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保护气囊、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0433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行人保护气囊、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行人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时,行人保护气囊能够避免行人头部撞击车辆的前挡风玻璃、A柱部分区域、引擎罩的后端区域及雨刮螺柱等硬点区域,以免在猛烈碰撞下行人与车内乘客受到更大的伤害。

现有的一种行人保护安全气囊装置系统,由安装盒、产气部件、导气管、拉绳以及H型气囊组成,在车辆碰撞到行人并满足气囊的触发条件时,产气部件工作并产生气体,气体通过导气管进入H型气囊,H型气囊膨胀并展开,并覆盖挡风玻璃、A柱以及翼子板区域,能够在行人与车辆碰撞事故中降低行人的头部损伤风险。

但是,上述的用于行人保护的H型气囊存在如下问题:1)当碰撞发生时,该气囊装置无法自适应保护不同体型的行人;2)当碰撞发生时,该气囊装置无法根据不同碰撞程度(或碰撞速度)自适应保护行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用于行人保护的H型气囊在碰撞发生时,无法自适应保护不同体型的行人的问题,提供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及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行人保护气囊,其在折叠状态下收纳于引擎罩的后端内侧,所述行人保护气囊包括气囊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气囊本体内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通孔,其中,

所述行人保护气囊,其通过一产气部件供给气体而展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行人保护气囊内部被所述第一隔板分隔成主气腔和位于所述主气腔后方的自适应腔,所述主气腔与所述自适应腔可通过所述第一流通孔相互连通。

可选地,展开状态下的所述行人保护气囊覆盖车辆的A柱下端区域、引擎罩后端区域、挡风玻璃前端区域及雨刮螺柱区域。

可选地,所述行人保护气囊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气囊本体内的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将所述自适应腔分隔为左调压腔、右调压腔及位于所述左调压腔与右调压腔之间的自适应调压腔,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流通孔,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二流通孔,所述第三隔板上设置有第三流通孔;

所述主气腔与所述左调压腔可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流通孔相互连通,所述左调压腔与所述自适应调压腔可通过所述第二流通孔相互连通,所述主气腔与所述右调压腔可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流通孔相互连通,所述右调压腔与所述自适应调压腔可通过所述第三流通孔相互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之间设置有弹性拉带,在行人撞击所述自适应调压腔时,所述自适应调压腔的气体推动所述第二隔板及第三隔板相向变形,进而压缩所述左调压腔及右调压腔,所述弹性拉带被拉伸。

可选地,所述气囊本体具有上内侧壁、左内侧壁及右内侧壁,所述行人保护气囊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左内侧壁及右内侧壁分别位于所述自适应腔的横向两侧,所述上内侧壁位于所述自适应腔的纵向后侧,所述第一隔板的两端分别缝合于所述左内侧壁与右内侧壁上,所述第二隔板的两端分别缝合于所述上内侧壁与第一隔板上,所述第三隔板的两端分别缝合于所述上内侧壁与第一隔板上;

所述第二隔板变形至与所述左内侧壁接触以及所述第三隔板变形至与所述右内侧壁接触时,所述主气腔与所述自适应调压腔相互隔绝。

可选地,所述行人保护气囊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气囊本体内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自适应腔分隔为自适应调压腔及下调压腔,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二流通孔;

所述主气腔与所述自适应调压腔可通过所述第一流通孔相互连通,所述下调压腔与所述自适应调压腔可通过所述第二流通孔相互连通。

可选地,所述主气腔的体积大于所述自适应腔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行人保护气囊,在展开状态下内部被第一隔板分隔成主气腔和位于主气腔后方的自适应腔,主气腔与自适应腔可通过第一流通孔相互连通。这样,在发生行人与车辆的碰撞时,身材较为矮小的行人头部撞击在主气腔上,由缓冲性能较佳的主气腔保护;身材较为高大的行人头部撞击在自适应腔上,由保压性能更佳的自适应腔保护。由此,可达到自适应保护不同体型的行人的目的。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其包括产气部件及上述的行人保护气囊,所述行人保护气囊通过所述产气部件供给气体而展开。

可选地,所述产气部件受控于一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判断车辆与行人的碰撞情况是否满足所述行人保护气囊的触发条件;所述控制单元判断得到车辆与行人的碰撞情况满足所述行人保护气囊的触发条件时,控制所述产气部件工作,以使得所述行人保护气囊展开。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行人保护气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气囊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是车辆与行人发生轻微的碰撞或碰撞速度较低时,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气囊对体型高大的行人MP进行保护时的状态图;

图3是图2中行人保护气囊的展开状态图;

图4是车辆与行人发生严重的碰撞或碰撞速度较高时,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气囊对体型高大的行人MP进行保护时的状态图;

图5是图4中行人保护气囊的展开状态图;

