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0078发布日期:2019-06-26 01:09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的遮阳装置。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和图2,这是一种轿车的示意图。轿车通常具有前窗(也称前挡风玻璃)、后窗(也称后挡风玻璃)、侧窗,有些轿车的车顶还具有天窗。这些窗户可以为轿车内部带来采光和/或通风的作用。然而在炎热的天气下、或者在阳光充沛的环境下,这些窗户也会使得轿车内部的温度较高。尤其是在轿车停放时,内部较高的温度可能会带来某些危险因素,例如引燃轿车内部的某些物品,也使得驾乘人员上车后感到不适。与轿车相仿,其他车辆在停放时也具有类似的遮阳需求。

为了解决车辆停放时的遮阳需求,市场上已经具有一些车辆的遮阳装置。然而这些遮阳装置普遍具有体积较大、使用较为不便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车辆遮阳装置,具有体积小巧、使用便利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包括收纳部、限宽部、固定部和遮阳材料。所述收纳部用于容纳卷起的遮阳材料,包括一根转轴,转轴两端可转动地固定在两侧端面上。所述限宽部与收纳部相连接;限宽部的头部是一个扁平开口,该扁平开口的至少两端具有圆润的圆弧形状;限宽部的尾部通往收纳部的唯一转轴附近。所述固定部用来将整个车辆遮阳装置可拆卸地固定在车辆顶部。所述遮阳材料具有双层。当遮阳材料收起时,卷在收纳部的唯一转轴外围;当遮阳材料展开时,第一层遮阳材料与第二层遮阳材料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拉伸以覆盖车辆的不同部位。

可选地,所述收纳部中包括两根转轴,所述双层遮阳材料回收卷起时分别容纳在两根转轴外围。所述限宽部有两个,两个限宽部的尾部分别通往收纳部的两根转轴附近。这是本申请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两根转轴在收纳部中可以呈现垂直排列或水平排列,分别用来卷起一层遮阳材料。

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取得的技术效果是:其一,整个车辆的遮阳装置仅相当于车顶宽度,遮阳材料采用双层的卷入设计,因此体积小巧。其二,使用时可安装在车辆顶部,将双层遮阳材料从收纳部中拉出展开,分别向车头、车尾两个方向拉伸即可。不使用时可将双层遮阳材料卷入到收纳部的转轴外围,因此使用便利。其三,限宽部的存在用于在遮阳材料收起时可以自动折叠遮阳材料,这有利于采用较大面积的遮阳材料从而覆盖车辆的更多表面。

进一步地,转轴的两端均采用平面涡卷弹簧、弹簧和阻尼装置可转动地固定在两个端面上。平面涡卷弹簧、弹簧和阻尼装置可使得第一次向外拉伸遮阳材料时,可将遮阳材料停留在任意的拉伸位置,即允许用户自行选择将多长的遮阳材料向外拉伸出来。而在第二次向外拉伸遮阳材料时,可将遮阳材料自动回收卷起从而收纳在转轴外围。

进一步地,所述收纳部还包括一个外壳,在外壳壁上具有一个或两个开口用于连接一个或两个限宽部的尾部。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收纳部仅为一根转轴及其两端固定的两个端面、平面涡卷弹簧、弹簧和阻尼装置;作为一种变形,收纳部还可包括外壳,外壳可对内部的转轴等结构起到保护作用。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收纳部仅为两根转轴及其两端固定的两个端面、平面涡卷弹簧、弹簧和阻尼装置;作为一种变形,收纳部还可包括外壳,外壳可对内部的转轴等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限宽部的头部宽度等于或小于尾部宽度,限宽部的头部高度大于尾部高度。这种特殊的结构设计一方面确保了整个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宽度小于或等于车顶宽度,从而在不使用时便于收纳在车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将宽度超出车顶宽度的遮阳材料进行自动折叠。首先,限宽部的头部两端具有圆弧部位可在遮阳材料卷入过程中将遮阳材料的两侧自然地向中间折叠。其次,限宽部的尾部高度显著地小于头部高度也是为了帮助遮阳材料的两侧向中间折叠,从而使得两侧折叠后的遮阳材料满足收纳部的宽度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遮阳材料大致呈矩形或梯形。不同形状的遮阳材料可以遮挡车辆的前窗、后窗、天窗、侧窗等部位,避免阳光直射进入车内。

