂,钢丝绳在护套管内运动,按钮座与上挡套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上述专利文献中的手刹解锁机构采用按动按钮克服弹簧的弹力,从而带动钢丝绳推动棘爪,实现解锁,该结构中的解锁方式不够省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上的手刹解锁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利用手刹解锁结构解锁时更加省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上的手刹解锁结构,手刹包括棘齿板、能够与所述棘齿板上的棘齿相配合的棘爪以及呈中空的手柄,所述解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手柄端部且能够复位的按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手柄空腔内的解锁凸轮,所述解锁凸轮的中部铰接在所述手柄空腔的内壁上,所述按钮能够带动所述解锁凸轮的一侧绕铰接点摆动,所述解锁凸轮的另一侧通过解锁拉绳与所述棘爪相连接。

其工作原理如下:按压按钮时,按钮向手柄内移动,推动解锁凸轮的一侧绕铰接点摆动,而解锁凸轮的另一侧绕铰接点向按钮方向摆动,这样就能够拉动解锁拉绳,再带动棘爪脱离棘齿板上的棘齿,实现解锁。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解锁拉绳传动力矩,其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进行一定的弯折,从而便于在手柄中布置,手柄的造型也能够更加多样化,提高美观性,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解锁凸轮,将直接推动解锁拉绳的形式转换为拉动解锁拉绳的形式,使得解锁拉绳的受力更加集中,力距能够更好的沿着解锁拉绳的轴线传递,解锁拉绳不会在手柄中出现弯折或褶皱,从而减小了拉绳移动时的阻力,解锁时更加省力。

本技术方案中的按钮可以采用中国专利号为CN201420389302.8中的安装结构,从而能够实现按钮的按压和复位。按钮的端部还可以与解锁凸轮的端部相铰接,在解锁凸轮与手柄空腔的内壁上之间安装有复位扭簧。

在上述的汽车上的手刹解锁结构中,所述按钮在所述解锁凸轮上的受力接触点为A点,所述解锁拉绳和所述解锁凸轮的连接点为B点,所述解锁凸轮的铰接点为C点,A点与C点之间的距离为a,B点与C点之间的距离为b且a>b。按钮推动解锁凸轮的力臂大于解锁凸轮拉动解锁拉绳的力臂,利用杠杆原理,更加省力。

在上述的汽车上的手刹解锁结构中,所述手柄空腔的内壁上连接有铰接轴,所述解锁凸轮的中部连接在所述铰接轴上,所述解锁凸轮的一侧具有与所述解锁拉绳相连接的拉绳臂,所述解锁凸轮的一端具有与所述按钮相连接的推动臂。这样便于解锁凸轮的安装及连接,也能够方便钮推动解锁凸轮的力臂以及解锁凸轮拉动解锁拉绳的力臂的设置。

在上述的汽车上的手刹解锁结构中,所述手柄内还设有绳套,所述绳套位于所述解锁凸轮与所述棘爪之间,所述解锁拉绳滑动插设在所述绳套内。绳套呈中空结构,解锁拉绳滑动插设绳套内,绳套是固定不动的,绳套起到导向作用,保证解锁拉绳移动时的稳定可靠性,并保证方向的精准性,减少摩擦和阻力,进一步降低解锁所需的外力。

在上述的汽车上的手刹解锁结构中,所述手柄包括握持段和弯折段,所述握持段和弯折段形成夹角,所述握持段上包覆有护套。这样既美观,又增大了摩擦力,方便握持。

在上述的汽车上的手刹解锁结构中,所述按钮的内端插设在所述握持段内,外端伸出所述握持段的端面,所述按钮的内端通过推杆与所述解锁凸轮的推动臂端部相抵靠。这样方便按钮的操作使用,按钮按压时通过推杆推动解锁凸轮的推动臂,使其绕铰接点摆动,位于解锁凸轮另一侧的拉绳臂就能够同步摆动,带动解锁拉绳进行解锁。

