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0768发布日期:2019-05-22 04:01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参照日本特开2010-143374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6685号公报(专利文献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仪表板的内侧配置有空调单元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简单来说,在该装置中,脚部出风口被设置于前座乘员的前方侧,从而从该脚部出风口朝向前座乘员的脚下侧送风。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近年来,从确保前座乘员的脚下空间的观点等出发而对使仪表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薄型化的方案进行研究。

然而,在将仪表板于车辆上下方向上薄型化了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与上述现有技术相同的结构,则会使从脚部出风口到前座乘员的脚下的距离变长。因此,在容易地对前座乘员的脚下的体感温度进行调节这一点上,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即便使仪表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薄型化也能够容易地对前座乘员的脚下的体感温度进行调节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主体部被设置在仪表板的内侧,所述仪表板被设置在车厢前部处,且通过在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时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部位和从所述第一部位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垂下的第二部位而使向车厢侧突出的面被形成为t字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具有:脚部出风口,其被设置在所述仪表板上,并且朝向前座乘员的脚下侧吹出空调风;车内空气吸入口,其被设置在所述仪表板上,并且作为所述空调风的生成用途而导入车厢内的空气,所述脚部出风口被形成于所述第二部位的侧壁部的下部处。

根据上述结构,被设置在车厢前部的仪表板通过在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时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部位和从该第一部位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垂下的第二部位而使向车厢侧突出的面被形成为t字状,从而确保了前座乘员的脚下空间。在该仪表板的内侧设置有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主体部。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被设置在仪表板上的脚部出风口朝向前座乘员的脚下侧吹出空调风,被设置在仪表板上的车内空气吸入口作为空调风的生成用途而吸入车厢内的空气。

在此,脚部出风口被形成于仪表板的第二部位的侧壁部的下部处。因此,由于能够确保前座乘员的脚下空间,并且能够缩短从脚部出风口到前座乘员的脚下的距离,因此,能够容易地调节前座乘员的脚下的体感温度。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车内空气吸入口被设置在所述仪表板的下端部处。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从车内空气吸入口而将前座乘员的脚下附近的空气、即通过空调风而使温度接近目标温度的空气导入并利用在空调风中,因此可以提高制冷和供暖效率。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作为所述脚部出风口而具备:第一脚部出风口,其朝向前座乘员的左右脚中的位于较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脚的脚下侧而吹出空调风;第二脚部出风口,其朝向前座乘员的左右脚中的位于较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脚的脚下侧而吹出空调风。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脚部出风口朝向前座乘员的左右脚中的位于较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脚的脚下侧吹出空调风。此外,第二脚部出风口朝向前座乘员的左右脚中的位于较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脚的脚下侧吹出空调风。因此,能够分别向前座乘员的左右脚良好地输送空调风。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在第三方式中,所述第二脚部出风口被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脚部出风口。

根据上述结构,朝向较远一方的脚的脚下侧吹出空调风的第二脚部出风口被设定为,大于朝向较近一方的脚的脚下侧吹出空调风的第一脚部出风口。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增大向较远一方的脚的脚下侧输送的空调风的风量。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在第三或第四方式中,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被设定为,从所述第二脚部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多于从所述第一脚部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

根据上述结构,从第二脚部出风口朝向较远一方的脚的脚下侧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多于从第一脚部出风口朝向较近一方的脚的脚下侧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因此,能够使左右脚的脚下的各自的体感温度接近。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具有:下肢检测部,其被配置于所述车厢前部处,并对前座乘员的下肢的位置进行检测;风向调节部,其对从所述脚部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的风向进行调节;调节控制部,其基于所述下肢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对所述风向调节部进行控制,以使从所述脚部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的风向朝向前座乘员的下肢侧。

根据上述结构,被配置于车厢前部处的下肢检测部对前座乘员的下肢的位置进行检测。此外,风向调节部对从脚部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的风向进行调节。并且,调节控制部基于下肢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对风向调节部进行控制,以使从脚部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的风向朝向前座乘员的下肢侧。因此,由于能够根据前座乘员的下肢的位置来改变空调风的风向,因此,能够很容易地调节前座乘员的脚下的体感温度。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具有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被设置于前座的坐垫的下端部与地板面板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包括所述坐垫的下方侧以及所述坐垫的方侧的前后在内的下侧空间进行分隔。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从脚部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因分隔部件而不向后座侧流动(或几乎不流动),因此能够很容易地使前座乘员的脚下的温度接近于目标温度。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在第七方式中,所述分隔部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前座的坐垫的下端部与所述地板面板之间,并且,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使所述分隔部件开闭的可动机构。