进一步地,所述遮阳材料上设计有折叠部位。所述折叠部位可采用印刷或贴片有树脂材料、布料定制、胶浆印刷、合页机构等方式进行设置。限宽部对遮阳材料进行自动折叠时,会更容易地通过所设计的折叠部位进行折叠,从而方便了遮阳材料的回收卷起。

进一步地,遮阳材料的侧边和/或底边设置一个或多个吸附部。这可将遮阳材料的侧边和/或底边吸附在车辆的不同位置,固定遮阳材料,以使遮阳材料尽可能大地展开并遮盖车辆的尽可能多的部分起到防风遮阳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的遮阳装置还包括防盗部;防盗部包括防盗系带和防盗端部;防盗系带的一端固定在收纳部上,另一端连接着防盗端部;防盗端部具有大于关闭的车门间隙的体积。防盗部可提供一定程度的防盗功能。

进一步地,收纳部的外壳和/或转轴、限宽部均采用多部分分离的设计,每个结构的相邻部分之间采用可拉伸收缩、可转动的活动关节相连接。当采用可拉伸收缩的活动关节时,整个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宽度就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从而满足不同车顶宽度的车辆的遮阳需求。当采用可转动的活动关节时,整个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宽度可缩小为车顶宽度的1/2或更低,从而更加便于在车内收纳存放。

附图说明

图1、图2是一种轿车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一在遮阳材料收起后的俯视图。

图4是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一在遮阳材料收起后的主视图。

图5是图3中的A-A向剖视图(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一)。

图6是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一在遮阳材料展开后的俯视图一。

图7是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一在遮阳材料展开后的俯视图二。

图8是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一在遮阳材料展开后的俯视图三。

图9是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二在遮阳材料收起后的俯视图。

图10是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二在遮阳材料收起后的主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A-A向剖视图(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二)。

图12是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三在遮阳材料收起后的俯视图。

图13是图3中的A-A向剖视图(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三)。

图14是本申请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二在收起后的主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10为收纳部;12、12a为收纳部开口;14、14a为收纳部内部转轴;20、20a为限宽部;22、22a为限宽部头部;24、24a为限宽部尾部;30为固定部;40为遮阳材料;42为第一层遮阳材料;44为第二层遮阳材料;46为遮阳材料吸附部;48为折叠部位;50为防盗部;52为防盗系带;54为防盗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至图5,这是本申请的车辆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一。本申请的车辆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一包括收纳部10、限宽部20、固定部30和遮阳材料40。

所述收纳部10用于容纳卷起的遮阳材料40。在实施例一中,所述收纳部10具有大致相当于车顶宽度的外壳,外壳的两端为端面。收纳部10在外壳的侧壁上有一个开口12,该开口12大致呈矩形且宽度大致与收纳部10的宽度一致,遮阳材料40经由该开口12向外拉伸或向内卷起。在外壳的内部固定有一根转轴14,转轴14的两端均采用平面涡卷弹簧、弹簧和阻尼装置可转动地固定在两个端面上。平面涡卷弹簧、弹簧和阻尼装置使得用户在第一次向外拉伸遮阳材料40时可停在任意位置,而再一次向外拉伸遮阳材料40则将遮阳材料40全部回收卷起。

优选地,收纳部10的外壳大致呈圆筒状。圆筒状外壳的两端为大致呈圆形的端面,圆筒状外壳的侧壁大致呈圆柱面。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收纳部10可以仅具有一根转轴14,转轴14的两端均采用平面涡卷弹簧、弹簧和阻尼装置可转动地固定在两个端面上。此时,收纳部10省略了外壳及开口。

所述限宽部20与收纳部10相连接。限宽部20的头部22是一个扁平开口。该扁平开口可以构成完整的环形,也可以不是完整的环形;该扁平开口的至少两端具有圆润的圆弧形状,如图4所示。限宽部20的尾部24与收纳部10的外壳开口12相连接,或者当收纳部10省略外壳及开口时限宽部20的尾部24通往收纳部10的唯一转轴14附近。限宽部20的整体宽度小于或等于收纳部10的宽度,如图3所示。限宽部20用来将遮阳材料40在宽度方向上超出车辆宽度部分的两侧进行自动折叠,从而限制卷入收纳部10的遮阳材料40的宽度。

