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红外定位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14608发布日期:2020-04-07 22:12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车辆红外定位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辅助领域,尤其涉及车辆红外定位仪。



背景技术: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私人汽车,到2003年社会保有量达到1219万辆,私人汽车突破千万辆用了近20年,而突破2000万辆仅仅用了3年时间。2010年,我国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7000万辆。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19亿辆。

车辆保有量上涨的同时,新手司机也越来越多,然而市场上却缺少提示车距的设备,使对车距把握不准的司机在紧急情况下容易发生追尾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车辆红外定位仪。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车辆红外定位仪,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外观呈圆柱形,所述壳体的外壁靠近一端处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槽,所述壳体的另一端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有端盖,所述端盖的外套接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壳体的外壁滑动套接有滑套,所述滑套的一端与端盖接触,且第一密封圈位于滑套的内部,所述壳体远离端盖的一端贯穿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位于壳体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调焦底座,所述连接柱的外壁设置有调焦螺纹,所述调焦螺纹与壳体内壁配合连接,所述调焦底座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底座,所述壳体的内部有连接柱向端盖方向依次设置有红外射灯、透镜、图案板与玻璃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滑套的外壁套接有第二密封圈,所述滑套的内壁一端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位于两个限位槽内,所述壳体的外壁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顶部位于滑套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调焦底座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防水套,所述防水套的内壁与滑套的外壁接触,且第二密封圈位于防水套内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红外射灯的一端与连接柱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的内部圆心处贯穿设置有出线孔,所述出线孔贯穿调焦底座与固定底座,所述红外射灯的一端贯穿设置有电线,且电线位于红外射灯外的部分由出线孔导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调焦底座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桩,两个所述固定桩内部固定设置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底座的底部呈两端呈“l”形,且与两个固定桩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底座的底部两端贯穿设置有固定螺栓,两个所述固定螺栓分别贯穿两个固定桩,且固定螺栓与固定螺母配合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透镜通过卡槽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透镜与红外射灯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的一端与透镜接触,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红外射灯接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图案板通过卡槽与壳体固定连接,且图案板的一端贯穿壳体,所述壳体的外壁与图案板相接处开设有取板口,所述图案板的外壁与取板口相接处开设有凹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玻璃板的两侧外壁对称设置有第三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红外射灯、透镜、图案板、调焦底座等,通过将本实用新型固定安装与车尾处,利用红外射灯配合透镜与图案板将红色的图案投射于汽车尾部后方的地面处,可提示后车保持安全的车距,能有效减少因车距过近而导致的追尾事故发生。

2、本实用新型可当做倒车辅助设备配合倒车影像使用,使驾驶员更精确的了解车尾所处位置。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等,有效避免雨水等进入设备内部,使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调焦底座、固定底座等,可调节红外射灯与透镜之间的焦距,也可调节设备的角度,使本实用新型可适配于不同类型的汽车。

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套、取板口、凹槽等,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更换不同图案的图案板,满足客户的需求,适用性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红外定位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红外定位仪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壳体;11、限位槽;12、第一弹簧;13、取板口;14、第二弹簧;2、端盖;21、第一密封圈;3、滑套;31、第二密封圈;32、限位块;4、调焦底座;41、连接柱;411、调焦螺纹;42、防水套;43、固定桩;431、固定螺母;5、固定底座;51、固定螺栓;6、红外射灯;61、电线;62、出线孔;7、透镜;8、图案板;81、凹槽;9、玻璃板;91、第三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车辆红外定位仪,包括壳体1,壳体1的外观呈圆柱形,壳体1的外壁靠近一端处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槽11,壳体1的另一端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有端盖2,端盖2的外套接有第一密封圈21,壳体1的外壁滑动套接有滑套3,滑套3的一端与端盖2接触,且第一密封圈21位于滑套3的内部,壳体1远离端盖2的一端贯穿设置有连接柱41,连接柱41位于壳体1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调焦底座4,连接柱41的外壁设置有调焦螺纹411,调焦螺纹411与壳体1内壁配合连接,调焦底座4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底座5,壳体1的内部有连接柱41向端盖2方向依次设置有红外射灯6、透镜7、图案板8与玻璃板9。

滑套3的外壁套接有第二密封圈31,滑套3的内壁一端对称设置有两个限位块32,两个限位块32分别位于两个限位槽11内,壳体1的外壁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弹簧12,第一弹簧12的顶部位于滑套3内;调焦底座4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防水套42,防水套42的内壁与滑套3的外壁接触,且第二密封圈31位于防水套42内部;红外射灯6的一端与连接柱41固定连接,连接柱41的内部圆心处贯穿设置有出线孔62,出线孔62贯穿调焦底座4与固定底座5,红外射灯6的一端贯穿设置有电线61,且电线61位于红外射灯6外的部分由出线孔62导出;调焦底座4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桩43,两个固定桩43内部固定设置有固定螺母431,固定底座5的底部呈两端呈“l”形,且与两个固定桩43转动连接,固定底座5的底部两端贯穿设置有固定螺栓51,两个固定螺栓51分别贯穿两个固定桩43,且固定螺栓51与固定螺母431配合连接;透镜7通过卡槽与壳体1固定连接,透镜7与红外射灯6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4,且第二弹簧14的一端与透镜7接触,第二弹簧14的另一端与红外射灯6接触;图案板8通过卡槽与壳体1固定连接,且图案板8的一端贯穿壳体1,壳体1的外壁与图案板8相接处开设有取板口13,图案板8的外壁与取板口13相接处开设有凹槽81,图案板8表面通过激光雕刻有各种各种图案,包括但不局限于“保持车距”、“谨慎驾驶”等文字图案,更可以是具有刻度标识的图案;玻璃板9的两侧外壁设置有第三密封圈91。

工作原理:通过螺栓与强力胶等将固定底座5与车尾固定连接,并将电线61与车内电源连接即可使本实用新型开始工作,通过将调焦底座4与固定底座5调整至合适的角度后,利用固定螺栓51与固定螺母431将角度固定,本实用新型投印出的图案朝向车尾后方的地面,通过转动滑套3,使滑套3带动壳体1相对于调焦螺纹411发生转动,即可调节红外射灯6与透镜7之间的距离,使投印出的图案放大或缩小,达到用户需要的尺寸,用户通过向调焦底座4的方向推动滑套3,使取板口13与图案板8露出,即可利用凹槽81将图案板8取出进行更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