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能连接结构和汽车座椅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3040发布日期:2019-05-03 19:3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能连接结构和汽车座椅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能连接结构,以及应用该吸能连接结构的汽车座椅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螺栓、铆接等连接结构,由于其连接特性,在结构受拉力时,零部件受到分散、均布的力会被集中汇聚在螺栓上,通过螺栓将力继续传递至下一个零件,因此在螺栓连接孔处会受到非常大的集中力,板材在连接孔处很容易发生大变形。

汽车很多连接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其所受到的载荷都非常小,例如座椅的连接结构,乘员正常乘坐时,连接件受到的集中力非常小,远远小于连接件的强度极限。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座椅的连接件才会受到乘员对座椅非常大的冲击力。

现有技术中,实现两块板材连接的连接结构,在受到冲击力时,存在以下不足:其一,连接结构对冲击力没有缓冲作用;其二,连接结构受冲击力作用后发生损坏,两块板材之间无法再传递作用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吸能连接结构和汽车座椅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连接结构对冲击力无缓冲效果、连接可靠性差的问题。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吸能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所述的吸能连接结构设有连接件,该连接件具有第一端头、第二端头和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头与第二端头之间的杆部;

所述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相贴,使得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通形成连接孔,所述连接件的杆部穿过所述连接孔,使得所述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被夹在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头与第二端头之间;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连接结构还设有具有第一穿孔的第一加强板;

所述第一板材上设置有第一刚性弱化结构,使得所述第一板材被划分为包围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孔边区域和除所述第一孔边区域之外的第一外围区域,所述第一刚性弱化结构能够弱化所述第一孔边区域与第一外围区域之间的连接强度;

所述第一端头为由第一大径部和第一小径部构成的台阶结构,且所述第一小径部与所述第一板材相贴在所述第一板材的第一孔边区域以内;

所述第一加强板通过所述第一穿孔套在所述第一小径部上,且所述第一穿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小径部的外径并小于所述第一大径部的外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刚性弱化结构为断续环形槽结构或星型缺口结构;

其中,所述断续环形槽结构包括多条开槽,各条所述开槽环绕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的通孔均匀间隔布置;

所述星型缺口结构包括多个缺口,每一个所述缺口均连通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的通孔并沿该通孔的径向延伸,且各个所述缺口环绕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的通孔均匀间隔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吸能连接结构还设有具有第二穿孔的第二加强板;

所述第二板材上设置有第二刚性弱化结构,使得所述第二板材被划分为包围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二孔边区域和除所述第二孔边区域之外的第二外围区域,所述第二刚性弱化结构能够弱化所述第二孔边区域与第二外围区域之间的连接强度;

所述第二端头为由第二大径部和第二小径部构成的台阶结构,且所述第二小径部与所述第二板材相贴在所述第二板材的第二孔边区域以内;

所述第二加强板通过所述第二穿孔套在所述第二小径部上,且所述第二穿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小径部的外径并小于所述第二大径部的外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刚性弱化结构和第二刚性弱化结构均为断续环形槽结构,或者,均为星型缺口结构,或者,其中一者为断续环形槽结构、另一者为星型缺口结构;

其中,所述断续环形槽结构包括多条开槽,各条所述开槽环绕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的通孔均匀间隔布置;

所述星型缺口结构包括多个缺口,每一个所述缺口均连通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的通孔并沿该通孔的径向延伸,且各个所述缺口环绕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的通孔均匀间隔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断续环形槽结构中,各条所述开槽所围成的形状和与其所在板材相接触的小径部端面形状相同,且各条所述开槽所围成的形状以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的通孔的中心为中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所述断续环形槽结构,与所述断续环形槽结构所在板材相接触的小径部的边沿,压在各条所述开槽的内径边沿与外径边沿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星型缺口结构中,每一个所述缺口的宽度由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的通孔向外逐渐变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连接件由螺栓和螺母连接而成,所述第一端头、第二端头和杆部依次为所述螺栓的螺栓头、所述螺母和所述螺栓的螺杆,或者,所述第一端头、第二端头和杆部依次为所述螺母、所述螺栓的螺栓头和所述螺栓的螺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加强板焊接在所述第一板材上,所述第二加强板焊接在所述第二板材上。

