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9405发布日期:2019-04-20 05:43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杯保持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公知有如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在上表面形成有嵌合凹部的座椅坐垫和能够正反面翻转地与嵌合凹部嵌合的坐垫体,在坐垫体的背面形成有用于收纳饮料容器的容器收纳凹部(例如、专利文献1)。在坐垫体以其表面朝向上方的方式与嵌合凹部嵌合时,坐垫体的表面与座椅坐垫一起形成座面。在坐垫体以其背面朝向上方的方式嵌合时,能够将饮料容器收纳在容器收纳凹部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27279号公报

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坐垫体与具有缓冲性的座椅坐垫嵌合,因此饮料容器的姿态容易变得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保持饮料容器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特征在于,其具有:侧框架(11),其构成座椅坐垫(2);第一棒状部件(41),其具有第一横部(46)和一对第一纵部(45),所述一对第一纵部(45)彼此左右隔开间隔地前后延伸,且一端与所述侧框架的前端结合,所述第一横部(46)将左右所述第一纵部的另一端彼此连接;托架(42),其具有一对内外侧板部(47、48)、前侧板部(49)以及一对内外延伸部(51、52),所述一对内外侧板部(47、48)在所述第一纵部各自的左右外侧处分别前后延伸,所述前侧板部(49)左右延伸且连接所述内外侧板部的前端,所述一对内外延伸部(51、52)分别从所述内外侧板部的下缘向对置的方向弯折,所述托架(42)在各所述内外延伸部处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纵部分别结合;以及容器收纳部件(60),其具有在上方开口的凹部(8)以便收纳饮料容器,所述容器收纳部件配置在左右的所述内外侧板部之间,且在底面处与所述第一纵部的上表面结合。

根据该方式,容器收纳部件借助于第一棒状部件而与侧框架结合。因此,容器收纳部件的姿态稳定,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持饮料容器。并且,由于容器收纳部件配置在内外侧板部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因来自左右侧方的载荷导致饮料容器破损。另外,由于在容器收纳部件的前侧设置有前侧板部,因此能够防止因来自前方的载荷导致饮料容器破损。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具有第二棒状部件(43),该第二棒状部件(43)具有第二横部(57)和一对第二纵部(56),所述一对第二纵部(56)向上后方延伸且一端分别与所述内外侧板部的上部结合,所述第二横部(57)将左右的所述第二纵部的另一端彼此连接。

根据该方式,由于内外侧板部通过第二棒状部件而连接,因此提高了内外侧板部针对在左右方向上施加的载荷的刚性。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侧框架具有前后延伸的侧框架基部(26)和从所述侧框架基部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框架延长部(27),所述框架延长部与连杆(15)的一端结合,所述连杆(15)是为了使所述座椅坐垫的座面相对于所述侧框架移位而设置的,所述第二棒状部件在所述第二横部处与所述框架延长部的上端结合。

根据该方式,第二棒状部件在框架延长部处与侧框架结合。因此,当对第二棒状部件从上方施加载荷时,载荷会传递到侧框架,从而不容易对左右侧板部施加载荷。因此,能够防止左右侧板部变形。另外,由于第二棒状部件与结合有连杆的框架延长部结合,因此不需要用于使第二棒状部件与侧框架结合的部件,从而结构简单。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在所述前侧板部的下端设置有前延伸部(53),该前延伸部(53)向后方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棒状部件的所述第一横部结合。

根据该方式,托架与第一棒状部件的结合变得牢固,从而进一步防止了托架变形。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侧框架包含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而设置于内侧的内框架(22)和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而设置于外侧的外框架(21),一个所述第一纵部的基端与所述内框架的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内侧的面结合,另一个所述第一纵部的基端与所述外框架的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外侧的面结合。