根据上述结构,分隔部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被设置于前座的坐垫的下端部与地板面板之间,并且通过可动机构而被开闭。因此,能够通过使分隔部件被打开而使从脚部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向后座侧输送。

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在第八方式中,具有:温度检测部,其被配置于所述车厢前部处,并且对前座乘员的脚下附近的温度进行检测;后座乘员检测部,其被配置在与前座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处,并且对后座乘员进行检测;开闭控制部,其在判断为由所述温度检测部所测量出的温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基准温度的情况下、且在所述后座乘员检测部检测到了后座乘员的情况下,以使所述分隔部件成为打开的状态的方式对所述可动机构进行控制,并且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以使所述分隔部件成为关闭的状态的方式而对所述可动机构进行控制。

根据上述结构,被配置于车厢前部处的温度检测部对前座乘员的脚下附近的温度进行检测,并且,被配置在与前座相比而靠车辆后方侧处的后座乘员检测部对后座乘员进行检测。开闭控制部在判断为由温度检测部所测量出的温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基准温度的情况下、且在后座乘员检测部检测到了后座乘员的情况下,以使分隔部件成为打开的状态的方式对可动机构进行控制,并且,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以使分隔部件成为关闭的状态的方式对可动机构进行控制。因此,能够在有效地对前座乘员的脚下附近进行温度调节之后,向后座侧输送空调风。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以下优异的效果,即,即使将仪表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薄型化,也能够容易地调节前座乘员的脚下的体感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车辆的一部分的侧剖视图,并且为相当于沿着图2b的1-1线切断的放大剖视图的图。

图2a为将图1所示的车厢前部以缩小的方式而示出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2b为在从车厢内侧观察图1所示的车厢前部的状态下以缩小的方式而示出车厢前部的示意性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图1以及图2a、b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这些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标记w表示车辆宽度方向。

实施方式的结构

在图1中通过侧剖视图(相当于沿着图2b的1-1线而切断的放大剖视图的图)而示出了搭载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40的车辆10的一部分。另外,车辆用空调装置40能够实施供暖及制冷。在图2a中通过缩小的状态的示意性的俯视图而示出了图1所示的车厢前部12f,在图2b中通过在从车厢内侧进行观察时的状态下被缩小的状态的示意性的后视图而示出了图1所示的车厢前部12f。

如这些图所示,在车厢前部12f设置有仪表板(instrumentpanel)14。如图1所示,仪表板14被配置在对车厢12和车辆前部16进行分隔的车厢前壁18的车辆后方侧的上部侧。车厢前壁18的下端部与地板面板20的前端部接合。地板面板20构成车厢12的下表面。此外,在车厢前壁18的上端部上接合有未图示的前围板,该前围板对未图示的前侧玻璃的下端部进行支承。所述前侧玻璃构成车厢12的上部侧的前表面,并且其下端部侧被配置于仪表板14的上端部侧。

在仪表板14的车辆后方侧设置有作为车辆用的前座的前排座椅22。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排座椅22的车厢12的前部左侧被设为副驾驶座,车厢12的前部右侧被设为驾驶座。另外,在车厢12的前部侧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配置有中央控制台28。前排座椅22的座椅前后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一致,座椅宽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前排座椅22被构成为,包括坐垫24、下端被连结在坐垫24的后端处的座椅靠背26、和被设置于座椅靠背26的上端处的未图示的头枕。另外,对于使坐垫24支承在地板面板20上的结构部分省略了图示。坐垫24的上表面部被设为乘员落座用的落座部24a,并且坐垫24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滑动机构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移动。此外,在图中,分别以符号p表示前座乘员,以符号lo表示前座乘员的下肢,以符号f表示前座乘员的脚踝以下的部分。

如图2a、b所示,仪表板14被构成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内部装饰面板材料。在仪表板14的内侧(车辆前方侧)上部处,配置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被设为长条状的仪表板加强件(省略图示),仪表板14在多个位置处被安装在该仪表板加强件上。另外,所述仪表板加强件为金属制的管材,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被固定在被直立设置于左右的车身侧部的未图示的一对前柱(左右的框架部件)上。

如图2b所示,仪表板14通过在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时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部位14x和从该第一部位14x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垂下的第二部位14y而使向车厢侧突出的面被形成为t字状。仪表板14被构成为,包括构成其上表面的上壁部30、构成第二部位14y的侧面的侧壁部32和构成下端部的底壁部34。

仪表板14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在从图1所示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进行观察时的侧剖视观察中被设为车辆前方侧被开放的大致v字状的鼓出形状部14s。鼓出形状部14s的鼓出顶端部的高度位置被设定为与落座在前排座椅22上的前座乘员p的膝部n相比而靠车辆上方侧。本实施方式中的仪表板14通过被设为鼓出形状部14s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较小的薄型结构,从而成为能够确保扩大前座乘员p的脚下的空间的结构。

