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管扎带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3397阅读:8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管扎带扣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汽车管线路之间固定连接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软管扎带扣。



背景技术:

软管在卡车以及乘用车中的应用很广泛,如制动管、油管、动转管等。软管在整车上的固定方式也有很多种,最主要的还是采用管夹,通过螺栓、螺母、支架等固定于车架或者车身上。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软管的固定方式,软管1'通过管夹2'固定在支架3'上,支架3'固定在车架的纵梁4'上。由于所使用的管夹2'刚性较高,使其容易磨损软管1',并且仅能固定单根或者双根软管1',无法实现多根软管1'同时固定,通用性较差;另外,由于整车存在较多软管1',需要固定较多管夹2',使用该方式安装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管扎带扣,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管夹易磨损软管、通用性差以及安装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管扎带扣,其中,包括:扎带和托块,所述托块包括主体和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固定在所述主体的下端,所述固定柱上设有卡接台,所述固定柱通过所述卡接台与支架的卡接孔卡接;所述主体内设有横向的通孔,所述通孔的上端面设有第一凸台,所述通孔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的下端面和所述第二凸台的上端面均为平面,且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所述扎带的厚度相同;所述扎带穿过所述通孔,所述扎带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凸台的下端面接触配合,所述扎带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凸台的上端面接触配合。

优选地,所述主体的上端面设有弧形的凹槽,所述凹槽与软管配合。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底部设有工艺孔,所述工艺孔与所述通孔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台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工艺孔的两端,且所述第一凸台的下端面的位置低于所述凹槽的底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台从所述工艺孔的端部延伸到所述主体的端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凸台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凸台对称设置在所述通孔的下端面上,且两个所述第二凸台均位于所述工艺孔的正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二凸台上设有横向设置的排水孔,且所述排水孔靠近所述通孔的下端面。

优选地,所述托块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管扎带扣,包括:扎带和托块,托块包括主体和固定柱,固定柱固定在主体的下端,固定柱上设有卡接台;主体内设有横向的通孔,通孔的上端面设有第一凸台,通孔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二凸台;第一凸台的下端面和第二凸台的上端面均为平面,且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扎带的厚度相同;扎带穿过通孔,扎带的内侧面与第一凸台的下端面接触配合,扎带的外侧面与第二凸台的上端面接触配合。该软管扎带扣通过在托块上设置固定柱,安装时仅需将固定柱与支架插接,提高了安装的效率;通过使用扎带替代管夹固定软管,可减少对软管的磨损,同时,对于固定不同数量的软管,仅需选用不同长度的扎带,托块可通用现有不同长度的扎带,提高了该软管扎带扣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用于固定软管的管夹固定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管扎带扣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管扎带扣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4为托块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软管、2'-管夹、3'-支架、4'-纵梁;

1-扎带、2-托块、21-主体、211-通孔、212-第一凸台、213-第二凸台、214-凹槽、215-工艺孔、216-排水孔、22-固定柱、221-卡接台、3-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软管扎带扣,包括:扎带1和托块2。扎带1可通用现有扎带1,不需要重新设计。托块2包括主体21和固定柱22,固定柱22固定在主体21的下端,固定柱22上设有卡接台221,固定柱22通过卡接台221与支架3的卡接孔卡接。主体21内设有横向的通孔211,通孔211的上端面设有第一凸台212,通孔211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二凸台213,第一凸台212的下端面和第二凸台213的上端面均为平面,且第一凸台212和第二凸台213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扎带1的厚度相同,扎带1穿过通孔211,扎带1的内侧面与第一凸台212的下端面接触配合,扎带1的外侧面与第二凸台213的上端面接触配合,该结构可保证位于第一凸台212和第二凸台213内的扎带1为水平状,避免扎带1窜动。优选地,托块2为一体成型结构,其材质为橡胶,可方便加工,降低成本。该软管扎带扣通过在托块2上设置固定柱22,安装时仅需将固定柱22与支架3插接,提高了安装的效率;通过使用扎带1替代管夹固定软管,可减少对软管的磨损,同时,对于固定不同数量的软管,仅需选用不同长度的扎带1,托块2可通用现有不同长度的扎带1,提高了该软管扎带扣的通用性。

进一步地,主体21的上端面设有弧形的凹槽214,凹槽214与软管配合,使主体21与软管固定更好地贴合在一起,避免软管窜动。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凹槽214的底部设有工艺孔215,工艺孔215与通孔211相连通。通过设置工艺孔215可方便加工第一凸台212和第二凸台213,同时便于辅助将扎带1穿过通孔211,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凸台2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凸台212设置在工艺孔215的两端,且第一凸台212的下端面的位置低于凹槽214的底面,避免位于下端的扎带1突出凹槽214,影响凹槽214与软管相贴合。优选地,第一凸台212从工艺孔215的端部延伸到主体21的端面,可以增大第一凸台212与扎带1的接触面接,提高托块2对扎带1的限位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凸台2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凸台213对称设置在通孔211的下端面上,且两个第二凸台213均位于工艺孔215的正下方。通过将两个第二凸台213设置在两个第一凸台212之间,可避免扎带1在两个第一凸台212之间出现弯曲,保证两个第一凸台212之间的扎带1处于水平状态,提高了托块2对扎带1的限位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凸台213上设有横向设置的排水孔216,且排水孔216靠近通孔211的下端面,可将托块2内的积水从排水孔216排出。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