根据该方式,由于施加给第一纵部的载荷施加到侧框架的内侧和外侧的侧面,因此能够防止施加给侧框架的载荷偏向内外任何一方。因此,能够防止侧框架变形。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具有垫托(5),该垫托(5)用于载置乘客的腿脚,所述容器收纳部件在侧视观察时配置在与所述垫托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在设置有垫托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能够将容器收纳部件配置在不会妨碍乘客的通行并且能够支承于侧框架的位置。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罩部件(6),其与所述侧框架结合并且覆盖所述侧框架,具有容纳所述容器收纳部件的罩部件贯通孔(108);以及装饰部件(110),其覆盖所述罩部件贯通孔的缘部和所述容器收纳部件的开口缘部。

根据该方式,由于罩部件贯通孔的缘部与容器收纳部件的开口缘部之间的间隙被装饰部件覆盖,因此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罩部件具有构成内侧部分的内罩(72)和构成外侧部分的外罩(71),在所述内罩设置有向内方切掉一部分而形成的内侧缺口部,在所述外罩设置有向外方切掉一部分而形成的外侧缺口部,由所述内侧缺口部和所述外侧缺口部划定出所述罩部件贯通孔。

根据该方式,罩部件和容器收纳部件的组装变得容易。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装饰部件卡挂于所述前侧板部,具有与所述前侧板部抵接的突起(121)。

根据该方式,能够容易地使装饰部件与前侧板部结合。另外,由于通过因突起与前侧板部抵接而产生的摩擦而限制了装饰部件相对于前侧板部的移动,因此装饰部件与前侧板部的结合变得牢固。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罩部件在前端下部具有向后方凹陷的避让部(9)。

根据该方式,由于乘客的腿脚不容易碰到罩部件,因此能够防止罩部件破损。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是,所述容器收纳部件在所述凹部的底部具有缓冲部件(65)。

根据该方式,能够防止饮料容器破损。

根据上述方式,能够提供如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由于容器收纳部件与侧框架结合,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饮料容器。

在上述方式中,根据内外侧板部彼此通过第二棒状部件而连接的方式,提高了内外侧板部针对在左右方向上施加的载荷的刚性。

在上述方式中,根据第二棒状部件在框架延长部处与侧框架结合的方式,载荷传递到侧框架,从而能够防止左右侧板部变形。另外,由于第二棒状部件与结合有连杆的框架延长部结合,因此不需要用于使第二棒状部件与侧框架结合的部件,从而结构简单。

在上述方式中,根据在前延伸部处与第一棒状部件结合的方式,托架与第一棒状部件的结合变得牢固,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托架变形。

在上述方式中,根据第一纵部与侧框架的内侧和外侧的侧面结合的方式,能够防止施加给侧框架的载荷偏向内外任何一方,因此能够防止侧框架变形。

在上述方式中,根据容器收纳部件在侧视观察时配置在与垫托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的方式,在设置有垫托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能够将容器收纳部件配置在不会妨碍乘客的通行并且能够支承于侧框架的位置。

在上述方式中,根据设置有覆盖罩部件贯通孔的缘部与容器收纳部件的开口缘部之间的间隙的装饰部件的方式,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

在上述方式中,根据罩部件由外罩和内罩构成的方式,罩部件和容器收纳部件的组装变得容易。

在上述方式中,根据装饰部件卡挂于前侧板部、具有与前侧板部抵接的突起的方式,能够容易地使装饰部件与前侧板部结合,由于通过摩擦而限制了装饰部件相对于前侧板部的移动,因此装饰部件与前侧板部的结合变得牢固。

在上述方式中,根据罩部件在前端下部具有向后方凹陷的避让部的方式,由于乘客的腿脚不容易碰到罩部件,因此能够防止罩部件破损。

在上述方式中,根据容器收纳部件在凹部的底部具有缓冲部件的方式,能够防止饮料容器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下部的侧视图。

图3是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倾斜罩前端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侧框架和辅助框架的立体图。

