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坐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2957发布日期:2018-09-25 22:10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坐垫。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11-162059号公报所记载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坐垫(以下简称为坐垫)构成为,该坐垫的后端部插入座椅靠背下端的下侧,并且在对坐垫作用有大的惯性力时,设置在该后端部的抵接部会与固定部件抵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公报记载的发明中,由于通过设置于后端部的抵接部与固定部件抵接而制约坐垫的移动,所以在车辆冲撞时等有大的惯性力作用于坐垫的情形下,会有可能难以制约坐垫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优选提供一种构成为即使在有大的惯性力作用于坐垫时也能够制约坐垫的移动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坐垫。

本实用新型为在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使用的坐垫。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坐垫具备:坐垫主体,所述坐垫主体具有卡止钩部;交通工具侧支架,所述交通工具侧支架构成为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并固定在交通工具上;以及卡止支架,所述卡止支架固定在交通工具侧支架上,并且能够卡止于卡止钩部。卡止支架具有固定部以及延伸部,该固定部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并固定在交通工具侧支架上,该延伸部从固定部的于延伸方向上的端部向朝下方侧且朝座椅后方侧的方向延伸。

由此,设置于坐垫主体的卡止钩部以钩挂在设置于交通工具侧支架上的卡止支架的方式而卡止于卡止支架,因此,即使在有大的惯性力作用在坐垫主体,即作用在坐垫上时,也能够制约该坐垫的移动。

此外,卡止钩部在卡止于卡止支架的状态下而卡止于延伸部。而且,延伸部向朝向座椅后方侧的方向延伸,因此可使得将坐垫安装到交通工具中时所需的座椅前后方向上的空间小型化。进而,在难以确保座椅前后方向上的空间的交通工具中也可以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坐垫。

并且,延伸部从固定部的于延伸方向上的端部向下方侧延伸,因此,在卡止钩部钩挂在延伸部上而被卡止的状态下,如果坐垫向座椅前方侧移动,则卡止钩部会向延伸部的基部移动,即,靠向交通工具侧支架而移动。

因此,即使坐垫产生移动,卡止钩部与卡止支架的卡止状态也不会解除。进而,即使在有大的惯性力作用于坐垫的情形下,也能够制约该坐垫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坐垫的外观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侧支架等的外观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侧支架和后方侧卡止钩部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侧支架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侧支架的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侧支架的图。

图7是图6的A-A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坐垫的特征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

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示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即,记载于专利权利要求书中的技术方案等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所示出的具体结构或构造等。

标注在各图中表示方向的箭头等是为了易于理解各图的相互关系而标注的符号。标注在各图中的箭头等(方向)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对于至少标注符号而加以说明的部件或部位,除了事先说明为“1个”等情形外,其至少设置有1个。即,在未事先说明为“1个”等情形下,该部件可以设置有2个以上。

(第1实施方式)

1.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要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对乘用车的后部座椅进行说明。坐垫1是用于支撑就坐者臀部的部位。此外,坐垫1,即,坐垫主体至少具有金属制成的坐垫框架(未图示)以及缓冲垫(未图示)。

在坐垫1的于座椅后端的部分设置有座椅靠背3。座椅靠背3是用于支撑就坐者背部的部位。并且,坐垫1和座椅靠背3作为彼此独立的部件安装固定在车辆上。

座椅靠背3经由固定用支架(未图示)固定在车辆的地板面板等上。坐垫1通过前方侧卡止钩部(未图示)以及后方侧卡止钩部5等卡止固定在地板面板等上。

前方侧卡止钩部设置在坐垫主体的前端部,并通过嵌入设置在地板面板等上的被卡止部(未图示)而卡止于被卡止部。后方侧卡止钩部5设置在坐垫主体的后端部中的可卡止于卡止支架14的位置。如图2以及图3所示,卡止支架14设置在交通工具侧支架10上。交通工具侧支架10固定在车辆的地板面板等上。

2.交通工具侧支架等的结构

如图4~图6所示,交通工具侧支架10包括支架主体11、以及2个固定支架12、13。支架主体11具有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实心棒部11A。

2个固定支架12、13分别是用于将交通工具侧支架10固定在地板面板等上的部件,并分别与支架主体11的于延伸方向上的2个端部一体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使支架主体11和2个固定支架12、13一体化。各固定支架12、13通过螺栓等机械紧固件(未图示)而固定在地板面板等上。

卡止支架14设置在支架主体11上。卡止支架14具有固定部14A以及延伸部14B,是弯曲成大致L字形的实心圆棒,或由弯曲成大致L字形的管构成的线缆。

固定部14A是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并焊接固定在支架主体11上的棒状的部位。如图7所示,延伸部14B是从固定部14A的于延伸方向上的端部延伸而成的棒状的部位,是从该端部向朝向下方侧且朝向座椅后方侧的方向延伸而成的部位。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卡止支架14是通过使1根实心圆棒弯曲而构成固定部14A以及延伸部14B的一体化部件。并且,分别在各固定支架12、13设置有用于卡止固定儿童座椅的卡止部12A、13A。

3.本实施方式的坐垫的特征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将坐垫主体,即,将坐垫1安装到交通工具中且未对该坐垫1作用大的惯性力等的状态下,后方侧卡止钩部5与卡止支架14(尤其是延伸部14B)处于非接触状态。

并且,例如图8所示,如果在车辆冲撞时等产生的大的惯性力,即从座椅后方侧朝向座椅前方侧的力F0作用于坐垫1,则后方侧卡止钩部5会从非接触的位置移动到与延伸部14B接触的位置。

因此,后方侧卡止钩部5会以钩挂于卡止支架14的方式而卡止于卡止支架14,所以即使在有大的力F0作用于坐垫1的情形下,也能够制约坐垫1的移动。

此外,在后方侧卡止钩部5卡止于卡止支架14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卡止钩部5会卡止于延伸部14B。并且,由于延伸部14B相对于支架主体11向座椅后方侧延伸,因此可使得将坐垫1安装到交通工具中时所需的座椅前后方向上的空间小型化。

即,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14B相对于支架主体11向座椅后方侧延伸,因此,在惯性力未作用在坐垫1上的状态下,后方侧卡止钩部5和延伸部14B可处于非接触状态。

因此,能够将卡止支架14以及交通工具侧支架10设置在接近坐垫1的位置。所以,可使得将坐垫1安装到交通工具中时所需的座椅前后方向上的空间小型化。进而,使得在难以确保座椅前后方向上的空间的交通工具中也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坐垫1。

此外,延伸部14B从固定部14A的于延伸方向上的端部朝下方侧延伸。因此,在后方侧卡止钩部5与延伸部14B接触并卡止于延伸部14B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作为力F0的分力的分力F1作用在后方侧卡止钩部5上。

分力F1作为使坐垫1,即,使后方侧卡止钩部5向延伸部14B的基部移动的力,即,使后方侧卡止钩部5靠向支架主体11而移动的力作用在该后方侧卡止钩部5上。

因此,即使坐垫1向座椅前方侧移动,后方侧卡止钩部5和卡止支架14的卡止状态也不会解除。进而,即使在有大的惯性力作用于坐垫1的情形下,也能够制约该坐垫1的移动。

(其他实施方式)

交通工具侧支架10也可以不具备上述卡止部12A、13A。

也可以使卡止支架14和后方侧卡止钩部5在未作用大的惯性力F0等的状态下相接触。

上述实施方式为普通乘用车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不过,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汽车用座椅、或在铁道车辆、船舶、航空器等交通工具中所使用的座椅。

此外,本实用新型只要符合专利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主旨即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因此,也可以组合上述多个实施方式中的至少2个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