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翻斗,特别涉及一种后盖联动开合的翻斗机构及翻斗车。
背景技术:
在需要有双体联动翻转机构的机械设备中,翻转主体件和联动体件往往依靠各自的动力源实现翻转,例如翻斗式自卸车的翻斗机构,作为主体的料斗翻转时,其后盖的开合运动往往依赖另外的动力源。
这种机构的缺点是:其一,另外的动力源有时需要占用设备的空间并增加设备重量,而且会增加设备的成本;其二,双体的动作有时难以保持协调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盖联动开合的翻斗机构,该翻斗机构实现了采用一套动力装置达到后盖与料斗双体联动,成本低,自重轻,双体动作协调。
本实用新型的后盖联动开合的翻斗机构,包括料斗,所述料斗的底部转动安装在车体上,位于所述料斗底部的车体上设有带动料斗上下翻转的动力装置,所述料斗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后盖,还包括:
支撑轮,所述支撑轮固定设置在靠近所述料斗一侧的车体上,且相对于车体不可转动;
从动齿轮,用于带动所述后盖联动实现后盖的开闭;
张紧轮,所述张紧轮至少设置两个,所述张紧轮均设置在所述料斗上;
所述从动齿轮、所述支撑轮和所述张紧轮通过传动链传动连接,所述从动齿轮和张紧轮位于所述传动链的环形内侧,所述支撑轮位于所述传动链的环形外侧。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支撑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的传动比为3∶1。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后盖通过旋转轴安装在所述料斗的端部,所述从动齿轮固定在所述旋转轴上。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张紧轮包括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沿所述料斗具有后盖的一端至相对端的方向,所述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依次布置,且沿所述料斗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张紧轮的位置高于第一张紧轮的位置。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第一张紧轮和所述第二张紧轮中至少其一轴心位置可调后固定。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动力装置为气缸,所述气缸的缸体固定在所述车体上,所述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料斗的底部铰接。
作为同一技术构思,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翻斗车,包括上述所述的后盖联动开合的翻斗机构,且所述后盖联动开合的翻斗机构设置在所述料斗的至少一侧。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料斗的两侧均设置所述后盖联动开合的翻斗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后盖联动开合的翻斗机构,包括料斗,料斗的底部转动安装在车体上,位于料斗底部的车体上设有带动料斗上下翻转的动力装置,料斗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后盖,在靠近料斗一侧的车体上固定设置支撑轮,且支撑轮相对于车体不可转动;用于带动后盖联动实现后盖的开闭的从动齿轮;张紧轮至少设置两个,张紧轮均设置在料斗上;从动齿轮、支撑轮和张紧轮通过传动链传动连接,从动齿轮和张紧轮位于传动链的环形内侧,支撑轮位于传动链的环形外侧。采用一套动力,可同时实现料斗和后盖同时打开的动作,结构简单、节省安装空间和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翻斗机构未翻转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翻斗机构的料斗翻转30°后的状态示意图。
其中:1-后盖,2-从动齿轮,3-传动链,4-支撑轮,5-第一张紧轮,6-第二张紧轮,7-料斗,8-动力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后盖联动开合的翻斗机构,包括料斗7,料斗7的底部转动安装在车体上,在车体上固定设置连接轴,将料斗7通过轴承等部件转动安装在连接轴上,可以在连接轴上实现转动。
位于料斗底部的车体上设有带动料斗上下翻转的动力装置8,动力装置8优选为气缸,气缸的输出端与料斗7的底部铰接,缸体固定在车体上,在料斗7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后盖1,后盖1通过旋转轴安装在料斗7的端部,从动齿轮2固定在旋转轴上,用于实现从动齿轮2转动时带动旋转轴上的后盖1联动,达到后盖1开闭的目的。动力装置也可采用电缸等其他往复运动机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如图1所示,在靠近料斗7一侧的车体上固定设置支撑轮4,且相对于车体不可转动,并与料斗7和车体之间的连接轴同心设置,当然可以直接设置在连接轴上即可。
还包括张紧轮,张紧轮至少设置两个,张紧轮均设置在料斗7上,且位于支撑轮4远离从动齿轮2的一侧。优选地,张紧轮包括第一张紧轮5和第二张紧轮6,如图1所示,沿料斗7具有后盖1的一端至相对端的方向,第一张紧轮5和第二张紧轮6依次布置,且沿料斗7高度方向上第二张紧轮6的位置高于第一张紧轮5的位置,上述从动齿轮2、支撑轮4、第一张紧轮5和第二张紧轮6通过传动链3传动连接,且从动齿轮2、第一张紧轮5和第二张紧轮6位于传动链3的环形内侧,支撑轮4位于传动链3的环形外侧。这样布置第一张紧轮5和第二张紧轮6不仅可以增大传动链3与支撑轮4接触的包角,便于动力的传动和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实现传动链3的有效张紧。
上述第一张紧轮5和第二张紧轮6还可以按照如下形式布置,如第二张紧轮6设置在料斗侧板的中部,垂直方向上高于第一张紧轮5,水平方向上没有限制,如图1所示,水平方向上第二张紧轮6可以位于第一张紧轮5的左端,当然,也可以位于第一张紧轮5和支撑轮4之间,也可以位于从动齿轮2与第一张紧轮5中间的任何位置。
第一张紧轮5和第二张紧轮6中至少其一轴心位置可调后固定,本实施例优选第二张紧轮6可调节,保证将传动链3拉紧。上述支撑轮4与从动齿轮2的传动比优选为3∶1。
为便于理解,将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简单说明,使用时,气缸动作将料斗7向上顶起,在支撑轮4与从动齿轮2的传动比优选为3∶1的条件下,如图2所示,料斗7逆时针转动30°过程中,料斗7被气缸顶起使得传动链3有向后盖1运动的趋势,随着料斗7的逆时针方向继续转动,从而使得传动链3带动从动齿轮2、第一张紧轮5和第二张紧轮6逆时针旋转,而支撑轮4本身是相对车体绝对静止不转动的,料斗7逆时针转动30°后,使得后盖1相对于料斗7逆时针旋转90°实现后盖完全打开。
利用料斗上的一套动力装置实现了料斗与后盖的同时开启,节约成本以及安装空间。
作为同一技术构思,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翻斗车,包括上述所述的后盖联动开合的翻斗机构,且后盖联动开合的翻斗机构设置在所述料斗的至少一侧。
为了使后盖运动时两端的受力平衡,使后盖运动可靠性更高,优选在料斗7的两侧均设置后盖联动开合的翻斗机构。具体工作原理可参考上述说明即可,在此不再一一进行赘述。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