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1847发布日期:2019-11-08 22:55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组件。



背景技术:

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组件位于动力总成的后端,起连接和固定动力总成的作用,同时隔离动力总成和车身之间的震动传递,以及平衡发动机扭矩的作用;后悬置软垫组件靠近发动机排气结构,其后悬置软垫组件的橡胶体温度较高,而橡胶体耐高温度为90℃,从而经常出现后悬置软垫组件温度偏高,橡胶老化,隔离功能衰减,以及橡胶体断裂的情况。

因此,就需要一种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组件,能有效防止后悬置软垫组件温度偏高,橡胶老化,隔震功能衰减,以及橡胶体断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组件,能有效防止后悬置软垫组件温度偏高,橡胶老化,隔震功能衰减,以及橡胶体断裂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组件,包括骨架、安装于骨架上用于减震的软垫组件、集成于软垫组件内用于与车身连接的内衬套以及固定连接于金属骨架上用于与发动机连接的发动机连接件,所述骨架上有贯通于骨架并用于容纳软垫组件的安装腔,所述内衬套端部伸出安装腔外,安装腔的两端盖有隔热垫,所述隔热垫套于内衬套上。

进一步,所述软垫组件包括安装在安装腔内的橡胶座,所述内衬套集成于橡胶座内。

进一步,所述内衬套包括安装柱以及连接于安装柱外圆的凸块,所述安装柱上延其轴向设置有车身连接孔。

进一步,所述软垫组件还包括外衬套,所述橡胶座安装于外衬套内,所述外衬套通过过盈配合安装于安装腔内。

进一步,所述橡胶座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安装腔走向方向贯通于橡胶座体的隔腔。

进一步,所述凸块上有若干个沿安装柱轴向方向贯通于凸块的减重通槽。

进一步,所述骨架为圆筒状结构,所述发动机连接件为连接于骨架外圆上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有发动机安装孔,所述发动机安装孔的中轴线垂直于车身连接孔中轴线。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包括纵向截面呈U形结构的连接臂以及位于连接臂端部向外弯曲形成呈板状结构并平行于车身连接孔中轴线的连接板,所述发动机安装孔设置于连接板上。