优选地,限宽部20的头部22宽度等于或略小于尾部24宽度,如图3所示。

优选地,限宽部20的头部22高度大于尾部24高度,如图4和图5所示。

所述固定部30位于收纳部10的底部,用来将收纳部10以及整个车辆遮阳装置可拆卸地固定在车辆顶部。优选地,可在收纳部10的底部设置一个或多个固定部30;固定部30可以是磁铁、吸盘等。

所述遮阳材料40为双层的遮光隔热材料。当遮阳材料40回收卷起时,卷在收纳部10的唯一转轴14外围,仅有遮阳材料40的头部位于限宽部20的头部22附近便于向外拉伸。当遮阳材料40拉伸展开时,第一层遮阳材料42与第二层遮阳材料44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拉伸以覆盖车辆的不同部位。

优选地,遮阳材料40是较为柔软的布料,布料上可以具有防晒、防水涂层等。这样可以提高遮阳防晒效果,并提高降水环境下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遮阳材料40是具有拉伸延展性的布料。通过拉伸延展,可使遮阳材料40遮盖住车辆的例如侧窗部位,进一步提升遮阳防晒效果。

优选地,如图6至图8所示,在遮阳材料40的侧边和/或底边设置一个或多个吸附部46,用来将遮阳材料40的侧边和/或底边粘着在车辆的不同位置,以使遮阳材料40尽可能大地展开并遮盖车辆的尽可能多的部分。优选地,吸附部46例如为磁铁、吸盘等。

本申请的车辆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一在不使用时,整个车辆遮阳装置可以放置在车辆内,例如行李舱内。此时,遮阳材料40卷在收纳部10的转轴14外围,仅有遮阳材料40的头部位于限宽部20的头部22附近便于拉伸。

本申请的车辆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一在使用时,首先通过固定部30将车辆遮阳装置固定在车辆顶部,例如固定在车辆的长轴方向的中央位置,并且整体与车辆的长轴方向垂直。然后由遮阳材料40的头部将遮阳材料40通过限宽部20向外拉伸,拉伸时可停止在任意位置。当遮阳材料40拉出到限宽部20的头部22以外时,两层遮阳材料42、44的拉伸方向开始变为相反。第一层遮阳材料42例如向车头方向拉伸,至少遮盖住前窗,也可同时遮盖部分或全部的发动机舱盖,由第一层遮阳材料42末端的吸附部46吸附在发动机舱盖上。第二层遮阳材料44例如向车尾方向拉伸,至少遮盖住后窗,也可同时遮盖部分或全部的行李舱盖,由第二层遮阳材料44末端的吸附部46吸附在行李舱盖上。如果车辆顶部具有天窗,则必然为其中一层遮阳材料所遮盖。本申请的车辆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一在不使用时,将两层遮阳材料42、44重叠放置在同一位置,用户拉伸遮阳材料40,而使遮阳材料40自动卷入收纳部10的唯一转轴14外围,然后将整个车辆遮阳装置从车顶取下。

本申请的车辆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一在使用时,限宽部20可以对准车头或车尾。

请参阅图6,作为一种示例,当限宽部20对准车尾时,遮阳材料40拉伸到限宽部20以外后,第一层遮阳材料42例如直接向车尾方向拉伸,第二层遮阳材料44则向车头方向拉伸,或者两者的拉伸方向相反。此时整个车辆遮阳装置被其中一层遮阳材料所遮挡,因此用虚线表示轮廓。

众所周知,车辆的遮阳需求至少需要遮挡从车辆的前窗、后窗、天窗照射进入车辆内部的阳光。因此,遮阳材料40可以大致呈矩形,并且遮阳材料40的宽度可以大致等同于车辆宽度,如图6、图8所示。

优选地,考虑到车辆的发动机舱盖和行李舱盖的宽度有时会大于车顶宽度,又考虑到同时遮挡从车辆的侧窗照射进入车辆内部的阳光,遮阳材料40可以大致呈梯形,如图7所示。当遮阳材料40为梯形时,其最短宽度大致与收纳部10的宽度相同,其最长宽度大于收纳部10的宽度。此时为了将遮阳材料40顺利地卷入收纳部10就需要用到限宽部20。限宽部20的头部两端具有圆弧部位可在遮阳材料20卷入过程中将遮阳材料20的两侧自然地向中间折叠,限宽部20的尾部24高度显著地小于头部22高度也是为了帮助遮阳材料20的两侧向中间折叠,从而使得两侧折叠后的遮阳材料40满足收纳部10的宽度限制。