一种汽车座椅连接结构,包括汽车座椅和座椅安装基板,所述汽车座椅的坐垫骨架底面前端板材和所述座椅安装基板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连接为所述的吸能连接结构;所述汽车座椅的坐垫骨架底面前端板材即所述吸能连接结构的第一板材,所述座椅安装基板即所述吸能连接结构的第二板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板材上设置第一刚性弱化结构、采用台阶结构的第一端头、以及设置第一加强板,在第一板材受到压力或正常大小的拉力作用时,能够正常向第二板材传递作用力,而在第一板材受到骤然增大的拉力作用时,利用第一板材上第一孔边区域与第一外围区域之间的连接强度被第一刚性弱化结构弱化的特性,通过第一板材的塑形大变形以及被剪切断裂来吸收拉力产生的冲击能量,以对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之间的相对运动起到缓冲作用,并且,利用第一加强板,能够保证即便在第一板材的第一孔边区域被剪断的情况下,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之间仍能够传递作用力;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缓冲冲击力、连接可靠性高的优点。

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板材上设置第二刚性弱化结构、采用台阶结构的第二端头、以及设置第二加强板,利用第二板材上第二孔边区域与第二外围区域之间的连接强度被第二刚性弱化结构弱化的特性,通过第二板材的塑形大变形甚至被剪切断裂来进一步吸收拉力产生的冲击能量,以进一步对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之间的相对运动起到缓冲作用,并且,利用第二加强板,能够保证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之间的作用力传递;因此,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升了对冲击力的缓冲作用、并能确保连接可靠性。

第三,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断续环形槽结构和星型缺口结构,能够简单、可靠的将板材划分为孔边区域和外围区域,且实施成本低。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连接结构通过用吸能连接结构实现汽车座椅的坐垫骨架底面前端板材与座椅安装基板的连接,利用吸能连接结构缓冲汽车发生追尾后碰撞时汽车座椅受到的冲击力,一方面,有效的缓冲了乘员与靠背之间碰撞冲击力,另一方面,减小了汽车座椅的结构变形,也能有效减小乘员受到因座椅骨架变形而造成的伤害;并且,利用吸能连接结构连接可靠性高的特定,还能保证汽车座椅与座椅安装基板的连接完整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连接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刚性弱化结构为断续环形槽结构的第一板材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刚性弱化结构为星型缺口结构的第二板材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1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连接结构在第一板材受拉力作用时的示意图之一;

图4-2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连接结构在第一板材受拉力作用时的示意图之二;

图4-3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连接结构在第一板材受拉力作用时的示意图之三;

图4-4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连接结构在第一板材受拉力作用时的示意图之四;

图5-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连接结构在汽车发生追尾后碰撞时的示意图一;

图5-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连接结构在汽车发生追尾后碰撞时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一公开的是一种吸能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所述的吸能连接结构设有连接件3,该连接件3具有第一端头31、第二端头32和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头31与第二端头32之间的杆部33。

所述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1a和第二通孔2a,所述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相贴,使得所述第一通孔1a和第二通孔2a连通形成连接孔b,所述连接件3的杆部33穿过所述连接孔b,使得所述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被夹在所述连接件3的第一端头31与第二端头32之间。

所述的吸能连接结构还设有具有第一穿孔4a的第一加强板4。

所述第一板材1上设置有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使得所述第一板材1被划分为包围所述第一通孔1a的第一孔边区域11和除所述第一孔边区域11之外的第一外围区域12,所述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能够弱化所述第一孔边区域11与第一外围区域12之间的连接强度。

所述第一端头31为由第一大径部311和第一小径部312构成的台阶结构,且所述第一小径部312与所述第一板材1相贴在所述第一板材1的第一孔边区域11以内。

所述第一加强板4通过所述第一穿孔4a套在所述第一小径部312上,且所述第一穿孔4a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小径部312的外径并小于所述第一大径部311的外径。

本实施例一的吸能连接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对于第一板材1受到压力F压的情况:

如图1所示,作用在第一板材1上的压力F压,能够通过第一板材1直接传递至第二板材2上,第一板材1在第一通孔1a处、第二板材2在第二通孔2a处均不会受到集中力。

对于第一板材1受到拉力F拉的情况:

如图4-1所示,在正常的工况下,第一板材1受到正常大小的拉力F拉,第一板材1的结构刚性和强度使其在拉力F拉的作用下保持不变形,作用在第一板材1上的拉力F压,依次通过第一板材1、第一端头31、杆部33、第二端头32传递至第二板材2上。