图5是侧框架和辅助框架的仰视图。

图6是内罩的立体图。

图7是外罩的立体图。

图8是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装饰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容器收纳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3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3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3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交通工具用座椅;2:座椅坐垫;5:垫托;6:倾斜罩(罩部件);8:收纳凹部;9:避让部;11:侧框架;15:前连杆;21:第一框架(外框架);22:第二框架(内框架);26:第一框架基部(侧框架基部);27:第一延长部(框架延长部);41:支承线部件(第一棒状部件);42:辅助托架(托架);43:保护线部件(第二棒状部件);45:第一纵部;46:第一横部;47:内侧板部;48:外侧板部;49:前侧板;51:内延伸部;52:外延伸部;53:前延伸部;56:第二纵部;57:第二横部;60:容器收纳部件;65:缓冲部件;66:下部部件;67:上部部件;71:外罩;72:内罩;108:贯通孔(罩部件贯通孔);110:装饰部件;121: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根据需要,作为与车宽方向相关的方向,将朝向就坐的乘客的一侧记为座椅内侧(内侧),将离开乘客的一侧记为座椅外侧(外侧)。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交通工具用座椅1配置在小型货车等汽车的第二排。交通工具用座椅1借助于公知的滑动机构被以能够前后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车体的地板。交通工具用座椅1具有:座椅坐垫2,其设置在汽车的地板上;座椅靠背3,其支承于座椅坐垫2的后部;头枕4,其设置于各座椅靠背3的上部;以及垫托5,其设置在座椅坐垫2的前方。

座椅靠背3借助于公知的倾斜机构r(参照图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座椅坐垫2的后端结合。垫托5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状,经由垫托工作机构而与座椅坐垫2连接。垫托5通过垫托工作机构而在支承位置(图1的虚线)与收纳位置(图1的实线)之间移位,所述支承位置是向座椅坐垫2的前方突出、并且其主面与座椅坐垫2的座面大致连续的、对所载置的乘客的腿脚进行支承的位置,所述收纳位置是比支承位置靠后方且其主面朝向大致前方的位置。

在座椅坐垫2的左右侧缘设置有倾斜罩6。倾斜罩6从座椅坐垫2的左右前端前后延伸至左右后端,从座椅外侧覆盖座椅坐垫2的倾斜机构r。在倾斜罩6设置有用于使垫托5转动的杆(未图示)和用于调节座椅靠背3相对于座椅坐垫2的转动的杆(未图示)等。

在车内侧的倾斜罩6的前端设置有杯保持架。杯保持架具有朝向前上方开口的收纳凹部8以便收纳塑料瓶、饮料罐等饮料容器。如图2所示,收纳凹部8配置成在侧视观察时其至少一部分与位于收纳位置的垫托5重叠。由此,在设置有垫托5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中,不容易因设置杯保持架而妨碍乘客的通行。

在倾斜罩6的前端下部设置有向后方凹陷的避让部9。通过设置避让部9,从而乘客的腿脚不容易碰到倾斜罩6。因此,倾斜罩6不容易破损,从而能够保护乘客的腿脚。

<<座椅坐垫>>

如图2所示,座椅坐垫2具有:左右一对侧框架11;左右一对可动部件13,它们以能够前后移动和倾动的方式与左右侧框架11分别结合;水平摇动框架(パンフレーム)(未图示),其支承于可动部件13;垫部件,其支承于水平摇动框架;以及表皮材料,其覆盖垫部件。侧框架11分别前后延伸,构成座椅坐垫2的左右骨架。左侧的可动部件13能够转动地前连杆15和后连杆16分别结合,前连杆15和后连杆16能够转动地与左侧的侧框架11结合。右侧的可动部件13也同样地与结合于右侧的侧框架11的前连杆15和后连杆16分别结合。水平摇动框架配置在左右侧框架11之间,呈朝向上下的板状。垫部件设置在水平摇动框架的上表面,由聚氨酯泡沫等具有缓冲性的材料形成。表皮材料由合成皮革、布料等形成,覆盖在垫部件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部件13构成为与座椅靠背3的倾动动作联动地前后移动和倾动。