在仪表板14中的内侧(车辆前方侧),设置有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40的主体部的空调单元42。空调单元42为hvac(heatingandventilatingairconditioning:暖通空调)的单元,并且为用于向车厢12内供给进行了温度调节的空气的单元。另外,由于空调单元42的基本结构例如通过上述的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3374号公报)等而公知,因此省略详细说明。空调单元42的壳体相对于车厢前壁18而被配置于车厢内侧且通过未图示的结合件(螺栓及螺母)等而被安装在车厢前壁18上。

此外,车辆用空调装置40具备被设置于仪表板14上并且朝向前座乘员p的脚下侧吹出空调风的脚部出风口46、48,并且,具备被设置于仪表板14上且作为空调风的生成用途而将车厢12内的空气导入的车内空气吸入口44。另外,在图中,通过双点划线的箭头标记来表示空调风进行流动的方向(在图2a、b中也同样)。

车内空气吸入口44被设置在构成仪表板14的下端部的底壁部34上,并且经由导管d1(参照图2a)而与空调单元42的车厢内气体导入口42a连接。另外,在图1中,为了易于观察附图而省略了导管d1(参照图2a)的图示。车内空气吸入口44在空调单元42的大致侧方侧被设置于前座乘员p的右脚(位于左右脚中的较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脚)的脚下附近。此外,车厢内气体导入口42a被形成于空调单元42的侧部。此外,脚部出风口46、48被形成于仪表板14的第二部位14y的侧壁部32的下部处,并且被设定在与前座乘员p的膝部n相比而较低的位置处。虽然从图2b的方向来看几乎看不到脚部出风口46、48,但是在作为示意性的后视图的图2b中,为了方便起见而以夸张的方式将脚部出风口46、48图示于第二部位14y的图中左侧。此外,如图2a所示,脚部出风口46、48被设定为,来自脚部出风口46、48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后方侧且斜下方侧(参照图1)。脚部出风口46、48经由导管d2、d3而与空调单元42的空气出口42b、42c连接。另外,虽然空气出口42b和空气出口42c作为一个示例被设定在俯视观察时重叠的位置处,但是可以不被设定为这样的位置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图1所示的脚部出风口46、48而具备朝向前座乘员p的左右脚中的位于较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脚的脚下侧吹出空调风的第一脚部出风口46,并且具备朝向前座乘员p的左右脚中的位于较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脚的脚下侧吹出空调风的第二脚部出风口48。第二脚部出风口48被设定为大于第一脚部出风口46。此外,从第二脚部出风口48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被设定为多于从第一脚部出风口46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对第一脚部出风口46及第二脚部出风口48汇总地进行说明时,仅称为“脚部出风口46、48”。

如图2a的局部放大图所示意性地表示的那样,车辆用空调装置40具备对从脚部出风口46、48吹出的空调风的风向进行调节的风向调节部50、52。风向调节部50、52作为一个示例而被设为筒状,并且能够通过围绕车辆上下方向的轴x1、x2进行转动而对风向进行调节。风向调节部50、52与调节控制部56(在图中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图示)连接。

如图1所示,在车厢前部12f的车厢前壁18的下部处,配置有对前座乘员p的下肢lo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为前座乘员p的右脚的位置和左脚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下肢检测部54。作为一个示例,下肢检测部54被构成为,包括对前座乘员p的下肢lo及其周边的图像进行拍摄的摄像机、和通过对由所述摄像机拍摄到的前座乘员p的下肢lo及其周边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从而对前座乘员p的下肢lo的位置进行计算并输出计算结果的数据的图像传感器。另外,下肢检测部54还可以被构成为,代替上述结构而包括红外线传感器。此外,下肢检测部54也可以与空调单元42设置为一体。如图2a所示,下肢检测部54与调节控制部56连接。调节控制部56基于下肢检测部54的检测结果而以使从第一脚部出风口46吹出的空调风的风向朝向前座乘员p的下肢lo(均参照图1)中的右脚(左右脚中的位于较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脚)的脚下侧的方式而对第一的风向调节部50进行控制。此外,调节控制部56基于下肢检测部54的检测结果而以使从第二脚部出风口48吹出的空调风的风向朝向前座乘员p的下肢lo(均参照图1)中的左脚(左右脚中的位于较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脚)的脚下侧的方式而对第二的风向调节部52进行控制。