如图4-2所示,在突发异常工况下,第一板材1受到拉力F拉骤然增大,拉力F拉对第一板材1形成冲击,使得第一板材1受到非常大的剪切力,由于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使第一板材1上第一孔边区域11与第一外围区域12之间的连接强度被弱化,因此,第一孔边区域11与第一外围区域12的连接处受剪切力作用首先发生塑形大变形,使得:第一板材1的第一孔边区域11受第一端头31与第二端头32的夹紧作用仍然与第二板材2相贴,而第一板材1的第一外围区域12和第一加强板4则在拉力F拉的作用下被拉动向第一大径部311移动。在此时,作用在第一板材1上的拉力F压,依次通过发生塑形大变形的第一板材1、第一端头31、杆部33、第二端头32传递至第二板材2上。

如图4-3所示,上述图4-2所述工况继续发展,当第一孔边区域11与第一外围区域12的连接处受到的剪切力超过其被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弱化后的连接强度时,第一孔边区域11与第一外围区域12的连接处被剪断,而第一板材1的第一外围区域12和第一加强板4在拉力F拉的作用下继续被拉动向第一大径部311移动,直至第一加强板4与第一大径部311相接触以后,作用在第一板材1上的拉力F压,依次通过第一板材1的第一外围区域12、第一加强板4、第一端头31的第一大径部311、第一端头31的第一小径部312、杆部33、第二端头32传递至第二板材2上,即确保了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之间仍能够传递作用力,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吸能连接结构对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的连接可靠性。

从而,本实施例一的吸能连接结构,在第一板材1受到压力F压或正常大小的拉力F拉作用时,能够正常向第二板材2传递作用力,而在第一板材1受到骤然增大的拉力F拉作用时,利用第一板材1上第一孔边区域11与第一外围区域12之间的连接强度被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弱化的特性,通过第一板材1的塑形大变形以及被剪切断裂来吸收拉力F拉产生的冲击能量,以对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之间的相对运动起到缓冲作用,并且,利用第一加强板4,能够保证即便在第一板材1的第一孔边区域11被剪断的情况下,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之间仍能够传递作用力;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缓冲冲击力、连接可靠性高的优点。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二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的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为断续环形槽结构;

其中,所述断续环形槽结构包括多条开槽k,各条所述开槽k环绕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均匀间隔布置;

如图2所示,对于本实施例二而言,也即: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的各条开槽k环绕第一板材1的第一通孔1a均匀间隔布置。

实施例三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三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的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为星型缺口结构;

其中,所述星型缺口结构包括多个缺口q,每一个所述缺口q均连通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并沿该通孔的径向延伸,且各个所述缺口q环绕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均匀间隔布置(缺口q相对于通孔的布置方式可参看图3)。

对于本实施例三而言,也即: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的每一个所述缺口q均连通第一板材1的第一通孔1a并沿第一通孔1a的径向延伸,且各个缺口q环绕第一板材1的第一通孔1a均匀间隔布置。

实施例四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四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的吸能连接结构还设有具有第二穿孔5a的第二加强板5;

所述第二板材2上设置有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使得所述第二板材2被划分为包围所述第二通孔2a的第二孔边区域21和除所述第二孔边区域21之外的第二外围区域22,所述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能够弱化所述第二孔边区域21与第二外围区域22之间的连接强度;

所述第二端头32为由第二大径部321和第二小径部322构成的台阶结构,且所述第二小径部322与所述第二板材2相贴在所述第二板材2的第二孔边区域21以内;

所述第二加强板5通过所述第二穿孔5a套在所述第二小径部322上,且所述第二穿孔5a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小径部322的外径并小于所述第二大径部321的外径。

本实施例四的吸能连接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施例四的吸能连接结构能够按照上述实施例一的工作原理进行工作,且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四还能够:

如图4-4所示,上述图4-3所述工况继续发展,第二端头32的第二小径部322传递至第二板材2上的作用力,使得第二板材2受到非常大的剪切力,由于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使第二板材2上第二孔边区域21与第二外围区域22之间的连接强度被弱化,因此,第二孔边区域21与第二外围区域22的连接处受剪切力作用首先发生塑形大变形,使得:第一孔边区域11和第二孔边区域21受第一端头31与第二端头32的夹紧作用仍然保持相贴,而第二板材2的第二外围区域22由于被直接受第二小径部322的作用力而逐渐与第一板材1的第一外围区域12拉开距离,直至第二加强板5与第二外围区域22和第二大径部321均接触以后(在此过程中,根据连接强度以及第一大径部311与第二大径部321之间距离的不同,第二孔边区域21与第二外围区域22的连接处可以是保持塑形大变形,也可以是发生断裂),作用在第一板材1上的拉力F压,依次通过第一板材1的第一外围区域12、第一加强板4、第一端头31的第一大径部311、第一端头31的第一小径部312、杆部33、第二端头32、第二加强板5传递至第二板材2上,即确保了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之间仍能够传递作用力,进一步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吸能连接结构对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的连接可靠性。