侧框架11具有前后延伸的第一框架21、与第一框架21的座椅内侧结合的第二框架22、与第一框架21的座椅外侧结合的第一托架23以及与第一框架21和第二框架22的下表面结合的第二托架24。

第一框架21具有前后延伸的第一框架基部26和从第一框架基部26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一延长部27。第一框架基部26呈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主面的板状。第一延长部27呈沿着第一框架基部26延伸的板状。前连杆1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延长部27结合。在第一延长部27的上端形成有第一支承部28。第一支承部呈从第一延长部27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并向座椅内侧屈曲的板状。

第一框架基部26经由设置在其后端的倾斜机构r而与座椅靠背3的框架结合。在第一框架基部26的后部设置有卡挂部29。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挂部29呈环状屈曲,由焊接在第一框架基部26的外表面上的线部件形成。第一框架基部26的缘部除了供座椅靠背3的框架通过的部分之外朝向座椅内侧弯折。第一延长部27的缘部除了上端之外朝向座椅内侧弯折。

第二框架22呈前后延伸的板状,配置于第一框架21的内侧。第二框架基部30形成为与第一框架基部26大致左右对称,呈与第一框架21对应的形状。如图4所示,第二框架22具有前后延伸的第二框架基部30和从第二框架基部30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二延长部31。在第二延长部31的上端设置有左右贯通的第一卡定孔32。第一卡定孔32呈前后延伸的长圆状。第二框架基部30和第二延长部31的缘部朝向座椅外侧弯折,与对应的第一框架基部26和第一延长部27的缘部抵接。通过将这些缘部焊接在规定的位置,第一框架21与第二框架22结合。

第一托架23设置在第一框架基部26的前端下部。第一托架23具有上下延伸的板状的窄幅部33和从窄幅部33向下方延伸且前后宽度比窄幅部33宽的板状的宽幅部34。窄幅部33呈朝向车宽方向的板状,弯折成其左缘和右缘向座椅内侧延伸。该窄幅部33的左右延伸端以沿着第一框架基部26的方式前后弯折,并分别焊接在第一框架基部26上。宽幅部34具有:朝向车宽方向的板状的宽幅基部34a、从宽幅基部34a的左缘、右缘以及下缘向内侧延伸的宽幅缘壁34b以及从宽幅缘壁34b的左右上端缘向内侧延伸的突片34c。突片34c的上端焊接于第一框架基部26的下缘。

在宽幅基部34a设置有左右贯通的第二卡定孔36。第二卡定孔36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方形。在宽幅基部34a设置有左右贯通的大致正方形的掏空孔37。

第二托架24向座椅内外延伸,呈朝向上下方向的板状。第二托架24在第一框架21和第二框架22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焊接在第一框架21和第二框架22的下表面上。第二托架24的外缘位于第一框架21的座椅外侧。在第二托架24的外缘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呈板状的卡定部38。卡定部38呈朝向座椅内外方向的板状。在卡定部38上设置有左右贯通的第三卡定孔39。

<<辅助框架>>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侧框架11的前端结合有辅助框架40。辅助框架40具有:支承线部件41,其焊接在位于车内侧的侧框架11的左右侧面;辅助托架42,其设置于支承线部件41的上侧;以及保护线部件43,其焊接在辅助托架42的上端。

支承线部件41是通过将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形状的金属制的一根圆棒屈曲成俯视观察时的u字状而形成的。支承线部件41具有:一对第一纵部45,它们彼此左右隔开间隔地前后延伸,且一端与侧框架11的前端结合;和第一横部46,其将左右第一纵部45的前端彼此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外侧的第一纵部45在基端处焊接在宽幅基部34a的车外侧侧面上,向下方延伸后向前方屈曲。座椅内侧的第一纵部45焊接在第二框架基部30的车内侧侧面上,向前方延伸后向下方屈曲,并且进一步屈曲而向前方延伸。第二横部57大致水平延伸。左右第一纵部45的前部大致平行。由左右第一纵部45的前部和第一横部46形成大致水平的支承面s。