优选地,当遮阳材料40为梯形时,在遮阳材料40上设计出折叠部位48以便于限宽部20在所设计的折叠部位48将遮阳材料40进行折叠。请参阅图7,所述折叠部位48大致从遮阳材料40的最窄部位的两端垂直延伸到最宽部位的末端,以点划线表示。例如,在遮阳材料40的宽度方向印刷或贴片有树脂材料,而该树脂材料在折叠部位48是缺失的,这便凸显了折叠部位48。又如,遮阳材料40采用定制的布料,在折叠部位48显著地减少纤维数量和密度,这也凸显了折叠部位48。再如,在遮阳材料40上采用胶浆印刷的方式,使得折叠部位48的厚度显著地小于其他部位的厚度,这也凸显了折叠部位48。还如,在遮阳材料40的折叠部位48设计类似合页的机构,便于折叠和打开。

优选地,当遮阳材料40为矩形时,在遮阳材料40上也设计出折叠部位48以便于限宽部20在所设计的折叠部位48将遮阳材料40进行折叠。请参阅图8,所述折叠部位48大致从遮阳材料40的宽度等同于限宽部20的位置垂直延伸,以点划线表示。折叠部位48的设置方式也可采用印刷或贴片有树脂材料、布料定制、胶浆印刷、合页机构等方式。

请参阅图9至图11,这是本申请的车辆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二。本申请的车辆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二包括收纳部10、第一限宽部20、第二限宽部20a、固定部30和遮阳材料40。

所述收纳部10用于容纳卷起的遮阳材料40。在实施例二中,所述收纳部10具有大致相当于车顶宽度的外壳,外壳的两端为端面。在外壳的内部固定有两根转轴14、14a,例如采用垂直排列方式。两根转轴14、14a的两端均采用平面涡卷弹簧、弹簧和阻尼装置可转动地固定在两个端面上。收纳部10在外壳的侧壁上有两个开口12、12a,所述开口12、12a大致呈矩形且宽度大致与收纳部10的宽度一致。第一层遮阳材料42卷在第一转轴14外围,并且经由第一开口12向外拉伸或向内卷起。第二层遮阳材料44卷在第二转轴14a外围,并且经由第二开口12a向外拉伸或向内卷起。平面涡卷弹簧、弹簧和阻尼装置使得用户在第一次向外拉伸遮阳材料42、44时可停在任意位置,而再一次向外拉伸遮阳材料42、44则将遮阳材料42、44全部回收卷起。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收纳部10可以仅具有两根转轴14、14a,两根转轴14、14a的两端均采用平面涡卷弹簧、弹簧和阻尼装置可转动地固定在两个端面上。此时,收纳部10省略了外壳及开口。

所述第一限宽部20与收纳部10的第一开口12相连接。所述第二限宽部20a与收纳部10的第二开口12a相连接。或者当收纳部10省略外壳及开口时,两个限宽部20、20a的尾部24、24a分别通往收纳部10的两根转轴14、14a附近。两个限宽部20、20a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所述固定部30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所述遮阳材料40为双层的遮光隔热材料。当遮阳材料40回收卷起时,两层遮阳材料42、44分别卷在收纳部10的两根转轴14、14a外围,两层遮阳材料42、44的头部分别位于限宽部20、20a的头部22、22a附近便于向外拉伸。当遮阳材料40拉伸展开时,第一层遮阳材料42与第二层遮阳材料44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拉伸以覆盖车辆的不同部位。

本申请的车辆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二的使用方法、遮阳材料40的形状与折叠部位48的设置均与实施例一大体相同,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2至图13,这是本申请的车辆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三,其在遮阳材料收起后的主视图也如图4所示。本申请的车辆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三包括收纳部10、第一限宽部20、第二限宽部20a、固定部30和遮阳材料40。