图6是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气囊对体型矮小的行人FP进行保护时的状态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气囊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沿A-A方向的断面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0、行人保护气囊;

1、气囊本体;11、主气腔;12、自适应腔;121、左调压腔;122、右调压腔;123、自适应调压腔;13、上内侧壁;14、左内侧壁;15、右内侧壁;

2、第一隔板;21、第一流通孔;

3、第二隔板;31、第二流通孔;

4、第三隔板;41、第三流通孔;

5、弹性拉带;

200、引擎罩;300、A柱;400、挡风玻璃;

100a、行人保护气囊;

1a、气囊本体;11a、主气腔;12a、自适应腔;121a、自适应调压腔;122a、下调压腔;

2a、第一隔板;21a、第一流通孔;

3a、第二隔板;31a、第二流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行人保护气囊100,其在折叠状态下收纳于引擎罩200的后端内侧。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行人保护气囊100包括气囊本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气囊本体1内的第一隔板2,所述第一隔板2上设置有第一流通孔21。

如图1所示,气囊本体1由上部织物和下部织物通过缝线X0缝合而成。另外,可通过添加拉带等方式控制气囊本体1的厚度。

如图1至图3所示,当满足触发条件时,所述行人保护气囊100通过一产气部件(图中未示出)供给气体而展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行人保护气囊100内部被所述第一隔板2分隔成主气腔11和位于所述主气腔11后方的自适应腔12,所述主气腔11与所述自适应腔12可通过所述第一流通孔21相互连通。

如图2所示,展开状态下的所述行人保护气囊100覆盖车辆的A柱300下端区域、引擎罩200后端区域、挡风玻璃400前端区域及雨刮螺柱区域。

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展开状态下的所述行人保护气囊100覆盖区域也可是其它覆盖区域,只要该覆盖区域能够保护行人即可。

行人保护气囊100的触发条件为:车辆与行人的碰撞冲击力大于或等于最小开启值。最小开启值为满足行人保护气囊100开启的最小碰撞冲击力,以避免轻微碰撞导致行人保护气囊100展开。碰撞冲击力通常通过设置在车辆前部的碰撞传感器检测。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行人保护气囊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气囊本体1内的第二隔板3及第三隔板4,所述第二隔板3及第三隔板4将所述自适应腔12分隔为左调压腔121、右调压腔122及位于所述左调压腔121与右调压腔122之间的自适应调压腔123,所述第一隔板2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流通孔21,所述第二隔板3上设置有第二流通孔31,所述第三隔板4上设置有第三流通孔41;所述主气腔11与所述左调压腔121可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流通孔21相互连通,所述左调压腔121与所述自适应调压腔123可通过所述第二流通孔31相互连通,所述主气腔11与所述右调压腔122可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流通孔21相互连通,所述右调压腔122与所述自适应调压腔123可通过所述第三流通孔41相互连通。

如图1所示,所述气囊本体1具有上内侧壁13、左内侧壁14及右内侧壁15,所述行人保护气囊100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所述左内侧壁14及右内侧壁15分别位于所述自适应腔12的横向两侧,所述上内侧壁13位于所述自适应腔12的纵向后侧。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隔板2的两端分别缝合于所述左内侧壁14与右内侧壁15上,具体为,所述第一隔板2的左端通过缝线X1与所述左内侧壁14缝合,所述第一隔板2的右端通过缝线X2与所述右内侧壁15缝合。所述第二隔板3的两端分别缝合于所述上内侧壁13与第一隔板2上,具体为,所述第二隔板3的上端通过缝线X3与上内侧壁13的左端缝合,所述第二隔板3的下端通过缝线X4与第一隔板2缝合。所述第三隔板4的两端分别缝合于所述上内侧壁13与第一隔板2上,具体为,所述第三隔板4的上端通过缝线X5与上内侧壁13的右端缝合,所述第二隔板3的下端通过缝线X6与第一隔板2缝合。

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第二隔板3变形至与所述左内侧壁14接触以及所述第三隔板4变形至与所述右内侧壁15接触时,第一隔板2左边的第一流通孔21与第二隔板3上的第二流通孔31被阻隔,第一隔板2右边的第一流通孔21与第三隔板4上的第三流通孔41被阻隔,导致所述主气腔11与所述自适应调压腔123相互隔绝。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板3及第三隔板4之间设置有弹性拉带5,在行人(头部)撞击所述自适应调压腔123时,自适应调压腔123的内压增大,所述自适应调压腔123内的气体推动所述第二隔板3及第三隔板4相向变形(即第二隔板3向左内侧壁14变形,第三隔板4向右内侧壁15变形),进而压缩所述左调压腔121及右调压腔122,此时,所述弹性拉带5被拉伸。由于弹性拉带5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隔板3及第三隔板4上,因而弹性拉带5的拉升可以使得第二隔板3向左内侧壁14变形及第三隔板4向右内侧壁15变形的过程较为平缓。弹性拉带5可为条状或布片状。