辅助托架42由弯折形成的板材形成。辅助托架42具有:在两个第一纵部45各自的座椅内侧和外侧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内外侧板部47、48;和将两个左右侧板部的前端彼此连接并左右延伸的前侧板部49。内外侧板部48分别呈朝向座椅内外的板状。前侧板部49呈朝向前后的板状。两个内外侧板部48通过前侧板部49而连接,在俯视观察时呈在后方开口的大致u字状。以下,根据需要,将内外侧板部48中的位于座椅内侧的内外侧板部48记为内侧板部47,将位于座椅外侧的内外侧板部48记为外侧板部48。

辅助托架42还具有分别从内外侧板部48的下缘向对置的方向弯折的一对内外延伸部51、52和从前侧板部49的下缘向后方弯折的前延伸部53。座椅内侧的内外延伸部51(以下记为内延伸部)从内侧板部47的下缘后部向座椅外侧延伸,并焊接在位于座椅内侧的第一纵部45的上表面上。座椅外侧的内外延伸部52(以下记为外延伸部)从外侧板部48的下缘后部向座椅内侧延伸,并焊接在位于座椅外侧的第一纵部45的上表面上。前延伸部从前侧板部49的下缘向后方延伸,并焊接在第一横部46的上表面上。由此,辅助托架42与支承线部件41结合。在内外延伸部51、52以及前延伸部53这三个延伸部处,辅助托架42焊接在第一纵部45的上表面,因此与在两个延伸部处焊接的情况相比,辅助托架42与支承线部件41的结合是牢固的。

保护线部件43是通过将具有横截面形状的金属制的一根圆棒屈曲成主视观察时在下方开口的大致u字状而形成的。保护线部件43具有:一对第二纵部56,它们向上后方延伸,且一端分别焊接在内侧板部47和外侧板部48的上部;和将左右第二纵部56的另一端彼此连接的第二横部57。两个第二纵部56呈左右对称,大致平行地左右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横部57大致水平地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保护线部件43在第二横部57的大致中央部分焊接在第一支承部28的上表面上。

<<容器收纳部件>>

如图12所示,容器收纳部件60从上侧与支承线部件41结合。容器收纳部件60位于辅助托架42的内侧板部47和外侧板部48之间,配置在前侧板部49的后方。收纳凹部8在容器收纳部件60中形成为在上部开口的凹部。容器收纳部件60由树脂形成,呈与收纳在收纳凹部8中的饮料容器(塑料瓶、饮料罐等)对应的上下延伸的形状。

如图10所示,在容器收纳部件60的底面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两个卡定部61。卡定部61以左右成对的方式进行配置。卡定部61各自具有:在主视观察时呈大致梯形地突出的基部61a、从基部61a的左右两缘向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壁部61b以及分别从壁部61b的下端向对置的方向突出的爪部61c。在卡定部61,由基部61a和壁部61b形成了向下方开口并向上方凹陷的卡定凹部61d。如图11所示,第一纵部45收纳在卡定凹部61d中,座椅内侧的卡定部61从上方嵌合到位于座椅内侧的第一纵部45上。此时,由于第一纵部45位于壁部61b之间,因此限制了容器收纳部件60相对于支承线部件41的向座椅内外的移动。另外,爪部61c分别位于第一纵部45的下侧。因此,如图12所示,第一纵部45位于爪部61c与基部61a之间,限制了容器收纳部件60相对于支承线部件41在上下方向的移动。同样地,座椅外侧的卡定部61从上方嵌合到位于座椅外侧的第一纵部45上。由此,容器收纳部件60在底面处与第一纵部45的上表面结合,且限制了容器收纳部件60相对于支承线部件41向座椅内外和上下方向的移动。