此外,如图1所示,在前排座椅22的坐垫24的下端部与地板面板20之间,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包括坐垫24的下方侧及其前后在内的下侧空间ls进行分隔的方式而配置有作为分隔部件的分隔板58。分隔板58的被设置在其上端部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58x以能够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被支承于坐垫24侧,并且该分隔板58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而被设置于前排座椅22的坐垫24的下端部与地板面板20之间。另外,在图1中,通过双点划线来表示分隔板58打开的状态的位置。车辆用空调装置40具有使分隔板58开闭的可动机构60(在图中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图示)。可动机构60具有驱动电机和用于传递由驱动电机所产生的驱动力以使轴58x进行旋转的驱动力传递机构。分隔板58能够通过该可动机构60来改变开度(若换言之,则为将垂下姿态设为基准姿态的情况下的转动角度)。

另一方面,在车厢前部12f的车厢前壁18的下部处,配置有对前座乘员p的脚下附近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62。温度检测部62由温度传感器而构成。此外,在与前排座椅22相比而靠车辆后方侧处配置有对后座乘员进行检测的后座乘员检测部64(在图中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图示)。作为一个示例,后座乘员检测部64被构成为包括落座传感器,所述落座传感器为,被设置在后座座椅中并在乘员落座于后座座椅的坐垫上时因作用于座椅座面上的载荷而使电接点发生接触的电接点式的传感器。后座乘员检测部64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被构成为,包括对后座的图像进行拍摄的摄像机、和通过对由所述摄像机拍摄到的后座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从而计算出后座乘员的有无并输出计算结果的数据的图像传感器,也可以被构成为包括红外线传感器。

温度检测部62以及后座乘员检测部64与开闭控制部66(在图中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图示)连接。开闭控制部66在判断为由温度检测部62所测量出的温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基准温度的情况下、且在后座乘员检测部64检测到了后座乘员的情况下,以使分隔板58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而对可动机构60进行控制,并且,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以使分隔板58成为关闭状态的方式而对可动机构60进行控制。

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2b所示,被设置在车厢前部12f处的仪表板14通过在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时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部位14x和从该第一部位14x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垂下的第二部位14y而使向车厢侧突出的面被形成为t字状形,从而确保了图1所示的前座乘员p的脚下空间。在该仪表板14的内侧设置有车辆用空调装置40的空调单元42。在车辆用空调装置40中,被设置在仪表板14中的脚部出风口46、48朝向前座乘员p的脚下侧吹出空调风,被设置在仪表板14中的车内空气吸入口44作为空调风的生成用途而导入车厢12内的空气。

在此,脚部出风口46、48被形成在仪表板14的第二部位14y的侧壁部32的下部处。因此,由于能够确保前座乘员p的脚下空间,并且能够缩短从脚部出风口46、48到前座乘员p的脚下的距离,因此能够容易地调节前座乘员p的体感温度。