从而,本实施例四的吸能连接结构,利用第二板材2上第二孔边区域21与第二外围区域22之间的连接强度被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弱化的特性,通过第二板材2的塑形大变形甚至被剪切断裂来进一步吸收拉力F拉产生的冲击能量,以进一步对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之间的相对运动起到缓冲作用,并且,利用第二加强板5,能够保证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之间的作用力传递;因此,本实施例四进一步提升了对冲击力的缓冲作用、并能确保连接可靠性。

实施例五

在上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五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的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和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均为断续环形槽结构;

其中,所述断续环形槽结构包括多条开槽k,各条所述开槽k环绕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均匀间隔布置。

如图2所示,对于本实施例五而言,也即:

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的各条开槽k环绕第一板材1的第一通孔1a均匀间隔布置。

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的各条开槽k环绕第二板材2的第二通孔2a均匀间隔布置。

实施例六

在上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六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的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和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均为星型缺口结构;

其中,所述星型缺口结构包括多个缺口q,每一个所述缺口q均连通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并沿该通孔的径向延伸,且各个所述缺口q环绕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均匀间隔布置。

如图3所示,对于本实施例六而言,也即:

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的每一个所述缺口q均连通第一板材1的第一通孔1a并沿第一通孔1a的径向延伸,且各个缺口q环绕第一板材1的第一通孔1a均匀间隔布置。

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的每一个所述缺口q均连通第二板材2的第二通孔2a并沿第二通孔2a的径向延伸,且各个缺口q环绕第二板材2的第二通孔2a均匀间隔布置。

实施例七

在上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七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的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为断续环形槽结构,所述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为星型缺口结构;

其中,所述断续环形槽结构包括多条开槽k,各条所述开槽k环绕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均匀间隔布置;

所述星型缺口结构包括多个缺口q,每一个所述缺口q均连通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并沿该通孔的径向延伸,且各个所述缺口q环绕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均匀间隔布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对于本实施例七而言,也即:

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的各条开槽k环绕第一板材1的第一通孔1a均匀间隔布置。

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的每一个所述缺口q均连通第二板材2的第二通孔2a并沿第二通孔2a的径向延伸,且各个缺口q环绕第二板材2的第二通孔2a均匀间隔布置。

实施例八

在上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八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的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为星型缺口结构,所述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为断续环形槽结构;

其中,所述断续环形槽结构包括多条开槽k,各条所述开槽k环绕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均匀间隔布置;

所述星型缺口结构包括多个缺口q,每一个所述缺口q均连通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并沿该通孔的径向延伸,且各个所述缺口q环绕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均匀间隔布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对于本实施例八而言,也即:

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的每一个所述缺口q均连通第一板材1的第一通孔1a并沿第一通孔1a的径向延伸,且各个缺口q环绕第一板材1的第一通孔1a均匀间隔布置。

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的各条开槽k环绕第二板材2的第二通孔2a均匀间隔布置。

实施例九

在上述实施例二、五、七、八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九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断续环形槽结构中,各条所述开槽k所围成的形状和与其所在板材相接触的小径部端面形状相同,且各条所述开槽k所围成的形状以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的中心为中心。从而,相应确保第一小径部312能够均匀的传递至第一孔边区域11上,保证第一孔边区域11与第一外围区域12的连接处最容易受剪切力作用而发生塑形大变形和被剪断;或者,相应确保第二小径部322能够均匀的传递至第二孔边区域21上,保证第二孔边区域21与第二外围区域22的连接处最容易受剪切力作用而发生塑形大变形和被剪断。

对于上述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七,即:第一板材1上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的各条开槽k所围成的形状与第一小径部312的端面形状相同。

对于上述实施例五,即:第一板材1上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的各条开槽k所围成的形状与第一小径部312的端面形状相同;并且,第二板材2上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的各条开槽k所围成的形状与第二小径部322的端面形状相同。

对于上述实施例八,即:第二板材2上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的各条开槽k所围成的形状与第二小径部322的端面形状相同。

另外,上述第一小径部312的端面和第二小径部322的端面可以设计成圆形、六角形、方向等各种形状。

实施例十

在上述实施例二、五、七、八、九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十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对于所述断续环形槽结构,与所述断续环形槽结构所在板材相接触的小径部的边沿,压在各条所述开槽k的内径边沿k1与外径边沿k2之间。从而,相应能够使得第一孔边区域11与第一外围区域12的连接处更容易受剪切力作用而发生塑形大变形和被剪断;或者,使得第二孔边区域21与第二外围区域22的连接处更容易受剪切力作用而发生塑形大变形和被剪断。