在容器收纳部件60的底面还设置有作为向下方突出的突起的止挡部62。止挡部62位于两个卡定部61的前方。止挡部62的与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横截面)呈十字状。如图5所示,在辅助托架42的前延伸部53上,在第一横部46的后方设置有上下贯通的保持架定位孔63,止挡部62与保持架定位孔63嵌合。由此,限制了容器收纳部件60相对于支承线部件41在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动,并且确定了容器收纳部件60相对于辅助框架40在前后左右的位置。

如图12所示,在容器收纳部件60,沿着收纳凹部8的底部壁面设置有缓冲部件65。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收纳部件60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杯状的下部部件66和与下部部件66的上缘结合的硬质塑料制的上部部件67。下部部件66呈由硬质塑料形成的杯状。在下部部件66的凹部中嵌入有由烯烃类弹性体形成的杯状的缓冲部件65。通过在容器收纳部件60中设置缓冲部件65,能够防止因车体的振动等引起饮料容器破损。另外,由于饮料容器的振动被缓冲部件65吸收,因此饮料等不容易从饮料容器洒出。

<<倾斜罩>>

如图3所示,倾斜罩6具有:外罩71,其从外侧覆盖辅助框架40和侧框架11;以及内罩72,其设置在外罩71的前部的座椅内侧,从内侧覆盖辅助框架40和侧框架11。

如图7所示,外罩71呈与侧框架11对应的前后延伸的板状。外罩71具有构成倾斜罩6的外侧面的外板部74、从外板部74的上缘向座椅内侧延伸的上板部75、从外板部74的后缘向座椅内侧延伸的后板部76、从外板部74的前缘向座椅内侧延伸的前板部77以及从外板部74的下缘向座椅内侧延伸的下板部78。

在外板部74的内侧的侧面设置有向内侧突出的第一结合部80以及第二结合部81。第一结合部在外板部74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呈板状突出。第一结合部80安装有卡扣部,与第二托架24的第三卡定孔39嵌合。第二结合部81位于外板部74的前后方向的后部,卡挂在设置于第一框架21的外表面的卡挂部29上。由此,外罩71与第一框架21结合。

如图6所示,内罩72呈与外罩71的前部对应的形状,配置于侧框架11的内侧。内罩72具有:板状的内板部84,其具有朝向左右的主面;上板部85,其从内板部84的上缘向外侧延伸;前板部87,其从内板部84的前缘向外侧延伸;以及下板部88,其从内板部84的下缘向座椅外侧延伸。

在内罩72的内板部84的座椅外侧的侧面设置有向左方突出的第三结合部90和第四结合部91。第三结合部90与第一结合部80同样地安装有卡扣部,与第二框架22的上部的第一卡定孔32嵌合。第四结合部91与第一结合部80同样地安装有卡扣部,与第一托架23的第二卡定孔36嵌合。通过这些嵌合,内罩72与第二框架22结合。

如图7所示,在外罩71的上板部75的前端和前板部77的下端分别设置有规定的卡定爪94、95。在内罩72的上板部85的前端和前板部87的下端分别设置有与卡定爪94、95卡合的卡定孔96、97。通过卡定爪94、95分别与对应的卡定孔96、97的卡合,外罩71的上板部75与内罩72的上板部85结合,外罩71的前板部77与内罩72的前板部87结合。

在外罩71的前板部77设置有朝向座椅外侧切掉一部分而形成的外侧缺口部100。在外侧缺口部100的座椅外侧的缘部设置有朝向座椅内侧呈板状延伸的两个延伸部101。在两个延伸部101分别设置有多个卡定孔102。