所述收纳部10用于容纳卷起的遮阳材料40。在实施例三中,所述收纳部10具有大致相当于车顶宽度的外壳,外壳的两端为端面。在外壳的内部固定有两根转轴14、14a,例如采用水平排列方式。两根转轴14、14a的两端均采用平面涡卷弹簧、弹簧和阻尼装置可转动地固定在两个端面上。收纳部10在外壳的侧壁上有两个开口12、12a,所述开口12、12a大致呈矩形且宽度大致与收纳部10的宽度一致。第一层遮阳材料42卷在第一转轴14外围,并且经由第一开口12向外拉伸或向内卷起。第二层遮阳材料44卷在第二转轴14a外围,并且经由第二开口12a向外拉伸或向内卷起。平面涡卷弹簧、弹簧和阻尼装置使得用户在第一次向外拉伸遮阳材料42、44时可停在任意位置,而再一次向外拉伸遮阳材料42、44则将遮阳材料42、44全部回收卷起。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收纳部10可以仅具有两根转轴14、14a,两根转轴14、14a的两端均采用平面涡卷弹簧、弹簧和阻尼装置可转动地固定在两个端面上。此时,收纳部10省略了外壳及开口。

所述第一限宽部20与收纳部10的第一开口12相连接。所述第二限宽部20a与收纳部10的第二开口12a相连接。或者当收纳部10省略外壳及开口时,两个限宽部20、20a的尾部24、24a分别通往收纳部10的两根转轴14、14a附近。两个限宽部20、20a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所述固定部30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所述遮阳材料40与实施例二相同,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车辆遮阳装置的实施例三的使用方法、遮阳材料40的形状与折叠部位48的设置均与实施例一大体相同,不再赘述。

比较上述三个实施例可以发现,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收纳部10中的转轴数量与排列方式。在实施例一中,收纳部10中仅有唯一转轴14,两层遮阳材料42、44均卷在该唯一转轴14外围。在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收纳部中有两根转轴14、14a,它们可以采用垂直排列或水平排列方式,两层遮阳材料42、44分别卷在两根转轴14、14a的外围。

请参阅图14,这是本申请的车辆遮阳装置的实施例四。实施例四与前面三个实施例相比仅增加了防盗部50,图14示意性地在实施例一、实施例三的主视图基础上增加了防盗部50。防盗部50包括防盗系带52和防盗端部54。防盗系带52例如与车辆保险带采用相同材料,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车辆保险带的宽度。防盗系带52的一端固定在收纳部10上,例如固定在转轴14的两个端面。防盗系带52的另一端连接着防盗端部54。防盗端部54具有较大的体积,无法从关闭的车门中穿过。

可选地,在收纳部10上设置一个用来固定防盗端部54的凸出支架或凹陷部(未图示)。当不使用防盗部50时,防盗端部54固定在收纳部10上。当使用防盗部50时,将防盗端部54放置在车辆内,然后关闭车门。此时防盗系带52不会阻碍车门关闭,而防盗端部54无法穿过车门,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整个车辆遮阳装置不会被偷走。

在以上四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收纳部10及限宽部20都是可折叠的。例如,收纳部10的外壳以及转轴14、限宽部20均采用两部分乃至多部分分离的设计,每个结构的相邻部分之间采用可拉伸收缩、可转动的活动关节相连接。

例如,收纳部10及限宽部20均为两部分分离的设计,每个结构的相邻部分之间采用可拉伸收缩的活动关节相连接。此时,通过可拉伸收缩的关节可以使收纳部10及限宽部20的整体宽度可调节,以满足不同宽度的车顶的车辆遮阳需求。而遮阳材料40可以设置为具有较宽的宽度,因为其在收纳时可由限宽部20进行自动折叠。

例如,收纳部10及限宽部20均为两部分分离的设计,每个结构的相邻部分之间采用可转动的活动关节相连接。此时,通过可转动的关节可以使收纳部10及限宽部20的最小宽度为车顶宽度的1/2或更小,以便于在不使用时放置在车辆内部。

与现有的车辆的遮阳装置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其一,整个车辆的遮阳装置可拆卸,不使用时可放置在车辆内部,使用时可安装到车辆顶部。

其二,整个车辆的遮阳装置的宽度大致与车顶宽度相同。如果采用多部分分离的设计,可将整体宽度进一步缩小,从而具有体积小便于存放的特点。

其三,限宽部用来在回收卷起遮阳材料的过程中,将遮阳材料自动折叠为大致为车顶宽度的宽度,这有利于采用更大宽度的遮阳材料以便覆盖车辆的侧窗等部位。

其四,如采用防盗部,则具有一定的防盗效果。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