若与对比结构进行对比并进行补充说明,则例如在被设置于仪表板上的脚部出风口被设置于前座乘员的前方侧的对比结构中,在使仪表板于车辆上下方向上薄型化的情况下,会使从脚部出风口到前座乘员的脚下的距离变长。因此,在这种对比结构中,因空调风(来自脚部出风口的气流)的扩散而引起空调的损耗变大,从而在暖机运转(warmup)时为了使脚下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而要花费较多时间。此外,在所述对比结构中,与不使仪表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薄型化的情况相比,前座乘员的脚下附近处的空调风的风速会下降。如上所述,可以预想到以下情况,即,在使用所述对比结构而例如在冬季进行供暖运转的情况下,暖机时的前座乘员的脚下的温热感会下降。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缩短从脚部出风口46、48到前座乘员p的脚下的距离,因此能够解决所述对比结构那样的问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内空气吸入口44被设置在仪表板14的下端部处。因此,由于能够从车内空气吸入口44导入前座乘员p的脚下附近的空气、即通过空调风而使温度接近目标温度的空气并利用在空调风中,因此能够提高制冷供暖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用空调装置40中,作为图2a、b所示的脚部出风口46、48而具备第一脚部出风口46和第二脚部出风口48。第一脚部出风口46朝向前座乘员p(参照图1)的左右脚中的位于较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脚的脚下侧而吹出空调风。此外,第二脚部出风口48朝向前座乘员p(参照图1)的左右脚中的位于较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脚的脚下侧而吹出空调风。因此,能够分别向前座乘员p的左右脚而良好地输送空调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较远一方的脚的脚下侧吹出空调风的第二脚部出风口48被设定为大于朝向较近一方的脚的脚下侧吹出空调风的第一脚部出风口46(参照图1)。因此,能够容易地增大向较远一方的脚的脚下侧输送的空调风的风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从第二脚部出风口48朝向较远一方的脚的脚下侧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大于从第一脚部出风口46朝向较近一方的脚的脚下侧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因此,能够使左右的脚的脚下附近的各自的体感温度接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配置于图1所示的车厢前部12f的下肢检测部54对前座乘员p的下肢lo的位置进行检测。此外,图2a所示的风向调节部50、52对从脚部出风口46、48吹出的空调风的风向进行调节。而且,调节控制部56基于下肢检测部54的检测结果而以使从脚部出风口46、48吹出的空调风的风向朝向前座乘员p的下肢lo(均参照图1)侧的方式对风向调节部50、52进行控制。因此,由于即使图1所示的坐垫24被移动或前座乘员p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也能够根据前座乘员p的下肢lo的位置来改变空调风的风向,因此,能够很容易地调节前座乘员p的脚下的体感温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分隔板58,所述分隔板58被配置为,被设置于前排座椅22的坐垫24的下端部与地板面板20之间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包括坐垫24的下方侧及该坐垫24的下方侧的前后在内的下侧空间ls进行分隔。由此,从脚部出风口46、48被吹出的空调风会由于分隔板58而不向后座侧流动(或几乎不流动),从而使空调风(例如在供暖运转时为温风)的空气储蓄在前座乘员p的脚下附近。由此,能够通过空调风而包围前座乘员p的下肢lo,从而能够容易地使前座乘员p的脚下的温度接近于目标温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板58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而被设置于前排座椅22的坐垫24的下端部与地板面板20之间,并且通过可动机构60而被开闭。因此,能够通过分隔板58被打开而向后座侧输送从脚部出风口46、48吹出的空调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配置在车厢前部12f的温度检测部62对前座乘员p的脚下附近的温度进行检测,被配置于与前排座椅22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处的后座乘员检测部64对后座乘员进行检测。开闭控制部66在判断为由温度检测部62所测量出的温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基准温度的情况下、且在后座乘员检测部64检测到了后座乘员的情况下,以使分隔板58成为打开的状态的方式而对可动机构60进行控制,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以使分隔板58成为关闭的状态的方式对可动机构60进行控制。因此,由于能够在有效地对前座乘员p的脚下附近进行温度调节之后,将从脚部出风口46、48吹出的空调风向后座侧输送,因此,即使在后座侧也可以获得空调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40,即使使仪表板1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薄型化,也能够容易地调节前座乘员p的脚下的体感温度。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车内空气吸入口44被设置在仪表板14的作为下端部的底壁部34上,虽然优选为这种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车内空气吸入口被形成于例如仪表板(14)的上壁部30等上的方式而被形成于仪表板(14)的除了下端部以外的部位上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脚部出风口46、48而设置有第一脚部出风口46和第二脚部出风口48,虽然优选为这种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例如形成有一个或三个以上的脚部出风口这样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脚部出风口48被设定为大于第一脚部出风口46,虽然优选为这种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例如第一脚部出风口和第二脚部出风口被设定为相同大小这样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定为从第二脚部出风口48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大于从第一脚部出风口46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虽然优选为这种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例如设定为从第一脚部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与从第二脚部出风口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相同的结构。

此外,可以设定为,在供暖运转时从第二脚部出风口(48)吹出的空调风的温度高于从第一脚部出风口(46)吹出的空调风温度。此外,也可以设定为,在制冷运转时从第二脚部出风口(48)吹出的空调风的温度低于从第一脚部出风口(46)吹出的空调风的温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图2a所示的下肢检测部54、风向调节部50、52以及调节控制部56,虽然优选为这种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不设置这些部件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分隔部件而设置有图1所示的分隔板58,但是分隔部件也可以被设为分隔帘或挡板等那样的除了分隔板58以外的分隔部件,所述分隔帘或挡板等例如以如下方式而配置,即,被安装于前排座椅(22)的坐垫(24)的下端部处且被设置于坐垫(24)的下端部与地板面板(20)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包括坐垫(24)的下方侧及该坐垫(24)的下方侧的前后在内的下侧空间ls进行分隔。此外,也可以将所述的分隔帘设为能够进行收卷。

此外,虽然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优选为设置了作为分隔部件的分隔板58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并未设置分隔板58的结构。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使作为分隔部件的分隔板58开闭的可动机构60,但是也可以采用并未设置这样的可动机构60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温度检测部62、后座乘员检测部64以及开闭控制部66,虽然优选为这种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不设置这些部件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实施副驾驶座侧的空调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驾驶座侧的空调也同样适用。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的多个改变例也可以以进行适当组合的方式来实施。

虽然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当然也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