如图6所示,在内罩72的前板部87设置有朝向座椅内侧切掉一部分而形成的内侧缺口部105。在内侧缺口部105的座椅内侧的缘部,与外侧缺口部100同样地设置有向座椅外侧延伸的两个延伸部106。在两个延伸部106分别设置有多个卡定孔107。通过内侧缺口部105和外侧缺口部100而在倾斜罩6划定出贯通孔108。在贯通孔108中收纳有容器收纳部件60。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缺口部105和外侧缺口部100大致左右对称。

<<装饰部件>>

在容器收纳部件60的开口缘部和贯通孔108的缘部之间设置有装饰部件110。如图9所示,装饰部件110具有:在下方开口的倒u字状的遮蔽部111;连接遮蔽部111的下端并朝向前后方向的板状的装饰部件板部112;以及在装饰部件板部的后侧隔开间隔地在左右方向(横向)上延伸的装饰部件横部113。

如图3所示,遮蔽部111呈沿着容器收纳部件60的开口的左右缘和后缘、以及与它们对应的贯通孔108的左右缘和后缘的框状,遮蔽部111从前侧覆盖容器收纳部件60的开口的左右缘和后缘以及贯通孔108的左右缘和后缘。由此,贯通孔108的缘部与容器收纳部件60的开口缘部之间的间隙不会露出,而提高了外观设计性。

如图9和图13所示,遮蔽部111沿着其延伸方向具有朝向容器收纳部件60的左右缘和后缘开口的槽114以及朝向内罩72的延伸部106和外罩71的延伸部101突出的多个卡定爪115。容器收纳部件60的开口缘部能够移位地容纳在槽114中。通过将各卡定爪115插入于各延伸部的卡定孔102、107中,装饰部件110与内罩72和外罩71结合。由于容器收纳部件60的开口缘部能够移位地容纳在槽114中,因此能够根据容器收纳部件60与倾斜罩6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偏差而使装饰部件110和容器收纳部件60相对移位,从而能够补偿偏差。

如图11和图12所示,装饰部件板部112沿着辅助托架42的前侧板部49配置。如图4所示,前侧板部49具有:朝向前方的前侧板部主体116、在前侧板部主体116的前侧隔开间隔地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卡定片117、以及在卡定片117的前侧隔开间隔地向下方延伸的防脱片118。防脱片118在主视观察时位于两个卡定片117之间的大致中间的位置。如图11所示,两个卡定片117的上端位于比防脱片118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在卡定片117的下部形成有朝向上后方的肩面119。

如图9所示,装饰部件横部113呈具有朝向前后方向的主面的板状,在左右两端向后方屈曲,与装饰部件板部112连接。如图11所示,装饰部件横部113配置在两个卡定片117与前侧板部主体116之间。由此,装饰部件110勾挂于前侧板部主体116。装饰部件横部113的下端与肩面119抵接,装饰部件横部113被肩面119所支承。由此,通过肩面119限制了装饰部件110向下方的移动。如图11所示,两个卡定片117和防脱片118在俯视观察时位于装饰部件横部113的前方。

如图9所示,在装饰部件板部112还设置有左右成对地向后方突出的突起121。突起121在突端处与前侧板部主体116的前表面抵接。并且,装饰部件横部113的后表面与两个卡定片117抵接。由此,限制了装饰部件110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并且通过装饰部件110与前侧板部49之间的摩擦而限制了装饰部件110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从而装饰部件110与前侧板部49的结合变得更加牢固。

<<盖部件>>

在装饰部件板部112的前侧设置有树脂制的盖部件12。盖部件125呈与装饰部件板部112对应的大致方形的板状。在装饰部件板部112设置有多个卡定孔126,在盖部件125的后表面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多个卡定爪127。通过使卡定爪127与卡定孔126卡合,盖部件125被结合于装饰部件板部112的前侧。

如图12所示,前侧板部49的上缘朝向后方弯折。盖部件125的上缘覆盖前侧板部49的上缘,并延伸至前侧板部49的上部背面。通过使前侧板部49的上缘向后方弯折,收纳于容器收纳部件60中的饮料容器不容易向前方倒下。通过利用树脂制的盖部件125来覆盖金属制的前侧板部49的上缘,能够防止饮料容器破损并且提高设计性。