进一步,所述连接板包括连为一体并对称连接于连接臂端部的两个连接耳,连接耳上设置有发动机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两端设置的隔热垫隔离发动机的热辐射,防止热辐射直接与安装腔内的软垫组件接触,防止软垫组件中的橡胶部件温度偏高,避免橡胶老化和橡胶体断裂的情况发生,有效保证软垫组件的隔震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内衬套在其外圆上设置有凸块,增大了其周向面积,增大了内衬套与橡胶座的接触面积,结合凸块使得内衬套可靠稳定的集成于橡胶座内,提高了软垫组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提高了软垫组件的隔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隔腔可减轻橡胶座的重量,进而减轻软垫组件的整体重量,同时减少材料用量,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发动机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图4为发动机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上、下、外方向以图1为准,实际产品与图1的方向相同;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发动机后悬置软垫组件,包括骨架1、安装于骨架上用于减震的软垫组件、集成于软垫组件内用于与车身连接的内衬套2以及固定连接于金属骨架上用于与发动机连接的发动机连接件,所述骨架上有贯通于骨架并用于容纳软垫组件的安装腔,所述内衬套2端部伸出安装腔外,安装腔的两端盖有隔热垫3,所述隔热垫3套于内衬套上;隔热垫套于内衬套上通过硫化使得隔热垫与内衬套固定连接,对隔热套实现有效连接,当然隔热套也可通过过盈配合与内衬套连接,方便隔热套的拆卸和更换,此处不再赘述;通过两端设置的隔热垫隔离发动机的热辐射,防止热辐射直接与安装腔内的软垫组件直接接触,防止软垫组件中的橡胶部件温度偏高,避免橡胶老化和橡胶体断裂的情况发生,有效保证软垫组件的隔震功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软垫组件包括安装在安装腔内的橡胶座4,所述内衬套集成于橡胶座内;金属骨架内腔为与其同轴设置的圆柱状并贯通与金属骨架上的通孔,橡胶座为与其相适应的圆柱状结构,通过硫化处理将内衬套固定连接于橡胶座内,金属骨架、橡胶座同轴设置,通过橡胶座与金属骨架安装腔的配合,有效隔绝动力总成的振动传动至车架上,提高了乘用车的舒适性;当然,金属骨架内腔与橡胶座的结构并不限于圆柱状,也可以为椭圆柱状或其他异形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衬套2包括安装柱2a以及连接于安装柱外圆的凸块2b,所述安装柱2a上延其轴向设置有车身连接孔2c;凸块与内衬套外圆连接处呈圆弧过渡,此结构的内衬套在其外圆上设置有凸块,增大了其周向面积,增大了内衬套与橡胶座的接触面积,结合凸块使得内衬套可靠稳定的集成于橡胶座内,提高了软垫组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提高了软垫组件的隔振效果,同时隔热垫套于内衬套上,隔热垫与内衬套的接触面积较大,并配合如图1所示的内衬套的异形纵向截面,使得隔热垫可靠的连接于软垫组件上,可有效防止隔热垫与软垫组件脱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软垫组件还包括外衬套5,所述橡胶座安装于外衬套内,所述外衬套通过过盈配合安装于安装腔内;通过硫化处理将橡胶座与外衬套固定连接,通过外衬套与金属骨架安装腔的过盈配合方便橡胶座的安装,使得橡胶座连接可靠,避免橡胶座松动,提高了隔振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橡胶座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安装腔走向方向贯通于橡胶座体的隔腔6;此隔腔可减轻橡胶座的重量,进而减轻软垫组件的整体重量,同时减少材料用量,降低制造成本,由于整车悬架由多个悬置软垫组件,其各个软垫组件主要承担的减震方向不同,通过多个软垫组件协同配合共同减震,故对于其中某一个软垫组件上其在某个方向的受力较小,需要保证此隔腔设置于橡胶座受力较小或不受力的一侧,如图1所示,例如本实施例中的橡胶座以其中心轴线为基准朝向上方和下方的方向受力较小,故在橡胶座上下侧设置有两个隔腔,两个隔腔以橡胶座的某一个周向截面约对称分布,此结构使得隔腔整体重量分布均匀,提高了隔振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块2b上有若干个沿安装柱2a轴向方向贯通于凸块的减重通槽2d。减重腔的设置能够有效减轻内衬套的重量,进而减轻汽车整体的重量;且相邻减重通槽之间形成加强筋,通过加强筋保证软垫组件的结构强度较高,利于行车安全;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加工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骨架1为圆筒状结构,所述发动机连接件为连接于骨架1 外圆上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支架7和第二支架8,所述第一支架7和第二支架 8上有发动机安装孔9,所述发动机安装孔的中轴线垂直于车身连接孔中轴线;此结构通过两个连接支架以及内衬套实现三处对发动机以及车架的连接,通过三角设置的连接结构使连接稳定,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与骨架一体成型,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骨架固定连接,发动机安装孔的和车身连接孔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对软垫组件进行约束,使其连接可靠。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7和第二支架8包括纵向截面呈U形结构的连接臂10以及位于连接臂端部向外弯曲形成呈板状结构并平行于车身连接孔中轴线的连接板11,所述发动机安装孔设置于连接板上;通过U形结构的连接臂在用料较少的前提下可有效保证连接臂的整体强度,连接板与连接臂一体成型,保证了整体强度,可有效防止由于复杂的受力工况而导致连接臂发型形变,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11包括连为一体并对称连接于连接臂端部的两个连接耳,连接耳上设置有发动机安装孔;通过四个连接孔对发动机形成有效固定,结合内衬套实现五点连接,并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对软垫组件进行约束,使其连接可靠,并优化了减震效果。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