在上述的汽车上的手刹解锁结构中,所述解锁凸轮位于所述握持段内,所述握持段安装所述按钮的一端为前端,另一端为后端,所述解锁凸轮的拉绳臂朝向握持段的后端倾斜向上设置,所述解锁凸轮的推动臂朝向握持段的前端倾斜向下设置。手柄内的径向空间有限,上述结构便于解锁凸轮的安装连接,同时也便于外力的精准传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解锁凸轮,将直接推动解锁拉绳的形式转换为拉动解锁拉绳的形式,使得解锁拉绳的受力更加集中,力距能够更好的沿着解锁拉绳的轴线传递,解锁拉绳不会在手柄中出现弯折或褶皱,从而减小了拉绳移动时的阻力,解锁时更加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手刹的立体结构以及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手刹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手刹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棘齿板;2、棘爪;3、手柄;31、握持段;31a、前端;31b、后端;32、弯折段;4、按钮;5、解锁凸轮;51、拉绳臂;52、推动臂;6、解锁拉绳;7、铰接轴;8、绳套;9、推杆;10、护套;11、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手刹包括棘齿板1、能够与棘齿板1上的棘齿相配合的棘爪2以及呈中空的手柄3,解锁结构包括设置在手柄3端部且能够复位的按钮4,解锁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手柄3空腔内的解锁凸轮5,解锁凸轮5的中部铰接在手柄3空腔的内壁上,按钮4能够带动解锁凸轮5的一侧绕铰接点摆动,解锁凸轮5的另一侧通过解锁拉绳6与棘爪2相连接;具体来说,手柄3包括握持段31和弯折段32,握持段31和弯折段32形成夹角,握持段31上包覆有护套10,按钮4的内端插设在握持段31内,外端伸出握持段31的端面,解锁凸轮5位于握持段31内,按钮4与解锁凸轮5之间设有推杆9,按钮4通过复位弹簧11进行复位,推杆9一端与按钮4相连接,另一端与解锁凸轮5相抵靠。按压按钮4时,按钮4向手柄3内移动,推动解锁凸轮5的一侧绕铰接点摆动,而解锁凸轮5的另一侧绕铰接点向按钮4方向摆动,这样就能够拉动解锁拉绳6,再带动棘爪2脱离棘齿板1上的棘齿,实现解锁。本实施例中通过解锁拉绳6传动力矩,其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进行一定的弯折,从而便于在手柄3中布置,手柄3的造型也能够更加多样化,提高美观性,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解锁凸轮5,将直接推动解锁拉绳6的形式转换为拉动解锁拉绳6的形式,使得解锁拉绳6的受力更加集中,力距能够更好的沿着解锁拉绳6的轴线传递,解锁拉绳6不会在手柄3中出现弯折或褶皱,从而减小了拉绳移动时的阻力,解锁时更加省力。

如图3所示,手柄3空腔的内壁上连接有铰接轴7,解锁凸轮5的中部连接在铰接轴7上,解锁凸轮5的一侧具有与解锁拉绳6相连接的拉绳臂51,解锁凸轮5的一端具有与按钮4相连接的推动臂52,按钮4的内端通过推杆9与解锁凸轮5的推动臂52端部相抵靠;按钮4在解锁凸轮5上的受力接触点为A点,解锁拉绳6和解锁凸轮5的连接点为B点,解锁凸轮5的铰接点为C点,A点与C点之间的距离为a,B点与C点之间的距离为b且a>b;即按钮4推动解锁凸轮5的力臂大于解锁凸轮5拉动解锁拉绳6的力臂,这样利用杠杆原理,更加省力;握持段31安装按钮4的一端为前端31a,另一端为后端31b,解锁凸轮5的拉绳臂51朝向握持段31的后端31b倾斜向上设置,解锁凸轮5的推动臂52朝向握持段31的前端31a倾斜向下设置,手柄3内的径向空间有限,上述结构便于解锁凸轮5的安装连接,同时也便于外力的精准传递。

如图1和图3所示,手柄3内还设有绳套8,绳套8位于解锁凸轮5与棘爪2之间,解锁拉绳6滑动插设在绳套8内,绳套8呈中空结构,解锁拉绳6滑动插设绳套8内,绳套8是固定不动的,绳套8起到导向作用,保证解锁拉绳6移动时的稳定可靠性,并保证方向的精准性,减少摩擦和阻力,进一步降低解锁所需的外力。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1、棘齿板;2、棘爪;3、手柄;31、握持段;31a、前端;31b、后端;32、弯折段;4、按钮;5、解锁凸轮;51、拉绳臂;52、推动臂;6、解锁拉绳;7、铰接轴;8、绳套;9、推杆;10、护套;11、复位弹簧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