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3394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在当前的汽车产业环境下,纯电动轿车获得了国内外主机厂的重视,正在着力开展产业化研发。目前绝大多数纯电动轿车都是在传统燃油车车身基础上重新布置开发的。为满足布置要求,需根据空间要求开发设计各种支架,用于固定纯电动轿车零部件。

真空泵控制器一般布置于前舱纵梁周边,布置空间较为狭小,支架设计复杂。现有的真空泵控制器支架结构多为三点固定在一个面上,无法适应较为狭小的布置空间;且其结构较为简单,强度有待提升。

现亟需设计一种可解决真空泵控制器需要在狭小空间布置,且可通过单一平面进行固定的支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无法适应狭小空间以及强度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能够较好的利用狭小的安装空间,保证结构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包括安装板、第一支脚、第二支脚和第三支脚;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与所述安装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支脚与所述安装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真空泵控制器安装孔,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上均设有车身水平面安装孔,所述第三支脚上设有车身纵面安装孔;所述车身水平面安装孔的中心线与所述车身纵面安装孔的中心线交会。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均为L形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一端与所述安装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真空泵控制器安装孔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

优选地,所述第三支脚包括第四连接板和第五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一端与所述安装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连接板连接,所述车身纵面安装孔设于所述第五连接板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板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均通过第一弧形弯折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四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板通过第二弧形弯折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弯折板上设有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第二弧形弯折板上设有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第四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的方向倾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包括安装板、第一支脚、第二支脚和第三支脚,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与所述安装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支脚与所述安装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真空泵控制器安装孔,所述第一支脚和所述第二支脚上均设有车身水平面安装孔,所述第三支脚上设有车身纵面安装孔,所述车身水平面安装孔的中心线与所述车身纵面安装孔的中心线交会;本实用新型的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通过车身水平面安装孔和车身纵面安装孔与车身纵梁的水平面和纵侧面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能够较好的利用狭小空间,且第一支脚、第二支脚和第三支脚能够形成三角状态,相比于三个连接点分布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固定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整体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的安装效果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与真空泵控制器的装配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安装板,2-第一支脚,3-第二支脚,4-第三支脚,5-真空泵控制器安装孔,6-车身水平面安装孔,7-车身纵面安装孔,8-第一连接板,9-第二连接板,10-第四连接板,11-第五连接板,12-第一弧形弯折板,13-第二弧形弯折板,14-加强筋,15-真空泵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包括安装板1、第一支脚2、第二支脚3和第三支脚4,所述第一支脚2和所述第二支脚3与所述安装板1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支脚4与所述安装板1的另一端相连,所述安装板1上设有真空泵控制器安装孔5,所述第一支脚2和所述第二支脚3上均设有车身水平面安装孔6,所述第三支脚4上设有车身纵面安装孔7,所述车身水平面安装孔6的中心线与所述车身纵面安装孔7的中心线交会。所述真空泵控制器安装孔5优选设置有2个,分布在安装板1上。所述车身水平面安装孔6的中心线与所述车身纵面安装孔7的中心线优选设置为垂直。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通过第一支脚2和第二支脚3上的车身水平面安装孔6与车身纵梁的水平面连接,通过第三支脚4上的车身纵面安装孔7与车身纵梁的纵侧面连接,且车身水平面安装孔6的中心线与车身纵面安装孔7的中心线相互交会,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支架的安装点均设置在一个平面上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真空泵控制器安装支架不仅能够较好的利用狭小安装空间,而且第一支脚2、第二支脚3和第三支脚4构成三角状态,也能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提高对的真空泵控制器15的承托能力。

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支脚2和所述第二支脚3均为L形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板8和第二连接板9,所述第一连接板8一端与所述安装板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9连接,所述真空泵控制器安装孔5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9上。第一支脚2和第二支脚3优选为相同的结构,便于加工和降低成本。第一连接板8优选垂直于第二连接板9。其中,安装板1的截面优选设置为矩形截面,第一支脚2和第二支脚3优选设置在该矩形的长边的两端。第一支脚2和第二支脚3上均优选设置有1个车身水平面安装孔6。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支脚4包括第四连接板10和第五连接板11,所述第四连接板10一端与所述安装板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连接板11连接,所述车身纵面安装孔7设于所述第五连接板11上。第四连接板10优选设置在安装板1的长边的中间。第五连接板11优选与所述安装板1垂直,以更加适用于狭小空间。第三支脚4优选设置有1个车身纵面安装孔7。

为了提高满足第一连接板8与安装板1在各种夹角下的良好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8与所述安装板1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9均通过第一弧形弯折板12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第四连接板10与所述安装板1也优选通过第二弧形弯折板13连接,有利于防止第四连接板10的折断或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连接板10朝向所述第一支脚2和所述第二支脚3的方向倾斜。更为具体地,第四连接板10向内侧弯曲,与安装板1的夹角为锐角,此种结构使得车身水平面安装孔6和车身纵面安装孔7处于三角状态,能够有效保证支架整体结构强度。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弧形弯折板12上设有加强筋14,以保证局部结构的强度。为了使整体结构具有足够的承重能力,所述第二弧形弯折板13上也优选设有加强筋14。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