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力梁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0150发布日期:2019-06-13 10:26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扭力梁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扭力梁及车辆。



背景技术:

扭力梁被广泛应用于前轮驱动的中小型车后悬架系统中,为了提高扭力梁的刚度,通常在扭力梁的横梁中间增加一个稳定杆,以达到提高扭转刚度的目的,稳定杆通常是直接焊接在纵臂上,而焊接处应力集中,稳定杆在受弯扭过程中容易造成焊点开裂或稳定杆断裂,从而导致稳定杆失效,失去抗扭转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扭力梁,该扭力梁可以提高扭力梁的扭转刚度。

本公开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公开提供的扭力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扭力梁,包括纵臂和横向穿过所述纵臂的稳定杆,所述纵臂外侧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形成为能够扣合在所述纵臂上的开口结构,所述稳定杆的端部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可选地,所述稳定杆从内到外依次与所述纵臂和所述支架焊接。

可选地,所述支架形成为U形架,所述U形架包括底座和从所述底座的端部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端面与所述纵臂焊接。

可选地,所述底座上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轮廓与所述稳定杆的外轮廓相匹配,以使所述支架套接在所述稳定杆上。

可选地,所述弯折部的端部形成为与所述纵臂的外侧形状配合的曲面。

可选地,所述支架通过所述通孔满焊在所述稳定杆的外轮廓上。

可选地,所述稳定杆的端部形成为圆柱,所述通孔形成为与所述圆柱相匹配的圆形孔。

可选地,所述支架为钣金件。

可选地,所述支架对称布置在所述稳定杆两侧。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扭力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稳定杆通过支架与纵臂固定,增加稳定杆与纵臂的安装位置及安装面积,降低稳定杆与纵臂的连接处应力,防止稳定杆断裂,提高稳定杆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扭力梁的扭转刚度及使用寿命。此外,具有开口结构的支架扣合在纵臂上,能够与纵臂形成一个周向封闭的空间,使得支架能够稳固地置于纵臂上。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扭力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稳定杆 2 纵臂

3 支架 31 底座

311 通孔 32 弯折部

4 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针对相应零部件的本身轮廓而言的。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扭力梁,如图1所示,该扭力梁包括纵臂2和横向穿过纵臂2的稳定杆1,纵臂2外侧固定有支架3,该支架3形成为能够扣合在纵臂2上的开口结构,稳定杆1的端部固定在支架3上。这里,纵臂2的外侧是以车辆的轮廓为基准而定义的,具体地,该外侧是一个纵臂2的背离另一个纵臂2的一侧。如图1所示,稳定杆1设置在横梁4中间,稳定杆1穿过纵臂2并固定在纵臂2外侧的支架3上,这样,将支架3视为纵臂2的一部分,一方面可以增加稳定杆1与纵臂2的安装位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支架3的造型来增加稳定杆1与纵臂2的安装面积。需要说明的是,稳定杆1的端部固定在支架3上,指的是稳定杆1的端部的一定区域,而非限定于其端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稳定杆1通过支架3与纵臂2固定,增加稳定杆1与纵臂2的安装位置及安装面积,降低稳定杆1与纵臂2的连接处应力,防止稳定杆1断裂,提高稳定杆1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扭力梁的扭转刚度及使用寿命。此外,具有开口结构的支架3扣合在纵臂2上,能够与纵臂2形成一个周向封闭的空间,使得支架3能够稳固地置于纵臂2上,这里,周向封闭的空间可以为下述的U形结构与纵臂2围成的环形区域,也可以形成为具有空腔的箱形区域。

本公开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扭力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支架3可以对称设置在稳定杆1两侧,分别与两条纵臂2连接。

如图1所示,稳定杆1从内到外依次与纵臂2和支架3焊接。即,稳定杆1既与纵臂2焊接,也与支架3焊接,形成较大范围的焊接面积,降低稳定杆1与纵臂2焊接处的焊接应力。这里,稳定杆1的内部指的是其延伸方向的中间位置,外部指的是其延伸方向的两端。

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支架3形成为U形架,U形架可以扣在纵臂2上,并与纵臂2焊接。具体地,U形架包括底座31和从底座31的端部弯折的弯折部32,弯折部32的端面与纵臂2焊接。采用U型结构,使焊接应力分布更均匀,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焊缝开焊,与箱形结构相比,可以在用料较少的情况下实现支架3与纵臂2的稳定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架3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可以形成为圆柱形倒扣在纵臂2上。

进一步地,底座31上形成有通孔311,通孔311的内轮廓与稳定杆1的外轮廓相匹配,以使支架3套接在稳定杆1上。稳定杆1被限制在通孔311内,并可以通过满焊的方式连接,保证稳定杆1一周都能均匀焊接,避免应力集中,增强连接强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底座31外轮廓可以形成为与稳定杆1端壁的外轮廓相匹配,稳定杆1的端壁可以满焊在底座31上,弯折部32的端部也可以形成为与纵臂2的外侧形状配合的曲面,将弯折部32的端部满焊在纵臂2上,从而保证支架3与纵臂2和稳定杆1焊接的牢固性。此外,底座31与弯折部32结合处可以形成有圆滑过渡的倒角,这样,可以避免在拐角处的应力集中现象,保证U型支架的强度。

进一步地,稳定杆1的端部形成为圆柱,则通孔311相应地形成为与圆柱相匹配的圆形孔。圆形结构使焊接时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防止应力集中产生开焊现象,从而增加扭力梁的抗扭转强度,其他实施方式中,稳定杆1的端部还可以形成为其他不规则形状,支架3上形成有与不规则形状相配合的通孔。为了连接更加稳固,可以将稳定杆1先过盈安装到支架3的通孔311中后,再进行焊接操作,这样使连接更加稳固。

本公开实施例中,支架3可以为钣金件。钣金件在满足强度的同时易成型,重量轻,满足轻量化设计的要求。

根据本公开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扭力梁,该车辆具有上述扭力梁的所有有益效果,此处不多做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