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防潮散热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7954发布日期:2019-06-11 23:23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油发动机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发动机防潮散热线束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柴油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其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机械能,随着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其性能越来越优良,结构也原来越复杂,配套的线束也越来越多,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发热,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的线束需要具有良好耐热性能,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线束的耐热效果不理想,由于发动机舱内与外部环境连通,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水汽凝结等现象,由于线束连通发动机舱和驾驶室,那么在发动机舱中凝结的水汽有可能沿线束进入到驾驶室内部,导致电子元器件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发动机防潮散热线束,能够使发动机舱内的线束具有防潮效果,有效避免水汽的侵蚀,同时还能够对线束内的温度进行快速发散,有效避免局部高温对线束的侵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发动机防潮散热线束,包括线束本体和防潮芯体,所述防潮芯体为中空软圆管,所述防潮芯体的外侧面均匀环绕设置有多个吸潮凸起,所述线束本体套设在防潮芯体外侧,所述线束本体内侧设置有导热网层,所述导热网层上连接有散热层,所述散热层穿透线束本体的外侧面。

作为优选,所述防潮芯体内填充有干燥剂,所述吸潮凸起的形状为梯形凸块,所述吸潮凸起的外侧面均匀设置有多个与防潮芯体联通的吸潮网孔。

作为优选,所述导热网层为0.5mm的紫铜丝编织层,所述导热网层粘附在线束本体内侧。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层包括导热铝丝和冷却囊,所述导热铝丝两端与导热网层固定焊接,所述导热铝丝的形状为圆弧形,所述导热铝丝的中部与冷却囊相接触,所述冷却囊内填充有冷却液。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线束本体和防潮芯体结合在一起,经过试验优化,能够使发动机舱内的线束具有防潮效果,有效避免水汽的侵蚀,同时还能够对线束内的温度进行快速发散,有效避免局部高温对线束的侵蚀。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防潮散热线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线束本体、2-防潮芯体、3-吸潮凸起、4-导热网层、5-散热层、6-吸潮网孔、7-导热铝丝、8-冷却囊。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防潮散热线束,包括线束本体1和防潮芯体2,所述防潮芯体2为中空软圆管,所述防潮芯体2的外侧面均匀环绕设置有多个吸潮凸起3,所述线束本体1套设在防潮芯体2外侧,所述线束本体1内侧设置有导热网层4,所述导热网层4上连接有散热层5,所述散热层5穿透线束本体1的外侧面,所述防潮芯体2内填充有干燥剂,所述吸潮凸起3的形状为梯形凸块,所述吸潮凸起3的外侧面均匀设置有多个与防潮芯体2联通的吸潮网孔6,所述导热网层4为0.5mm的紫铜丝编织层,所述导热网层4粘附在线束本体1内侧,所述散热层5包括导热铝丝7和冷却囊8,所述导热铝丝7两端与导热网层4固定焊接,所述导热铝丝7的形状为圆弧形,所述导热铝丝7的中部与冷却囊8相接触,所述冷却囊8内填充有冷却液。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线束本体1和防潮芯体2结合在一起,经过试验优化,能够使发动机舱内的线束具有防潮效果,有效避免水汽的侵蚀,同时还能够对线束内的温度进行快速发散,有效避免局部高温对线束的侵蚀。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对本实用新型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