对于上述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七,即:第一小径部312的边沿压在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的各条开槽k的内径边沿k1与外径边沿k2之间。

对于上述实施例五,即:第一小径部312的边沿压在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的各条开槽k的内径边沿k1与外径边沿k2之间;并且,第二小径部322的边沿压在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的各条开槽k的内径边沿k1与外径边沿k2之间。

对于上述实施例八,即:第二小径部322的边沿压在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的各条开槽k的内径边沿k1与外径边沿k2之间。

实施例十一

在上述实施例三、六、七、八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十一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星型缺口结构中,每一个所述缺口q的宽度由其所在板材上用于形成所述连接孔b的通孔向外逐渐变大。从而,使得板材的强度在各个缺口q的外端位置达到最小,使得板材以各个缺口q的外端连线为边界形成上述孔边区域。

实施例十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十一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十二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的连接件3由螺栓和螺母连接而成,所述第一端头31、第二端头32和杆部33依次为所述螺栓的螺栓头、所述螺母和所述螺栓的螺杆,或者,所述第一端头31、第二端头32和杆部33依次为所述螺母、所述螺栓的螺栓头和所述螺栓的螺杆。

实施例十三

在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十二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十三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结构:

所述第一加强板4焊接在所述第一板材1上,所述第二加强板5焊接在所述第二板材2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板材1与第二板材2的连接可靠性,以及提高了防脱安全系数。

实施例十四

本实施例十四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连接结构,包括汽车座椅6和座椅安装基板7,所述汽车座椅6的坐垫骨架底面前端板材61和所述座椅安装基板7通过连接结构连接。

所述的连接结构连接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十三中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吸能连接结构;所述汽车座椅6的坐垫骨架底面前端板材61即所述吸能连接结构的第一板材1,所述座椅安装基板7即所述吸能连接结构的第二板材2。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连接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汽车处于正常行驶的工况下,乘客正常乘坐在汽车座椅6上,汽车座椅6的坐垫前端结构受到乘员的重量压力,汽车座椅连接结构中的吸能连接结构处于上述图1所述的工作状态,汽车座椅6的坐垫通过直接接触的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向座椅安装基板7传递压力,压力较小,并且在连接孔b处不会产生集中力,吸能连接结构在连接孔b处发生强度失效的风险非常低。

如图5-1所示,在汽车刚发生追尾后碰撞时,由于惯性作用,乘员向后冲击汽车座椅6的靠背,靠背受到非常大的向后冲击力F,由于汽车座椅6的结构以及固定方式,此时,汽车座椅6开始绕着后部连接点P1向后旋转变形,使得前端连接点P2则受到非常大的向上集中拉力;因此,汽车座椅连接结构中的吸能连接结构在此时处于上述图4-1所述的工作状态。

如图5-2所示,随着汽车发生追尾后碰撞的时间推移,汽车座椅6继续绕着后部连接点P1向后旋转变形,使得汽车座椅连接结构中的吸能连接结构逐渐由上述图4-1所示的工作状态依次向上述图4-2、图4-3和图4-4所述的工作状态变化。

从而,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连接结构通过用吸能连接结构实现汽车座椅6的坐垫骨架底面前端板材61与座椅安装基板7的连接,利用吸能连接结构缓冲汽车发生追尾后碰撞时汽车座椅6受到的冲击力,一方面,有效的缓冲了乘员与靠背之间碰撞冲击力,另一方面,减小了汽车座椅6的结构变形,也能有效减小乘员受到因座椅骨架变形而造成的伤害;并且,利用吸能连接结构连接可靠性高的特定,还能保证汽车座椅6与座椅安装基板7的连接完整性。

另外,上述第一加强板4和第二加强板5优选采用较厚的高强度材料,以确保具有足够强度来承受冲击力,在汽车行业中,加强板的厚度一般在2mm或2.5mm以上,加强板的强度一般在500Mpa屈服以上。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等效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例如:所述连接件3也可以是由铆钉对所述第一板材1和第二板材2进行铆接后形成的结构;又如:所述连接件3也可以是将杆部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头31和第二端头32进行焊接形成;再如:第一刚性弱化结构1c和第二刚性弱化结构2c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弱化结构,如开设多个圆孔、开设非穿透的凹槽等,只要确保将板材划分为位置形状尺寸合适的孔边区域和外围区域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