接下来,对倾斜罩6的组装以及装饰部件110和盖部件125的组装进行说明。在使容器收纳部件60与第一框架21结合之后,在内罩72的第三结合部90安装卡扣部,使其与第二框架22的上部的第一卡定孔32嵌合,在第四结合部91上安装卡扣部,使其与第一托架23的第二卡定孔36嵌合,从而使内罩72与侧框架11结合。在外罩71的第一结合部80安装卡扣部,使其与第二托架24的第三卡定孔39嵌合,从而将第二结合部81卡挂于第一框架21的卡挂部29。由此,外罩71与侧框架11结合,倾斜罩6被组装到侧框架11上。这样,通过内罩72和外罩71这两个部件构成倾斜罩6,从而能够容易使倾斜罩6结合于侧框架11。

此时,通过内侧缺口部105和外侧缺口部100而在倾斜罩6形成贯通孔108。这样,通过由内罩72和外罩71的缺口部构成贯通孔108,从而能够使容器收纳部件60的开口变大。通过使开口变大,更容易收纳饮料容器。

接下来,使装饰部件110与前侧板部49结合。首先,使装饰部件横部113通过防脱片118与卡定片117之间而配置在卡定片117与前侧板部主体116之间。此时,突起121与前侧板部主体116抵接,装饰部件横部113与卡定片117抵接,从而限制了装饰部件相对于前侧板部49的移动,因此装饰部件110与前侧板部49结合。并且,通过将遮蔽部111的卡定爪115插入至设置于贯通孔108的缘部的卡定孔102、107中,将容器收纳部件60的开口缘嵌入于槽114中,从而完成装饰部件110的组装。此时,防脱片118位于装饰部件横部113的前方,防止了装饰部件110从前侧板部49脱落。然后,通过使盖部件125的卡定爪127与装饰部件110的卡定孔126卡合,盖部件125被结合于装饰部件110,完成组装。

接下来,对这样构成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效果进行说明。容器收纳部件60卡定在支承线部件41(第一棒状部件)上,支承线部件41(第一棒状部件)焊接在侧框架11上。因此,容器收纳部件60借助于第一棒状部件与侧框架11结合,从而容器收纳部件60的姿态稳定。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饮料容器。

容器收纳部件60由于配置于内外侧板部48之间,因此能够防止由来自左右侧方的载荷引起饮料容器破损。由于内外侧板部48通过保护线部件43(第二棒状部件)而连接,因此能够提高内外侧板部48针对在左右方向上施加的载荷的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饮料容器破损。另外,由于在容器收纳部件60的前侧设置有前侧板部49,因此防止了因来自前方的载荷导致饮料容器破损。

保护线部件43与第一延长部27、更详细地说是第一支承部28的上表面结合。因此,保护线部件43被侧框架11从下方支承。当对保护线部件43施加来自上方的载荷时,该载荷会分散在侧框架11上,因此载荷不容易传递到内外侧板部47、48。因此,能够防止内外侧板部47、48变形。另外,由于第一延长部27是为了结合前连杆15而预先形成的部分,因此不需要用于使保护线部件43与侧框架11结合的部件,从而能够简化结构。

第一纵部45与侧框架11的内侧和外侧结合。因此,施加给侧框架11的来自上方的载荷大致均等地施加在侧框架11的内侧和外侧。因此,与第一纵部45仅与侧框架11的内侧或外侧结合的情况相比,施加给侧框架11的载荷不会偏向内外任何一方,能够防止侧框架11变形。

以上结束了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可以广泛地变形实施。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收纳部件60配置在侧框架11的前端的前方,也可以配置在侧框架11的后方或者左右外方。即使在该情况下,容器收纳部件60也可以借助于辅助框架40与侧框架11结合为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