上述实施例的行人保护气囊100,其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6所示,当车辆与体型较矮小的行人FP发生碰撞时,行人保护气囊100被触发,完全展开后形成气垫覆盖A柱300下端区域、引擎罩200的后端区域以及雨刮螺柱硬点区域,以保护行人头部免受该区域硬点伤害。此时,行人FP的头部与主气腔11发生接触。与此同时,主气腔11内气体可经由两个第一流通孔21分别流入左调压腔121和右调压腔122内,再经由第二流通孔31和第三流通孔41流入自适应调压腔123内。由此,可实现当主气腔11被行人FP头部挤压变形而导致其腔内压强急剧升高时,适当降低主气腔11的内腔压,对行人FP头部进行最大限度的缓冲保护。

如图2及图3所示,当车辆与体型较高大的行人MP发生较为轻微的碰撞或碰撞速度较低时,行人保护气囊100被触发。行人保护气囊100完全展开后,行人头部与自适应调压腔123发生接触,受行人头部挤压,自适应调压腔123的内腔压一定程度升高,促使第二隔板3朝左内侧壁14运动(变形),第三隔板4朝右内侧壁15运动(变形)。由于弹性拉带5连接着第二隔板3和第三隔板4,从而使得第二隔板3和第三隔板4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向左内侧壁14和右内侧壁15靠近,其上的第二流通孔31和第三流通孔41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左内侧壁14和右内侧壁15的阻滞,尚具有一定程度的流通性。此时,气体可缓慢地从自适应调压腔123内流出,使得自适应调压腔123具有一定缓冲能力,从而避免自适应调压腔123内的高腔压对行人MP的头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如图4及图5所示,当车辆与体型较高大的行人MP发生较为严重的碰撞或碰撞速度较高时,行人保护气囊100被触发。行人保护气囊100完全展开后,行人头部与自适应调压腔123发生接触,受行人头部挤压,自适应调压腔123的内腔压迅速升高,促使第二隔板3快速朝左内侧壁14运动(变形)并与之紧密贴合,第三隔板4快速朝右内侧壁15运动(变形)并与之紧密贴合,最终第二隔板3上的第二流通孔31和第三隔板4上的第三流通孔41被完全阻塞(不能与主气腔11连通)。此时,所述主气腔11与所述自适应调压腔123相互隔绝,气体无法从自适应调压腔123内流出至,使得自适应调压腔123的保压能力更强,从而可有效避免行人MP的头部发生击穿现象。

这样,在发生行人与车辆的碰撞时,身材较为矮小的行人FP头部撞击在主气腔11上,由缓冲性能较佳的主气腔11保护;身材较为高大的行人MP头部撞击在自适应腔12上,由保压性能更佳的自适应腔12保护。由此,可达到自适应保护不同体型的行人的目的。另外,通过弹性拉带5连接第二隔板3和第三隔板4,控制第二流通孔31和第三流通孔41被不同程度地阻塞,从而使得自适应腔12具有不同程度的保压性能。由此,可达到自适应保护不同碰撞程度的行人(身材较为高大)的目的。

图7及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行人保护气囊100a,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行人保护气囊100a包括气囊本体1a、设置在所述气囊本体1a内的第一隔板2a及设置在所述气囊本体内的第二隔板3a,所述第一隔板2a上设置有第一流通孔21a,所述第二隔板3a上设置有第二流通孔31a。

当满足触发条件时,所述行人保护气囊100a通过一产气部件(图中未示出)供给气体而展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行人保护气囊100a内部被所述第一隔板2a分隔成主气腔11a和位于所述主气腔11a后方的自适应腔12a,所述主气腔11a与所述自适应腔12a可通过所述第一流通孔21a相互连通。所述第二隔板3a将所述自适应腔12a分隔为自适应调压腔121a及下调压腔122a。

基于与图1-6所示的实施例类似的工作原理,行人保护气囊100a也可达到自适应保护不同体型的行人的目的。另外,行人保护气囊100a亦可达到自适应保护不同碰撞程度的行人(身材较为高大的行人)的目的。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行人保护气囊装置,其包括产气部件及上述的行人保护气囊100(或100a),所述行人保护气囊行人保护气囊100(或100a)通过所述产气部件供给气体而展开。所述产气部件受控于一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判断车辆与行人的碰撞情况是否满足所述行人保护气囊100(或100a)的触发条件;所述控制单元判断得到车辆与行人的碰撞情况满足所述行人保护气囊100(或100a)的触发条件时,控制所述产气部件工作,以使得所述行人保护气囊100(或100a)展开。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行人保护气囊100(或100a)。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